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那些太懂事的孩子,後來都過得怎麼樣了?

作者 | 花山

在我媽眼中, 我從來不是個懂事孩子。

照她說的, 我在她面前“經常大聲嚷嚷,

說話做事也不曉得為別人著想,

全憑自己的性子來。

可她在我姥姥面前,

從來都是“恭恭敬敬, 不敢說半個‘不’字”。

是, 在我印象裡,

很多人都向我誇過, “你媽真好。 ”

生活中, 她也是為人處事禮貌有加, 思慮周全。

然而, 我媽這大半輩子過得好不好,

我最清楚。

1

我姥姥6個孩子中, 我媽排行老二,

也是唯一一個被自己母親忘記生日在哪天的小孩。

4個弟弟妹妹, 幾乎都是我媽一手帶大的。

事業心極重的姥姥那會兒在家鄉是風雲人物,

也因此大部分時候都不著家。

我媽打從能夠得到灶台起, 就給一家人煮飯了。

她很用心地為家人做著她能做的一切,

小小一個稱讚便讓她滿足。

她是父母面前那個早早懂事的小孩,

一直在用自己的“懂事”討好這個世界。

他們都在誇她“好”。

然而, 她的“好”不是出於自然生髮的愛,

而是出自恐懼。

生命伊始, 她就學會了一個邏輯:

只有付出才能得到關注和愛。

不付出就可能沒回應, 或者很少。

為了不被拋棄, 為了得到愛,

她一步步出讓自己的領土。

至於那些無助、委屈乃至憤怒, 全被壓抑了下來。

2

這個懂事的孩子,

後來長大了,

有了自己的家庭和小孩,

依然用著同樣一套模式過活,

犧牲自己、討好別人。

我小時候最怕的一件事,

是回到家看到我媽跟我爸吵完架後獨自呆坐。

她不哭鬧, 不憤怒, 連一個字也不說。

她甚至還會起身去做飯去照顧我們的生活。

可是, 我看得見她眼睛裡的淚,

也看得到,

她臉上的每一絲紋路都藏著悲傷。

討好的孩子當然會傷心。

那些傷心, 背後的潛臺詞是:

我都這麼努力了, 我已經付出了這麼多,

你怎麼還這樣對我, 不尊重我, 不愛我!

3

從這個角度說, 懂事的討好者們,

每一份付出都在期待回報。

他們沒能自己照顧好自己,

卻渴望別人來照顧自己。

他們在行為層面照顧別人,

轉而希望他人在心理層面照顧自己。

這其實把自己和他人都拖入到一種困境。

越親近的人, 體驗的越深。

比如,

當討好型的母親很用心地做好了飯菜,

她的期待是,

孩子能夠吃得乾乾淨淨, 且歡歡喜喜。

如果孩子拒絕, 母親會很難過, 甚至惱怒,

“我為你做了這麼多, 這麼辛苦,

你就是這樣回報我的嗎”。

孩子則會因此焦慮、恐懼。

最要命的是, 他很可能還會覺得內疚,

似乎是自己傷害了母親, 欠了母親。

為了回避這些不舒服的體驗,

孩子們往往選擇讓步,

放棄自己的自主意願,

也很“懂事”地去照顧母親的情感需要。

但是時間久了, 他們會越來越想逃避。

既然接受你的好,意味著要靠犧牲自我去償還,

那麼我盡可能躲開好了,

我盡可能不接受你的“好”就好了。

這樣的小孩長大後,會傾向於封閉自我。

百事不求人。萬事不求人。

積極地看,這很獨立。

消極的結果卻是,

他們缺乏求助的能力,人際關係不佳,

甚至可能把自己活成孤家寡人。

我就曾把自己過成這個樣子。

我媽媽那麼熱情好客,我卻總想躲得人群遠遠的。

躲起來也並不舒服,

因為心底裡天然地對關係、對溫暖有持續的渴望。

我害怕麻煩別人,可真相卻是,

麻煩別人是一種能力,有麻煩才有關係。

試圖消滅“麻煩”,

也就消滅了跟外部世界的連結和滋養。

這是個困境。

我花了很大功夫,才讓自己的處境有所改善。

過程當然異常艱難。

4

如果你至今仍然熱衷於“懂事”這件事,

那不如早些斷了這份執念吧。

期待一個孩子懂事,

更像是在滿足父母的某種幻想,

因為這樣我們就會很爽,

成就感暴漲,

生活順風順水

——這對孩子不公平,更不現實。

小孩從來不是為了懂事、乖巧、聽話才來到這個世上的。

當孩子言行顯得沒分寸,

那不是不懂事,而是不知道邊界在哪裡。

你只需要清晰地告訴孩子,

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哪些會影響到他人。

這叫立規矩。

當孩子磨人、鬧情緒,

讓你覺得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那不是不懂事,

多半是孩子不舒服了,

內心有衝突

(譬如既想獨立,又能力有限只能依賴的時候,2歲前後以及青春期常見)。

你需要hold住孩子情緒滿滿的當下,

陪伴他平靜下來再就事論事。

這叫共情與接納。

當孩子逆反,總跟你說“不”,

對你說的話、

你做的安排表現出一百個一千個抵觸,

那不是不懂事,

而意味著你干預太多、掌控太多了,

孩子在揭竿起義,捍衛自己的主權。

你需要少做一些,再少做一些。

這叫放手與撤離。

5

一個小孩在父母面前折騰,

呈現出不懂事的一面,

某種程度說,是對父母能力的一種褒獎。

因為只有一種情況孩子才會在父母面前鬧,

那就是他敢。

你夠皮實,孩子相信你耐受得了自己的折騰;

你跟孩子的親子關係建立的好,

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最終會被接納,

所以,他們才敢“不懂事”,

才敢在父母身邊各種“作”。

那些不接受孩子發脾氣、

不允許孩子犯錯以及對孩子限制過多的父母,

表面看,他們管教孩子更有成效,

其實不過是他們自己無法耐受負面情緒,

以及無法承受犯錯的後果,

苛刻地要求孩子體貼自己。

他們養出的小孩,長大後的確很懂事,

但也格外壓抑謹慎,缺乏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那些被年邁體弱的老人養大的孩子境遇也類似。

這些小孩往往安靜且溫順(甚至木訥),

因為他們再清楚不過,

自己的撫養人多麼弱小,多需要被照顧。

小孩照顧大人的方式,就是盡可能懂事,

不給大人惹麻煩。

這樣想一想,早早懂事的孩子多讓人心疼,

而那些敢於在父母面前鬧騰、

不必小心翼翼畏手畏腳的小孩何其幸運!

他們好奇了,就敢去探究;

喜歡了,就敢開口要;

不怕被批評責駡,所以敢犯錯;

因為被肯定和鼓勵著,所以敢堅持自己的主張。

總之,

他們有能力過好現在,而不必刻意去討好明天。

他們面對世界時,

之所以能夠如此自在、獨立又自信滿滿,

只因為他們在父母面前,

無數次地犯錯、鬧騰、各種“不懂事”時,

都被允許過、接納過、理解過。

父母就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演練場。

在孩子和世界之間,站著父母。

作者:花山,自媒體主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二孩媽媽。

--------End---------

既然接受你的好,意味著要靠犧牲自我去償還,

那麼我盡可能躲開好了,

我盡可能不接受你的“好”就好了。

這樣的小孩長大後,會傾向於封閉自我。

百事不求人。萬事不求人。

積極地看,這很獨立。

消極的結果卻是,

他們缺乏求助的能力,人際關係不佳,

甚至可能把自己活成孤家寡人。

我就曾把自己過成這個樣子。

我媽媽那麼熱情好客,我卻總想躲得人群遠遠的。

躲起來也並不舒服,

因為心底裡天然地對關係、對溫暖有持續的渴望。

我害怕麻煩別人,可真相卻是,

麻煩別人是一種能力,有麻煩才有關係。

試圖消滅“麻煩”,

也就消滅了跟外部世界的連結和滋養。

這是個困境。

我花了很大功夫,才讓自己的處境有所改善。

過程當然異常艱難。

4

如果你至今仍然熱衷於“懂事”這件事,

那不如早些斷了這份執念吧。

期待一個孩子懂事,

更像是在滿足父母的某種幻想,

因為這樣我們就會很爽,

成就感暴漲,

生活順風順水

——這對孩子不公平,更不現實。

小孩從來不是為了懂事、乖巧、聽話才來到這個世上的。

當孩子言行顯得沒分寸,

那不是不懂事,而是不知道邊界在哪裡。

你只需要清晰地告訴孩子,

哪些行為是可以接受的,

哪些會影響到他人。

這叫立規矩。

當孩子磨人、鬧情緒,

讓你覺得管也不是不管也不是,

那不是不懂事,

多半是孩子不舒服了,

內心有衝突

(譬如既想獨立,又能力有限只能依賴的時候,2歲前後以及青春期常見)。

你需要hold住孩子情緒滿滿的當下,

陪伴他平靜下來再就事論事。

這叫共情與接納。

當孩子逆反,總跟你說“不”,

對你說的話、

你做的安排表現出一百個一千個抵觸,

那不是不懂事,

而意味著你干預太多、掌控太多了,

孩子在揭竿起義,捍衛自己的主權。

你需要少做一些,再少做一些。

這叫放手與撤離。

5

一個小孩在父母面前折騰,

呈現出不懂事的一面,

某種程度說,是對父母能力的一種褒獎。

因為只有一種情況孩子才會在父母面前鬧,

那就是他敢。

你夠皮實,孩子相信你耐受得了自己的折騰;

你跟孩子的親子關係建立的好,

孩子知道自己的行為最終會被接納,

所以,他們才敢“不懂事”,

才敢在父母身邊各種“作”。

那些不接受孩子發脾氣、

不允許孩子犯錯以及對孩子限制過多的父母,

表面看,他們管教孩子更有成效,

其實不過是他們自己無法耐受負面情緒,

以及無法承受犯錯的後果,

苛刻地要求孩子體貼自己。

他們養出的小孩,長大後的確很懂事,

但也格外壓抑謹慎,缺乏探索精神和創新能力。

那些被年邁體弱的老人養大的孩子境遇也類似。

這些小孩往往安靜且溫順(甚至木訥),

因為他們再清楚不過,

自己的撫養人多麼弱小,多需要被照顧。

小孩照顧大人的方式,就是盡可能懂事,

不給大人惹麻煩。

這樣想一想,早早懂事的孩子多讓人心疼,

而那些敢於在父母面前鬧騰、

不必小心翼翼畏手畏腳的小孩何其幸運!

他們好奇了,就敢去探究;

喜歡了,就敢開口要;

不怕被批評責駡,所以敢犯錯;

因為被肯定和鼓勵著,所以敢堅持自己的主張。

總之,

他們有能力過好現在,而不必刻意去討好明天。

他們面對世界時,

之所以能夠如此自在、獨立又自信滿滿,

只因為他們在父母面前,

無數次地犯錯、鬧騰、各種“不懂事”時,

都被允許過、接納過、理解過。

父母就是孩子通向外部世界的演練場。

在孩子和世界之間,站著父母。

作者:花山,自媒體主編,國家二級心理諮詢師,二孩媽媽。

--------End---------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