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不辱使命 躬身扶貧的模範幹部——記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駐都蘭第一書記史世鋒

青海新聞網訊 記者在都蘭縣採訪時, 早就聽說察汗烏蘇鎮西河灘下村的第一書記史世鋒工作幹得有聲有色。 初次到西河灘下村, 映入眼簾的是乾淨整潔的鄉村硬化路、太陽能路燈、文化廣場, 村裡文化牆上繪製的民族團結和精准扶貧宣傳圖獨有韻味, 全村統一的紅色彩鋼屋頂更是別具特色。 記者來到村黨員活動室, 八九位村民面帶笑容地圍坐在一位手抱文件袋的男士身邊正討論著什麼。

“請問史世鋒書記在嗎?”“我就是, 您是?”史世鋒放下手裡的檔袋站起來問道。 當得知記者的來意後村民們變得更加活躍起來,

你一言我一語地爭搶著給記者說史書記為村裡辦的好事。 一位村民看自己插不上話乾脆站起來走到記者身邊激動地告訴記者:“史書記實話好, 人太好了, 給我們村幹的好事太多了, 書記想方設法讓我們掙錢, 我家搬了新房, 現在媳婦都娶上了, 我心裡高興。 ”史世鋒為何會被村民認可並愛戴, 記者採訪後敬佩之情也油然而生。

撲下身子摸情況

2015年10月, 43歲的史世鋒由中國石油青海油田公司派至都蘭縣, 擔任察蘇鎮西河灘下村第一書記。 任職前為了儘快進入工作角色, 史世鋒通過互聯網查閱“三農”及扶貧開發方面的政策, 學習借鑒其他省份第一書記駐村扶貧工作先行做法, 走訪政府和涉農部門瞭解具體政策規劃,

充足的前期準備為他順利開展扶貧工作打下了堅實政策基礎。

為了掌握第一手資料, 入村第二天他便邀請村幹部, 翻溝坎、越灘塗, 對村屬土地、灌溉水源、農用管道、鄰近村枸杞種植基地等開展實地考察。 他帶領工作隊用了僅僅半個月時間, 對全村115戶開展了“白加黑”式逐戶走訪, 全面掌握了每戶村民的基本情況、貧困村民致貧原因和村民們的打算。 為了進一步瞭解整個村子發展情況, 他多次召開幹部會、黨員會、村民座談會, 研究討論發展舉措。 有人對他這種快節奏的工作很不理解, 史世鋒卻說:“儘早掌握情況, 工作才不會被動, 扶貧項目才能儘早實施, 村民也就能儘早脫貧致富過上好日子”。

他這種雷厲風行的工作作風, 與他有著20多年的軍隊生涯密不可分。

在評定貧困戶的工作中, 史世鋒根據基礎調研資料, 綜合考慮各戶住房條件、產業收入、教育支出、健康狀況、家庭變故等因素, 與村幹部和群眾算經濟賬, 算健康賬, 算資產賬, 算發展賬, 經過分析比對, 初步篩選出貧困戶5戶, 協同工作隊與村三委研究、村民代表大會評議表決、公示名單、報鎮黨委審批, 最終確定了3名貧困戶。 結果一出, 村民沒有提出任何異議, 也不像往年因為評選貧困戶鬧矛盾。 村民蘇占奎說:“評這3名貧困戶對著呢, 他們家裡確實困難。 ”

貧困戶確定後, 史世鋒多次到貧困戶家里拉家常, 談党的惠民政策、聊家庭發展打算, 鼓勵他們樹立信心, 搞好家庭發展規劃,

摒棄“等靠要”的心理和不好生活習慣, 儘快脫貧致富。 史世鋒不僅為三個貧困家庭分別制定了詳細幫扶方案, 還帶領村黨員幹部與困難家庭結成一對一幫扶小組, 並積極協調原單位黨員幹部分別與貧困家庭結親, 增強了幫扶脫貧的針對性和有效性。

48歲的村民吳生海在史世鋒任第一書記前是村裡有名的“懶漢”, 整天不務正業無所事事, 村民們對他也是避而遠之。 “自從史書記來了以後經常找他談心, 給他報名學技術, 幫他聯繫務工的地方, 還把他納入生態管護員, 現在吳海生一年能掙四五萬。 ”村民董菊蓮指著站在史書記一旁笑得合不攏嘴的吳生海對記者說。 吳生海正想和記者說什麼, 一陣手機鈴聲打斷了他,

接完電話, 給史書記打了個招呼他就匆匆走了。 “鄰村有活幹, 他去幹活了。 ”史書記說, “挺好的一個人, 沒文化, 也沒有技術, 媳婦拋下父子倆走了後變得一蹶不振。 現在他學會了技術成了磚瓦工, 外面有活幹他就去, 他還學會了開車, 自己買了一輛幾千塊錢的二手車, 枸杞採摘季節專門接送採摘工, 現在日子過得還算不錯。 ”村民們都說吳生海之所以改頭換面, “坐著飛機奔小康”多虧了史書記的幫助。

科學精准定措施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 這是扶貧工作者們的共同理念, 但也是最難扭轉的關鍵問題。 “搞扶貧工作, 不能讓老百姓一時脫貧, 而要讓他們擁有可持續發展的能力”, 史世鋒告訴記者, 要讓扶貧真正從“輸血”轉為“造血”, 就要為老百姓興產業、興市場。該村主要致貧原因是人員思想觀念落後,致富能力弱,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貧困人口致貧原因主要為缺少技能和發展資金。如何在“貧狀”中尋找到發展特色產業的“富礦”,成為史世鋒思考的最首要、最關鍵的問題。

通過一段時間的入戶走訪調查和對整個村子的瞭解,史世鋒認識到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西河灘下村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在調整產業結構上做文章,在改善民生上使狠勁,在借力現代科技上用心思,在夯實組織建設上下苦功。史世鋒有了思路仔細斟酌、協商後立馬付諸行動:調整產業結構,協調青海油田公司投資104萬元,成立富強生態枸杞專業合作社,建成千畝生態枸杞種植基地,從根本上解決經濟效益低下、增收困難等問題;著力改善民生,協調青海油田公司投資54.3萬元用於房屋綜合整治,為68戶村民搭建彩鋼房,補齊民生短板,既最大限度延長了住房使用壽命,也為高原美麗鄉村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協調都蘭縣衛生局,新建60平方米規範化村衛生室3間,解決原衛生室就醫場所不夠,配套設施不完善、村民就醫不方便等問題;協調都蘭縣水利局新建水泥板渠16公里,解決土渠跑冒滴漏浪費水源嚴重、走水緩慢等問題;協調扶貧局新建水泥道路500米,解決了基礎建設缺陷,進一步方便了村民出行;實施全村綠化美化工程,栽植花木樹木11154株,打造了春花夏蔭秋果冬綠的宜居美麗生活環境……史世鋒與他的工作隊同事共確立了十多項精准扶貧措施。

史世鋒在村裡忙活了一年零八個月,也的確為西河灘下村脫貧忙出了眉目:村裡有了自己的產業、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村民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觀念得到了極大轉變……他拋家舍口到村裡扶貧,在平凡的崗位上抓黨建、促發展、帶著真情扶貧,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很大犧牲。村裡許多群眾信服地說:“我們就喜歡這樣的第一書記,跟著他幹,脫貧增收在眼前。”採訪中,村民不斷地說第一書記的好。

想起2016年那個下暴雨的夜晚,村民盧玉蓮至今記憶猶新,連續下了兩天雨後第三夜下起了暴雨,盧玉蓮家的房子由前幾日的“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在暴雨來襲的夜晚變成了水簾洞。“雨太大了屋裡漏的沒法睡覺,正想著第二天天亮了找史書記想想辦法,誰知淩晨兩點左右,史書記冒著大暴雨來了我家,看了屋子漏雨的情況後叮囑我們注意安全,並告訴我們房屋漏水的事他一定給解決,大雨天裡書記又去了第二家,第二天我們才知道整個雨夜書記就沒合眼去了很多人家。”盧玉蓮告訴記者後來史書記很快申請了資金給村裡每戶人家新上了彩鋼屋頂,解決了村民們房屋漏水的問題。這也是記者初到村裡時看到的那道風景線——全村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紅色的彩鋼屋頂。

走進群眾真為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村民認可不認可,滿意不滿意,是衡量扶貧工作的重要標準。史世鋒開展工作以來,用真心、付真情、抓根本,始終把村幹部和群眾作為脫貧攻堅的主體來抓,催發他們的內生動力。他多次召開三委班子會議、支部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將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上級的指示要求、工作隊的想法意圖及時傳達給村幹部和群眾,不斷提升他們的政策觀念、法律意識,傳遞致富資訊、謀劃致富舉措,激發全體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史書記沒來以前我們除了種地哪裡懂什麼政策,覺得懂政策是政府官員的事,和我們離得太遠沒多大關係,現在書記把政策給我們講明白了,才知道國家有那麼多惠農政策,我們農民日子越來越好過。”村民李炳福說。

史世鋒時刻關注村民安危冷暖,堅持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憂、暖百家心,主動參與村裡的紅白喜事。為了節約不必要的開支,村民晁明生兒子結婚邀請他做司儀,他二話沒說爽快答應下來,不巧的是結婚當天,都蘭縣委領導要到村裡看望慰問工作隊,為了不影響婚禮正常舉行,他謝絕了縣委領導的慰問;史世鋒時常看望村裡的老人和重病號人員,當他得知村民李炳軍家屬馮孜花患腦部腫瘤後,積極為這個家庭協調信用貸款,以便外出看病;他主動解決鄰里矛盾,村民史全因三年前佔用劉國良灌溉時間而發生的糾紛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劉國良意見很大,史世鋒得知後主動調節,最終得以圓滿解決,兩人三年的積怨從此煙消雲散;他為村民排憂解難,在得知村民劉國義為打官司嫌訴訟費用太高而發愁後,史世鋒專程找到都蘭縣法律援助中心,協調律師降低費用,最終硬是把費用降低了一半。劉國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由衷說道:“史書記真是我們的好書記,就是扶貧結束後我們也不願讓他走。”史世鋒主動融入群眾,經常到村民家拉家常,並邀請群眾到工作隊一起吃大鍋飯,與群眾打成一片,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和信任。

“史書記來村裡後打水、生火、做飯,都是他親自做,挺不容易的。村子離城鎮較遠,缺少交通工具,給書記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一位村民說。如果說生活上的苦與難好克服的話,工作上的苦與難相對就不是那麼容易解決了,從剛開始的掌握實情難、精准識別難、定專案難、籌集資金難、做個別群眾的思想工作難、自己的家庭照顧難,到後來的實施專案難、組織管理難、轉變群眾的思想觀念難。但他卻說:“自己苦點沒啥,真正的苦就苦在有時心有餘而力不足、缺少條件儘早將貧困群眾解脫出來。”面對遇到的種種困難,史世鋒從來沒有被嚇倒,也沒有忘記組織對他的信任與重托,更沒有辜負群眾對他的期盼與厚望,他帶領工作隊克服一個個困難,同村幹部走遍村子的溝溝坎坎,用心梳理一道道難題,用情溫暖一個個家庭,用實際行動逐一破解工作中的困難。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史世鋒是從軍隊到企業,由企業到農村,職業與身份在短短兩年內發生了較大變化。剛擔任第一書記時,有人問他,你由團職領導到村幹部,工作能適應嗎?記者也問了同樣的問題,他笑著回答:“有什麼不適應的,我本來就來自農村,到哪都是党的幹部……”事實也是這樣,史世鋒任第一書記以來,村幹部和群眾對他的工作及為人非常滿意,稱讚他是真正為老百姓辦實事、能吃苦、敢負責的好書記。

就要為老百姓興產業、興市場。該村主要致貧原因是人員思想觀念落後,致富能力弱,產業結構單一,經濟效益低下,貧困人口致貧原因主要為缺少技能和發展資金。如何在“貧狀”中尋找到發展特色產業的“富礦”,成為史世鋒思考的最首要、最關鍵的問題。

通過一段時間的入戶走訪調查和對整個村子的瞭解,史世鋒認識到要想從根本上解決西河灘下村的貧困問題,就必須在調整產業結構上做文章,在改善民生上使狠勁,在借力現代科技上用心思,在夯實組織建設上下苦功。史世鋒有了思路仔細斟酌、協商後立馬付諸行動:調整產業結構,協調青海油田公司投資104萬元,成立富強生態枸杞專業合作社,建成千畝生態枸杞種植基地,從根本上解決經濟效益低下、增收困難等問題;著力改善民生,協調青海油田公司投資54.3萬元用於房屋綜合整治,為68戶村民搭建彩鋼房,補齊民生短板,既最大限度延長了住房使用壽命,也為高原美麗鄉村增添了一道亮麗風景;協調都蘭縣衛生局,新建60平方米規範化村衛生室3間,解決原衛生室就醫場所不夠,配套設施不完善、村民就醫不方便等問題;協調都蘭縣水利局新建水泥板渠16公里,解決土渠跑冒滴漏浪費水源嚴重、走水緩慢等問題;協調扶貧局新建水泥道路500米,解決了基礎建設缺陷,進一步方便了村民出行;實施全村綠化美化工程,栽植花木樹木11154株,打造了春花夏蔭秋果冬綠的宜居美麗生活環境……史世鋒與他的工作隊同事共確立了十多項精准扶貧措施。

史世鋒在村裡忙活了一年零八個月,也的確為西河灘下村脫貧忙出了眉目:村裡有了自己的產業、村容村貌得到明顯改善,村民精神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思想觀念得到了極大轉變……他拋家舍口到村裡扶貧,在平凡的崗位上抓黨建、促發展、帶著真情扶貧,做了大量工作,付出了很大犧牲。村裡許多群眾信服地說:“我們就喜歡這樣的第一書記,跟著他幹,脫貧增收在眼前。”採訪中,村民不斷地說第一書記的好。

想起2016年那個下暴雨的夜晚,村民盧玉蓮至今記憶猶新,連續下了兩天雨後第三夜下起了暴雨,盧玉蓮家的房子由前幾日的“屋外下大雨,屋內下小雨”在暴雨來襲的夜晚變成了水簾洞。“雨太大了屋裡漏的沒法睡覺,正想著第二天天亮了找史書記想想辦法,誰知淩晨兩點左右,史書記冒著大暴雨來了我家,看了屋子漏雨的情況後叮囑我們注意安全,並告訴我們房屋漏水的事他一定給解決,大雨天裡書記又去了第二家,第二天我們才知道整個雨夜書記就沒合眼去了很多人家。”盧玉蓮告訴記者後來史書記很快申請了資金給村裡每戶人家新上了彩鋼屋頂,解決了村民們房屋漏水的問題。這也是記者初到村裡時看到的那道風景線——全村每家每戶都有一個紅色的彩鋼屋頂。

走進群眾真為民

“小康不小康,關鍵看老鄉”。村民認可不認可,滿意不滿意,是衡量扶貧工作的重要標準。史世鋒開展工作以來,用真心、付真情、抓根本,始終把村幹部和群眾作為脫貧攻堅的主體來抓,催發他們的內生動力。他多次召開三委班子會議、支部黨員大會、村民代表大會,將黨和國家的惠民政策、上級的指示要求、工作隊的想法意圖及時傳達給村幹部和群眾,不斷提升他們的政策觀念、法律意識,傳遞致富資訊、謀劃致富舉措,激發全體村民脫貧致富的信心和決心。“史書記沒來以前我們除了種地哪裡懂什麼政策,覺得懂政策是政府官員的事,和我們離得太遠沒多大關係,現在書記把政策給我們講明白了,才知道國家有那麼多惠農政策,我們農民日子越來越好過。”村民李炳福說。

史世鋒時刻關注村民安危冷暖,堅持進百家門、知百家情、解百家憂、暖百家心,主動參與村裡的紅白喜事。為了節約不必要的開支,村民晁明生兒子結婚邀請他做司儀,他二話沒說爽快答應下來,不巧的是結婚當天,都蘭縣委領導要到村裡看望慰問工作隊,為了不影響婚禮正常舉行,他謝絕了縣委領導的慰問;史世鋒時常看望村裡的老人和重病號人員,當他得知村民李炳軍家屬馮孜花患腦部腫瘤後,積極為這個家庭協調信用貸款,以便外出看病;他主動解決鄰里矛盾,村民史全因三年前佔用劉國良灌溉時間而發生的糾紛一直沒有得到妥善解決,劉國良意見很大,史世鋒得知後主動調節,最終得以圓滿解決,兩人三年的積怨從此煙消雲散;他為村民排憂解難,在得知村民劉國義為打官司嫌訴訟費用太高而發愁後,史世鋒專程找到都蘭縣法律援助中心,協調律師降低費用,最終硬是把費用降低了一半。劉國義在接受記者採訪時由衷說道:“史書記真是我們的好書記,就是扶貧結束後我們也不願讓他走。”史世鋒主動融入群眾,經常到村民家拉家常,並邀請群眾到工作隊一起吃大鍋飯,與群眾打成一片,贏得了廣大群眾的支持和信任。

“史書記來村裡後打水、生火、做飯,都是他親自做,挺不容易的。村子離城鎮較遠,缺少交通工具,給書記工作生活帶來諸多不便。”一位村民說。如果說生活上的苦與難好克服的話,工作上的苦與難相對就不是那麼容易解決了,從剛開始的掌握實情難、精准識別難、定專案難、籌集資金難、做個別群眾的思想工作難、自己的家庭照顧難,到後來的實施專案難、組織管理難、轉變群眾的思想觀念難。但他卻說:“自己苦點沒啥,真正的苦就苦在有時心有餘而力不足、缺少條件儘早將貧困群眾解脫出來。”面對遇到的種種困難,史世鋒從來沒有被嚇倒,也沒有忘記組織對他的信任與重托,更沒有辜負群眾對他的期盼與厚望,他帶領工作隊克服一個個困難,同村幹部走遍村子的溝溝坎坎,用心梳理一道道難題,用情溫暖一個個家庭,用實際行動逐一破解工作中的困難。

採訪中記者瞭解到,史世鋒是從軍隊到企業,由企業到農村,職業與身份在短短兩年內發生了較大變化。剛擔任第一書記時,有人問他,你由團職領導到村幹部,工作能適應嗎?記者也問了同樣的問題,他笑著回答:“有什麼不適應的,我本來就來自農村,到哪都是党的幹部……”事實也是這樣,史世鋒任第一書記以來,村幹部和群眾對他的工作及為人非常滿意,稱讚他是真正為老百姓辦實事、能吃苦、敢負責的好書記。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