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十二時辰與養生

在中國古代, 人們用“銅壺滴漏”的方法計時, 把一晝夜分為十二時辰。 時辰最早記載於《漢書·翼奉傳》, 根據太陽每晝夜繞北極運轉一周, 對應經過天穹的十二個方位, 將晝夜的迴圈劃分為十二個時段, 即子、醜、寅、卯、辰、巳、午、未、申、酉、戌、亥, 對應於今天的二十四小時。

在十二時辰之中, 人體氣血將會相應進行首尾相銜的迴圈流注, 在不同時段不同經絡氣血的盛衰開合有時相特性變化。 12個時辰對應著人體12條經脈, 依照晝夜陰陽變化規律進行養生, 可以協調人體與自然之節律, 維持氣血陰陽的平衡, 實現通經防病之目的。

子時(23點至1點)——足少陽膽經 中醫理論認為:“肝之餘氣, 泄於明膽, 聚而成精。 ”人在子時前入眠, 膽方能完成代謝。 “夜半而陰隴為重陰”, 陰極陽升, 子時前入睡者, 晨醒後頭腦清晰、氣色紅潤, 沒有黑眼圈, 且對預防肝膽疾病至關重要。

子時

丑時(淩晨1點-3點)——足厥陰肝經 中醫理論認為:“肝藏血”, “人臥則血歸於肝。 ”如果丑時不能入睡, 肝臟就無法完成新陳代謝。 所以丑時前未能入睡者, 面色青灰, 情志怠慢而躁, 易生肝病, 臉色晦暗長斑。

丑時

寅時(淩晨3點-5點)——手太陰肺經 此時陽氣漸升, 為肺經主時, 就需要有一個深度的睡眠。 肺主一身之氣, 全身的血液都要通過百脈流注於肺, 這個時候恰恰是人體氣血由靜轉動的過程, 是要通過深度睡眠來完成的。

寅時

卯時(淩晨5點-7點)——手陽明大腸經 “肺與大腸相表裡”, 肺將充足的新鮮血液佈滿全身, 緊接著促進大腸進入興奮狀態, 完成吸收食物中的水分和營養、排出渣滓的工作。 清晨起床後適量飲用溫水, 可促進大腸完成排便, 防治便秘。 晨光初放即披衣起床, 叩齒300次, 轉動兩肩, 活動筋骨;將兩手搓熱, 擦鼻兩旁, 熨摩兩目6、7遍;揉搓兩耳5、6遍;再以兩手抱後腦, 手心掩耳,

用食指放中指上, 以中指叩擊頭枕部各24次, 即“鳴天鼓”。

卯時

辰時(7點到9點)——足陽明胃經 這段時間是胃經開穴運行的時間, 應攝入早餐, 開啟一天的能量之源。 可用手代梳, 梳發百餘遍, 以醒腦明目, 防止脫髮;早餐宜吃飽吃好。 飯後徐徐行走百步, 邊走邊按摩腹部, 以助脾健運。

辰時

巳時(9點至11點)——足太陰脾經 “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運化食物的總指揮,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的功能好,食物的消化吸收好,體內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則神清氣爽,精神飽滿。或讀書,或理家,或種菜,或養花。疲倦時即靜坐養神,或叩齒咽津(唾液)。老年人氣弱,不宜高聲與人長談。因說話耗氣,宜“寡言語以養氣”。

巳時

午時(11點至13點)——手少陰心經 “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此時應進食午餐,午餐應營養豐富,但不是指過食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軟,飯足八分即可。食後用茶葉水漱口,可去油膩,但剛飯後不宜飲茶。餐後靜坐或小憩片刻,可使下午精力充沛。

午時

未時(13點到15點)——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的功能是接受食物並泌別清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於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人會乾咳、排氣。此時喝水、喝茶有利小腸排毒降火。

未時

申時(15點至17點)——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迴圈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最為突出。此時適當的活動有助於體內津液迴圈,喝滋陰瀉火的茶水對陰虛的人最有效。此時段或讀書,或寫作,或練字作畫,或撫琴吟詩,或流覽報刊,或去田間小勞。

申時

酉時(17點至19點)——足少陰腎經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腎虛患者此時段補腎效果佳,不適宜太強的運動量,也不適宜大量喝水。晚飯宜清淡,飯後適當散步。晚餐宜清淡、宜少吃,可飲酒一小杯。晚飯後可在庭院散步、觀落霞、聽鳥鳴。

酉時

戌時(19點至21點)——手厥陰心包經 “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最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此時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看書聽音樂、或做SPA、跳舞、練太極……放鬆心情,釋放壓力。睡前漱口刷牙;用熱水洗腳,以引血下行,防止老人上實下虛,上重下輕,坐床上練靜功,然後安眠。睡時宜“臥如弓”,向右側,以防壓迫心臟,以利膽汁排泄。 睡前可做摩腹運動,促進中焦氣機運行。

戌時

亥時(21點到23點)——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對身體對美容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特點,即在亥時睡覺。現代人如不想此時睡覺,可聽輕音樂、看書,但最好不要超過亥時睡覺。“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即睡時宜屈膝臥,醒時則伸腳舒體,變換姿勢,流通氣血。環境宜靜,安睡寧神以養元氣。

亥時

圖片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路。

本文供稿源於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王貴澍

附:參考文獻:孫曉生,江啟煜. 十二時辰養生與時間保健學[J]. 新中醫,2013,10:127-129.

以助脾健運。

辰時

巳時(9點至11點)——足太陰脾經 “脾主運化,脾統血”,脾是運化食物的總指揮,又是人體血液的統領。脾的功能好,食物的消化吸收好,體內清氣上升,濁氣下降則神清氣爽,精神飽滿。或讀書,或理家,或種菜,或養花。疲倦時即靜坐養神,或叩齒咽津(唾液)。老年人氣弱,不宜高聲與人長談。因說話耗氣,宜“寡言語以養氣”。

巳時

午時(11點至13點)——手少陰心經 “心主神明,開竅於舌,其華在面。”心氣推動血液運行,養神、養氣、養筋。此時應進食午餐,午餐應營養豐富,但不是指過食山珍海味,而是要求食物暖軟,飯足八分即可。食後用茶葉水漱口,可去油膩,但剛飯後不宜飲茶。餐後靜坐或小憩片刻,可使下午精力充沛。

午時

未時(13點到15點)——手太陽小腸經 小腸的功能是接受食物並泌別清濁,把水液歸於膀胱,糟粕送入大腸,精華上輸於脾。小腸經在未時對人一天的營養進行調整。如小腸有熱,人會乾咳、排氣。此時喝水、喝茶有利小腸排毒降火。

未時

申時(15點至17點)——足太陽膀胱經 膀胱貯藏水液和津液,水液排出體外,津液迴圈在體內。若膀胱有熱可致膀胱咳,且咳而遺尿。申時人體溫較熱,陰虛的人最為突出。此時適當的活動有助於體內津液迴圈,喝滋陰瀉火的茶水對陰虛的人最有效。此時段或讀書,或寫作,或練字作畫,或撫琴吟詩,或流覽報刊,或去田間小勞。

申時

酉時(17點至19點)——足少陰腎經 “腎藏生殖之精和五臟六腑之精”“腎為先天之根”人體經過申時瀉火排毒,腎在酉時進入貯藏精華的階段。腎虛患者此時段補腎效果佳,不適宜太強的運動量,也不適宜大量喝水。晚飯宜清淡,飯後適當散步。晚餐宜清淡、宜少吃,可飲酒一小杯。晚飯後可在庭院散步、觀落霞、聽鳥鳴。

酉時

戌時(19點至21點)——手厥陰心包經 “心包為心之外膜,附有脈絡,氣血通行之道。”心包是心的保護組織,又是氣血通道。心包經戌時最興旺,可清除心臟周圍外邪,使心臟處於完好狀態。此時一定要保持心情舒暢:看書聽音樂、或做SPA、跳舞、練太極……放鬆心情,釋放壓力。睡前漱口刷牙;用熱水洗腳,以引血下行,防止老人上實下虛,上重下輕,坐床上練靜功,然後安眠。睡時宜“臥如弓”,向右側,以防壓迫心臟,以利膽汁排泄。 睡前可做摩腹運動,促進中焦氣機運行。

戌時

亥時(21點到23點)——手少陽三焦經 三焦是六腑中最大的腑,具有主持諸氣,疏通水道的作用。亥時三焦能通百脈。人如果在亥時睡眠,百脈可得到最好的休養生息,對身體對美容十分有益。百歲老人有個共同特點,即在亥時睡覺。現代人如不想此時睡覺,可聽輕音樂、看書,但最好不要超過亥時睡覺。“睡不厭蹴,覺不厭舒”,即睡時宜屈膝臥,醒時則伸腳舒體,變換姿勢,流通氣血。環境宜靜,安睡寧神以養元氣。

亥時

圖片及部分內容來源於網路。

本文供稿源於中國中醫科學院望京醫院:王貴澍

附:參考文獻:孫曉生,江啟煜. 十二時辰養生與時間保健學[J]. 新中醫,2013,10:127-129.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