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幸好我知道了,原來心理學還有這些鮮為人知的效應,你Get了嗎?

身邊一個朋友特別喜歡心理學, 每次說到心理學相關話題, 那是滔滔不絕。 她一向話很少, 特別是面對陌生人的時候有時一句話都不說, 只有在談到心理學這個話題的時候, 她就像換了一個人一樣。

一天我們又談到心理學這個話題, 並提到心理效應這個詞語。 一開始我對這個詞很陌生, 畢竟自己不是學習心理學的, 這種專業的詞彙接觸的還是少。 後面經過她的解說才知道心理效應是社會生活當中較常見的心理現象和規律;是指大多數人在相同的情況下或對某種相同的刺激, 產生相同或類似的心理反應的現象;它具有普遍性和差異性。

有些心理學效應在生活中很常見, 但是我們往往並不知道它屬於心理學效應, 只會產生好像是這樣, 好像是這個道理這種條件反射。 其實我們善於利用這些心理效應的話會有意想不到的收貨哦。

我們一起來看看下生活中常見的十大心理學效應吧:

1 、羅密歐與茱麗葉效應

認知失調理論很好地解釋了這個頗具羅曼蒂克色彩的效應。 當人們被迫做出某種選擇時, 人們對這種選擇會產生高度的心理抗拒, 而這種心態會促使人們做出相反的選擇,

並實際上增加對自己所選擇物件的喜歡。 因此, 人們在選擇戀愛對象時, 由於人們對父母反對等戀愛阻力的心理抗拒作用, 反而會使雙方的感情更牢固。 當這種戀愛阻力不存在時, 雙方卻有可能分開。 經歷過重重阻力和生死考驗的愛情, 不一定能抵得住平凡生活的衝擊。 當愛情的阻力消失時, 也許曾經苦戀的兩個人反而失去了相愛的力量。

2、從眾效應

也稱樂隊花車效應, 是指當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引導或施加的壓力), 會懷疑並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 朝著與群體大多數人一致的方向變化。 也就是指:個體受到群體的影響而懷疑、改變自己的觀點、判斷和行為等, 以和他人保持一致。 也就是通常人們所說的“隨大流”。

通常情況下, 多數人的意見往往是對的。 從眾服從多數, 一般是不錯的。 但缺乏分析, 不作獨立思考。 不顧是非曲直的一概服從多數, 隨大流走, 則是不可取的, 是消極的“盲目從眾心理”。

3 、暈輪效應

暈輪效應, 又稱“成見效應”, 這種強烈知覺的品質或特點, 就像月亮形式的光環一樣, 向周圍彌漫、擴散, 從而掩蓋了其它品質或特點, 所以就形象地稱之為光環效應。

名人效應是一種典型的光環效應。 不難發現, 拍廣告片的多數是那些有名的歌星、影星, 而很少見到那些名不見經傳的小人物。 因為明星推出的商品更容易得到大家的認同。 一個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壓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發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銷售,這都是光環效應的作用。

4 、馬太效應

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于《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專案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5 、安慰劑效應

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人類生理反應,但亦有人認為這是醫學實驗設計所產生的錯覺。這個現象無論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

醫務人員可以利用安慰劑,以激發病人的安慰劑效應。當對某種藥堅信不移時,就可增強該藥物的治療效果,提高醫療品質。

安慰劑效應是一種不穩定狀態,可以隨疾病的性質、病後的心理狀態、不適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評價,以及醫務人員的言行和環境醫療氣氛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就出現了安慰劑效應有時明顯,有時不明顯,或根本沒有的現象。我們應當記住,在病人中安慰劑效應是較易出現的,大約有35%的軀體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會出現此種效應。也正由於病人有此心理特點,才使江湖醫生和巫醫術士得以有活動市場,施展其術。

6 、期望效應

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爾塔效應”。這個效應源于古希臘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古希臘雕刻家皮格馬利翁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麗少女,並希望少女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摯的愛感動了愛神阿勞芙羅狄特,愛神賦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終皮格馬利翁與自己鍾愛的少女結為伉儷。

皮格馬利翁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7 、狄德羅效應

專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鄧尼斯·狄德羅。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傢俱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就把這種感覺寫成一篇文章叫《與舊睡袍別離之後的煩惱》。

8 、維特效應

指的是兩百年前德國大文豪歌德發表了一部小說,名叫《少年維特之煩惱》,該小說講的是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的故事。小說發表後,造成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名聲在歐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為此,好幾個國家將《少年維特之煩惱》列為禁書。

“維特效應”,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就像情緒上的“流感”。媒體對自殺新聞的大肆渲染對於一些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人具有強大的暗示、誘導性。比較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張國榮自殺事件發生後,媒體的報導連篇累牘、大肆渲染。結果從當天深夜到第二天淩晨9小時內,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樓自殺,其中5人不治,當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殺身亡個案,較3月份增加32%。有幾名死者留下遺書,清楚寫明其自殺與張國榮輕生有關。

9 、刻板效應

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

有些人總是習慣於把人進行機械的歸類,把某個具體的人看作是某類人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種偏見,人們不僅對接觸過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還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對未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

10 、破窗效應

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同任何事一樣,心理效應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因此,正確地認識、瞭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一個作家一旦出名,以前壓在箱子底的稿件全然不愁發表,所有著作都不愁銷售,這都是光環效應的作用。

4 、馬太效應

是指好的愈好,壞的愈壞,多的愈多,少的愈少的一種現象。名字來自于《聖經·馬太福音》中的一則寓言。

1968年,美國科學史研究者羅伯特·莫頓(Robert K. Merton)提出這個術語用以概括一種社會心理現象:“相對于那些不知名的研究者,聲名顯赫的科學家通常得到更多的聲望即使他們的成就是相似的,同樣地,在同一個專案上,聲譽通常給予那些已經出名的研究者,例如,一個獎項幾乎總是授予最資深的研究者,即使所有工作都是一個研究生完成的。”

羅伯特·莫頓歸納“馬太效應”為:任何個體、群體或地區,一旦在某一個方面(如金錢、名譽、地位等)獲得成功和進步,就會產生一種積累優勢,就會有更多的機會取得更大的成功和進步。

5 、安慰劑效應

又名偽藥效應、假藥效應、代設劑效應,指病人雖然獲得無效的治療,但卻“預料”或“相信”治療有效,而讓病患症狀得到舒緩的現象。有人認為這是一個值得注意的人類生理反應,但亦有人認為這是醫學實驗設計所產生的錯覺。這個現象無論是否真的存在,科學家至令仍未能完全理解。

醫務人員可以利用安慰劑,以激發病人的安慰劑效應。當對某種藥堅信不移時,就可增強該藥物的治療效果,提高醫療品質。

安慰劑效應是一種不穩定狀態,可以隨疾病的性質、病後的心理狀態、不適或病感的程度和自我評價,以及醫務人員的言行和環境醫療氣氛的變化而變化。所以,就出現了安慰劑效應有時明顯,有時不明顯,或根本沒有的現象。我們應當記住,在病人中安慰劑效應是較易出現的,大約有35%的軀體疾病病人和40%的精神病病人都會出現此種效應。也正由於病人有此心理特點,才使江湖醫生和巫醫術士得以有活動市場,施展其術。

6 、期望效應

又叫“皮格馬利翁效應”,也叫“羅森爾塔效應”。這個效應源于古希臘一個美麗的傳說。相傳古希臘雕刻家皮格馬利翁深深地愛上了自己用象牙雕刻的美麗少女,並希望少女能夠變成活生生的真人。他的真摯的愛感動了愛神阿勞芙羅狄特,愛神賦予了少女雕像以生命,最終皮格馬利翁與自己鍾愛的少女結為伉儷。

皮格馬利翁效應指人們基於對某種情境的知覺而形成的期望或預言,會使該情境產生適應這一期望或預言的效應。

你期望什麼,你就會得到什麼,你得到的不是你想要的,而是你期待的。只要充滿自信的期待,只要真的相信事情會順利進行,事情一定會順利進行,相反的說,如果你相信事情不斷地受到阻力,這些阻力就會產生,成功的人都會培養出充滿自信的態度,相信好的事情會一定會發生的。這就是心理學上所說的皮格馬利翁效應。

7 、狄德羅效應

專指人們在擁有了一件新的物品後,不斷配置與其相適應的物品,以達到心理上平衡的現象。

18世紀法國有個哲學家叫鄧尼斯·狄德羅。有一天,朋友送他一件質地精良、做工考究的睡袍,狄德羅非常喜歡。可他穿著華貴的睡袍在書房走來走去時,總覺得傢俱不是破舊不堪,就是風格不對,地毯的針腳也粗得嚇人。於是,為了與睡袍配套,舊的東西先後更新,書房終於跟上了睡袍的檔次,可他卻覺得很不舒服,因為“自己居然被一件睡袍脅迫了”,就把這種感覺寫成一篇文章叫《與舊睡袍別離之後的煩惱》。

8 、維特效應

指的是兩百年前德國大文豪歌德發表了一部小說,名叫《少年維特之煩惱》,該小說講的是一個青年失戀而自殺的故事。小說發表後,造成極大的轟動,不但使歌德名聲在歐洲大噪,而且在整個歐洲引發了模仿維特自殺的風潮,為此,好幾個國家將《少年維特之煩惱》列為禁書。

“維特效應”,從社會心理學角度分析,就像情緒上的“流感”。媒體對自殺新聞的大肆渲染對於一些徘徊在生死邊緣的人具有強大的暗示、誘導性。比較典型的例子是,2003年4月1日,張國榮自殺事件發生後,媒體的報導連篇累牘、大肆渲染。結果從當天深夜到第二天淩晨9小時內,全香港有6名男女跳樓自殺,其中5人不治,當月香港共有131宗自殺身亡個案,較3月份增加32%。有幾名死者留下遺書,清楚寫明其自殺與張國榮輕生有關。

9 、刻板效應

又稱刻板印象、社會定型,是指對某人或某一類人產生的一種比較固定的、類化的看法。是還沒有進行實質性的交往,就對某一類人產生了一種不易改變的、籠統而簡單的評價,這是我們認識他人時經常出現的現象。

有些人總是習慣於把人進行機械的歸類,把某個具體的人看作是某類人的典型代表,把對某類人的評價視為對某個人的評價,因而影響正確的判斷。刻板印象常常是一種偏見,人們不僅對接觸過的人會產生刻板印象,還會根據一些不是十分真實的間接資料對未接觸過的人產生刻板印象。

10 、破窗效應

一幢有少許破窗的建築為例,如果那些窗不被修理好,可能將會有破壞者破壞更多的窗戶。最終他們甚至會闖入建築內,如果發現無人居住,也許就在那裡定居或者縱火。一面牆,如果出現一些塗鴉沒有被清洗掉,很快的,牆上就佈滿了亂七八糟、不堪入目的東西;一條人行道有些許紙屑,不久後就會有更多垃圾,最終人們會視若理所當然地將垃圾順手丟棄在地上。這個現象,就是犯罪心理學中的破窗效應!

同任何事一樣,心理效應具有積極與消極兩方面的意義。因此,正確地認識、瞭解、掌握並利用心理效應,在人們的日常生活,工作當中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和意義。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