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萬鋼在第十九屆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上的致辭(附全文)

各位領導, 各位來賓, 同志們, 朋友們:

今天, 我們相聚在北國春城, 隆重召開第十九屆中國科協年會, 以“創新驅動 全面振興”為主題,

組織開展學術交流、科技展覽、創新創業專案大賽等系列活動, 助力東北老工業基地全面振興, 助推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 這次會議是全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的年度盛會, 在此我謹代表中國科協, 向出席年會的各位專家學者表示熱烈的歡迎!向給予本屆年會大力支持的吉林省委省政府、各地區各部門、有關單位以及社會各界表示衷心的感謝!

黨的十八大以來, 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對科技創新的高度重視和戰略謀劃前所未有, 我國科技創新發生了整體性、格局性的深刻變化, 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 去年5月30日, 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上向全黨全國發出了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號召, 我國科技事業發展進入新的歷史階段。

經過30多年的不懈努力, 我國科技創新奮發圖強, 跟蹤超越, 充分發揮“後發優勢”, 持續跟進世界前沿, 在航太、深海、高鐵、核能、生物、超算、通信、互聯網、新能源等領域成功實現“後發先至”, 躋身世界先進行列。 目前我國科技創新進入了跟跑、並跑、領跑“三跑並存”階段, 正處於從量的積累向質的飛躍、點的突破向系統能力提升的重要時期, 逐步開始在重點領域打造“先發優勢”, 向“引領型發展”的新目標邁進。 我們要抓住新一輪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 在“領跑”領域, 認准方向, 勇闖創新“無人區”, 發揮引領帶動產業變革的能力;在“並跑”領域, 把握時機, 敢於“彎道超車”, 構建技術和市場的優勢;在“跟跑”領域,

實施差異化追趕策略, 發揮自身的技術優勢, 實現“換道超車”。

打造先發優勢, 既要提升科技創新能力, 也要有效支撐引領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動產業邁向中高端。 近年來, 我國數字經濟、共用經濟、平臺經濟等新業態的發展, 為世界所矚目, 這背後是國家多年來對資訊通信等領域關鍵技術的前瞻部署和持續投入。 幾十年前, 中國被稱為“自行車王國”, 這或多或少隱含著發展水準落後的意思。 而今遍佈大街小巷、五顏六色的共用單車, 已經成為各個城市的靚麗風景線。 共用單車集成應用了智慧晶片、射頻識別、位置服務、移動支付等多個領域的先進技術, 得益于我國在衛星導航、超級計算、移動通信、智慧終端機和互聯網等重點領域科技創新的超前部署,

發揮了我國市場規模巨大、產業體系完整的優勢, 改變了自行車產業傳統的生產銷售模式和社會大眾的生活出行方式, 這是以新技術改造舊動能、培育新動能的生動例證。

面對建設世界科技強國的奮鬥目標, 面對新科技革命和產業變革的重大機遇, 應當準確把握我國科技創新的階段性特徵, 更加注重提升原始創新能力, 把加強基礎研究擺在更加重要的位置。 這些年來, 我國基礎研究領域取得了巨大進步, 國際影響力顯著提升, 國際科技論文數量連續多年居世界第2位, 總被引用次數連續3年位居第4位, 有效發明專利保有量居世界第3位元, 化學、材料、物理、工程、數學、地學等學科進入世界前列,

鐵基超導、中微子、量子資訊、納米、空間科學、幹細胞和再生醫學等領域取得一批重大創新成果。

同時, 也應當看到, 我國基礎研究仍與發達國家存在很明顯的差距:一是投入不足, 主要表現為總量不足和結構單一;二是從實踐中凝練並解決科學問題的能力不足;三是戰略性基礎研究力量不強;四是缺乏把基礎研究有效轉化為原創能力的體制機制。 基礎研究領域的差距直接影響到未來產業技術水準的提升。 如果一些重點領域的基礎性科學問題得不到有效解決、一些共性核心關鍵技術不能突破, 我國產業發展將面臨長期鎖定在中低端的風險, 這在資訊產業的作業系統和CPU晶片、製造業的“四基”、航空發動機和燃氣輪機等領域表現尤為突出。

我們必須增強創新自信,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志向,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補齊基礎研究的短板,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更多更快地凝練和解決各領域各行業的科學問題,力爭在若干領域實現跨越發展。

第一,強化對基礎研究的頂層設計和前瞻部署。2014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推進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取得了決定性進展。近百項科技計畫基本完成優化整合,新五類科技計畫體系和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基本建立並常態化運行。

新的科技計畫體系對基礎研究進行了系統佈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聚焦基礎前沿,注重自由探索和學科交叉,強調學科發展和人才團隊培養,經費投入已達到260億元。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專門設立了“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重點專項,對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繼續進行穩定支持;啟動“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支持原創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在其他40多個重點專項中,按照“全鏈條設計、一體化實施”的原則,將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產業化等創新鏈各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有效解決分散重複、封閉低效等問題。在2016年和2017年的國家重點研發計畫中,基礎研究類項目占總經費的34.7%。2016年,中央財政科技經費的四分之一投入到基礎研究領域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基地建設。

基礎研究也為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顯著作用。以應對大氣污染的科學研究為例,改革前是多個科技計畫同時部署,相互之間交叉脫節。現在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專項”,既有霧霾成因等基礎研究,也有檢測、預警和減排技術研發,還有示範應用。在解決直接污染成因問題並應用於能源、環保、汽車、鋼鐵等產業節能減排的同時,提出了京津冀特定氣象環境條件下二次污染成因的新理論,為國務院啟動“藍天保衛戰”重大科技行動計畫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農業化肥減量、禽畜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重點專項的啟動實施打下了基礎。

與此同時,按照中央部署,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正在加快啟動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案”,強化對新一代人工智慧、量子通信與量子電腦、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重大基礎前沿和戰略必爭領域的前瞻部署,與科技重大專項形成梯次接續的格局。

第二,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發達國家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R&D經費投入的比例在15%左右,我國僅為5%左右,不僅總量上有差距,結構上也有明顯不同。在我國中央財政科技投入中,基礎研究經費占比是25.2%,美國聯邦政府是23%,兩者基本持平。而美國州政府財政科技投入中,基礎研究經費所占比例是26%,我國地方政府只有7%。美國企業研發投入中基礎研究經費的比例是4.4%,日本是6.8%,韓國是13.1%,而我國企業只有0.1%。美國社會捐助資金的20%左右投入到與社會發展、生態研究相關的公益性基礎研究,而我國在這方面基本為零。

因此,加強基礎研究投入必須多措並舉,構建多元化的投入機制。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提高穩定支持的力度。通過央地合作實施重大科技專案等方式,引導地方政府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利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等手段,引導企業加強行業共性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探索成立聯合基金、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慈善捐贈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基礎研究。

第三,促進基礎研究成果加快轉化為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創新供給的品質和效益。過去我們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更多是把技術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當前,科技成果轉化週期日益縮短,應用更加快捷,有些領域在實驗室裡就可以誕生產品,實驗室就是“生產車間”。我們要適應這種新特點,加快從知識到技術並轉化為產品的過程。這就要求企業等市場化的創新主體更加主動介入到創新鏈的前端,與高校、科研院所組成產學研聯盟和協同創新聯合體,共同參與基礎研究。華為正是與世界頂尖的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對基礎研究進行全球佈局、持續投入,才能在5G移動通信的技術標準和研發中搶得先機。百度、騰訊等企業在機器翻譯、深度學習和智慧汽車等基礎前沿領域積極進行研發佈局,同時開放資源,才能在新一代人工智慧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創新活動開源開放的新趨勢,使“大發明”與“微創新”相結合,以“挑戰賽”“揭皇榜”等方式,凝練和解決來自於實踐中的科學問題,探索科研活動的眾包眾籌,充分挖掘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的創新智慧和創造潛力,進一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大學生、青年人的奇思妙想轉變為發明創造,轉化為人生財富和社會價值。

第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通過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國家實驗室,打造國家戰略性科技力量,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改革與發展,凝聚和培養優秀人才。戰略性科技力量,不是“命名”出來的,而是靠“實幹苦幹”實現的。我們要有一支心無旁騖、長期深耕、勇攀高峰的科技人員隊伍,有一批站在世界前沿、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這才是戰略性科技力量之魂。要改革評價制度,確立以創新品質和學術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宣導“板凳一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潛心治學精神。進一步完善科技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使之更加符合科研規律,既要放權激勵,也要科學監管,把制度規定的“他律”與科研人員的“自律”有機結合起來。要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對科研不端行為“零容忍”,建設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科研信用管理體系,引導科技人員恪守學術道德,堅守社會責任,成為社會典範。

同志們,朋友們:

過去一年來,各級科協組織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積極履行“四服務”職責定位。高舉創新爭先行動旗幟,精心組織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評選全國創新爭先獎,實施創新驅動助力工程,不斷增強科技公共服務能力。強化與科技工作者的緊密聯繫,創新思路方法,豐富服務內容,啟動學會組織的連接紐帶作用。積極推進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組織建設。培育基層科協組織,搭建高水準學術交流平臺,科協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進一步增強。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各級科協組織一定要不辱使命,不負重托,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創新發展支撐能力,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全心全意聽党話,堅定不移跟黨走,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征程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當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正處於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在新一輪東北振興中大有可為,至關重要。吉林省是東北亞地理中心,工業基礎雄厚,科教資源豐富,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巨大。近年來吉林省委省政府在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希望吉林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經濟產業體系,培育新動能,拓展新空間,厚植新優勢,奮起直追、重振雄風。中國科協願為吉林發展添薪加柴,助力加油,支撐服務。

在今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對吉林大學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向黃大年同志學習,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總書記“兩個融入”的要求,是對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拳拳期望和殷殷囑託。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素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擔當精神和“苟利國家生死以”的愛國情懷。我們應當繼承發揚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優良傳統,秉持科學報國的理想,堅守創新濟民的使命,珍惜時代賦予的機遇,勇擔創新發展的重任,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我們必須增強創新自信,以敢為天下先的精神志向,下更大決心,花更大氣力,補齊基礎研究的短板,在獨創獨有上下功夫,更多更快地凝練和解決各領域各行業的科學問題,力爭在若干領域實現跨越發展。

第一,強化對基礎研究的頂層設計和前瞻部署。2014年以來,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部署,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共同推進中央財政科技計畫(專項、基金等)管理改革,取得了決定性進展。近百項科技計畫基本完成優化整合,新五類科技計畫體系和公開統一的國家科技管理平臺基本建立並常態化運行。

新的科技計畫體系對基礎研究進行了系統佈局。國家自然科學基金聚焦基礎前沿,注重自由探索和學科交叉,強調學科發展和人才團隊培養,經費投入已達到260億元。國家重點研發計畫專門設立了“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重點專項,對重大科學研究計畫繼續進行穩定支持;啟動“變革性技術關鍵科學問題”重點專項,支持原創性研究和前沿交叉研究。在其他40多個重點專項中,按照“全鏈條設計、一體化實施”的原則,將基礎研究與應用開發、產業化等創新鏈各環節有機結合起來,有效解決分散重複、封閉低效等問題。在2016年和2017年的國家重點研發計畫中,基礎研究類項目占總經費的34.7%。2016年,中央財政科技經費的四分之一投入到基礎研究領域和國家重點實驗室等科研基地建設。

基礎研究也為經濟社會發展發揮了顯著作用。以應對大氣污染的科學研究為例,改革前是多個科技計畫同時部署,相互之間交叉脫節。現在的“大氣污染防治重點專項”,既有霧霾成因等基礎研究,也有檢測、預警和減排技術研發,還有示範應用。在解決直接污染成因問題並應用於能源、環保、汽車、鋼鐵等產業節能減排的同時,提出了京津冀特定氣象環境條件下二次污染成因的新理論,為國務院啟動“藍天保衛戰”重大科技行動計畫奠定了重要基礎,也為農業化肥減量、禽畜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等重點專項的啟動實施打下了基礎。

與此同時,按照中央部署,科技部會同有關部門正在加快啟動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專案”,強化對新一代人工智慧、量子通信與量子電腦、腦科學與類腦研究等重大基礎前沿和戰略必爭領域的前瞻部署,與科技重大專項形成梯次接續的格局。

第二,持續加大對基礎研究的投入。發達國家基礎研究經費占全社會R&D經費投入的比例在15%左右,我國僅為5%左右,不僅總量上有差距,結構上也有明顯不同。在我國中央財政科技投入中,基礎研究經費占比是25.2%,美國聯邦政府是23%,兩者基本持平。而美國州政府財政科技投入中,基礎研究經費所占比例是26%,我國地方政府只有7%。美國企業研發投入中基礎研究經費的比例是4.4%,日本是6.8%,韓國是13.1%,而我國企業只有0.1%。美國社會捐助資金的20%左右投入到與社會發展、生態研究相關的公益性基礎研究,而我國在這方面基本為零。

因此,加強基礎研究投入必須多措並舉,構建多元化的投入機制。繼續加大中央財政對基礎研究的投入,提高穩定支持的力度。通過央地合作實施重大科技專案等方式,引導地方政府增加基礎研究投入。利用研發費用加計扣除政策、企業國家重點實驗室建設等手段,引導企業加強行業共性問題的應用基礎研究。探索成立聯合基金、共建新型研發機構、慈善捐贈等方式,吸引社會資本投入基礎研究。

第三,促進基礎研究成果加快轉化為原始創新能力,提升創新供給的品質和效益。過去我們推動科技成果轉化,更多是把技術轉化為具有市場競爭力的產品。當前,科技成果轉化週期日益縮短,應用更加快捷,有些領域在實驗室裡就可以誕生產品,實驗室就是“生產車間”。我們要適應這種新特點,加快從知識到技術並轉化為產品的過程。這就要求企業等市場化的創新主體更加主動介入到創新鏈的前端,與高校、科研院所組成產學研聯盟和協同創新聯合體,共同參與基礎研究。華為正是與世界頂尖的高校、科研機構合作,對基礎研究進行全球佈局、持續投入,才能在5G移動通信的技術標準和研發中搶得先機。百度、騰訊等企業在機器翻譯、深度學習和智慧汽車等基礎前沿領域積極進行研發佈局,同時開放資源,才能在新一代人工智慧競爭中佔據一席之地。

與此同時,我們還要充分利用互聯網時代創新活動開源開放的新趨勢,使“大發明”與“微創新”相結合,以“挑戰賽”“揭皇榜”等方式,凝練和解決來自於實踐中的科學問題,探索科研活動的眾包眾籌,充分挖掘蘊藏在人民群眾之中的創新智慧和創造潛力,進一步推動大眾創業萬眾創新,讓大學生、青年人的奇思妙想轉變為發明創造,轉化為人生財富和社會價值。

第四,深化體制機制改革,營造良好的科研環境。通過在重大創新領域組建國家實驗室,打造國家戰略性科技力量,推動國家重點實驗室改革與發展,凝聚和培養優秀人才。戰略性科技力量,不是“命名”出來的,而是靠“實幹苦幹”實現的。我們要有一支心無旁騖、長期深耕、勇攀高峰的科技人員隊伍,有一批站在世界前沿、具有國際視野的領軍人才,這才是戰略性科技力量之魂。要改革評價制度,確立以創新品質和學術貢獻為核心的評價導向,宣導“板凳一坐十年冷”“咬定青山不放鬆”的潛心治學精神。進一步完善科技項目和經費管理改革,使之更加符合科研規律,既要放權激勵,也要科學監管,把制度規定的“他律”與科研人員的“自律”有機結合起來。要加強科研誠信建設,對科研不端行為“零容忍”,建設一處失信、處處受限的科研信用管理體系,引導科技人員恪守學術道德,堅守社會責任,成為社會典範。

同志們,朋友們:

過去一年來,各級科協組織全面貫徹落實習近平總書記在“科技三會”的重要講話精神,緊緊圍繞黨中央、國務院重大決策部署,積極履行“四服務”職責定位。高舉創新爭先行動旗幟,精心組織首個“全國科技工作者日”,評選全國創新爭先獎,實施創新驅動助力工程,不斷增強科技公共服務能力。強化與科技工作者的緊密聯繫,創新思路方法,豐富服務內容,啟動學會組織的連接紐帶作用。積極推進開放型、樞紐型、平臺型組織建設。培育基層科協組織,搭建高水準學術交流平臺,科協組織的政治性、先進性、群眾性進一步增強。面對新形勢新任務,各級科協組織一定要不辱使命,不負重托,全面深化改革,提升創新發展支撐能力,團結帶領廣大科技工作者全心全意聽党話,堅定不移跟黨走,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新征程中發揮中流砥柱作用。

當前,東北老工業基地振興正處於爬坡過坎、滾石上山的關鍵時期,科技創新在新一輪東北振興中大有可為,至關重要。吉林省是東北亞地理中心,工業基礎雄厚,科教資源豐富,擁有一批國內外知名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創新發展的空間和潛力巨大。近年來吉林省委省政府在科技創新支撐經濟社會發展方面取得了顯著成效。面對新形勢新要求,希望吉林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的重大決策部署,深入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加快形成以科技創新為引領和支撐的經濟產業體系,培育新動能,拓展新空間,厚植新優勢,奮起直追、重振雄風。中國科協願為吉林發展添薪加柴,助力加油,支撐服務。

在今年全國科技工作者日前夕,習近平總書記對吉林大學黃大年同志先進事蹟作出重要指示,要求向黃大年同志學習,把愛國之情、報國之志融入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之中,融入人民創造歷史的偉大奮鬥之中。總書記“兩個融入”的要求,是對科技界和廣大科技工作者的拳拳期望和殷殷囑託。我國廣大科技工作者素有“先天下之憂而憂”的擔當精神和“苟利國家生死以”的愛國情懷。我們應當繼承發揚老一輩科技工作者的優良傳統,秉持科學報國的理想,堅守創新濟民的使命,珍惜時代賦予的機遇,勇擔創新發展的重任,在建設世界科技強國、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新征程中作出更大貢獻!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