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火車上的列寧

【財新網】就像往年一樣, 今年世界上也有不少特殊的日子, 很多國家都會紀念。 而其中最重要的, 肯定是俄國十月革命百年祭, 沒有之一。 1917年3月, 深陷一次大戰泥潭的俄羅斯帝國, 終於爆發革命, 沙皇尼古拉二世遜位, 統治這個廣袤帝國達三個世紀的沙皇制度就此終結, 成為歷史。

此時, 流亡中立國瑞士的弗拉基米爾·伊裡奇·烏裡揚諾夫, 也就是我們早就熟悉的列寧, 身為更激進的革命領袖, 意識到自己必須回國, 為形勢的發展確定路線方針。 長期的放逐生涯, 已經讓他錯過了1905年那次革命, 他不能讓歷史再次擦肩而過。

這條漫長的歸途, 吸引了不少人回顧, 品評。 在這之前問世的新書, 史學家凱薩琳·梅裡戴爾的《火車上的列寧》, 恰好引領讀者溫習那一特殊的時段。

從蘇黎世到彼得格勒, 也就是現在的聖彼德堡, 以百年前的火車速度, 要走一整個星期。 用一本書的篇幅, 記述這樣一次旅行本身, 難免顯得乏味, 雖然依據我們今天的印象, 沿鐵路線穿越歐洲各國, 算是很有情調的經歷。 可列寧同志豈是我輩凡夫俗子?更何況再富情調的旅程, 也難填充一本書的容量, 於是各種歷史事件, 穿插閃回在結構間隙, 也就成了敘述的必須。

就像很多革命政黨的第一代領袖, 列寧並非來自底層。 他出身外省貴族家庭, 而且富有。 也正是這種人,

對於社會歷史的內在危機有著異于常人的敏感。 首先是他的長兄, 因為參與謀刺沙皇亞歷山大三世事敗落網, 被處以極刑。 此事徹底改變了他的人生進程, 成為他傾向馬克思主義的直接動因。

我們熟悉馬克思哲學不只為了認識世界, 而是改造世界的論斷。 然而改造世界的思想家, 也還是思想家。 作為革命家, 列寧不是原創性的思想家, 他關心的是思想是否適用于現實。 和馬克思不同的是, 他沒有耐心等到資本主義, 發展到瓜熟蒂落, 直接和全新生產關係自然對接那一天, 而是在資本主義薄弱環節率先催熟革命形勢。 這些都是我們知道的說法。

相對陌生的是歷史時機成熟之前的革命導師。 《火車上的列寧》一書,

回顧了他的經歷, 從伏爾加河邊的烏梁諾夫斯克的童年, 到父親早逝後隨母移居喀山。 他在當地學校表現孤僻游離, 與環境格格不入。 校長克倫斯基用過很多辦法幫他, 效果不彰。 這位長者有個兒子, 就是後來被“十月革命”推翻的歷史政府首腦。

和很多來自他那個階級的子弟, 列寧前往帝都彼得堡完成學業, 並在那裡成為執業律師。 在此期間, 他參與成立了工人階級解放奮鬥同盟, 並因此被捕, 流放西伯利亞。 進入二十世紀, 他開始了歐洲的流亡生活, 從蘇黎世到慕尼克, 從日內瓦到巴黎, 再從倫敦回到蘇黎世。 除了繼續革命事業, 思考如何創建具有高度組織紀律性的職業政黨, 他領導的布爾什維克多數派, 還要與鼓吹議會道路的孟什維克少數派做鬥爭。

一次大戰爆發後, 列寧避居的蘇黎世, 作為中立國瑞士的最大城市, 成為反戰活動中心。 隨著戰事進入膠著, 各國打了雞血的民族主義狂熱分子, 士氣也已退潮。 其中, 俄國軍隊遭遇到最為慘重的傷亡代價, 而後方民眾則要忍受經濟衰退和食品短缺。 列寧呼籲無產階級士兵調轉槍口, 對準自己的指揮官, 退出這場帝國主義戰爭。

但這裡畢竟遠離事態前沿。 歐洲這座最富資產階級氣息的城市, 當時發生的最重大事件, 是達達派藝術的誕生。 這是一個帶有反戰、反文化以及無政府主義色彩的文藝思潮, 主要觀念直到今天仍有影響。 它的宣言起草者, 羅馬尼亞籍詩人查拉, 常和列寧在湖邊下棋,

或許還會聊聊先鋒藝術。 直到“二月革命”的消息傳來, 結束了貌似歲月靜好的日子。

然而, 新的臨時政府卻未遵從民意, 退出對德戰爭。 這就是繼續革命的最大理由和機會。 為此列寧必須馬上回國, 發揮領導作用。 問題在於, 從瑞士到俄國的歸途, 中間恰好經過德國, 而兩國正處於交戰狀態。 於是就有了一番秘密斡旋。 隨著美國即將參戰, 已經不堪重負的德國, 開始尋求與局部停戰。 如果俄國發生革命, 將極大減輕其壓力。

於是德方代表和列寧談判, 為他本人及其家屬和隨員, 提供穿越國境, 返回俄國的協助。 這批俄國人將搭乘一列德國軍用火車, 到達另一個中立國瑞典後, 坐渡輪到達當時尚在俄國統治下的芬蘭, 再轉乘駛往彼得格勒的火車。他們全程享有獨立包廂,並和德國軍人佔用的區域之間,劃出一條界線。就用粉筆畫在車廂地板上。這些記述或許推翻了一則舊聞。

據說列寧返回俄國,坐的是密封的悶罐車。整個旅程中,車上到處有人抽煙,包括廁所。對於從不吸煙的列寧,這無疑是一種折磨。所以革命成功之後,他頒佈的第一條政令,就是在公共場所禁煙。不論細節如何,這次旅行意味著漫長的十九世紀,在歐洲結束。它的溢出效應將通過一聲炮響,波及到遙遠的中國。■

再轉乘駛往彼得格勒的火車。他們全程享有獨立包廂,並和德國軍人佔用的區域之間,劃出一條界線。就用粉筆畫在車廂地板上。這些記述或許推翻了一則舊聞。

據說列寧返回俄國,坐的是密封的悶罐車。整個旅程中,車上到處有人抽煙,包括廁所。對於從不吸煙的列寧,這無疑是一種折磨。所以革命成功之後,他頒佈的第一條政令,就是在公共場所禁煙。不論細節如何,這次旅行意味著漫長的十九世紀,在歐洲結束。它的溢出效應將通過一聲炮響,波及到遙遠的中國。■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