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中國經濟穩增長靠投資推動 加劇資金脫實進虛

南都訊 記者 彭彬 3月21日,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劉俏在出席“2017兩會後經濟形勢與政策分析會”時表示, 2016年在極其困難及不確定的情況下, 中國經濟仍獲得了6.7%的增長, 3年後超過印度重奪全球增速第一。 2017年頭兩個月經濟資料也相對樂觀。 然而, 這一輪經濟企穩所沿用的還是以往的增長邏輯——天量信貸推動的投資。 這一輪集中在房地產、基建等領域。 在投資資本收益率比較低的前提下, 穩增長只能靠投資率。 這是中國經濟至今未能改變的增長邏輯。

與這種增長邏輯相對應的是金融的過度發展,

金融與實體經濟的進一步脫節。 過去十年, 金融附加值占GDP比例節節升高, 已達9.5%。 北京、上海更是高達17%左右, 超過倫敦和香港。 與此同時, 貨幣政策的邊際效應卻在急劇下滑, 2016年, 近25萬億的新增融資量只帶來了5-6萬億的GDP增長。 我們的實證研究發現金融發展(金融附加值占GDP比例)與經濟增長和固定資本形成之間沒有關係, 表明資金脫實進虛在加劇。

劉俏認為, 宏觀政策作用大幅下滑的原因在於經濟的微觀基礎。 企業層面整體的投資資本收益率比較低, 為了獲得增長只能靠強刺激;國企改革任重道遠, 剛性兌付的存在使得國有板塊杠杆居高不下, 但投資資本收益率卻每況愈下;缺乏優質金融資產和資本市場不振使得大量的資金在金融體系通過加杠杆迴圈,

加大金融體系系統風險。

劉俏認為, 有必要重新思考宏觀政策話語體系。 他表示, 能否不再強調“保增長”?在經濟增長邏輯和經濟微觀基礎沒有改變的情況下, 穩增長與防金融風險很難兼得;確定政策目標時, 能否更多強調“失業率”“通脹”等與民眾獲得感關係更為密切的指標, 而非單純強調GDP?從長遠講, 重塑微觀基礎是中國實現經濟穩健增長的關鍵——國企改革、財稅改革、企業減負、創新體系的建設、私有產權的保護等必須加速;似是而非、令人狐疑的話語體系(例如, 產融結合, 全球500強, 多元化, 全產業鏈生態系統, 頂層設計等)往往在微觀層面混淆問題的癥結, 能否構建新的話語體系?

劉 俏

現任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院長、金融學系教授。 先後于中國人民大學、中國人民銀行研究生部、加州大學洛杉磯分校獲得應用數學學士、國際金融碩士、經濟學博士學位。 2013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傑出青年獎, 2014年獲教育部長江學者特聘教授。 兼任深圳證劵交易所專家評審委員會委員和中國證監會、中國金融期貨交易所、民生銀行、及深交所博士後站指導導師。 在公司金融、實證資產定價、實際期權、市場微觀結構和中國經濟研究等方面擁有眾多著述。 曾任職于麥肯錫公司, 負責領導麥肯錫在亞洲企業金融方面的研究和知識領域。 加入光華前, 劉俏已獲得香港大學終身教職。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