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北上廣深盛不下人了?並不是!中國一線城市仍有承載力可挖

導讀

近日, 中國金融四十人論壇(CF40)舉行了CF40•青年論壇雙周內部研討會第92期, 會議主題為“城市化進程與路徑”。 與會專家認為, 過去幾十年, 我國的城市化快速發展, 為經濟增長提供了重要動力。 但同時, 城市化的過程中也出現了不少問題。 從國際經驗來看, 我國的大城市率較發達國家還有較大距離, 且我國一線城市經濟密度距國際大都市也尚有差距, 因此中國的城市化仍有較大空間。

與會專家指出, 未來的城市化應該注意取消身份歧視, 擴大城市准入, 逐步擴大基本公共服務的覆蓋面。 在農村, 應該秉持“三權分離”的思路,

將土地集體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離, 使城市化進行得更為順利。

城市化成就顯著, 但問題較多

中國的經濟發展與城市化進程密不可分。 過去三十多年, 中國在經濟增長方面取得了非常巨大的成績, 年平均GDP增長率超過9%, 已經成為全球第二大經濟體。 與此同時, 我國經歷了高速的城市化進程。 從這個角度看, 中國的經濟發展就是一步步解放農民, 讓更多的人離開土地, 匯入城市的過程, 這其他國家城市化過程的邏輯是一樣的。 家庭聯產承包責任制將農民從以前的集體生產中解放出來, 為工業的發展提供了龐大的廉價勞動力後備軍。 接下來鄉鎮企業的異軍突起, 讓農民“離土不離鄉, 就地工業化”。

從1992年開始, 政策開始鼓勵農民工進城, 加入WTO之後, 中國的工業生產進一步發展, 加快了城市化的進程。

在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中, 土地制度、工業化和城鄉二元結構是最為關鍵的三個因素。 土地制度在城市化過程中間承載了籌資的功能, 為城市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籌資, 為城市化地快速發展提供了支撐力量。 6億人的城市化對應的是天量地的就業人口, 而過去三十多年來我國工業化地快速發展, 特別是加入WTO以後製造業的快速發展, 提供了大量的就業機會。 城鄉二元結構下, 城市的基本公共服務並沒有覆蓋到城市的新進入者, 以不平等為代價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城市化的成本。

在成績顯著的同時, 我國的城市化進程也出現了許多問題。

例如, 現行的土地制度在一定程度上造成了城市建成區的急劇膨脹與低效利用, 征地過程中也出現了一定社會矛盾。 雖然現在對土地制度改革的呼聲很大, 但是由於牽涉面廣, 很難推進。 改革征地制度可能意味著征地補償標準至少要提高十倍, 這需要為土地財政的籌資功能尋找替代工具。 美國城市的基礎設施以及城市政府的基本開支中房產稅占了較高的比例, 但是我國的房產稅目前占財政收入的比例很低, 難以替代“計畫價征地、市場價出讓”為核心的土地財政。

中國大城市仍有發展潛力, 公共資源配置應更為均等

當前我國的城市化率為56%, 離發達國家70%的分界線還有一定的距離,

如果不考慮沒有城市戶籍的人群, 那麼我國的城市化率還要更低。 下一步的城市化對中國跨過中等收入陷阱非常重要。 城市化的下一程應該怎麼走, 戰略上是應該以建設大城市為主, 還是小城鎮?這個問題持續地引發討論。

很長時間以來佔據主導地位的城市化思路都是大力發展小城鎮。 2013年發佈的《國家新型城鎮化規劃(2014-2020年)》提出了以城市群為主體形態, 推動大中小城市和小城鎮協調發展的思路。 但在2014年發佈的《國務院關於進一步推進戶籍改革制度的意見》這一檔中, 針對落戶限制, 提出全面放開建制鎮和小城市, 有序放開中等城市, 合理確定大城市落戶條件, 嚴格控制特大城市⼈口規模。 2017年中央經濟工作會議提出“去庫存方面,

要堅持分類調控, 因城因地施策, 重點解決三四線城市房地產庫存過多問題。 要把去庫存和促進人口城鎮化結合起來, 提高三四線城市和特大城市間基礎設施的互聯互通, 提高三四線城市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水準, 增強對農業轉移人口的吸引力。 ”由此可見, 發展小城鎮的思路和方向總體上並沒有變。

根據世界銀行2009年的一份報告, 美國、日本的產出主要集中在大城市, 而在能源地帶和農業地帶, 產出則很低。 2007年發佈的一份學術研究報告比較了1960年和2000年不同城市的人口規模, 進而發現了一個基本規律, 即人口是在向大城市集聚, 1960年到2000年人口大於100萬的大城市在上升。 根據聯合國的資料, 1960到2013年大城市的人口都在增加, 而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人口都在減少。此外,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均產出之間呈正相關關係:城市的規模越大,生產效率就越高。如果用百萬以上人口占比表徵大城市率,那麼大城市率最高的是日本的65%,而中國現在是23%,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比我們低的只有法國和英國。因此,從國際經驗來看,未來我國的大城市還應進一步發展。

目前,我國的資源,包括行政資源、公共基礎設施資源,都高度集中在首都、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及重點城市,因此未來的人口流向應該是大城市。目前中國一線城市的經濟密度雖然比國內其他城市高很多,但是離國際大都市還有一定的差距。這說明通過改進管理,仍然能夠提高城市的承載力,進一步吸收人口,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機會。即使真的出現了大城市承載能力不足的問題,治本之道也在於改變公共資源的配置方式,使得公共資源配置更佳均等。如果大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務水準的差異難以縮小,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吸引力就不可能產生。

取消身份歧視,在聚集和增長中解決問題

過去三十多年城市化的發展動力都主要來自於農村地區。在收入達到一定水準之後,如果還按照原來的發展方式,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所以未來城市化應該是“城市先動,以城帶鄉”。在增加城市人口吸附能力、就業創造能力、收入增長能力這個方向上努力,從而達到解放農村,讓人口自然地往城市流動的目的,從政策制定角度來講,我們需要這樣一個思路的轉變。

而從具體的政策操作上來看,我們應該堅持“有檔次之差,無身份之別”,取消身份歧視,擴大城市准入,逐步漸進擴大公共服務覆蓋面。“城市化”和“人口市民化”的核心問題是財政無法覆蓋全部人口。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是鎖定並消化存量,把現有跟戶籍掛鉤的制度按照難易的大小、成本的高低逐個解決。同時今後城市政府出臺任何公共服務政策不要再跟戶籍掛鉤,把身份標籤撕掉。此外,要從經濟增量裡尋找動力,增加城市的准入和吸附能力,從聚集和收入增長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和突破口。

在農村,應該秉持“三權分離”的思路,將土地集體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離,這一說法現在已經進入了中央文件。當各要素分離時,流動性會增加,各生產單位的財富都可以帶走,從而使得生產要素的可得性和流動性都有所增加,利用效率也會大幅度提高。所以在農村三權分離的配合下,可以弱化城市增加吸附能力後帶來的人口流動摩擦,城市化可能會更加順利。

而100萬以下的中小城市人口都在減少。此外,城市人口和城市人均產出之間呈正相關關係:城市的規模越大,生產效率就越高。如果用百萬以上人口占比表徵大城市率,那麼大城市率最高的是日本的65%,而中國現在是23%,在主要發達國家中比我們低的只有法國和英國。因此,從國際經驗來看,未來我國的大城市還應進一步發展。

目前,我國的資源,包括行政資源、公共基礎設施資源,都高度集中在首都、一線城市、省會城市及重點城市,因此未來的人口流向應該是大城市。目前中國一線城市的經濟密度雖然比國內其他城市高很多,但是離國際大都市還有一定的差距。這說明通過改進管理,仍然能夠提高城市的承載力,進一步吸收人口,創造出更多的經濟機會。即使真的出現了大城市承載能力不足的問題,治本之道也在於改變公共資源的配置方式,使得公共資源配置更佳均等。如果大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務水準的差異難以縮小,小城市和小城鎮的吸引力就不可能產生。

取消身份歧視,在聚集和增長中解決問題

過去三十多年城市化的發展動力都主要來自於農村地區。在收入達到一定水準之後,如果還按照原來的發展方式,會面臨越來越多的困難。所以未來城市化應該是“城市先動,以城帶鄉”。在增加城市人口吸附能力、就業創造能力、收入增長能力這個方向上努力,從而達到解放農村,讓人口自然地往城市流動的目的,從政策制定角度來講,我們需要這樣一個思路的轉變。

而從具體的政策操作上來看,我們應該堅持“有檔次之差,無身份之別”,取消身份歧視,擴大城市准入,逐步漸進擴大公共服務覆蓋面。“城市化”和“人口市民化”的核心問題是財政無法覆蓋全部人口。解決這一問題,首先是鎖定並消化存量,把現有跟戶籍掛鉤的制度按照難易的大小、成本的高低逐個解決。同時今後城市政府出臺任何公共服務政策不要再跟戶籍掛鉤,把身份標籤撕掉。此外,要從經濟增量裡尋找動力,增加城市的准入和吸附能力,從聚集和收入增長中尋找解決問題的可能性和突破口。

在農村,應該秉持“三權分離”的思路,將土地集體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離,這一說法現在已經進入了中央文件。當各要素分離時,流動性會增加,各生產單位的財富都可以帶走,從而使得生產要素的可得性和流動性都有所增加,利用效率也會大幅度提高。所以在農村三權分離的配合下,可以弱化城市增加吸附能力後帶來的人口流動摩擦,城市化可能會更加順利。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