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李叫獸:迷信,滿足了你什麼需求?

迷信行為, 有10000個不合理——比如正月不能剪頭髮, 除了給生活造成不便之外, 看起來沒有任何存在價值。

但是它之所以能夠長期存在,

是因為它有效滿足了用戶需求。

是的, 任何一個事物能夠長期存在, 一定是滿足了某種市場需求, 迷信也不例外。 只不過越來越多的互聯網產品取代了迷信, 來滿足這些需求。

【貨物崇拜迷信】

如果你登上一些太平洋的小島國, 可能會發現當地土著有這樣奇怪的行為:

他們扛著竹竿, 列隊在島上一圈一圈地行走, 以此來祈求神靈的到來, 賜予他們食物。 這樣的習俗, 深深植入他們的文化不能質疑, 不能違反, 只需要相信就行了。

這當然是迷信, 所有的證據都會證明“扛著竹竿列隊行走”不會帶來什麼食物, 至少肯定不如去海邊打漁帶來的食物多。

那麼這樣滑稽的習俗是怎麼形成的呢?

原來在二戰的時候, 美軍為了打太平洋戰爭, 曾經進駐過這些小島。 然後島上的土著就發現了奇怪的現象:

“這些白人, 既不打漁, 也不種田, 就只是每天扛著長棍(實際上是槍)到處列隊巡邏, 這些行為在他們看來毫無意義(有這精力, 怎麼不去打漁)。 但是卻有大量的船每天送來可口的罐頭、奶和牛肉,

給這些無所事事的白人。 ”

所以島上的巫師得出了結論:

這些白人看似在做無意義的行為, 但實際上是一種獨特的召喚儀式, 在召喚“船貨之神”。 只要跟他們做一樣的事情, 船貨之神就會到來, 送來食物。

後來戰爭勝利, 白人走了, 但島上的土著們卻形成了這樣的儀式:

扛著竹子, 在島上列隊前進, 召喚船貨之神, 渴望賜予食物。 也以此形成了一個宗教“船貨崇拜宗教”。

這樣的迷信如此滑稽, 如此經不起推敲(就跟我們測生辰八字、正月不能剪頭髮等一樣), 但是卻有大量的人相信並且持續地去做, 為什麼呢?

比如上面的“船貨崇拜”行為, 雖然無法滿足物質需求(獲得更多食物), 但是滿足了土著的心理需求——提高了“控制感”,

讓土著們覺得自己更能控制周圍的事物。 (即使他們心理並無法意識到這一點)

除了迷信, 同樣能滿足“控制感”需求的, 還有各種產品:比如定時提醒飲水的智慧水杯, 真正對身體健康的提升可能有限, 但是滿足了“控制感”這個心理需求。

而任何一個事物(不論是產品, 還是迷信的習俗), 只要能持續滿足某種需求, 往往就會持續存在。

那麼, 一般來說, 迷信滿足了哪些需求?如何洞察這些心理需求, 以設計產品和文案?

控制感

對任何一個動物(包括人類)來說, 這個世界都太多未知, 太多難以預測, 太多不確定因素——甚至不知道哪天小行星會突然撞地球把你毀滅呢。

如果承認這一切, 就意味著我們會無時無刻不感覺到事物正在脫離我們的控制,

意味著我們無時無刻不生活在恐懼中。

這顯然是不利於我們的生存發展的, 所以我們的大腦會主動尋求“控制感”, 通過製造一些虛假的想像(迷信), 來讓我們自己相信“周圍的環境在我們掌控中, 不用害怕。 ”

心理學家曾經做過這樣一個實驗:

當機器搖骰子, 自動篩選出刮刮樂(可能有獎)並且讓人購買時, 人們願意為這個刮刮樂支付2美元。

而當人們自己搖骰子選擇刮刮樂的時候, 卻願意為它支付9美元——這就意味著人們潛意識覺得, 自己搖骰子提高了中獎的概率。 (雖然這是不可能的, 搖骰子是隨機的)

之所以這樣, 是因為自己搖骰子提高了“控制感”, 而控制感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

人類大量的迷信行為都跟獲取“控制感”這種心理需求有關:

海邊地區的人吃魚不能翻過來——想要通過“不翻魚”的行為來獲得控制感,降低感知上的翻船風險。

過年吃魚,獲得對“年年有餘”的控制感。

中國人聖誕吃蘋果,獲得對“平安”的控制感(通過諧音),即使西方人聖誕並不吃蘋果——ps.按照這個道理,西方人過春節豈不是要吃彈簧(彈簧和春天在英語中是一個單詞)?

還有,足球運動員C羅每次先穿右腳的襪子,走出更衣室也要先邁右腳,他認為這個意識會帶來好運,但實際上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控制感,降低對比賽失敗的恐懼。

還有大量的燒香祈福、拜神、運氣數位(8=發,6=順)等,本質上都是為了滿足“控制感”需求。

雖然客觀上,拜神並不會影響成功概率,但拜神的行為,讓我們覺得“命運控制在自己手中”,就像搖骰子實驗中“自己搖而不是別人搖”一樣,提高了控制感,讓我們心理上“更爽了一些”。

如果這些迷信行為是“社會自發設計出來的產品”,那麼它們很好地滿足了控制感需求,同樣,很多人為設計出來的產品,也滿足了這個需求。

比如很多保健品,即使真的有效果,也是身體感知不到的(你吃了人參,身體是沒什麼感覺的),可是為什麼還很多人能夠堅持去吃呢?(畢竟李叫獸之前說過,“如果一個產品的價值不能被感知,那麼就相當於沒有價值。”)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保健品提高了人的“控制感”,讓人覺得自己通過每天早上吃燕窩,可以控制自己的健康,而“控制感”是可以被感知的。

實際上,很多互聯網產品,除了實用價值之外,也提供了類似迷信行為能提供的“控制感”價值。

比如各種記錄類、健康類的APP——大姨嗎(管理月經)、KEEP(管理健身)、FEEL(綜合管理健康狀態),提高了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感。

還有一些培訓課程,號稱“1小時學會策劃千萬級傳播”,雖然實用效果有限,但提高了很多職場人的控制感,讓他們感覺“我為提高自己能力做了些什麼”,緩解了職場競爭焦慮,提高了控制感。

所以,你的產品除了滿足“吃”“穿”“用”的需求,想辦法滿足隱藏的心理需求,也能獲得市場(比如控制感)。

實際上,研究發現:人越是處於焦慮、無助、悲觀的狀態時,迷信行為就越多,對能夠提供“控制感”的產品需求也就越多。

比如一項調查發現,美軍的轟炸改變了中東地區的部分文化,在轟炸越嚴重的地區,迷信行為就越多——他們想在不確定中獲得控制感。

所以,如果發現一個人群擔心不確定、充滿焦慮和未知,那麼為他們提供控制感的產品,可能會大受青睞。

(比如很多傳統行業老闆對互聯網轉型存在焦慮,一些缺乏實際專業能力的江湖術士,都能通過抄襲來給他們上課了,不管實際有沒有用,至少提供了控制感)。

認知需求

未知是可怕的,所以我們大腦天生需要瞭解未知世界,瞭解事情的原因、結果。而很多迷信行為,能夠滿足這一需求。

比如古人並不知道天上為什麼下雨,如果按照科學的原則——“如果我不知道,我會承認自己不知道”,就意味著日常生活中這麼大一個事件(下雨)無法得到解釋,充滿未知感,自然讓大腦受不了。

所以為了滿足這種“認知需求”,古人YY出了一套“龍王、風婆、雷神”組成的下雨系統,把下雨解釋為神仙的操控。這雖然毫無根據,但是以形象化和簡單的手法,解釋了下雨這一未知現象,填上了心中的疑問。

人幾乎無法長時間容忍未知感,所以很多迷信、文化等,就從這個角度來滿足用戶的需求。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醫學理論體系明明很發達,但仍然大量的人相信傳統醫學。因為雖然現代醫學理論滿足治病救人的需求遠超傳統醫學,但在滿足“認知需求”方面其實遠遠落後(因為科學太複雜了,難以被理解)。

是的,醫學理論的存在並不是光滿足治病救人的需求,還具有滿足“認知需求”的功能,讓人們能夠理解未知的人體。

而在這方面,傳統醫學遠超現代醫學。比如同樣解釋“痤瘡”的原因,請看下面兩種解釋方法:

(1) 痤瘡是因為青少年陽氣旺盛,在皮膚表面堆積無法外排。

(2)痤瘡成因複雜,一般是因為內分泌變化導致睾酮水準提高,睾酮水準的提高促進了皮脂腺發育,從而分泌大量的皮脂。同時毛囊皮脂腺導管的角化異常造成導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礙,形成角質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種微生物尤其是痤瘡丙酸桿菌大量繁殖,痤瘡丙酸桿菌產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離脂肪酸,同時趨化炎症細胞和介質,最終誘導並加重炎症反應。

如果你學識不高,又沒有時間仔細研究,但是又需要迅速理解痤瘡成因,哪種解釋可以迅速滿足該需求?

肯定是第一種傳統醫學上的解釋。

“陽氣旺盛”“上火”等,非常形象化、容易理解(即使沒有證據證明其存在),從而滿足了大眾的“認知需求”。

而如果是第二種現代醫學上的解釋,一個普通大眾需要系統化學習生物學,瞭解什麼是內分泌系統、什麼是細胞、什麼是細菌,解決認知需求的成本簡直太高了。

總之,人有認知需求,想要理解周圍世界的運行,減少未知感,而很多理論、產品的存在,重要的價值就是滿足人的認知需求。

以相對簡單輕鬆的方式解答了大眾對於自己身體、商業社會的疑惑,從而滿足了“認知需求”。

這個時候會有人問:可是,這不是真相啊?我們的認知需求,難道不是為了獲取真相嗎?這些理論又不是真相。

當然不是。實際上,認知需求並不是“瞭解真相”的需求,人本能大腦想要的,是對自己最有利的解釋,而不是真相。

因為我們的大腦被生物進化設計出來,並消耗了整個人體超過四分之一的能量,並不是用來追求真相的,而是用來保證機體存活和基因延續的。

比如一個物體在40米距離外以10米每秒的速度向我們臉靠近,我們大腦會在直覺上判斷2秒內物體就要到了,所以趕緊伸手抱頭。而真實的時間卻是4秒。

這個時候,我們大腦的直觀判斷並不是真相(4秒),而是比真相更快,因為這樣雖然遠離了真相,但更加有助於我們的生存(加快反應速度)。

一句話解釋:對大腦來說,真相並不能當飯吃。

總之,“認知需求”是一種基本需求,人的大腦渴望簡單、形象化地理解周圍的事物,特別是情況未知的時候。而能夠持續滿足這一需求的產品,也會持續存在。(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大量的人做科普,科普是簡化的科學,能夠滿足認知需求。)

宣洩需求

人日常生活中總是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憋屈和不滿,這些不滿都需要一定的宣洩途徑,而有些習俗、迷信等,就是為了滿足這種宣洩需求。

比如很多地區扔保留著“跳大神”的習俗——生病時候不去醫院,而是找巫婆解決。

跳大神經常把治病的原因歸因成親屬成員義務和行為規範不到位,比如某男性生病,巫婆的結論就是“早年死去的媳婦,因為受不到善待,而冤魂來找。”

這些解釋看似無厘頭,但是也滿足了需求(任何存在的事物一定是滿足某些需求的)——讓很多人無法公開表達的不滿得到了宣洩,比如後輩對長輩的不滿,媳婦對婆婆的抱怨,家庭財產分配的不公等。

迫于文化壓力,這些不滿長期被壓制無法宣洩,會造成心理扭曲,而跳大神通過把病因歸因於“親屬行為不合理”,給這些受到壓制的人以宣洩的機會,從而長期存在。

再比如“紮小人”等迷信,也是為了滿足宣洩需求。

“宣洩”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我們生活在壓力中,遇到很多不公、挫折,需要找到釋放口。而很多互聯網產品,就替代了跳大神,滿足現代社會的宣洩需求。

比如某些社交軟體的匿名吐槽功能:

比如某些新媒體帳號發的文章:《賤人,我為什麼要幫你!》(咪蒙)

掩蓋動機

很多迷信或者社會習俗的存在,是為了掩蓋一些真實的動機。

比如一些地方有鬧洞房的習俗,參加婚禮的人經常對伴娘或新娘有性騷擾,或者讓新郎新娘當眾做出親密性行為。

之所以產生了鬧洞房,一方面是源於過去沒有自由戀愛,新郎新娘不認知,而且沒有性經驗,鬧洞房可以加快新郎新娘熟悉,避免初次跟陌生人性生活的尷尬。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同村的人釋放一下多年被壓抑的性需求。

直接這樣說的話,估計沒人想來了,所以習俗自然演化出了“辟邪”之類的說法,用以掩蓋真實的動機。

人的行為非常複雜,一個行為的背後可能有多種動機,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動機是需要被掩蓋的。所以很多產品、行銷的重要策略就是幫助用戶掩蓋動機。(就像鬧洞房是為了辟邪一樣。)

比如紙尿片剛進入市場的時候,主打“方便”(不用洗尿布),雖然產品很好,但推廣緩慢。原來是因為很多家庭主婦不好意思用紙尿片,因為這在婆婆面前塑造了“懶媳婦”“只想省力,不顧孩子”的形象。

後來,紙尿片廣告中主打“柔軟”“透氣”“對嬰兒好”,結果大獲全勝。因為它幫主要用戶家庭主婦掩蓋了動機——“我用紙尿片不是因為我懶惰,而是因為我愛孩子。”

再比如,小米當年的“為發燒而生”——我用小米,不是因為追求性價比買不起好手機,而是因為我是發燒友。

陌陌的廣告,突出“尋求改變”——我用陌陌,不是為了約炮,而是為了改變。

寶馬7系等豪華車廣告,並不說豪華本身,而是反而強調駕駛技術——我開寶馬,不是為了炫耀,而是因為我喜歡智慧空氣懸掛系統。

其他

除了上述,很多社會習俗、迷信還滿足了其他需求,比如:

成就需求——過年搶頭香(類似支付寶年度帳單排名)

分類需求——星座理論等,滿足把人分類的需求;

心理防禦需求——相信來世等(類似心靈雞湯文章)

結 語

我們為什麼迷信?

任何事物的存在,一定是因為其滿足了用戶需求。

迷信行為、社會習俗等大量存在(即使表面上看不合理),是因為他們滿足了很多隱藏在表面之下的心理需求。而這些需求,其實都可以被商業公司設計的產品來滿足。

極有可能,隨著科技、商業的不斷發展,迷信行為會減少甚至消失,因為有可能某個APP、某些文章會比迷信更能滿足“控制感需求”“認知需求”“宣洩需求”等。

畢竟,如果翻開市場行銷的教科書,會發現行銷(Marketing)的定義就是:

“比你的競爭對手更有效率地滿足目標市場的使用者需求。”

如果你比迷信更有效率滿足這些需求,早晚你會替代這些迷信或者習俗。

海邊地區的人吃魚不能翻過來——想要通過“不翻魚”的行為來獲得控制感,降低感知上的翻船風險。

過年吃魚,獲得對“年年有餘”的控制感。

中國人聖誕吃蘋果,獲得對“平安”的控制感(通過諧音),即使西方人聖誕並不吃蘋果——ps.按照這個道理,西方人過春節豈不是要吃彈簧(彈簧和春天在英語中是一個單詞)?

還有,足球運動員C羅每次先穿右腳的襪子,走出更衣室也要先邁右腳,他認為這個意識會帶來好運,但實際上是為了獲得心理上的控制感,降低對比賽失敗的恐懼。

還有大量的燒香祈福、拜神、運氣數位(8=發,6=順)等,本質上都是為了滿足“控制感”需求。

雖然客觀上,拜神並不會影響成功概率,但拜神的行為,讓我們覺得“命運控制在自己手中”,就像搖骰子實驗中“自己搖而不是別人搖”一樣,提高了控制感,讓我們心理上“更爽了一些”。

如果這些迷信行為是“社會自發設計出來的產品”,那麼它們很好地滿足了控制感需求,同樣,很多人為設計出來的產品,也滿足了這個需求。

比如很多保健品,即使真的有效果,也是身體感知不到的(你吃了人參,身體是沒什麼感覺的),可是為什麼還很多人能夠堅持去吃呢?(畢竟李叫獸之前說過,“如果一個產品的價值不能被感知,那麼就相當於沒有價值。”)

一個重要的原因是:保健品提高了人的“控制感”,讓人覺得自己通過每天早上吃燕窩,可以控制自己的健康,而“控制感”是可以被感知的。

實際上,很多互聯網產品,除了實用價值之外,也提供了類似迷信行為能提供的“控制感”價值。

比如各種記錄類、健康類的APP——大姨嗎(管理月經)、KEEP(管理健身)、FEEL(綜合管理健康狀態),提高了我們對自己身體的控制感。

還有一些培訓課程,號稱“1小時學會策劃千萬級傳播”,雖然實用效果有限,但提高了很多職場人的控制感,讓他們感覺“我為提高自己能力做了些什麼”,緩解了職場競爭焦慮,提高了控制感。

所以,你的產品除了滿足“吃”“穿”“用”的需求,想辦法滿足隱藏的心理需求,也能獲得市場(比如控制感)。

實際上,研究發現:人越是處於焦慮、無助、悲觀的狀態時,迷信行為就越多,對能夠提供“控制感”的產品需求也就越多。

比如一項調查發現,美軍的轟炸改變了中東地區的部分文化,在轟炸越嚴重的地區,迷信行為就越多——他們想在不確定中獲得控制感。

所以,如果發現一個人群擔心不確定、充滿焦慮和未知,那麼為他們提供控制感的產品,可能會大受青睞。

(比如很多傳統行業老闆對互聯網轉型存在焦慮,一些缺乏實際專業能力的江湖術士,都能通過抄襲來給他們上課了,不管實際有沒有用,至少提供了控制感)。

認知需求

未知是可怕的,所以我們大腦天生需要瞭解未知世界,瞭解事情的原因、結果。而很多迷信行為,能夠滿足這一需求。

比如古人並不知道天上為什麼下雨,如果按照科學的原則——“如果我不知道,我會承認自己不知道”,就意味著日常生活中這麼大一個事件(下雨)無法得到解釋,充滿未知感,自然讓大腦受不了。

所以為了滿足這種“認知需求”,古人YY出了一套“龍王、風婆、雷神”組成的下雨系統,把下雨解釋為神仙的操控。這雖然毫無根據,但是以形象化和簡單的手法,解釋了下雨這一未知現象,填上了心中的疑問。

人幾乎無法長時間容忍未知感,所以很多迷信、文化等,就從這個角度來滿足用戶的需求。

這也是為什麼現代醫學理論體系明明很發達,但仍然大量的人相信傳統醫學。因為雖然現代醫學理論滿足治病救人的需求遠超傳統醫學,但在滿足“認知需求”方面其實遠遠落後(因為科學太複雜了,難以被理解)。

是的,醫學理論的存在並不是光滿足治病救人的需求,還具有滿足“認知需求”的功能,讓人們能夠理解未知的人體。

而在這方面,傳統醫學遠超現代醫學。比如同樣解釋“痤瘡”的原因,請看下面兩種解釋方法:

(1) 痤瘡是因為青少年陽氣旺盛,在皮膚表面堆積無法外排。

(2)痤瘡成因複雜,一般是因為內分泌變化導致睾酮水準提高,睾酮水準的提高促進了皮脂腺發育,從而分泌大量的皮脂。同時毛囊皮脂腺導管的角化異常造成導管堵塞,皮脂排出障礙,形成角質栓即微粉刺。毛囊中多種微生物尤其是痤瘡丙酸桿菌大量繁殖,痤瘡丙酸桿菌產生的脂酶分解皮脂生成游離脂肪酸,同時趨化炎症細胞和介質,最終誘導並加重炎症反應。

如果你學識不高,又沒有時間仔細研究,但是又需要迅速理解痤瘡成因,哪種解釋可以迅速滿足該需求?

肯定是第一種傳統醫學上的解釋。

“陽氣旺盛”“上火”等,非常形象化、容易理解(即使沒有證據證明其存在),從而滿足了大眾的“認知需求”。

而如果是第二種現代醫學上的解釋,一個普通大眾需要系統化學習生物學,瞭解什麼是內分泌系統、什麼是細胞、什麼是細菌,解決認知需求的成本簡直太高了。

總之,人有認知需求,想要理解周圍世界的運行,減少未知感,而很多理論、產品的存在,重要的價值就是滿足人的認知需求。

以相對簡單輕鬆的方式解答了大眾對於自己身體、商業社會的疑惑,從而滿足了“認知需求”。

這個時候會有人問:可是,這不是真相啊?我們的認知需求,難道不是為了獲取真相嗎?這些理論又不是真相。

當然不是。實際上,認知需求並不是“瞭解真相”的需求,人本能大腦想要的,是對自己最有利的解釋,而不是真相。

因為我們的大腦被生物進化設計出來,並消耗了整個人體超過四分之一的能量,並不是用來追求真相的,而是用來保證機體存活和基因延續的。

比如一個物體在40米距離外以10米每秒的速度向我們臉靠近,我們大腦會在直覺上判斷2秒內物體就要到了,所以趕緊伸手抱頭。而真實的時間卻是4秒。

這個時候,我們大腦的直觀判斷並不是真相(4秒),而是比真相更快,因為這樣雖然遠離了真相,但更加有助於我們的生存(加快反應速度)。

一句話解釋:對大腦來說,真相並不能當飯吃。

總之,“認知需求”是一種基本需求,人的大腦渴望簡單、形象化地理解周圍的事物,特別是情況未知的時候。而能夠持續滿足這一需求的產品,也會持續存在。(這就是為什麼會有大量的人做科普,科普是簡化的科學,能夠滿足認知需求。)

宣洩需求

人日常生活中總是會受到各種各樣的挫折、憋屈和不滿,這些不滿都需要一定的宣洩途徑,而有些習俗、迷信等,就是為了滿足這種宣洩需求。

比如很多地區扔保留著“跳大神”的習俗——生病時候不去醫院,而是找巫婆解決。

跳大神經常把治病的原因歸因成親屬成員義務和行為規範不到位,比如某男性生病,巫婆的結論就是“早年死去的媳婦,因為受不到善待,而冤魂來找。”

這些解釋看似無厘頭,但是也滿足了需求(任何存在的事物一定是滿足某些需求的)——讓很多人無法公開表達的不滿得到了宣洩,比如後輩對長輩的不滿,媳婦對婆婆的抱怨,家庭財產分配的不公等。

迫于文化壓力,這些不滿長期被壓制無法宣洩,會造成心理扭曲,而跳大神通過把病因歸因於“親屬行為不合理”,給這些受到壓制的人以宣洩的機會,從而長期存在。

再比如“紮小人”等迷信,也是為了滿足宣洩需求。

“宣洩”是一種非常重要的心理需求,我們生活在壓力中,遇到很多不公、挫折,需要找到釋放口。而很多互聯網產品,就替代了跳大神,滿足現代社會的宣洩需求。

比如某些社交軟體的匿名吐槽功能:

比如某些新媒體帳號發的文章:《賤人,我為什麼要幫你!》(咪蒙)

掩蓋動機

很多迷信或者社會習俗的存在,是為了掩蓋一些真實的動機。

比如一些地方有鬧洞房的習俗,參加婚禮的人經常對伴娘或新娘有性騷擾,或者讓新郎新娘當眾做出親密性行為。

之所以產生了鬧洞房,一方面是源於過去沒有自由戀愛,新郎新娘不認知,而且沒有性經驗,鬧洞房可以加快新郎新娘熟悉,避免初次跟陌生人性生活的尷尬。另一方面,也可以讓同村的人釋放一下多年被壓抑的性需求。

直接這樣說的話,估計沒人想來了,所以習俗自然演化出了“辟邪”之類的說法,用以掩蓋真實的動機。

人的行為非常複雜,一個行為的背後可能有多種動機,而其中很大一部分動機是需要被掩蓋的。所以很多產品、行銷的重要策略就是幫助用戶掩蓋動機。(就像鬧洞房是為了辟邪一樣。)

比如紙尿片剛進入市場的時候,主打“方便”(不用洗尿布),雖然產品很好,但推廣緩慢。原來是因為很多家庭主婦不好意思用紙尿片,因為這在婆婆面前塑造了“懶媳婦”“只想省力,不顧孩子”的形象。

後來,紙尿片廣告中主打“柔軟”“透氣”“對嬰兒好”,結果大獲全勝。因為它幫主要用戶家庭主婦掩蓋了動機——“我用紙尿片不是因為我懶惰,而是因為我愛孩子。”

再比如,小米當年的“為發燒而生”——我用小米,不是因為追求性價比買不起好手機,而是因為我是發燒友。

陌陌的廣告,突出“尋求改變”——我用陌陌,不是為了約炮,而是為了改變。

寶馬7系等豪華車廣告,並不說豪華本身,而是反而強調駕駛技術——我開寶馬,不是為了炫耀,而是因為我喜歡智慧空氣懸掛系統。

其他

除了上述,很多社會習俗、迷信還滿足了其他需求,比如:

成就需求——過年搶頭香(類似支付寶年度帳單排名)

分類需求——星座理論等,滿足把人分類的需求;

心理防禦需求——相信來世等(類似心靈雞湯文章)

結 語

我們為什麼迷信?

任何事物的存在,一定是因為其滿足了用戶需求。

迷信行為、社會習俗等大量存在(即使表面上看不合理),是因為他們滿足了很多隱藏在表面之下的心理需求。而這些需求,其實都可以被商業公司設計的產品來滿足。

極有可能,隨著科技、商業的不斷發展,迷信行為會減少甚至消失,因為有可能某個APP、某些文章會比迷信更能滿足“控制感需求”“認知需求”“宣洩需求”等。

畢竟,如果翻開市場行銷的教科書,會發現行銷(Marketing)的定義就是:

“比你的競爭對手更有效率地滿足目標市場的使用者需求。”

如果你比迷信更有效率滿足這些需求,早晚你會替代這些迷信或者習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