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比好好說話更重要的,是好好傾聽

WUDAO AESTHETICSWUDAO AESTHETICS

在人生最孤獨的時候、最難過的時候,

我們只是希望,

有一個人能不加評判地傾聽。

儘管克服內心的瓶頸還是需要一個過程,

但是有一個傾聽我們說話的人,

會讓我們擁有勇氣。

契科夫的小說《悲苦》有一個細節,

讓我記憶深刻。

馬車夫波塔波夫遭受喪子之痛之後,

駕著馬車在積雪的路上,

想找一個願意聽他吐露哀痛的人傾述,

但是沒有人願意停下來。

最後, 他坐在馬棚,

把滿腔的痛楚, 對馬兒一股腦傾述出來,

馬兒靜靜傾聽聽著,

等他說完, 對著他的手心呼了一口氣,

那股溫暖就像在說:“我懂你。 ”

讓他終於從孤獨的絕望中解脫出來。

傾聽能讓人不孤獨,

可難過的是, 人們大多不善於傾聽,

我們都在等待輪到我們說話的機會,

所以, 許多人像波塔波夫那樣轉向寵物、物品傾述,

對它們的依賴, 源於我們有一些情感在人類世界無法寄託。

偌大的世界,

傾聽,

其實是在肯定對方存在的價值。

如果連一個傾聽你說話的人都沒有,

我們就會感覺到孤獨。

如果學會傾聽,

是不是可以讓身邊人不那麼孤獨?

人們都說, 抵抗孤單的辦法是愛,

但是, 不是所有愛都能讓人不孤單,

這份愛的前提, 是理解。

小王子的玫瑰之所以不同於其他所有玫瑰,

是因為他愛著這一朵玫瑰。

玫瑰喜歡抱怨、喜歡吹噓,

而小王子是她最忠實的聽眾,

傾聽她的聲音, 甚至是沉默,

所以這朵玫瑰變得獨一無二。

我們都羡慕玫瑰,

希望有人能如小王子對待他心愛的玫瑰一樣對待我們,

因為沒有一種愛能替代傾聽的意義。

男女戀愛中,

男生很少耐心、專心地傾聽女生說話,

他們往往不明白,

“我都在你身邊了, 為什們你還說我沒陪你?”

客廳裡一家人各自忙自己的事情,

每個人自說自的事情, 又低頭玩著手機,

因為害怕不被傾聽的孤單,

於是手機成為我們最忠實的愛人。

陪伴不只是你在身邊,

而是你能在我最需要的時候,

坐下來, 傾聽我說話。

當你被別人耐心傾聽時,

是不是總會感覺自己被瞭解、被尊重、被愛了?

傾聽, 才是高品質的陪伴。

也不是所有的傾聽, 都能讓人感覺不孤單。

多數人在大城市打拼的年輕人,

或許都會遇到與父母意見不合的時候。

父母大聲地說:

“辛苦了一輩子不一定能買下一套房,

為什麼不選擇回來小城市生活。

我不懂你在堅持些什麼?”

面對父母的勸說,

我們卻沒有真正地學會傾聽,

而是在心裡, 絞盡腦汁地想如何反駁。

單單把自己的滿腔熱血表達清楚是不夠的,

還需要解除父母反對背後的原因,

或許不是不相信你能行,

而是對你結婚生子的擔憂。

有時候, 我們不是“耳聾”, 而是“心聾”。

心理科普團隊“KnowYourself”提出了一個概念“防禦性傾聽”,

說的是溝通過程中,

當聽到對方好像在指責自己,

就會很警覺地在心裡設立一道屏障,

在內心說著:“我沒有。 ”“不是這樣的。 ”

用來保護自己。

自然聽不進去話語背後的意義。

而這道屏障會讓兩個人的溝通變得不準確、不客觀,

最後, 可能會導致兩個人的關係破裂。

中文博大精深,

有太多的話中話、畫外音、潛臺詞......

當你選擇性地傾聽,就會很容易誤解對方。

學會說話前,要先學會完整地傾聽,

卸下內心的屏障,才能儘量減少誤會。

可是要怎麼樣完整地傾聽呢?

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曾有一位學者向南隱問禪,

南隱準備了茶水招待他,

茶水已經滿了,他還是繼續在倒。

學者問:“師傅,茶已經滿了,

不要再繼續倒了。”

南隱說:“你就像這只茶杯一樣,

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想法。

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

讓我如何對你說禪?”

有時候,

要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去傾聽並不容易,

因為,總是會讓我們感覺失控。

我們喜歡掌控的感覺,

於是會把對方的輸入套進自己的模式,

然後再總結輸出。

可是,如果想得到對世界更為廣闊的認知,

放下固有己見是第一步。

著名的治療師斯科特·派克說,

真正的傾聽需要把自己放在一邊。

傾聽有一個敵人,叫做“前見”,

但是,每一個人都是某方面的專家,

他必定有你所不知道的東西,

古語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如果傾聽時能把個人觀點放在一邊,

說話的人會更容易感受到你的接納,

相信在你這裡能夠得到更多的慰藉,

才會越來越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

作家廖一梅曾說,“在我們的一生中,

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

稀罕的是遇到瞭解。”

能夠放空自己去傾聽的人,

其實更能夠有包容心去瞭解他人。

唯有敢於瞭解不一樣的事物,

才能擁抱更加寬廣的世界,

也能會讓自己更進一步、走得更遠、看得更高。

生活中,溝通是人際交往的基本,

我們剛出生的時候就通過傾聽,

而學習如何表達自己。

那如何讓我們把傾聽做得更好呢?

溝通專家黎恩·西奈拉,

提出了兩種更有效的傾聽態度:

一是積極傾聽。

用非言語的行為表達你的想要傾聽,

比如直視對方、身體微微前傾,

隨著對方的內容不時點頭等等。

二是移情傾聽。

當你聽出對方聲音的緊張感,

或是看到他慢慢低垂下去的肩膀,

用適當的臉部表情,微笑、傷心等,

來展現你的理解。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

這是溝通中“同理心”的表現,

指人與人之間,

設身處地感受到對方細微的行為和情感。

我們在傾聽時做的非言語行為,

會讓我們融入談話中,

對方會感覺到,

我們站在他的角度為他著想,

自然就慢慢地表達出最真實的情感需求。

希望對方設身處地理解我們之前,

先學會設身處地理解他們。

海明威說過:“大多數時候,我們說的越多,

彼此的距離卻越遠,矛盾也越多。

在溝通中,大多數人總是急於表達自己,

一吐為快,卻一點也不懂對方。”

我們都期待遇到一個認真的傾聽者,

那為什麼不先讓自己成為一個認真的傾聽者呢?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

別讓交流也變得浮躁。

試著慢下來,

聽完、聽進、聽好對方說話。

傾聽朋友的煩惱,是一種信任;

傾聽孩子的進步,是一種幸福;

傾聽部下的心裡話,是一種能力;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傾聽是最高情商的藝術。

溝通中,你想做說話者還是傾聽者?

你想做一個怎樣的傾聽者?

END

| 文 字 由 物 道 美 學 原 創 |

當你選擇性地傾聽,就會很容易誤解對方。

學會說話前,要先學會完整地傾聽,

卸下內心的屏障,才能儘量減少誤會。

可是要怎麼樣完整地傾聽呢?

我想起了一個故事:

曾有一位學者向南隱問禪,

南隱準備了茶水招待他,

茶水已經滿了,他還是繼續在倒。

學者問:“師傅,茶已經滿了,

不要再繼續倒了。”

南隱說:“你就像這只茶杯一樣,

裡面裝滿了你自己的想法。

你不先把自己的杯子空掉,

讓我如何對你說禪?”

有時候,

要放下自己已有的想法去傾聽並不容易,

因為,總是會讓我們感覺失控。

我們喜歡掌控的感覺,

於是會把對方的輸入套進自己的模式,

然後再總結輸出。

可是,如果想得到對世界更為廣闊的認知,

放下固有己見是第一步。

著名的治療師斯科特·派克說,

真正的傾聽需要把自己放在一邊。

傾聽有一個敵人,叫做“前見”,

但是,每一個人都是某方面的專家,

他必定有你所不知道的東西,

古語雲,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如果傾聽時能把個人觀點放在一邊,

說話的人會更容易感受到你的接納,

相信在你這裡能夠得到更多的慰藉,

才會越來越打開自己的內心世界。

作家廖一梅曾說,“在我們的一生中,

遇到愛,遇到性都不稀罕,

稀罕的是遇到瞭解。”

能夠放空自己去傾聽的人,

其實更能夠有包容心去瞭解他人。

唯有敢於瞭解不一樣的事物,

才能擁抱更加寬廣的世界,

也能會讓自己更進一步、走得更遠、看得更高。

生活中,溝通是人際交往的基本,

我們剛出生的時候就通過傾聽,

而學習如何表達自己。

那如何讓我們把傾聽做得更好呢?

溝通專家黎恩·西奈拉,

提出了兩種更有效的傾聽態度:

一是積極傾聽。

用非言語的行為表達你的想要傾聽,

比如直視對方、身體微微前傾,

隨著對方的內容不時點頭等等。

二是移情傾聽。

當你聽出對方聲音的緊張感,

或是看到他慢慢低垂下去的肩膀,

用適當的臉部表情,微笑、傷心等,

來展現你的理解。

從心理學角度來看,

這是溝通中“同理心”的表現,

指人與人之間,

設身處地感受到對方細微的行為和情感。

我們在傾聽時做的非言語行為,

會讓我們融入談話中,

對方會感覺到,

我們站在他的角度為他著想,

自然就慢慢地表達出最真實的情感需求。

希望對方設身處地理解我們之前,

先學會設身處地理解他們。

海明威說過:“大多數時候,我們說的越多,

彼此的距離卻越遠,矛盾也越多。

在溝通中,大多數人總是急於表達自己,

一吐為快,卻一點也不懂對方。”

我們都期待遇到一個認真的傾聽者,

那為什麼不先讓自己成為一個認真的傾聽者呢?

在這個浮躁的世界,

別讓交流也變得浮躁。

試著慢下來,

聽完、聽進、聽好對方說話。

傾聽朋友的煩惱,是一種信任;

傾聽孩子的進步,是一種幸福;

傾聽部下的心裡話,是一種能力;

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傾聽是最高情商的藝術。

溝通中,你想做說話者還是傾聽者?

你想做一個怎樣的傾聽者?

END

| 文 字 由 物 道 美 學 原 創 |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