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是聶隱娘,也不是宮二,葉泳湘:別叫我“太極第一美女”!

時間:2017年6月15日

地點:鄭州

人物:葉泳湘

設計 lulu|圖文 cino、雯雯、藝藝

“傳統武學向來傳子不傳女”, 但她尚且在娘胎時就開始練功了, “自三歲起, 便日日與馬步和雲手相伴, 此後掌風劍影二十年, 教拳問道又十年。 ”

如果你在搜尋引擎裡鍵入“葉泳湘”三個字, 你會看到很多關於她的文章, 都是在近兩年突然爆發的, 但她在各種視頻、照片、訪談裡呈現出的狀態, 並不是我們以為的“太極大師”會有的樣貌。

那個不管是穿漢服還是禮服, 都慣用一根木簪在頭頂挽成髮髻的她, 是這麼理解太極的, “它已經不是一個工具, 一門技術,

一個法門, 它就是一種生活方式。 ”而生活的用處在於它本身, 習武也是如此。

曾經是個女漢子, 也有叛逆的青春期

“看我現在這個樣子, 你肯定想像不出我小時候就是個女漢子。 ”

雖然也曾嚮往過長髮飄飄, 但在25歲之前, 她幾乎一直以短髮示人, “也會羡慕其他留長髮的女孩,

但長頭髮每天洗起來很麻煩。 ”

搏擊周評:一直是邊學習邊練武嗎?

葉泳湘:對。 如果要算的話, 我大概從娘胎裡就開始練武了, 因為母親懷著我的時候也沒停過練功, 那時候習武啊學習啊更像是有趣的遊戲, 是我們全家人生活的一部分。

比如小學的時候我被選去參加奧數比賽, 那時候我不知道什麼叫奧數, 完全不懂, 但我外婆喜歡讀書, 像鴨兔同籠這種題目她會用講故事的方式給我講, 外公和媽媽則教我一些練體格的方式, 他們都是把這些當成遊戲, 在我的生活當中一塊兒進行培養, 沒有一點刻意。

但一旦選擇走練武這條路, 會很苦, 這個從不會到會, 從小孩子懵懂到青少年任性, 然後再到自己的意識成長,

建立起一個完整的人生觀, 那是一個過程, 這個過程中肯定難免挨駡挨打受教導, 所以有時也會嚮往無憂無慮的生活。

『易有太極, 是生兩儀』

搏擊周評:會不會叛逆?

葉泳湘:肯定叛逆過, 你看我做事情節奏比較慢, 可能因為我的青春期比較長,

從十三四歲的中學時代, 一直到大學畢業, 將近有十年, 每次別人看我覺得你還挺年輕, 是因為在我心裡面我剛度過青春期。

搏擊周評:青春期裡的葉泳湘是什麼樣子的?

葉泳湘:各種酷, 各種拽, 除了紋身打鬥沒有做, 其他幾乎都做了, 但沒有所謂的早戀。 那時候我是個男孩子的性格, 喜歡玩兒, 喜歡出去野, 對體育運動的熱愛比對異性的熱愛更多, 整個人非常MAN。

我練武時就把自己當成男孩子練, 在這段叛逆期裡就對自己的性別認知有一點模糊。 我從發育開始就意識到我打不過男生, 力量和速度都不如他們, 但是我從小訓練一直都告訴自己要成為一個強者, 當發現自己沒有那麼強的時候, 怎麼再去找回定位,

怎麼讓自己咽下這口氣認清事實, 花了很長時間。

搏擊周評:在軍人世家成長對你有哪些影響?

葉泳湘:我外公、外公的父親, 都是黃埔軍校的, 可能別人覺得黃埔出來會帶一種神奇的色彩, 但我們在自己家裡面長大, 並不覺得神奇, 也不會有什麼顯赫的感覺。 (笑)我們自己的生活,並不是軍人的生活,就是那種普通人的生活。

可能家教方面,對於言行的要求比較具體一點,怎麼吃飯怎麼拿筷子怎麼走路,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待人接物的時候眼睛看在哪裡手腳放在哪裡,都會有說。我覺得這會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誰不是在教育中成長的呢?這會培養出一種大家看上去稍微有點獨特的氣質。

『修行於都市,問道在人間』

是太極傳人,不是現實版小龍女

3歲正式習練,6歲參加演出,8歲修習少林,母親是傅鐘文第五代傑出弟子,自己是楊氏太極第六代傳人。但讓她走上這條路的,並不是家庭環境的要求。

“可能家裡有練武的天賦”,葉泳湘從小身體素質就特別好,各種體育項目都是滿分,一直到大學都是體育委員,“小學有一段時間專業隊來選才,不管什麼項目,是田徑還是球類,每次都會選到我,父母也會問我的意願,但是我都沒去,因為我喜歡的是練武。”

搏擊周評:大家認識你的時間點是什麼時候?

葉泳湘:應該是在2016年,我從倫敦留學回來,八月的時候拍了二更的視頻,在網上的流傳量非常大,此前有自媒體做過我的報導,二更之後知道我的人就更多了。

『在繼承和應用方面,傳統武術在走下坡路』

搏擊周評:喜歡二更給你的稱號嗎?

葉泳湘:我特別不想讓他們用這個稱號,什麼現代小龍女、當代聶隱娘,現實版宮二,太極第一美女,我真是……唉~~~

可能媒體會喜歡,因為我當時沒有其他的東西更加利於大家去傳播,他們選擇用外表、用美女去吸引讀者的眼球,但是在傳播過程當中它可能不是特別褒義的,再說這種“最美”之類的標題都用了十來年了,每個領域都有,還不膩嗎,我其實是不太Care這個的,這也不是我想要的。

搏擊周評:包括東方衛視、鳳凰網,你覺得自己有哪些特質能吸引到這些媒體?

葉泳湘:恩,曾經有一些雜誌採訪過我,我覺得他們這些主流媒體來關注我,是覺得我是一種社會現象,我的出現等同于說傳統武術出現了個新生代,這是個標誌。

在這個時代裡,女性又是傳統武術的傳承人,又能以時尚結合的方式,做這個主流的傳播,有配合的意願,同時又有內容,這樣的人物並不多,似乎更能夠吸引到媒體的目光。

可能接下來一段時間還會有一定量的曝光,我和一些品牌做了合作,目前還沒有被大家知道。

搏擊周評:如果讓你選,會給自己貼個什麼標籤?

葉泳湘:很簡單啊,就太極傳人,太極文化傳播人。我還是個普通人,而且我現在做的事情,是把自己打造成一個作品,所以在作品上下功夫、在內容上下功夫,遠遠比你不斷地、無節制地增加曝光要重要,否則池塘的水會乾涸,如果沒有活水的話。

我今年的計畫裡有好幾個想做公眾演講的安排,其實演講對我來說是個特別弱的環節,沒有專業培訓,幾乎是零經歷。但是在做太極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大眾對太極的理解需要更多的語言、更多的講述,來增加這個深度,演講是一個很好的管道。

『少則得,多則惑』

用推廣“葉泳湘”的方式,推廣太極

從第一次站在舞臺中央瞬間忘記背了很久的演講稿,到今天主動選擇用演講的方式來推廣太極,她說,“習武之人真的有一種精神叫大無畏,並不是說我沒有做過我就不去做,而是對我、對大家都有好處,為什麼不嘗試一下?可能只需要克服一點點的緊張。”

如今葉泳湘在專業的圈子裡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她卻不這麼認為,“大家對成名的要求不一樣吧,我不是走娛樂路線的,可能在我印象當中成名就是要有上百萬粉絲,但我遠沒有達到這個量。你出去不用戴墨鏡,沒人找你簽名,怎麼能叫成名呢?”

不過她現在想要的狀態,是提到太極傳人、太極文化傳播人,會有人想起“葉泳湘”三個字,就足夠了。

搏擊周評:什麼時候萌發以推廣個人IP的方式推廣太極的?

葉泳湘:這個萌芽可以追溯到2007年,我曾經在大學的時候輔修過體育新聞,至於決定用新媒體來做這樣一件事情,這個契機是在2015年。

因為2014年我在香港比賽拿了一些獎牌,那實際上是一個武術節,並不說很權威,只是形式讓大家都能夠參與,但是你拿到獎牌,至少能在社會上有一種交代了,在媒體面前也有一定的權威,因為他們喜歡這個。

搏擊周評:第一件事是什麼?

葉泳湘:第一件事就是跟網路自媒體的結合,這個傳播裡最重要的核心素材就是我在長城上拍攝的一組比較仙氣的,跟傳統武術、太極不太一樣的照片,這些內容是我自己想的、自己策劃的,在2015年年初自費拍攝,2015年8月我還出過一本自己的小雜誌。

我要明確一點,這個IP推廣的策劃一直是我自己做的,今天大家也看到了,我其實沒有什麼助理,也沒什麼團隊,我自己來完成這件事的最大核心,就是我能掌控所有的資訊和外入資源。

搏擊周評:媒體傳播的素材基本都是你自費拍攝的?

葉泳湘:是這樣,前期在網上流傳的所有照片,都是我自己拍的。直到去年通過二更進入公眾視野了,開始由雜誌團隊來拍攝一些與時尚結合的片子,最早是在《嘉人》,還幫《ELLE MEN》《GQ》等雜誌拍過。

『一陰一陽之謂道』

搏擊周評:你對大眾女性的核心吸引力是什麼?

葉泳湘:自由和美的呈現。自由是每個人心裡都有的,無論男女,美也是這樣。但是我作為一個女性,自己的載體是能夠對女性產生心理上的共鳴的。

對男性來說,他不會說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最多是我想認識這樣的人。他可能看你的顏,也會理解一些你的思想。

對女性來說,不單單是靠顏,我甚至也能和她們產生(思想的)共鳴,讓她們看到一種可能性,“哎我練習太極,有沒有可能擁有這樣一種氣質,擁有這樣一種形體,擁有這樣一種生活”,那麼,就達到了我傳播的目的,所以我才想要更多的女性粉絲。

傳統武術進入新生代,就從這裡開始

徹底踏入公眾視野的葉泳湘,除了曝光量的增加,並沒有覺得生活有太大改變,“以前是跟學生、社團打交道,現在更多是跟媒體打交道,反而空出了很多個人時間,比如現在不用吃飯應酬了,多好呀。”

她的生活一直是飛來飛去到處走,是她喜歡的自由感覺,“如果你沒有心去配合這個工作,也不願意跨出這一步,那就哪兒都去不了,所以這是我願意的,我願意主動配合,我也認為這樣的工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而她希望的,是可以“行走在世間,修身、修神,修心,在坐臥舉止、呼吸之間,都有太極”,不僅是她自己做到,她也希望自己把這種生活態度傳遞出去。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搏擊周評:東方衛視把你定義為新生代,怎麼理解葉泳湘與新生代之間的關係?

葉泳湘:我自己是80後這一代,我的粉絲群體裡,90後、甚至00後也有很多,可以說80後是一個分水嶺。但是我現下的學員,主流仍然是70後,甚至有一部分60後。

我的感受是,在職業教拳這一塊,我的覆蓋面是比較完整的。但是在傳播內容這一塊,我的覆蓋面所代表的新生代是互聯網的,是習慣了用網路的方式去吸收、接受知識、內容的這一代人。

搏擊周評:作為新生代,你想傳達怎樣一個“新”的太極?

葉泳湘:對太極來說,可能是新,但對於其他學術來說,都已經習以為常了,這兩個字叫“科學”。太極的內容一定是科學的,但太極的傳播形式,到目前為止都非常保守,這個大家都有認知,為什麼它不能像其他的學科一樣,能夠系統、科學地去傳播?我們不是說去複製這個學科,而是讓這個學科有更加系統的理論,有更加科學的方法,讓普通人能夠接受到,它不再是神秘的。

『武林不死,只是凋零』

當整個社會的資訊都能夠公開之後,西方世界在揭秘,你反其道而行之,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太極不應該是那麼的神秘,我從來都不覺得它玄,直到我進入社會之後,很多人來問我,練它到底會不會受傷?它不是治傷的嗎,怎麼會練傷呢?很多問題是在我成長過程中沒有接觸到的。

它明明是不那麼難、不那麼神秘的一件事情,為什麼到公眾視野裡就變成了另外一番面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我現在就要去解釋這是為什麼。

我現在做的就是對它經濟價值的轉型,讓它跟時尚結合,跟品牌結合,因為時尚既有娛樂化(大眾),又有先鋒性(思想)。

搏擊周評:你希望通過怎樣一種“新”的方式來傳播太極?

葉泳湘:主要是互聯網,我甚至會對後臺粉絲的關注量、轉發量,粉絲的年齡分佈和性別比例,做一個資料分析,但即使通過互聯網傳播,也不能100%的程式化,因為太極的載體是人,我們很多中華的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都是以人為載體,口口相傳。那麼這樣一種形式,就極大地限制了它的傳播量。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看過、欣賞過,但是真的能夠鑽到深的裡面的人,是很少的,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那麼太極有沒有想跟上時代的傳播?它必須從傳統這兩個字裡摘出來,必須從文化遺產這幾個字裡摘出來,它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我們當然希望太極越來越好。

搏擊周評:讓大眾從懵懂、知道太極、主觀臆斷,到一個科學的認知,這個過程會是多久?

葉泳湘:我自己當然希望這段時間可以在可控的範圍之內,至少趁我還有餘力,我也願意一直去做這個傳播。但接下來,再過十年,我肯定不能說我是新生代了,再過十年,大家也不會叫我美女了。這時候,你會用另外一種形式去參與這個傳播。但是這件事情,我會一直做下去。

她說,在練習太極的同時也是在不斷內省,因為練拳的過程中你必須時刻審視自己,唯有靜下心來專注於自身,才能體會到身體和精神之間的連接。

她習慣把什麼都當成一種學習,不斷去吸收,保持這樣一種狀態,從身邊形形色色的人們,參照到不同的人生。

在她身上,太極不是失傳的武功絕學,不是廣場上的老年健身操,不是江湖術士的騙人伎倆,而是一種靜而美的生活體驗。

(笑)我們自己的生活,並不是軍人的生活,就是那種普通人的生活。

可能家教方面,對於言行的要求比較具體一點,怎麼吃飯怎麼拿筷子怎麼走路,這些都是非常具體的,待人接物的時候眼睛看在哪裡手腳放在哪裡,都會有說。我覺得這會幫助你成為一個更好的人,誰不是在教育中成長的呢?這會培養出一種大家看上去稍微有點獨特的氣質。

『修行於都市,問道在人間』

是太極傳人,不是現實版小龍女

3歲正式習練,6歲參加演出,8歲修習少林,母親是傅鐘文第五代傑出弟子,自己是楊氏太極第六代傳人。但讓她走上這條路的,並不是家庭環境的要求。

“可能家裡有練武的天賦”,葉泳湘從小身體素質就特別好,各種體育項目都是滿分,一直到大學都是體育委員,“小學有一段時間專業隊來選才,不管什麼項目,是田徑還是球類,每次都會選到我,父母也會問我的意願,但是我都沒去,因為我喜歡的是練武。”

搏擊周評:大家認識你的時間點是什麼時候?

葉泳湘:應該是在2016年,我從倫敦留學回來,八月的時候拍了二更的視頻,在網上的流傳量非常大,此前有自媒體做過我的報導,二更之後知道我的人就更多了。

『在繼承和應用方面,傳統武術在走下坡路』

搏擊周評:喜歡二更給你的稱號嗎?

葉泳湘:我特別不想讓他們用這個稱號,什麼現代小龍女、當代聶隱娘,現實版宮二,太極第一美女,我真是……唉~~~

可能媒體會喜歡,因為我當時沒有其他的東西更加利於大家去傳播,他們選擇用外表、用美女去吸引讀者的眼球,但是在傳播過程當中它可能不是特別褒義的,再說這種“最美”之類的標題都用了十來年了,每個領域都有,還不膩嗎,我其實是不太Care這個的,這也不是我想要的。

搏擊周評:包括東方衛視、鳳凰網,你覺得自己有哪些特質能吸引到這些媒體?

葉泳湘:恩,曾經有一些雜誌採訪過我,我覺得他們這些主流媒體來關注我,是覺得我是一種社會現象,我的出現等同于說傳統武術出現了個新生代,這是個標誌。

在這個時代裡,女性又是傳統武術的傳承人,又能以時尚結合的方式,做這個主流的傳播,有配合的意願,同時又有內容,這樣的人物並不多,似乎更能夠吸引到媒體的目光。

可能接下來一段時間還會有一定量的曝光,我和一些品牌做了合作,目前還沒有被大家知道。

搏擊周評:如果讓你選,會給自己貼個什麼標籤?

葉泳湘:很簡單啊,就太極傳人,太極文化傳播人。我還是個普通人,而且我現在做的事情,是把自己打造成一個作品,所以在作品上下功夫、在內容上下功夫,遠遠比你不斷地、無節制地增加曝光要重要,否則池塘的水會乾涸,如果沒有活水的話。

我今年的計畫裡有好幾個想做公眾演講的安排,其實演講對我來說是個特別弱的環節,沒有專業培訓,幾乎是零經歷。但是在做太極文化傳播的過程中,大眾對太極的理解需要更多的語言、更多的講述,來增加這個深度,演講是一個很好的管道。

『少則得,多則惑』

用推廣“葉泳湘”的方式,推廣太極

從第一次站在舞臺中央瞬間忘記背了很久的演講稿,到今天主動選擇用演講的方式來推廣太極,她說,“習武之人真的有一種精神叫大無畏,並不是說我沒有做過我就不去做,而是對我、對大家都有好處,為什麼不嘗試一下?可能只需要克服一點點的緊張。”

如今葉泳湘在專業的圈子裡已經有了一定的知名度,但她卻不這麼認為,“大家對成名的要求不一樣吧,我不是走娛樂路線的,可能在我印象當中成名就是要有上百萬粉絲,但我遠沒有達到這個量。你出去不用戴墨鏡,沒人找你簽名,怎麼能叫成名呢?”

不過她現在想要的狀態,是提到太極傳人、太極文化傳播人,會有人想起“葉泳湘”三個字,就足夠了。

搏擊周評:什麼時候萌發以推廣個人IP的方式推廣太極的?

葉泳湘:這個萌芽可以追溯到2007年,我曾經在大學的時候輔修過體育新聞,至於決定用新媒體來做這樣一件事情,這個契機是在2015年。

因為2014年我在香港比賽拿了一些獎牌,那實際上是一個武術節,並不說很權威,只是形式讓大家都能夠參與,但是你拿到獎牌,至少能在社會上有一種交代了,在媒體面前也有一定的權威,因為他們喜歡這個。

搏擊周評:第一件事是什麼?

葉泳湘:第一件事就是跟網路自媒體的結合,這個傳播裡最重要的核心素材就是我在長城上拍攝的一組比較仙氣的,跟傳統武術、太極不太一樣的照片,這些內容是我自己想的、自己策劃的,在2015年年初自費拍攝,2015年8月我還出過一本自己的小雜誌。

我要明確一點,這個IP推廣的策劃一直是我自己做的,今天大家也看到了,我其實沒有什麼助理,也沒什麼團隊,我自己來完成這件事的最大核心,就是我能掌控所有的資訊和外入資源。

搏擊周評:媒體傳播的素材基本都是你自費拍攝的?

葉泳湘:是這樣,前期在網上流傳的所有照片,都是我自己拍的。直到去年通過二更進入公眾視野了,開始由雜誌團隊來拍攝一些與時尚結合的片子,最早是在《嘉人》,還幫《ELLE MEN》《GQ》等雜誌拍過。

『一陰一陽之謂道』

搏擊周評:你對大眾女性的核心吸引力是什麼?

葉泳湘:自由和美的呈現。自由是每個人心裡都有的,無論男女,美也是這樣。但是我作為一個女性,自己的載體是能夠對女性產生心理上的共鳴的。

對男性來說,他不會說我想成為這樣的人,最多是我想認識這樣的人。他可能看你的顏,也會理解一些你的思想。

對女性來說,不單單是靠顏,我甚至也能和她們產生(思想的)共鳴,讓她們看到一種可能性,“哎我練習太極,有沒有可能擁有這樣一種氣質,擁有這樣一種形體,擁有這樣一種生活”,那麼,就達到了我傳播的目的,所以我才想要更多的女性粉絲。

傳統武術進入新生代,就從這裡開始

徹底踏入公眾視野的葉泳湘,除了曝光量的增加,並沒有覺得生活有太大改變,“以前是跟學生、社團打交道,現在更多是跟媒體打交道,反而空出了很多個人時間,比如現在不用吃飯應酬了,多好呀。”

她的生活一直是飛來飛去到處走,是她喜歡的自由感覺,“如果你沒有心去配合這個工作,也不願意跨出這一步,那就哪兒都去不了,所以這是我願意的,我願意主動配合,我也認為這樣的工作是我生活的一部分。”

而她希望的,是可以“行走在世間,修身、修神,修心,在坐臥舉止、呼吸之間,都有太極”,不僅是她自己做到,她也希望自己把這種生活態度傳遞出去。

『質勝文則野,文勝質則史。文質彬彬,然後君子』

搏擊周評:東方衛視把你定義為新生代,怎麼理解葉泳湘與新生代之間的關係?

葉泳湘:我自己是80後這一代,我的粉絲群體裡,90後、甚至00後也有很多,可以說80後是一個分水嶺。但是我現下的學員,主流仍然是70後,甚至有一部分60後。

我的感受是,在職業教拳這一塊,我的覆蓋面是比較完整的。但是在傳播內容這一塊,我的覆蓋面所代表的新生代是互聯網的,是習慣了用網路的方式去吸收、接受知識、內容的這一代人。

搏擊周評:作為新生代,你想傳達怎樣一個“新”的太極?

葉泳湘:對太極來說,可能是新,但對於其他學術來說,都已經習以為常了,這兩個字叫“科學”。太極的內容一定是科學的,但太極的傳播形式,到目前為止都非常保守,這個大家都有認知,為什麼它不能像其他的學科一樣,能夠系統、科學地去傳播?我們不是說去複製這個學科,而是讓這個學科有更加系統的理論,有更加科學的方法,讓普通人能夠接受到,它不再是神秘的。

『武林不死,只是凋零』

當整個社會的資訊都能夠公開之後,西方世界在揭秘,你反其道而行之,必然會被時代所淘汰。順之者昌,逆之者亡,太極不應該是那麼的神秘,我從來都不覺得它玄,直到我進入社會之後,很多人來問我,練它到底會不會受傷?它不是治傷的嗎,怎麼會練傷呢?很多問題是在我成長過程中沒有接觸到的。

它明明是不那麼難、不那麼神秘的一件事情,為什麼到公眾視野裡就變成了另外一番面貌,我也不知道為什麼,那我現在就要去解釋這是為什麼。

我現在做的就是對它經濟價值的轉型,讓它跟時尚結合,跟品牌結合,因為時尚既有娛樂化(大眾),又有先鋒性(思想)。

搏擊周評:你希望通過怎樣一種“新”的方式來傳播太極?

葉泳湘:主要是互聯網,我甚至會對後臺粉絲的關注量、轉發量,粉絲的年齡分佈和性別比例,做一個資料分析,但即使通過互聯網傳播,也不能100%的程式化,因為太極的載體是人,我們很多中華的傳統文化、技藝的傳承,都是以人為載體,口口相傳。那麼這樣一種形式,就極大地限制了它的傳播量。

可能很多人都知道、看過、欣賞過,但是真的能夠鑽到深的裡面的人,是很少的,這是一種普遍的社會現象。

那麼太極有沒有想跟上時代的傳播?它必須從傳統這兩個字裡摘出來,必須從文化遺產這幾個字裡摘出來,它是一個階段性的過程,我們當然希望太極越來越好。

搏擊周評:讓大眾從懵懂、知道太極、主觀臆斷,到一個科學的認知,這個過程會是多久?

葉泳湘:我自己當然希望這段時間可以在可控的範圍之內,至少趁我還有餘力,我也願意一直去做這個傳播。但接下來,再過十年,我肯定不能說我是新生代了,再過十年,大家也不會叫我美女了。這時候,你會用另外一種形式去參與這個傳播。但是這件事情,我會一直做下去。

她說,在練習太極的同時也是在不斷內省,因為練拳的過程中你必須時刻審視自己,唯有靜下心來專注於自身,才能體會到身體和精神之間的連接。

她習慣把什麼都當成一種學習,不斷去吸收,保持這樣一種狀態,從身邊形形色色的人們,參照到不同的人生。

在她身上,太極不是失傳的武功絕學,不是廣場上的老年健身操,不是江湖術士的騙人伎倆,而是一種靜而美的生活體驗。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