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郭秀江:舊日鄰里(二)

在上個世紀九十年代初, 我享受到企業最後一次福利分房。 由此結識了一位亦師亦友的近鄰, 她對我的人生觀和生活, 都產生了積極的影響。

那棟樓每單元每層兩戶, 門對著門, 也就兩大步的距離, 是真正的對門了。

我的近鄰是一位退休教師, 人們都叫她周校長, 她曾經擔任廠子弟校的校長。 我一直稱她周老師, 我覺老師是個不錯的職業, 而且不僅僅是個職業。 她喊我小郭, 我喜歡她這樣稱呼我, 她大我十多歲, 我聽著親切。

成為鄰居後的很長時間, 我們一直沒什麼往來, 見面只是打打招呼, 發乎禮止於禮而已。 可她謙和穩重的神態舉止, 標本式的教師裝束, 不由得讓我有了幾分敬意。

在這期間, 周老師的老伴病逝, 最小的女兒出嫁, 家中只剩下她一人。 但她的日子一點不冷清, 家裡人來人往, 很是熱鬧。

同她第一次較為“親密”的接觸, 是在我們毗鄰而居的第八年冬天。

記得是元宵節剛過, 晚上下班回來, 又出去倒垃圾, 順手把門拉了一下, 喀拉一聲, 門鎖上了。 又犯了老毛病, 把鑰匙留在屋裡。

當時孩子已開學走了, 他爸爸出差在外地, 家人是指不上了, 怎麼辦?我邁著沉重的腳步返回樓上, 去敲周老師的門。

聽了我的遭遇, 周老師很輕鬆地寬慰我說:“沒事, 你就住我家, 兩間臥室咱各一間, 我的外衣你能穿, 孩子的衣服家裡也有。 這下有伴了, 吃飯都香。 ”說著就起身為我準備晚飯。

我不習慣住在別人家, 那份叨擾, 既麻煩別人自己又不自在。 我攔住了走向廚房的周老師, 借她家的電話打了110, 請來了110推薦的開鎖公司。

那晚, 我雖然未住在周老師家裡, 可她的熱情和慷慨, 卻留給我很深的印象。

我也問自己, 換做我, 能做到這樣嗎?

再後來, 中石油“減員增效”, 大批中年員工被內退。 看到工齡達標被內退的我無所事事, 周老師建議說:“同我一起學學書畫吧!”於是, 跟她走進了書畫班的課堂。 當時石化離退中心, 只有老幹部書畫這一個班, 相當於現在老年大學的前身。

從那時起, 我們的交往頻繁起來, 隨著瞭解的加深, 對她更加親近、更加敬重。

生活繽紛起來

書畫班每週兩次課, 我倆自然結伴同去同回。 有時天氣好, 課後就一起逛逛商場, 回家後做做作業, 生活一下子充實很多。

書畫班有個習慣, 每堂課前學員們都要把家庭作業掛到牆上, 上課時老師講評。

初學階段我從不掛作業, 怕大家笑話, 怕老師苛刻。 周老師多次督促說:“醜媳婦總要見公婆的!”耐不住她說,

我先把作業給她看, 在她認可後, 再掛出去。 原來班裡風氣極好, 並不笑話人。 偶爾效果好些, 大家還圍著看, 誇我進步快。 於是, 習練的動力越來越大。

周老師把她的畫冊、收集的掛曆統統對我開放, 我選出其中易臨摹的作品進行練習, 每有疑難, 每有心得, 便禁不住去敲她的家門。

人對某一事物的熱情和興趣, 同氛圍有很大關係。 周老師的指導和鼓勵, 對我就是書畫氛圍的重要部分。 那幾個學期, 我興趣盎然, 居然畫出幾幅“像樣”的作品來。

以書畫為基礎, 我倆的“藝術活動”開始擴展。

一年元旦前, 周老師提議做做賀卡饋贈親友, 一拍即合, 立馬動工。 我們翻出了孩子們近年的賀卡做參考,

加進我們的構思, 同時也運用了書法和國畫的技法。

周老師的篆、隸書都好, 她發明用朱紅彩筆在賀卡上畫出印章, 竟現出古色古香的韻味。 賀卡僵直的邊緣讓我們不太滿意, 周老師想出辦法, 去街上找老一些的照相館, 果然有花邊的切紙刀, 給我們的賀卡增添了很多柔美。

在那些日子裡, 賀卡制做過程帶給我們許多忙碌, 更帶給我們許多快樂。

一個偶然的機會, 我們萌生了制做布藝的想法。

我們所謂的布藝, 就是在平面的背景上, 將畫面某一部分凸現出來, 略顯立體感,有點浮雕的意思。 畫面由各色棉布或麻織品構成, 求得一種特殊的效果。

說幹就幹, 周老師的客廳成了我們的布藝作坊, 她家涼臺上的紙箱, 壁櫥包裹中的布頭和補丁, 都成了原材料。在她收集的剪報中,在我兒子的美術教材裡,我們發現了不少可改為布藝的畫品。

周老師美術造型能力較強,“放大樣”由她來,我分工選圖選材配色。我們配合得極其默契,極其快活,常常幹到半宿半夜。

這時,地理位置的優越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幹到多晚都不怕,思想沒負擔。製作過程中缺東少西時,我說一聲回家找,開門兩步就到了家,就像從周老師家的客廳到涼臺一樣近。我家先生形容我像耗子一樣竄來竄去,話雖不雅,卻足見對門的方便。

每完成一件作品,我倆都要欣賞品評一陣。那心情,就像農人看豐收的莊稼一樣,然後再策劃下一幅作品。

第二年石化公司籌備書法美術攝影展時,我們把完成的布藝作品精選後,佈置在一個大板上送到展廳,居然獲得了二等獎。

一個夏末,周老師提起去采草,采一種很像過去瓜農賣瓜時蓋在筐上那種香蒿。我們選造型好的采回來,染色幹後插在花瓶裡。由於在調色上下了些功夫,插瓶時會組合成多種效果:或像落下初霜,或像秋天的五彩山野,很令我們欣賞自得一大陣。

周老師有諸多生活情趣,端午節來了,她會抽空做個傳統的小條帚、荷包送給我;同她一起上街,常看她拿起一些小玩意小飾物愛不釋手,總會買上幾件;外出時,常給親友帶回些小物件。看她樂呵呵擺弄那些小物件,不由得也有了些喜歡。

我知道,她的人生也不乏風雨,也有許多操勞和苦累,也許正是這些情趣、愛好和修養,幫她緩衝了若干壓力,潤滑了些許苦澀,依然笑對人生。同她在一起,不經意間,就會受到她的感染和薰陶,自己清淡的生活,也逐漸繽紛了起來。

亦師亦友

就老師這一稱謂,她是當之無愧的。無論師德還是職業素養,周老師都兼而備之。同她接觸多了,這個印象越發深刻。

她做人端正,做事嚴謹,就像她的隸書一樣,歪的邪的百毒不侵。

由她答疑解惑的問題,都說得有條有理,清清楚楚,由此可見當年講臺上的風采。

只要她熟悉的技能,都會毫無保留地教給我,而且主動加耐心。有一度她教我踏縫紉機,看出我擔心打碎縫紉機針,就告訴我不怕,儘管打,足有一包的儲備呢!只怪我自己淺嘗輒止,入門就丟下了。

我從沒聽過周老師說人一個“笨“字,卻經常聽她誇人聰明,她善於欣賞他人,善於挖掘他人的潛能。同她一起做事,輕鬆愉快,沒有負擔。她會的,熱心教我;我會的,她虛心認可;我們都不會的,一起研究;做好了高興,做壞了不怨。這樣做下來,被她一路開發、一路誇獎,思維愈加活躍,手也靈巧起來。

有時同她開開玩笑說:如果倒退一些年,做你的助理多好,你滿意,我進步。

樂意同她接觸,一起習練,一起玩樂還有一個重要緣由,她始終平等待人,並不因為我對她的敬重而居高臨下,她不強勢,不說上句,總是給他人留有餘地。她的寬容,她的和藹,增加了她人格的砝碼,也增強了她的親和力。

和周老師在一起久了,覺得自己的急躁減了許多,人緣也好了許多。

學她做母親

世上的女性除特殊情況外,都是現在和將來的母親。母愛是天性,也是共性,但由於個體價值取向的不同,見識、修養、性格的差異,就使得母愛的品味有了高低上下,母親的角色扮得千差萬別。

周老師年輕時候國家還沒計劃生育,她的一男三女讓作為職業女性的她吃了很多辛苦,也讓她的晚年有了很多寄託。

周老師幾個子女都已成家立業,年逾古稀的母親,依然是他們的核心。母親這套居室,是他們永遠的家,不管何時邁入家門,都會被融在慈愛的溫暖中,沒有訴苦和抱怨,有的是陽光般的笑容和可口的飯菜。

我這個近鄰知道,為了這桌可口的飯菜,老母親從清晨的採購開始,常常要忙上一小天。

有一年暮春時節,周老師要去省城,在打點行裝時,要我幫她選一條搭配的紗巾。我選出後她試著很滿意,可又猶豫著解下來,拿起了另一條。她解釋說這條是小女兒買給她的,這次小女兒也從外地去省城。

看她穿的鞋子,像是母親節時兒子送的那雙。我想起問道:你不是說這雙鞋大嗎?走路會不跟腳的。周老師說她墊了兩付墊,又說兒子都問過了,他過節買的鞋為啥沒穿。這次同兒子一起去,別讓他不高興。

對她這樣的“委曲求全”,我不置可否。但她能如此細微地體諒子女的感受,珍視子女的孝心,讓我這做母親的都為之感動。

有誰的人生不會出現一些“狀況”?又有哪個做子女的所作所為會百分之百地可母親的心意呢?但我不記得周老師對她的子女有過抱怨和不滿,甚至連微詞都沒有。從她的口裡聽不到子女的過失和缺欠,有的是長處,是成功,但又不像炫耀。

對自己的子女如此,評價別人的子女時,也不苛刻。我從周老師的為母之道裡體會到技術和藝術的成份,但更主要的,還是她的寬容和慈愛,才有這許多心平氣和。

為子女而心甘情願地付出,無論是財力還是心力並不求回報,就像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這是一般的父母都能做到的。難以做到的是成為子女的朋友,理解他們的處境和情感,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不向他們強加自己的意志。

周老師的為母之道為我樹立了樣板。在和兒子的接觸中,我常常想著她的所為。她的子女能踏住時代的節拍,弄潮商海,同她的理解或許有關。每一個成功的實例,都會有一定的機緣和道理。

學她做人

一位退了休的老校長,依然是昔日教職員工的核心。她們一如既往地願意把自家的難解問題說給她,再把她的寬慰和智慧融入生活,來時的苦臉變作走時的輕鬆。

當然,老校長的酸甜苦辣也在他們的眼裡心裡。有了她,這些老同事還像一個集體,誰家有個大事小情都有這些人托著。時不當地,老同事聚在一起,就像回到當年的校園。

對幾個常來常往的農村親戚,這位城裡的長輩沒有絲毫的嫌棄,不嫌髒了被衾,不嫌亂了正常的生活規律。衣食住行,一樣不怠慢。臨走時買票送站,還要大包小包地打點。她的家成了這些親戚們的福地和樂園。

她住在哪,哪裡就是一片祥和。誰家有困難,她會主動上前,盡心盡力,助人為樂就像是她的天職;鄰里的糾紛她會調節,鄰家的不和她會說合,她又像一個和平安定的使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社會公益活動沒報酬,老校長德高望重,常被需要“義務勞動”,她樂此不疲。公而忘私、勤勉敬業的精神是融在她血液中的,無需調動,早已化為她的行為方式。

每當周老師出門時日長了,鄰居們見面就會叨叨,她家的燈光開始被關注,她的歸期成了大家共同的期盼。

一個人到了晚年,仍然可以被周圍的人需要和敬重,該具有怎樣的人格力量。

感謝生活,把這鮮活的榜樣樹在我的身邊。

2017年6月

都成了原材料。在她收集的剪報中,在我兒子的美術教材裡,我們發現了不少可改為布藝的畫品。

周老師美術造型能力較強,“放大樣”由她來,我分工選圖選材配色。我們配合得極其默契,極其快活,常常幹到半宿半夜。

這時,地理位置的優越性發揮得淋漓盡致:幹到多晚都不怕,思想沒負擔。製作過程中缺東少西時,我說一聲回家找,開門兩步就到了家,就像從周老師家的客廳到涼臺一樣近。我家先生形容我像耗子一樣竄來竄去,話雖不雅,卻足見對門的方便。

每完成一件作品,我倆都要欣賞品評一陣。那心情,就像農人看豐收的莊稼一樣,然後再策劃下一幅作品。

第二年石化公司籌備書法美術攝影展時,我們把完成的布藝作品精選後,佈置在一個大板上送到展廳,居然獲得了二等獎。

一個夏末,周老師提起去采草,采一種很像過去瓜農賣瓜時蓋在筐上那種香蒿。我們選造型好的采回來,染色幹後插在花瓶裡。由於在調色上下了些功夫,插瓶時會組合成多種效果:或像落下初霜,或像秋天的五彩山野,很令我們欣賞自得一大陣。

周老師有諸多生活情趣,端午節來了,她會抽空做個傳統的小條帚、荷包送給我;同她一起上街,常看她拿起一些小玩意小飾物愛不釋手,總會買上幾件;外出時,常給親友帶回些小物件。看她樂呵呵擺弄那些小物件,不由得也有了些喜歡。

我知道,她的人生也不乏風雨,也有許多操勞和苦累,也許正是這些情趣、愛好和修養,幫她緩衝了若干壓力,潤滑了些許苦澀,依然笑對人生。同她在一起,不經意間,就會受到她的感染和薰陶,自己清淡的生活,也逐漸繽紛了起來。

亦師亦友

就老師這一稱謂,她是當之無愧的。無論師德還是職業素養,周老師都兼而備之。同她接觸多了,這個印象越發深刻。

她做人端正,做事嚴謹,就像她的隸書一樣,歪的邪的百毒不侵。

由她答疑解惑的問題,都說得有條有理,清清楚楚,由此可見當年講臺上的風采。

只要她熟悉的技能,都會毫無保留地教給我,而且主動加耐心。有一度她教我踏縫紉機,看出我擔心打碎縫紉機針,就告訴我不怕,儘管打,足有一包的儲備呢!只怪我自己淺嘗輒止,入門就丟下了。

我從沒聽過周老師說人一個“笨“字,卻經常聽她誇人聰明,她善於欣賞他人,善於挖掘他人的潛能。同她一起做事,輕鬆愉快,沒有負擔。她會的,熱心教我;我會的,她虛心認可;我們都不會的,一起研究;做好了高興,做壞了不怨。這樣做下來,被她一路開發、一路誇獎,思維愈加活躍,手也靈巧起來。

有時同她開開玩笑說:如果倒退一些年,做你的助理多好,你滿意,我進步。

樂意同她接觸,一起習練,一起玩樂還有一個重要緣由,她始終平等待人,並不因為我對她的敬重而居高臨下,她不強勢,不說上句,總是給他人留有餘地。她的寬容,她的和藹,增加了她人格的砝碼,也增強了她的親和力。

和周老師在一起久了,覺得自己的急躁減了許多,人緣也好了許多。

學她做母親

世上的女性除特殊情況外,都是現在和將來的母親。母愛是天性,也是共性,但由於個體價值取向的不同,見識、修養、性格的差異,就使得母愛的品味有了高低上下,母親的角色扮得千差萬別。

周老師年輕時候國家還沒計劃生育,她的一男三女讓作為職業女性的她吃了很多辛苦,也讓她的晚年有了很多寄託。

周老師幾個子女都已成家立業,年逾古稀的母親,依然是他們的核心。母親這套居室,是他們永遠的家,不管何時邁入家門,都會被融在慈愛的溫暖中,沒有訴苦和抱怨,有的是陽光般的笑容和可口的飯菜。

我這個近鄰知道,為了這桌可口的飯菜,老母親從清晨的採購開始,常常要忙上一小天。

有一年暮春時節,周老師要去省城,在打點行裝時,要我幫她選一條搭配的紗巾。我選出後她試著很滿意,可又猶豫著解下來,拿起了另一條。她解釋說這條是小女兒買給她的,這次小女兒也從外地去省城。

看她穿的鞋子,像是母親節時兒子送的那雙。我想起問道:你不是說這雙鞋大嗎?走路會不跟腳的。周老師說她墊了兩付墊,又說兒子都問過了,他過節買的鞋為啥沒穿。這次同兒子一起去,別讓他不高興。

對她這樣的“委曲求全”,我不置可否。但她能如此細微地體諒子女的感受,珍視子女的孝心,讓我這做母親的都為之感動。

有誰的人生不會出現一些“狀況”?又有哪個做子女的所作所為會百分之百地可母親的心意呢?但我不記得周老師對她的子女有過抱怨和不滿,甚至連微詞都沒有。從她的口裡聽不到子女的過失和缺欠,有的是長處,是成功,但又不像炫耀。

對自己的子女如此,評價別人的子女時,也不苛刻。我從周老師的為母之道裡體會到技術和藝術的成份,但更主要的,還是她的寬容和慈愛,才有這許多心平氣和。

為子女而心甘情願地付出,無論是財力還是心力並不求回報,就像牛吃的是草,擠出的是奶,這是一般的父母都能做到的。難以做到的是成為子女的朋友,理解他們的處境和情感,尊重他們的獨立人格,不向他們強加自己的意志。

周老師的為母之道為我樹立了樣板。在和兒子的接觸中,我常常想著她的所為。她的子女能踏住時代的節拍,弄潮商海,同她的理解或許有關。每一個成功的實例,都會有一定的機緣和道理。

學她做人

一位退了休的老校長,依然是昔日教職員工的核心。她們一如既往地願意把自家的難解問題說給她,再把她的寬慰和智慧融入生活,來時的苦臉變作走時的輕鬆。

當然,老校長的酸甜苦辣也在他們的眼裡心裡。有了她,這些老同事還像一個集體,誰家有個大事小情都有這些人托著。時不當地,老同事聚在一起,就像回到當年的校園。

對幾個常來常往的農村親戚,這位城裡的長輩沒有絲毫的嫌棄,不嫌髒了被衾,不嫌亂了正常的生活規律。衣食住行,一樣不怠慢。臨走時買票送站,還要大包小包地打點。她的家成了這些親戚們的福地和樂園。

她住在哪,哪裡就是一片祥和。誰家有困難,她會主動上前,盡心盡力,助人為樂就像是她的天職;鄰里的糾紛她會調節,鄰家的不和她會說合,她又像一個和平安定的使者,大事化小,小事化了。

社會公益活動沒報酬,老校長德高望重,常被需要“義務勞動”,她樂此不疲。公而忘私、勤勉敬業的精神是融在她血液中的,無需調動,早已化為她的行為方式。

每當周老師出門時日長了,鄰居們見面就會叨叨,她家的燈光開始被關注,她的歸期成了大家共同的期盼。

一個人到了晚年,仍然可以被周圍的人需要和敬重,該具有怎樣的人格力量。

感謝生活,把這鮮活的榜樣樹在我的身邊。

2017年6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