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北理畢業季——校長胡海岩院士寄語:一群追夢的“北理工人”

親愛的同學們:

首先, 我代表全校師生員工, 祝賀你們順利完成學業, 踏上新的人生旅途!與此同時, 讓我們共同感謝為你們成長付出辛勤努力的全校教職員工!

看到風華正茂、豪情滿懷的同學們, 令我思緒萬千。 在北理工擔任校長這十年, 我見證了六萬多名莘莘學子的成長, 送別他們邁入社會尋夢、追夢。 這十年, 我作為一名“北理工人”, 愈發感到滿足和自豪。 尤其是耳聞目睹許多“北理工人”的老故事、新創造, 使我一次次受到教育和激勵。 這十年, “北理工人”在我腦海中逐漸成為一幅幅生動的人物群像, 並深深鐫刻在記憶中。 這是一群為夢想而生的人、一群堅定而執著的人。

在同學們即將畢業之際, 作為校長和學長, 我深深祝福你們, 並和你們分享我腦海中三幅“北理工人”追夢的群像, 願你們永遠秉承北理工精神, 揚帆遠航。

在我記憶中, 第一幅人物群像的名字是《追夢﹒無畏》。

我們身處一個創新驅動的時代, 一個快速淘汰舊認知、探索新世界的時代, 一個宣導“敢為天下先”的時代。 對“北理工人”來說, 這句話不僅僅是一個口號, 更是實實在在的行動。

前不久, 一個來自中國、個頭不大的空間生命科學儀器突破了中美太空合作的重重“壁壘”, 成功進入國際空間站, 開展空間輻射及微重力環境下抗體編碼基因的突變規律研究。 這個小儀器來自北理工生命學院鄧玉林教授團隊——一個有大魄力的團隊。 他們面對橫亙在前的美國國會“沃爾夫條款”, 懷揣對廣袤星空的熱忱, 帶著一往無前的自信, 明知不可為而為之, 讓中國人對空間生命科學的探索站在了國際前沿。 不久後,

他們還會將中國高校的校旗首次在國際空間站亮相。

他們之所以能夠撼動人為設置的嚴密壁壘, 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 除了精心策劃的合作模式以及對法律條文的鑽研之外, 更根本的原因在於他們是一群敢想、敢幹、敢創新的追夢人。 多年來, 他們潛心研究、持續攻關, 提出了內涵豐富、國際關注的科學問題, 突破了微流控晶片基因擴增關鍵技術, 最終設計出精妙、可靠、難以替代的科學儀器, 打動了挑剔的國際同行。 在他們當中, 有年近八旬依然不辭勞苦的莊逢源教授, 有年過半百依然不斷求新的鄧玉林教授, 有當打之年、全情投入的李曉瓊副教授等青年教師, 以及一批才華橫溢、創意飛揚的青年學子。

這群“北理工人”,

無所畏懼、有膽有識。 他們用“小實驗”破冰“大合作”, 用“小載荷”開展“大研究”, 讓北理工在人類探索宇宙空間的偉大征程中, 寫下了屬於自己的精彩筆觸!

在我記憶中, 第二幅人物群像的名字是《追夢﹒無愧》。

環伺世界, 追古溯今, 戰爭與衝突的陰霾始終未能散盡, 中國的國家安全始終面臨嚴峻挑戰。 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必須用強有力的武器裝備構築我們自己的“中國力量”。 你們懂的, 這是“北理工人”永恆的使命擔當。

2016年初, 2015年度的國防科技進步特等獎花落北理工, “CL-20”這個代號一時間“刷爆”了北理工師生和校友的朋友圈。 它是目前已知含能最高、威力最大的單質炸藥, 是一種突破性的含能材料, 在世界火炸藥學界聞名遐邇。 它的誕生,

為一批武器裝備的效能提升帶來了新的發展契機, 將成為“中國力量”無可替代的基石。 它的締造者, 是一群默默無聞、傳承使命的追夢人。

1984年, 曾為“兩彈一星”工程作出重要貢獻的于永忠教授來到北理工, 在這座孕育了中國火炸藥“國家隊”的高等學府, 深入探索他提出的籠型高密度材料理論構想, 實現了CL-20的樣品合成。 驗證理論僅僅開啟了“北理工人”馴服CL-20的第一步, 歐育湘、趙信岐等一批專家接續對CL-20合成工藝進行不懈探索。 功夫不負有心人, 他們實現了CL-20材料公斤級的合成能力。 問鼎高峰並不是一朝一夕, 也絕不是單打獨鬥。 老一輩火炸藥專家年事漸高退出科研一線後, 以材料學院龐思平教授為代表的新一代火炸藥人扛起了沉甸甸的責任, 在CL-20的原理、機理、結構、方法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最終實現了工業化生產。

這群“北理工人”,無愧使命、矢志不渝。他們深知,對於拱衛國家安全來說,不需要實驗室中的“半路”成果。歷經三十二載,幾代人的磨礪,任憑無數個不眠之夜化作鬢角的白髮,青春年華從身邊悄然度過,他們為不斷壯大的“中國力量”寫下了“北理工人”沉默而有力的一筆!

在我記憶中,第三幅人物群像的名字是《追夢﹒無私》。

同學們,今天過後,你們各自的人生軌跡將開始分岔,過些日子,你們或許會調侃自己是“碼農”、“程式猿”、“金融民工”等等。我想提醒大家,不論你們在什麼樣的崗位工作,都請牢記“北理工人”身上的奉獻精神。

去年六月,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首次升空;今年四月,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乘坐長征七號騰空而起。這兩次舉國關注的發射任務,帶我們認識了一位元沉著老練的“01指揮員“——”北理工人“王光義。他是自動化學院1995級校友,本科畢業後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默默耕耘14年;2013年他調至海南文昌,成為這座全新發射場的首批建設者之一。他在北理工求學時就一心想要探尋航太事業的奧秘,帶著對航太發射工作的嚮往奔赴深山峽谷中的西昌,又來到海島邊陲的文昌,紮下根去,努力成長,奉獻青春,實現了長久以來的夢想。

去年十一月,我曾赴海南文昌發射場見證長征五號的首飛,在基地見到了包括王光義在內的十餘位北理工畢業生,以及多位航太科技集團參與火箭和衛星研製工作的校友。他們與發射場的校友們緊密配合,共同出色的完成了發射任務。我深深被火箭發射的壯觀場景所震撼,深深感受到校友們所迎接的挑戰。每次發射任務都凝結著國人的心血和關注,給他們的工作帶來巨大壓力,而且內容枯燥,甚至暗藏風險。此外,儘管發射場的生活保障水準已經大幅提升,但與大城市的優渥環境相比仍是雲泥之別。

這群“北理工人”,無私奉獻、不忘初心,他們各自的人生軌跡在離開校園若干年後,又因為同一個夢想的感召而交匯在一起。他們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用不平凡的努力,奏響了“北理工人”一曲妙不可言的交響樂。

同學們,你們即將告別母校、告別師長,在這臨別之際,我希望大家記住這些執著追夢的“北理工人”。他們孜孜不倦所追尋的夢想,是自己事業成功的小夢想,更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人類共襄繁榮進步的大夢想。

我希望大家學習他們,無所畏懼、無愧使命、無私奉獻,也去做一名踏踏實實的追夢人。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北理工人”這幅人物群像中,將會有你們英姿颯爽的身影!

母校永遠將祝福你們!關愛你們!支持你們!

謝謝大家!

胡海岩

2017年6月29日

在CL-20的原理、機理、結構、方法等方面取得一系列突破,最終實現了工業化生產。

這群“北理工人”,無愧使命、矢志不渝。他們深知,對於拱衛國家安全來說,不需要實驗室中的“半路”成果。歷經三十二載,幾代人的磨礪,任憑無數個不眠之夜化作鬢角的白髮,青春年華從身邊悄然度過,他們為不斷壯大的“中國力量”寫下了“北理工人”沉默而有力的一筆!

在我記憶中,第三幅人物群像的名字是《追夢﹒無私》。

同學們,今天過後,你們各自的人生軌跡將開始分岔,過些日子,你們或許會調侃自己是“碼農”、“程式猿”、“金融民工”等等。我想提醒大家,不論你們在什麼樣的崗位工作,都請牢記“北理工人”身上的奉獻精神。

去年六月,我國新一代運載火箭長征七號在海南文昌發射場首次升空;今年四月,我國首艘貨運飛船天舟一號乘坐長征七號騰空而起。這兩次舉國關注的發射任務,帶我們認識了一位元沉著老練的“01指揮員“——”北理工人“王光義。他是自動化學院1995級校友,本科畢業後在西昌衛星發射中心默默耕耘14年;2013年他調至海南文昌,成為這座全新發射場的首批建設者之一。他在北理工求學時就一心想要探尋航太事業的奧秘,帶著對航太發射工作的嚮往奔赴深山峽谷中的西昌,又來到海島邊陲的文昌,紮下根去,努力成長,奉獻青春,實現了長久以來的夢想。

去年十一月,我曾赴海南文昌發射場見證長征五號的首飛,在基地見到了包括王光義在內的十餘位北理工畢業生,以及多位航太科技集團參與火箭和衛星研製工作的校友。他們與發射場的校友們緊密配合,共同出色的完成了發射任務。我深深被火箭發射的壯觀場景所震撼,深深感受到校友們所迎接的挑戰。每次發射任務都凝結著國人的心血和關注,給他們的工作帶來巨大壓力,而且內容枯燥,甚至暗藏風險。此外,儘管發射場的生活保障水準已經大幅提升,但與大城市的優渥環境相比仍是雲泥之別。

這群“北理工人”,無私奉獻、不忘初心,他們各自的人生軌跡在離開校園若干年後,又因為同一個夢想的感召而交匯在一起。他們在各自平凡的崗位上用不平凡的努力,奏響了“北理工人”一曲妙不可言的交響樂。

同學們,你們即將告別母校、告別師長,在這臨別之際,我希望大家記住這些執著追夢的“北理工人”。他們孜孜不倦所追尋的夢想,是自己事業成功的小夢想,更是國家強盛、民族復興、人類共襄繁榮進步的大夢想。

我希望大家學習他們,無所畏懼、無愧使命、無私奉獻,也去做一名踏踏實實的追夢人。我相信在不久的未來,“北理工人”這幅人物群像中,將會有你們英姿颯爽的身影!

母校永遠將祝福你們!關愛你們!支持你們!

謝謝大家!

胡海岩

2017年6月29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