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科技>正文

2017GAITC 未來已來——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分論壇實錄丨張名舉:有溫度的機器人

主題:未來已來--人工智慧創新創業分論壇

時間:2017年5月22日下午

地點:國家會議中心402A

本文根據速記進行整理

有溫度的機器人

張名舉

北京雲跡科技有限公司高級副總裁

謝謝大家的到來!看到這麼多的同學, 冒著大雨在主論結束的第二天, 又是週一的時間, 來參加雙創分論壇, 真的很高興。

我先介紹下自己, 我來自雲跡科技。 我是電腦從娃娃抓起那一代, 小時候開始寫代碼, 90年代剛上大學的時候, 按照現在的說法就和實驗室一起做叫做“人工智慧”的事情。 實際上是模式識別, 圖像的分析和處理, 在圖像裡面把文字識別出來, 把人識別出來, 把關鍵物體識別出來這樣的東西。 像剛剛蘇總講的, 那個時候“人工智慧”這樣一個詞是蠻忌諱的詞, 大家雖是做人工智慧的, 但羞於說自己是做人工智慧的;想要發論文要把人工智慧這個詞去掉, 按照當時的話講“在論文關鍵字裡面提到了人工智慧,

基本上你論文會被pass掉”。 所以現在又迎來了好時代。 最早的時候, 做機器人足球, 我是最早推動比賽在學校裡普及的同學, 當時覺得比中國男足強了不少。 後面我加入了微軟, 最早的時候在微軟的團隊裡面去做機器視覺和人臉識別, 當時做到的工作在現在的智慧手機和windows裡面還有應用, 我還是挺驕傲的。 後面我成為一名連續創業者, 有的被上市公司收購, 也有過失敗的。 帶過一撥團隊做機器人開發的專案, 受支總邀請加入了雲跡。

大家看到了外面好多機器人(我們今天出動了機器人大軍)。 俗話說:“中國人打靶, 用人海戰術”, 誰都看到了我們有很多的機器人。 跟大家解答一個疑問:機器人幹什麼用的?昨天聯想集團的CTO勇哥問我:“這是你們做的, 你們給我講講這是幹什麼用的?”因為光看外形看不出來幹什麼用的。 這裡給大家放一個視頻, 這裡會描述一下這個機器人的作用。 這個機器人用在酒店裡面, 就是外面擺的機器人, 對於我們非人行的機器人,

很多和人的互動就是大家去攔著他, 他跟電梯說話:“電梯先生請幫我去按二層”。 剛才給房間裡的客人打電話說:“我是機器人服務員, 你要的東西在我的肚子裡。 ”這是整個的工作過程了。 剛才給大家演示的其實是我們在酒店都會遇到的一個問題, 比如說房間裡面沒有水了, 給前臺打一個電話給我送水過來, 以前的話是過了一會之後, 會有一個客房部的服務人員給你敲門送過來, 現在全部由機器人來送了。 這一款智慧商用服務機器人“潤”有兩個主要的功能, 一個是代替客房部的服務人員把你想要的東西送上門, 很大程度上解放了酒店的服務人員的工作量也是相當於機器人的最主要的應用場景;同時還有一個功能可以帶你去中餐廳、電梯、衛生間等的地方,
這之前你要問酒店前臺的工作人員的, 現在不需要工作人員給你指了, 我給你一個機器人帶路, 機器人帶你過去。 這是我們潤的主要的場景。 還有其他的產品, 在下面的時候會跟大家講一下。

今天我的題目叫做“有溫度的機器人”, 這是李院士給我出的題目, 他說你講講有溫度的機器人吧。 我就想“有溫度的機器人”和“雙創論壇”怎樣結合--既然我們是創新創業論壇, 我就講講我們這家公司的創業故事, 來講講我們做機器人的前世今生, 我們遇到過哪些事, 有哪些我們也曾經迷盲和彷徨過, 我們是如何找到我們的發展路線的, 做一個分享。

雲跡科技是2014年成立的,我這個PPT用手畫的,之前我有一個標籤,我上什麼商學院或者說我們微軟的前同事什麼的,一般上什麼課之後,大家都等著我的筆記,說我有一個手畫的筆記,後來同學說你敢不敢手畫一個PPT用來演講,我說那也行就畫了一個PPT給大家。話說回來,雲跡當時是支總從工業機器人領域裡面帶出一支機器人專家團隊來成立這家公司,這裡面有行銷專家,產品專家,供應鏈專家等等。雲跡最早並不是做機器人的,因為雖然當時支總想做機器人,但是創始團隊想:機器人在當時產業鏈還不夠完整的場景裡面,實際上基礎的東西還不存在。所以當時專注於核心技術,是什麼樣的核心技術呢?室內定位!標準環境裡面的定位和移動的核心技術,當時我們做一個室內定位的核心技術,2014年最早期是這樣一個定位的公司。

我今天講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如果你做一個底層技術來創業,然後發現上層需要還沒有創造出來,這時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底層技術做好,然後再找到一個合適的應用場景來落地應用。當你上游需求還沒有產生的時候,底層技術很難得到落地。比如說雲跡科技最早做室內定位的時候,創始團隊想能不能做一個在停車場找車的應用,雲跡在中間提供技術;或者是說在景區裡面講解指定的位置上進行介紹的應用,也是雲跡在中間來提供技術。這時發現當場景需求還沒有產生的時候,實際上做底層技術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引用一句別人的話叫做:本來我們想把創業做成詩,時而簡單,時而精緻,沒有想到把創業做成了歌,時而不著調,時而不靠譜。這是創業最早的狀態,大家痛苦、彷徨,我們做底層技術還要很痛苦的教育人要如何的應用它,這樣是不對的。雲跡在不斷的探索中發現應該直接做一個應用場景來解決用戶的問題,從場景中來獲得突破,再立足於場景。實際上這是個重要的決定,雲跡從做底層技術的公司開始向真正解決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公司來轉型。所以總結下叫做: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貴人相助,貴人相助不如自己去悟。

雲跡做機器人的核心競爭力是移動,那麼走入場景,我們的切入點在哪裡?大家先看這張將機器人移動距離和應用場景結合的圖,把機器人的移動範圍劃成幾個區域。從0到10米實際上是家庭場景,在這樣的距離裡,機器人該如何運動?接下來是10到100米,商業的室內環境中機器人是如何運動的?再後面100到900米,是一個社區,房子和房子之間、樓宇和樓宇中間是如何運動的?最後900米以上,那就是無人駕駛了。通過距離就已經劃分為不同的場景了,我們要去選擇適宜的應用場景,並在場景中找到切入點。所以以家庭 to C、室內 to B、社區 to B和無人駕駛 to C為縱向,分別從安全性角度、商業化速度、場景需求的清晰程度、投入回報比和市場規模等角度進行對比分析,最後選擇的是“室內to B”服務。

那麼機器人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怎樣的?場景中如何切入?這是我們的思路--機器人應該做兩類事情:一是人類不願意做的事情,是人類不能做的事情,我們要從這兩個角度去做。那麼接下來我們選擇了重度垂直的行業來進行切入,並且只解決細分領域裡存在的一兩個問題。所以我們選擇了酒店行業進行切入,在酒店場景下我們解決送物的問題,從住客有送物的需求開始到工作人員給機器人發出指令去送物,到機器人自行開始任務,自動上下電梯,自動撥打住客電話取物,到住客取物後的自動返回,最後自動回到充電座來充電,為場景實際的來解決問題。

說到雲跡的壁壘,雲跡的核心技術是機器人的移動技術,雲跡機器人的移動能力非常強,也非常的問題比較強,大家可以看到GMIC、GAITC等等很多大會的時候是雲跡的機器人做會場服務。雲跡的機器人可以在實際複雜的環境中進行應用,這是有別於“實驗室中的機器人”。如何在商業環境裡面運行、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運行、如何和應用場景的結合、能不能上下電梯、能不能穩定沒有故障、能不能抗人為搬動等的干擾、會不會迷路這些都是很複雜,需要經過無數場景下的歷練和打磨才能有的真本事。雲跡的機器人採用SLAM演算法與多感測器資料融合的技術,加在在場景中長達兩年的鍛煉,真正的做出的是產品,而不是實驗室中的實驗品。在商業領域裡面的應用和學術裡面有著非常大的不同,商業裡面的情況更複雜,面對的人更複雜,我們試想一下在學術的比賽場和實驗室中是不會有人過來踢你一腳的。

我們公司也發展了多條產品線,首先是“智慧商用服務機器人潤”,潤已經服務於過百家的酒店,其中包括洲際、萬豪、喜達屋、希爾頓四大國際酒店管理集團和首旅、維景、唐拉雅秀、今典、深航五大國內酒店管理集團。潤可以自主上下電梯、撥打電話、自動回充。然後是“智慧移動平臺水滴” 產品致力於為各行業細分市場的商用輪式服務機器人提供一站式移動機器人解決方案,讓合作夥伴專注在核心業務、人機交互的實現。

最後給各位五大創業的意見:第一個建議,起步重度垂直;第二個建議,奔著錢去,不要有科學家情節,有很多的人工智慧創業者是科學家出身,創業不是發論文,要奔著錢去;第三個建議,是找准切入點,因為想替代人,其實不太容易;第四個建議,是做好細節,控制成本;第五個建議是,做智商,不忘情商。

感謝大家!

CAAI原創 丨 作者張名舉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及翻譯

如需轉載合作請向學會或本人申請

轉發請注明轉自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雲跡科技是2014年成立的,我這個PPT用手畫的,之前我有一個標籤,我上什麼商學院或者說我們微軟的前同事什麼的,一般上什麼課之後,大家都等著我的筆記,說我有一個手畫的筆記,後來同學說你敢不敢手畫一個PPT用來演講,我說那也行就畫了一個PPT給大家。話說回來,雲跡當時是支總從工業機器人領域裡面帶出一支機器人專家團隊來成立這家公司,這裡面有行銷專家,產品專家,供應鏈專家等等。雲跡最早並不是做機器人的,因為雖然當時支總想做機器人,但是創始團隊想:機器人在當時產業鏈還不夠完整的場景裡面,實際上基礎的東西還不存在。所以當時專注於核心技術,是什麼樣的核心技術呢?室內定位!標準環境裡面的定位和移動的核心技術,當時我們做一個室內定位的核心技術,2014年最早期是這樣一個定位的公司。

我今天講的第一個建議就是:如果你做一個底層技術來創業,然後發現上層需要還沒有創造出來,這時要做的事情就是把底層技術做好,然後再找到一個合適的應用場景來落地應用。當你上游需求還沒有產生的時候,底層技術很難得到落地。比如說雲跡科技最早做室內定位的時候,創始團隊想能不能做一個在停車場找車的應用,雲跡在中間提供技術;或者是說在景區裡面講解指定的位置上進行介紹的應用,也是雲跡在中間來提供技術。這時發現當場景需求還沒有產生的時候,實際上做底層技術是一件很累的事情。引用一句別人的話叫做:本來我們想把創業做成詩,時而簡單,時而精緻,沒有想到把創業做成了歌,時而不著調,時而不靠譜。這是創業最早的狀態,大家痛苦、彷徨,我們做底層技術還要很痛苦的教育人要如何的應用它,這樣是不對的。雲跡在不斷的探索中發現應該直接做一個應用場景來解決用戶的問題,從場景中來獲得突破,再立足於場景。實際上這是個重要的決定,雲跡從做底層技術的公司開始向真正解決使用者需求的產品公司來轉型。所以總結下叫做:讀萬卷書不行萬里路,行萬里路不如名師指路,名師指路不如貴人相助,貴人相助不如自己去悟。

雲跡做機器人的核心競爭力是移動,那麼走入場景,我們的切入點在哪裡?大家先看這張將機器人移動距離和應用場景結合的圖,把機器人的移動範圍劃成幾個區域。從0到10米實際上是家庭場景,在這樣的距離裡,機器人該如何運動?接下來是10到100米,商業的室內環境中機器人是如何運動的?再後面100到900米,是一個社區,房子和房子之間、樓宇和樓宇中間是如何運動的?最後900米以上,那就是無人駕駛了。通過距離就已經劃分為不同的場景了,我們要去選擇適宜的應用場景,並在場景中找到切入點。所以以家庭 to C、室內 to B、社區 to B和無人駕駛 to C為縱向,分別從安全性角度、商業化速度、場景需求的清晰程度、投入回報比和市場規模等角度進行對比分析,最後選擇的是“室內to B”服務。

那麼機器人存在這個世界上的意義是怎樣的?場景中如何切入?這是我們的思路--機器人應該做兩類事情:一是人類不願意做的事情,是人類不能做的事情,我們要從這兩個角度去做。那麼接下來我們選擇了重度垂直的行業來進行切入,並且只解決細分領域裡存在的一兩個問題。所以我們選擇了酒店行業進行切入,在酒店場景下我們解決送物的問題,從住客有送物的需求開始到工作人員給機器人發出指令去送物,到機器人自行開始任務,自動上下電梯,自動撥打住客電話取物,到住客取物後的自動返回,最後自動回到充電座來充電,為場景實際的來解決問題。

說到雲跡的壁壘,雲跡的核心技術是機器人的移動技術,雲跡機器人的移動能力非常強,也非常的問題比較強,大家可以看到GMIC、GAITC等等很多大會的時候是雲跡的機器人做會場服務。雲跡的機器人可以在實際複雜的環境中進行應用,這是有別於“實驗室中的機器人”。如何在商業環境裡面運行、如何在複雜的環境中運行、如何和應用場景的結合、能不能上下電梯、能不能穩定沒有故障、能不能抗人為搬動等的干擾、會不會迷路這些都是很複雜,需要經過無數場景下的歷練和打磨才能有的真本事。雲跡的機器人採用SLAM演算法與多感測器資料融合的技術,加在在場景中長達兩年的鍛煉,真正的做出的是產品,而不是實驗室中的實驗品。在商業領域裡面的應用和學術裡面有著非常大的不同,商業裡面的情況更複雜,面對的人更複雜,我們試想一下在學術的比賽場和實驗室中是不會有人過來踢你一腳的。

我們公司也發展了多條產品線,首先是“智慧商用服務機器人潤”,潤已經服務於過百家的酒店,其中包括洲際、萬豪、喜達屋、希爾頓四大國際酒店管理集團和首旅、維景、唐拉雅秀、今典、深航五大國內酒店管理集團。潤可以自主上下電梯、撥打電話、自動回充。然後是“智慧移動平臺水滴” 產品致力於為各行業細分市場的商用輪式服務機器人提供一站式移動機器人解決方案,讓合作夥伴專注在核心業務、人機交互的實現。

最後給各位五大創業的意見:第一個建議,起步重度垂直;第二個建議,奔著錢去,不要有科學家情節,有很多的人工智慧創業者是科學家出身,創業不是發論文,要奔著錢去;第三個建議,是找准切入點,因為想替代人,其實不太容易;第四個建議,是做好細節,控制成本;第五個建議是,做智商,不忘情商。

感謝大家!

CAAI原創 丨 作者張名舉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及翻譯

如需轉載合作請向學會或本人申請

轉發請注明轉自中國人工智慧學會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