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倒頭條」要富口袋,先富腦袋,奈曼用這個方法“拔窮根”!

鏗鏘的鼓點、悠揚的二胡、如癡如醉的觀眾, 還有那叫賣各種小吃的商販……這是小時候農村唱戲的場景。 那時候, 聽說哪裡唱戲, 就會和小夥伴結伴步行幾裡路或是十幾裡路趕去看熱鬧, 不管是那種腔調, 都覺得很好聽, 很有味道。 看下麵這張圖片是不是勾起你滿滿的回憶?

如今, 隨著人們物質生活和文化生活的日益豐富, 電視、電腦、智慧手機等“霸佔”了人民的生活。 人們對那些曾經耳熟能詳、張口就能來幾句的戲曲感覺越來越陌生了。 難道, 這些東西真的退出歷史舞臺了?小編告訴大家, 沒有, 傳統戲曲在奈曼沒有丟失, 一直存在。 隨著扶貧工作的逐步開展, 奈曼旗本著“貧先扶智、治貧先治愚”的工作思路, 推出了“”精神扶貧“”工程, 突出解決當地農村目前存在的不良風氣。 近日, 奈曼旗青龍山鎮邀請義隆永鎮西地村小劇團在自駕車營地舉辦了一場文化盛宴,

推動了該鎮精神扶貧工作的有效開展。

☝瞧, 這人山人海的觀眾、這專注的表情, 不用多說, 就能猜到演出有多精彩、有多吸引人。

據小編打探, 承擔演出任務的是奈曼旗本土著名劇團——義隆永鎮西地村小劇團。 演員都是土生土長的農村人, 演出的作品都是演員們自編自導, 取材與日常生活的一些小事。 當天演出的曲目有:《新版牆頭記》《葡萄熟了》《懶漢脫貧》《茶瓶記》, 《懶漢脫貧》受到群眾的一致好評, 生動地展現了因懶致貧的精准扶貧戶, 在包扶幹部的幫助下, 懶漢思想發生了轉變, 並通過自身努力, 終於擺脫了貧困的過程。

用身邊發生的事, 教育身邊人。 小劇團自編自演的節目, 揭露了社會不良風氣的危害, 說出了真善美, 淨化了社會風氣,讓群眾深刻認識到了封建陋習的危害和移風易俗的必要性,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貧困群眾的脫貧信心。

文圖/李樹剛

淨化了社會風氣,讓群眾深刻認識到了封建陋習的危害和移風易俗的必要性,同時也進一步增強了貧困群眾的脫貧信心。

文圖/李樹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