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紐約愛樂樂團再來MISA,聆聽來自“新世界”的聲音

7月2日至7月15日, 2017上海夏季音樂節(MISA)將帶來25場音樂會, “給古典加料”。 上海交響樂團音樂廳將迎來英國跨界組合“企鵝咖啡館樂團”、譚盾和杭蓋樂隊、“網紅團體”彩虹合唱團等, 還有波羅的海吉他四重奏、薩克森銅管五重奏等在戶外露天舞臺登場, 帶來跨界多元的夏日之聲。

MISA的老朋友, 此前已經連續兩次駐節的紐約愛樂樂團也來了。 7月2日, 紐約愛樂將攜手鋼琴大師葉菲姆·布朗夫曼為本屆MISA揭幕。 在今年的MISA, 紐愛將以四場風格各異的音樂會, 詮釋來自“新世界”的聲音。

就像葡萄酒有“舊世界”和“新世界”之分, 古典音樂也一樣。

從西歐傳入美國後, 葡萄酒尋找著新的味道, 而古典音樂則尋找著新的聲音。 隨著黑人音樂、印第安音樂的融入, 爵士樂的誕生, 新世界的聲音打破了古典音樂言必稱“德奧”的局面。 紐約愛樂樂團, 這個175歲的古老樂團, 正是這個過程的見證者和創造者。


聆聽德沃夏克的問候 

1892年, 安托寧·德沃夏克坐船前往紐約, 向他發出邀請的是美國國家音樂學院的創始人珍妮特·瑟伯夫人。 瑟伯夫人希望把美國從歐洲幾百年的音樂傳統中解救出來, 而作為捷克民族樂派代表人物的德沃夏克也深表認同。

在美國的三年, 對德沃夏克而言可算是美好時光。 豐厚的薪酬緩解了他的財務壓力, 而第九交響曲的創作更是助他走上了職業生涯的巔峰。 這首交響曲中, 著名的第二樂章裡融入了黑人靈歌的特質, 第三樂章也受到了印第安音樂《海華沙之歌》的啟發。 在將樂譜交付紐約愛樂排練首演前, 德沃夏克添加了標題《自新大陸》, 稱這是“來自新世界的印象和問候”。 7月2日, 在2017 MISA開幕音樂會上,

紐約愛樂將重現124年前首演時的輝煌。

聆聽馬勒最後的時光

馬勒

德沃夏克

德沃夏克的《自新大陸》不僅宣告了“屬於美國自己的交響曲”就此誕生, 也預示著古典樂在美國的新世界被徹底打開。 1907年, 當古斯塔夫•馬勒從歐洲來到紐約, 立刻給紐約音樂圈帶來一陣新的風潮。 隨著“大都會”的光鮮履歷讓馬勒迅速在紐約站穩腳跟, 他成為當時城裡最著名和最活躍的音樂家之一。

馬勒把他生命最後的時光留給了紐約, 留給了紐約愛樂。 在出任紐約愛樂總監的3年間, 馬勒率領樂團征服了無數紐約觀眾。

而他給紐愛留下的財富, 也讓這支樂團銘記至今。 率紐約愛樂締造後世輝煌的伯恩斯坦曾說“我就是馬勒”。 在7月3日的音樂會中, 艾倫·吉伯特將揮棒紐愛帶來馬勒的《第七交響曲》。

聆聽爵士樂的暗潮洶湧

爵士音樂的爆發可算是美國音樂開花結果的時節。 一個多世紀來, 爵士音樂不僅在小酒館裡飄蕩, 更走上了大音樂廳的舞臺, 從格什溫到伯恩斯坦再到溫頓·馬薩利斯, 爵士音樂成為他們創作中永恆的靈感源泉。

去年, 傳奇小號手馬薩利斯受紐約愛樂委約, 創作了第四交響曲《叢林》。 這是一首熱鬧卻黑暗的交響曲, 馬薩利斯在歌舞昇平的大時代下, 放大了那些被視而不見的人和事:時運不濟的小人物、一無所有的可憐人, 又或者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爵士樂如暗流湧動,帶我們走入大時代下的陰影之中。縱然有人說爵士已死,馬薩利斯卻用他音樂證明了“爵士永不過時”。7月7日,林肯中心“雙子星”紐約愛樂將與林肯中心爵士樂團連袂帶來《叢林》的中國首演。這對超級組合的攜手亮相,即便是在紐約當地,機會也可謂千載難逢。

聆聽孩子們的未來之聲

7月4日,紐約愛樂將帶來一場少兒音樂會,觀眾將聽到兩位元小作曲家的作品,他們分別是11歲的伊賽·拉比烏和15歲的馮書雅。伊賽·拉比烏是一個生活在紐約的西非少年,他創作的《生命是一種節奏》,曲名來自西非的約魯巴語。在他的音樂裡,你可以聽到奈及利亞深夜聚會的音樂,還有田間舂米、市場買賣的聲音。而來自中國的馮書雅,則在空氣稀薄的西藏,寫下了一曲《瑪尼石回憶錄》。

紐約愛樂的“小作曲家”項目彙集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寫下了的樂思。也許他們並沒有莫札特的天才,但卻呈現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年輕的聲音。

題圖來源:上海交響樂團提供 圖片編輯:周寅傑

文/吳桐

又或者是無家可歸的流浪漢。爵士樂如暗流湧動,帶我們走入大時代下的陰影之中。縱然有人說爵士已死,馬薩利斯卻用他音樂證明了“爵士永不過時”。7月7日,林肯中心“雙子星”紐約愛樂將與林肯中心爵士樂團連袂帶來《叢林》的中國首演。這對超級組合的攜手亮相,即便是在紐約當地,機會也可謂千載難逢。

聆聽孩子們的未來之聲

7月4日,紐約愛樂將帶來一場少兒音樂會,觀眾將聽到兩位元小作曲家的作品,他們分別是11歲的伊賽·拉比烏和15歲的馮書雅。伊賽·拉比烏是一個生活在紐約的西非少年,他創作的《生命是一種節奏》,曲名來自西非的約魯巴語。在他的音樂裡,你可以聽到奈及利亞深夜聚會的音樂,還有田間舂米、市場買賣的聲音。而來自中國的馮書雅,則在空氣稀薄的西藏,寫下了一曲《瑪尼石回憶錄》。

紐約愛樂的“小作曲家”項目彙集了不同文化背景的孩子寫下了的樂思。也許他們並沒有莫札特的天才,但卻呈現了我們這個時代最年輕的聲音。

題圖來源:上海交響樂團提供 圖片編輯:周寅傑

文/吳桐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