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亞馬遜森林中傳說中的”黃金國“是否存在過?

叢林中的地畫

當亞馬孫雨林的樹木被伐倒後, 一幅幅由溝渠和道 路組成的規則幾何圖案展現在人們眼前。 是誰大費周章 地興建了這些地面奇觀?他們現在去了哪裡呢?

南美洲的亞馬孫雨林是地球上最大的一片原始森 林, 被稱為地球之肺。 雖然這裡很早就有原始人類活動,但第一次書面記錄亞馬孫雨林則是16世紀中葉的事情 了。


1540年, 一位名叫法蘭西斯科•德•奧雷利亞納的 西班牙殖民地征服者率領一隊探險隊, 深入到如今的厄 瓜多爾內陸, 想尋找一種叫做肉桂的珍貴香料。 這只探 險隊順亞馬遜河而下, 最終抵達了亞馬遜河河口。 在探 險記錄中, 奧雷利亞納聲稱自己在叢林中發現了傳說中 的亞馬孫黃金國, 一個複雜、繁榮、富庶的叢林文明, 其文明程度足以和人們熟知的印加帝國相提並論。


然而, 後來的探險者深入叢林, 尋找黃金國的努力 都以失敗而告終, 他們僅僅發現了一些落後的原始部 落。 難道黃金國只是奧雷利亞納的杜撰嗎?或者曾經的 黃金國一夜之間消失了?

叢林驚現地畫奇觀

最近, 衛星和航拍圖像揭示了亞馬孫叢林中驚人的 秘密。 由於許多叢林被人為砍伐, 露出了地表,

對巴西 西部與玻利維亞北部邊界進行空中拍攝的結果是, 圖像 清晰地展示了約200多幅巨大的地畫。 這些地畫由許多 寬十米左右、深達兩米的巨大溝渠或者大道連接而成, 形成了正方形、長方形、同心圓、六邊形或八角形等非 常規則的幾何形狀。 每一個獨立的地畫方圓在90米到 300米。 但是也有非常廣闊的地畫, 其中最大的一幅跨 度甚至達到了250千米!這還僅僅是根據圖像初步研究的結果, 很可能地畫覆蓋的地區更為廣闊。


其實早在2003年, 美國的考古學家就在巴西中北 部的亞馬孫叢林中, 發現了一些由大道聯繫的古代城鎮 遺址, 表明叢林中可能曾經出現過文明程度很高的部 落。 而這一次發現的地畫, 從幾何形狀和修建方式看, 和那些古代大道類似, 但兩者也有明顯的區別。 那些古 代大道主要用於交通聯絡, 而新發現的地畫, 其主要功 能似乎並不是交通, 而更多地是古代人表達自己的某種 宗教信仰和企望的形式。

高度發達的叢林文明

如果不是砍伐森林,

這些地畫還會隱藏在叢林中不 為人知。 地畫和古代遺址、大道的發掘, 讓一個高度發 達的叢林文明展現在我們面前。

這個所謂的黃金國位於亞馬孫雨林中, 雖然還沒有 發現大城市, 但從遺址規模看, 當時叢林中的一些城鎮 和中世紀歐洲的一些城鎮大小相仿。 而早在三四千年以 前,當地的居民就有效地利用亞馬遜河及其支流沖積形 成的平原和一些高原的地形,建造城鎮。然後,他們又 披荊斬棘,在叢林中修建了連通各個城鎮的寬闊道路, 並用同樣的方法,在叢林中進行“藝術創作”,製造了 神奇的地畫。

此外,考古學家最近還在叢林中發現了許多陶器和 磨具,這些器物的特點表明,有些遺址其實並非人類定 居之用,而是宗教祭祀的場所;還有一些遺址明顯是軍 事上的防禦工事。

地畫和遺址的建築結構,表明當時的亞馬孫人的數學、天文學、工程學知識相當發達,雖然他們沒有修建 類似瑪雅人的建築,但他們的一些建築的方位顯然和天 文現象相關;他們建築的圓形和正方形的尺寸非常精 確;此外,要修建如此規模的地畫和城鎮,肯定需要相 當發達的經濟支撐。

由此可見,亞馬孫叢林中的確孕育了高度發達的人 類文明,那裡曾經出現過“黃金國”,並不只有一些茹 毛飲血的原始人。


雨林中的萬頃良田

高度發達的文明,必須有足夠的經濟基礎特別是糧 食支撐。考古學家已經知道,瑪雅人、印加人在山坡蓄 水,種植木薯、玉米等作物,那麼,這些黃金國的居民 靠什麼為生呢?

過去人們常常把熱帶雨林稱為“潮濕的沙漠”,因 為那裡雖然植被茂盛,但從糧食生產角度看卻如同沙 漠,因為土壤的營養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和豐收,這也 是為什麼毀林開荒卻沒有多少糧食收益的原因。如果黃 金國的人口眾多,考古學家甚至認為某些城鎮的居民達 到40萬,他們如何填飽自己的肚子呢?

讓考古學家驚歎的是,這些黃金國居民發明了一種 “人造土壤”,它由亞馬孫叢林的黃土摻雜木炭製成, 無需再添加任何肥料,就可以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即使在雨林炎熱潮濕的環境中,這種人造土壤的肥力也 可以保持幾個世紀之久。

這項簡單的發明,加上雨林中充沛的降水,養活了 大量的人口,讓亞馬孫地區成為古代世界上最大的人口 聚居區之一,其文明前後持續了兩千多年,至少可以比 肩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

黃金國消失之謎

奧雷利亞納並沒有說謊,他一定看到了黃金國輝煌 的建築和地畫。可是為什麼在幾十年後,當其他探險者 再度深入叢林時,發達的叢林文明會煙消雲散,湮沒在 茂密的森林中呢?

在當時的南美洲,歐洲的西班牙殖民者已經來到這 裡,經過多次戰爭,逐漸征服南美洲西部的印加帝國的 各個地區。不過對於南美洲中部茂密的亞馬孫叢林中的 城鎮,不論是垂死的印加帝國,還是漂洋過海而來的西 班牙人,都還無暇顧及。所以,黃金國應該不是被戰爭 摧毀的。


考古學家認為,歐洲人帶來的瘟疫和其它一些疾 病,可能是亞馬孫叢林文明毀滅的根本原因。在16世 紀中葉,叢林中的居民幾乎接觸不到病菌的源頭——西 班牙人,但是由於他們和印加帝國以及其他土著部落的 貿易往來,不可避免地讓一些病菌侵入了叢林城鎮。瘟 疫在城鎮間快速蔓延,消滅了大批對病菌沒有抵抗力的 居民。叢林文明受到了重創,缺乏足夠的勞動力維護叢 林大道和城鎮設施,於是文明以自由落體的速度衰落, 短短幾十年後,曾經輝煌的黃金國不復存在,植被覆蓋 了地畫和古代城鎮,文明失落了……

如今,大肆砍伐森林揭開了這個昔日叢林文明的秘 密,那些精美的地畫向我們講述了曾經有這樣一批古代 居民,他們既保護了雨林的環境,還發展了自己的文明。 在他們身上,我們也許可以學到許多和雨林和諧相處的 知識吧。

而早在三四千年以 前,當地的居民就有效地利用亞馬遜河及其支流沖積形 成的平原和一些高原的地形,建造城鎮。然後,他們又 披荊斬棘,在叢林中修建了連通各個城鎮的寬闊道路, 並用同樣的方法,在叢林中進行“藝術創作”,製造了 神奇的地畫。

此外,考古學家最近還在叢林中發現了許多陶器和 磨具,這些器物的特點表明,有些遺址其實並非人類定 居之用,而是宗教祭祀的場所;還有一些遺址明顯是軍 事上的防禦工事。

地畫和遺址的建築結構,表明當時的亞馬孫人的數學、天文學、工程學知識相當發達,雖然他們沒有修建 類似瑪雅人的建築,但他們的一些建築的方位顯然和天 文現象相關;他們建築的圓形和正方形的尺寸非常精 確;此外,要修建如此規模的地畫和城鎮,肯定需要相 當發達的經濟支撐。

由此可見,亞馬孫叢林中的確孕育了高度發達的人 類文明,那裡曾經出現過“黃金國”,並不只有一些茹 毛飲血的原始人。


雨林中的萬頃良田

高度發達的文明,必須有足夠的經濟基礎特別是糧 食支撐。考古學家已經知道,瑪雅人、印加人在山坡蓄 水,種植木薯、玉米等作物,那麼,這些黃金國的居民 靠什麼為生呢?

過去人們常常把熱帶雨林稱為“潮濕的沙漠”,因 為那裡雖然植被茂盛,但從糧食生產角度看卻如同沙 漠,因為土壤的營養不適合農作物的生長和豐收,這也 是為什麼毀林開荒卻沒有多少糧食收益的原因。如果黃 金國的人口眾多,考古學家甚至認為某些城鎮的居民達 到40萬,他們如何填飽自己的肚子呢?

讓考古學家驚歎的是,這些黃金國居民發明了一種 “人造土壤”,它由亞馬孫叢林的黃土摻雜木炭製成, 無需再添加任何肥料,就可以大大提高農作物的產量, 即使在雨林炎熱潮濕的環境中,這種人造土壤的肥力也 可以保持幾個世紀之久。

這項簡單的發明,加上雨林中充沛的降水,養活了 大量的人口,讓亞馬孫地區成為古代世界上最大的人口 聚居區之一,其文明前後持續了兩千多年,至少可以比 肩瑪雅文明和印加文明。

黃金國消失之謎

奧雷利亞納並沒有說謊,他一定看到了黃金國輝煌 的建築和地畫。可是為什麼在幾十年後,當其他探險者 再度深入叢林時,發達的叢林文明會煙消雲散,湮沒在 茂密的森林中呢?

在當時的南美洲,歐洲的西班牙殖民者已經來到這 裡,經過多次戰爭,逐漸征服南美洲西部的印加帝國的 各個地區。不過對於南美洲中部茂密的亞馬孫叢林中的 城鎮,不論是垂死的印加帝國,還是漂洋過海而來的西 班牙人,都還無暇顧及。所以,黃金國應該不是被戰爭 摧毀的。


考古學家認為,歐洲人帶來的瘟疫和其它一些疾 病,可能是亞馬孫叢林文明毀滅的根本原因。在16世 紀中葉,叢林中的居民幾乎接觸不到病菌的源頭——西 班牙人,但是由於他們和印加帝國以及其他土著部落的 貿易往來,不可避免地讓一些病菌侵入了叢林城鎮。瘟 疫在城鎮間快速蔓延,消滅了大批對病菌沒有抵抗力的 居民。叢林文明受到了重創,缺乏足夠的勞動力維護叢 林大道和城鎮設施,於是文明以自由落體的速度衰落, 短短幾十年後,曾經輝煌的黃金國不復存在,植被覆蓋 了地畫和古代城鎮,文明失落了……

如今,大肆砍伐森林揭開了這個昔日叢林文明的秘 密,那些精美的地畫向我們講述了曾經有這樣一批古代 居民,他們既保護了雨林的環境,還發展了自己的文明。 在他們身上,我們也許可以學到許多和雨林和諧相處的 知識吧。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