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傳統武術大洪拳三晃膀圖解 中國功夫實戰太厲害了!

洪拳有大洪拳、小洪拳和老洪拳之分, 蓋此成拳皆起勢于易理, 融形、氣、神一統, 順自然而成之。 世易時移, 花開兩朵, 各表一枝。

大洪拳三晃膀是集內外家於一體的近身短打拳, 此拳強調調動內氣, 以氣發力, 架子名六六架, 先天純陽, 後天八九七十二為陰, 運用全身;又名三晃膀, 一晃無極靜, 二晃太極動, 三晃混合氣, 水火濟濟, 氣存丹田;又稱六步架, 以馬步樁為根基, 攻多崩炮, 防多截肩, 獨具一體, 有別於我國南方的洪拳和北方的紅拳。 起勢橫勁, 撇身埋膀;陰陽合璧, 虛實相生;出沒無陣, 變化無端;打即防、防即打,

攻防兼備, 顧打合一。 手法以勾、掛、縮、挑、軟、硬、隨、發為主。 一動全身皆動, 擰腰晃膀, 立身旋滾發變, 內含吸、轉、護、封、化、讓一體之技法, 勢勢相連, 技法多變, 招裡含招, 拳裡有拳, 一打三還, 肘捶相連, 見勢打勢, 旋掌連環, 因敵制化。 講其雞、鳳、蛇、虎、鶴五形, 合於大、順、拗、小、敗五勢;究其金、木、水、火、土五行, 合於劈、崩、鑽、炮、橫五捶。 五行者, 內通五臟, 外通五官, 行於手足, 以周天功練氣為主。 五勢之變化, 則本陰陽之理, 太極之功;動之則分, 靜之則合;無過不及, 隨曲就伸, 一氣貫串, 剛柔相濟。 強調內練精氣神, 外練筋骨皮, 要求手眼身法步, 步眼身法合, 內外兼修互練。 底盤馬步穩紮, 架勢渾厚, 樸實無華。 腳步法以勾、掛、碾、踏為佳, 騰、挪、踩、撩為妙, 于旋風步裡求功夫。
架子八大綱領:大、小、屈、伸、剛、柔、發、聚。 大則氣運周身, 是靜中之動;小則芥子藏身, 是動中之靜;屈是屈中有伸;伸是剛中有柔;剛是水火濟濟;柔是氣海丹田混合之氣;發是氣隨捶發, 足落捶打;聚是聚於氣海, 存于丹田。 是系練氣練力於一體的氣力步架基本功法, 是古老而鮮為人知的內外交修互練的拳種。

據傳大洪拳為隋朝末年鴻仙所創, 鴻仙乃一牧羊人, 他善於觀察各種動物的行動, 執鞭牧羊, 見兩隻公羊相抵鬥架, 直來直往, 久鬥不散, 直至肚子息癟, 累倒趴地不動, 他又結合自己與野獸搏鬥的經驗, 由此而悟得氣功和拳法, “鼓腹蕩氣, 直勢橫閃”在搏鬥技擊中的運用, 於是手執羊鞭, 運鞭為拳, 鞭法之用拳法之用也。

兩勢相抵, 直勢無橫力而截其橫;橫勢無直力而截其直, 此拳法之老母也。 上下起落之勢相克相生無不皆然, 進而演化兩臂如鞭, 兩腿如鞭, 身為一大鞭;肱為鞭杆, 股為鞭杆, 身為一大鞭杆;手為鞭梢, 足為鞭梢, 頭為一大鞭梢。 故技擊中有“洪拳, 肱也, 大洪拳, 鞭法也”之語被歷代拳家視為不傳之秘。

據史料載, 起初拳法、拳勢、拳路並不固定, 隨心所欲, 純任自然, 練習以拳系, 先教單勢, 學者一勢練熟, 再授一勢, 無固定拳路, 單操功成後各勢能互相連貫, 相連不斷。 據說唐朝時, 野雞林(今吉林)人劉風拐(又名劉半響), 在傳習此拳時, 把它分為六個步驟, 根據習拳者的不同情況分別傳授(即六步架起源)。 到了唐末, 趙二君等把此拳稱為六步架。

古傳六步架無極陽, 六六三十六生陰為太極, 後天八卦合成九宮, 八九七十二啃捶, 是八風玄功(其中內有口訣丹田、命門、會陰三穴, 共合一百零八)。 內功練精化氣, 氣化神, 神還虛, 虛還無, 導空自然氣, 持之以恆, 則可拳如流星臂似鞭, 腰走龍蛇眼似電, 動如伏虎腿似鑽, 勁貫頂梢疾如箭, 神通運化妙難言, 運用意氣力, 內含龍吟虎嘯之形, 外有排山倒海之力。

宋、元、明時期, 六步架在黃淮流域已廣為流傳, 因年代久遠變異甚多, 難以尋支究源, 加之元朝異族入主中原, 前後失續, 散軼不全甚多。 在有史可查的有關中國拳術的記載中, 1516年明武術家、軍事家戚繼光所著《紀效新書》有這樣的記述:“古今拳家, 宋太祖有三十二勢長拳, 又有六步拳、猴拳、化拳,

各勢各有所稱, 而實大同小異。 ”到了清朝, 大洪拳經過歷代拳師的傳播, 已形成多種派別, 除六步架、二步架、“8”字步架, 還有黑虎拳大三步、小三步, 少林看家拳等, 皆有“擰腰晃膀, 橫空出勢”之宗法形跡。 臍雖斷, 但脈相延, 千載之潛流, 明傳不苟, 暗傳不息, 諸式同途合轍嗟嗟。 為紀念鴻仙, 又因該拳起勢擰腰晃膀, 勢若驚鴻展翅, 黃淮流域一帶習此藝者稱其為鴻拳, “鴻”通“洪”, 又名大洪拳, 延名世代相傳。

現將史傳大洪拳三晃膀歷代宗師簡述之:上說明末清初道姑玄女傳藝于山東荷澤縣西北李莊李先明;李先明先師一道傳九友:屈戊己、王兌、張坤、郜震卿、楊巽、邱震、劉艮、郭坎、陳乾, 其中河南省歸德府(今商丘市睢陽區)葦子坑人郜震卿武技較為突出, 郜十二歲練功受師嫡傳,武功高強,有郜真人之謂,曾任康熙禦林護衛長,任內受奸人陷害,誣有反帝之心,被處以極刑,卒年51歲。郜生前傳藝於河北省深縣人晉,晉又傳藝于安徽省六安人申,申又傳藝于河北省靈壽縣人任,任又傳藝於山東省臨清州北關外路東李北斗,人稱“閃電大俠”,李北斗又傳藝於山東省恩縣甜水鋪人李泰(又名李征),李泰藝成後,于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入宮,當了清廷侍衛。同治13年(西元1874年)在宮中比武,因武技超群,名顯京城,受人嫉妒陷害,誣有謀反之罪,帝傳旨捉拿,拒捕、立反午門,單掌劈獅,沖出重圍,隻身闖出京門。從此,以化緣隱身度日,因其逃躲捉拿在與清兵交戰中一臂受傷,故武林掌故中有“獨臂李泰下魯南”之說。獨臂李泰人稱“單胳膊李泰師”,渡黃河南下,化緣落身豐縣時,傳藝於順河鄉仇莊人張監,張監先師功成當時,登房捉雞,拳打吳教頭,有“劍爺”之稱,此即三晃膀大洪拳傳豐沛之始。“劍爺”藝傳八大弟子:董心朗、李書勤、王朝選、唐高武、肖同志、蔡士傑、陳金榮、李興美。李師興美沛縣朱王莊鄉五座樓人,武德超群,無人匹敵,時有“李山大王”之美譽,藝傳十三弟子:子李謹純、李謹德,高徒郭心全、鄧洪先、鄧洪友、王心平、王厚梅、王傳經、劉廣來、李居信、李金柱、郝心全、李居貞。鄧師洪先沛縣閻集鄉馬元村人,武功精湛,曾單掌斃牛,1935年參加江蘇省第九行政專署(徐州)舉辦的武術教練大賽,獲全能冠軍,被授予“武林英傑,匾額,蜚聲遐邇,享譽武林,蘇、魯、豫、皖”從習者不絕於道,所授門徒及再傳弟子眾多,遍及國內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上海等省市區和日本、韓國、新加坡、法國、義大利等國,在此從略。

現將張監先師所傳大洪拳傳統序文摘要選錄,獻給廣大的武友,以供研讀。三晃膀拳法要論

一、拳法綜蓬

身正、挺胸、松肩、垂肘、扣膝、活腰。要求拳似流星眠似電,腰似蛇行步賽鑽。同時極注重手、眠、身法、步的配合,娶術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兼有“演攀如相搏宅脫”,即練拳時心中所思即與對手相搏,臨戰才能應戰自蜘,穗操勝券。乞法的通用則強調呼吸與動作配合,做到藝勁合一,炭勁時要以意領藝。以氣催力。力發於腰,乾淨俐落,突幽脆勁。理論則有三節明、四梢齊、五行閉、內三合與外三台宅脫。

拳術旨以搏人為主,主張以快打慢,閃避進去。去如風、回如箭,打倒還嫌慢;以疾打遲,打倒還嫌遲,講究一個“快”字。搏擊中充分運用手法、身法、腿法、步法,速度和目測距離之準確,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打擊對方,我即稍側身,避其鋒,或踩其偏門,或踏其中宮,封逼而進,肘擊其中上盤,膝、足擊其中下盤,似電閃雷鳴致敵敗北。此乃拳術搏擊之精要也。

(一)手型:

手型分為拳、掌、勾、指四種類型。拳有風頭拳(中指凸起稱風頭指)。掌有柳葉掌、八字掌、龍掌、虎掌、猴掌等,勾有鷹爪勾,指有二指、八字指。其中有的在套路中並不出現,只是在搏擊中變化運用。

1.拳:四指蜷曲握緊,拇指彎曲,扣於食指及中指中節處。要求握拳如卷餅。沖拳時一般要求拳心向下,稱為“陰陽拳”(圖1),旨在擊拳靈動快變有力度。

2.鳳頭拳:手握成拳後,將中指彎曲凸起,亦稱中手(五虎拳)(圖2)。

3.柳葉掌:拇指彎屈,其餘四指伸直併攏伸張。要求“出掌如瓦壟”。其掌勁力集中,形似單刀,可推、掛、劈、拍、戳等(圖3)。

4.八字掌:拇指外展,其餘四指伸直併攏,與拇指成“八”字。故而得名,其掌便用於撥、托、捋、拿等法(圖4)。

5.荷葉掌:拇指外展,其餘四指伸直(圖5)。

6.龍掌:五指微曲分開,亦稱龍爪。特點是面積大,可抓、可剪、可分、可捋。因其抓對方時由上向下,所以還稱為“墜手”(圖6)。

7.虎掌:五指微曲,稍分開,手心內合。虎掌可推、擠,按,著力點在五指和指根(圖7)。

8.猴掌:屈肘、折腕五指微分開,彎曲朝下。猴掌可分撥、摟、創等法,要求手腕要活(圖8)。

9.勾: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攝攏,其餘二指彎曲內扣腕彎曲成勾狀,又名“撮子手”。勾手可勾、扒、點、創,其外還可以抓土眯對方眼睛(圖9)。

10.二指:食指與中指伸直分開,其餘三指彎曲,拇指壓在無名指和小指第一指節上。伸直的二指較長,靈活快捷,可用於點、戳(圖10)。

11.八字指:拇指與食指伸直分開成“八”字狀,其餘三指併攏彎曲內扣。八字指一是模仿鴕、鶴等禽類頭部之動作,二是便於卡撥對方的胳膊(圖11)。

在搏擊時,手形要根據不同情況靈活轉換,萬不可拘於死手。前人將手形變換為“手變八法”。手變八法為陰、陽、立、戳、梗、中、墜、撮。拳訣曰:陰出神莫測,陽收鬼亦驚。立於攻防便,戳手斷脈經。梗乎巧變化,中乎滾肋行。墜手能開荒,撮手眯眼睛。其意義乃指搏擊交手時,要知陰陽、知變化,陰手變陽手,陽手變陰手,變通無窮,陰陽不分者實不可與人交手。

立手指掌或拳立起朝上,手擊出後,手腕向上一挑,即可挑對方攻來之手;戳手指柳葉掌伸直朝前,可搶戳對方要害,亦稱“點穴手”;梗手變化既要直擊,亦可鎖帶牽拿;中手指鳳頭掌,用於點擊對方弱點,故曰“滾肋行”;“墜手能開荒”指龍爪可以抓臉開花;撮手指撮子手,可抓土眯對方眼睛。

(二)步型:

有虛步、弓步、馬步、蹬基步、僕步、歇步、丁步等。

1.虛步:虛步分為底虛步、高虛步和倒虛步。兩腳前後開立,體重置於後腿,後腿彎曲下蹲、腳尖外展,前腳面繃直,腳尖內側點地,前腿微曲內扣,挺胸塌腰為低虛步(圖12-1);後腿直立,前腿伸直,腳尖裡合,前腳掌外側著地,膝內扣,挺胸直腰為高虛步(圖12-2);兩腿前後開立,前腿直立,身體重心置於前腿,後腿伸直,腳跟提起,前腳掌著地,為倒虛步(圖12-3),虛左腳為左虛步,虛右腳為右虛步。虛步可進攻或防守(圖12)。

2.弓步:兩腿前後開立,兩腳相距約四腳,前腳微內扣,膝內扣,約與腳尖垂直,後腿挺膝伸直,腳尖稍外展,上身稍前傾,挺胸塌腰,可練膝腿打人(圖13)。

3.馬步:兩腿左右開立,距離約為腳長的三倍,身體重心放與兩腳中間,腳尖正對前方,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準,雙膝稍內扣,不超過腳尖,挺胸塌腰,可練胯打人(圖14)。

4.蹬基步:兩腿前後開立,兩腳相距約三腳、體重平均分於兩腿,前腳尖裡合,斜朝前方,後腳尖稍外展,斜朝前方,兩腿屈膝下蹲,雙膝內扣,腳尖抓地,含胸拔背(圖15)。

5.僕步:一腿屈膝全蹲,大腿與小腿靠緊,全腳著地,腳尖朝正前;另一腿伸直,接近地面,腳尖裡扣,腳外側不得離地,挺胸塌腰。僕步可用於閃化(圖16)。

6.歇步:兩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腿在上,前腳全腳掌著地,前腳尖外展,後腳跟提起,臀部坐於後腿小腿上,接近腳跟(圖17)。

7.丁步:兩腳開立,距離約一腳,兩腿屈膝半蹲,一腳全腳掌著地,另一腳在其內側中間處,以前腳掌戳地,上體挺胸直腰(圖18)。丁步可用於防守或踹擊。

圖17 圖18

(三)步法

步法為拳術重中之重,拳術雖為手上功夫,仍得益于步法之巧妙。所謂“打拳容易走步難”、“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充分說明了演拳及搏擊中步法的重要。

步要隨身換,進步低,退步高,輕靈穩固;抬腿踢腳,輕如驚鴻,重如泰山。練功踢樹者,久能碾人致命;帶鉛者,能拔足飛騰;步之前伸後發,還可逼迫連施;或左偷右進,兼能開合自如;以敏健為主體,合腰肩為步驟;變化多端,翻騰莫測,此即為步法之妙用。拳術中步法較多,有馬步、弓步、拗步(十字步)、丁虛步、箭步、墊步、擊步、旋風步等,其步法主要概括為疾、倒、顛、斜、進、退、中、定八法。

疾步分正疾步、倒疾步、偷步、顛起步、顛踢步、斜身繞步、跳步、上步跳步和退步。中定指站勢穩定,以及在進退閃展中身體重心不偏。

1.疾步:成預備勢,兩腿併攏站立。左腿向前上步,隨後右腳前腳掌擦地跟步,全腳著地,落腳于左腳內後側,同時左腳又抬起向前上步,左腳客地,右腳再跟步。如此反復前進。左腳在前為左疾步,右腳在前為右疾步。要點:兩腳均不可離地過高,不能以腳跟蹬地作聲,落地要輕巧,動作疾速。

2.偷步:成預備勢,兩腿左右開立,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右腳跟提起,以腳掌擦地,從左腿後向左插步落腳于左腳左後側,兩腿交叉。向左插步為左偷步,向右插步為右偷步。

3.倒疾步:預備勢,兩腿併攏站立,腳尖向前。左腳向左跨步,隨即右腳從左腳後向左偷步,右腳落步,左腳即抬起向左跨步。向左跨步為左倒疾步,向右跨步為右倒疾步。要點:跨步距離要大,動作迅速。

4.顛起步:成預備勢,右腳在前,兩腿前後開立。左腳大步前跨,右腳蹬地奮力起跳,右腿屈膝上提,左腳落地,右腳向前跨出落地。要點:前進距離大,縱起要高。

5.顛踢步:成預備勢,右腳在前,兩腿前後開立。左腳跨步前跳,右腳蹬地跳起,隨左腳落地,右腳尖勾起,腳跟擦地向前踢出。要點:前進距離要大,左腳落地,右腳同時踢出。

6.斜身繞步:成預備勢,左腳在前,兩腳前後開立。左腳向前方上步,腳尖外展,身體以左腳前腳掌為軸向左轉,右腳隨轉身繞步,落腳于左腳右邊。先上左腿為左斜身繞步,先上右腿為右斜身繞步。要點:繞步時擰腰與斜身相隨,身法靈活。

7.跳步:成預備勢,左腳在前,兩腿前後開立。右腳蹬地,左腳稍抬起前竄,右腳前腳掌擦地跟上,兩腳落地成蹬基步,左腳在前與右腳在前分別為左右跳步。要點:前竄時身體前移,稱為以身帶步,左腳離地不得過高,前進衝力要大,距離要遠。

8.退步:成預備勢:左腳在前,兩腿前後開立。左腳蹬地,右腳抬起向後跳,右腳落地、隨即左腿跳起後撤,落於右腳前,或者左腳蹬地,右腳向後跨步,隨即左腳跟抬起,

腳尖擦地後撤。要點:後退距離要大,動作迅速,故有“前進一丈,後退八尺”之說。

二、手法、腿法、身法、氣法、勁法、上法與進法、顧法、克法、截法、追法 拳法的手法、腿法、身法、氣法、勁法等,是人體各部位在演拳和技擊中所運用的方法。它們不是各自分開、孤立的活動,而是緊密結合,協調一致,共為一體。在演拳或搏擊時,必須形神兼備,上下配合,手隨身轉,步隨身行,腳發手領,手到腳出,四法如一。

(一)手法:手法是指演拳或搏擊時,上肢的攻防變化方法。手在拳術上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拳術本來就是手上功夫,包括拳、掌、指、肘各部分在內。手法名堂之多,難以盡述,簡述之,概括為起、落、崩、翻、鑽、轉、橫、豎八法。

1.起:凡上行之手都為起,包括托、挑、撩、揚等手。

2.落:凡下行之手都為落,包括壓、砸、按等。

3.崩:腕部催拳發出的彈力,要求將力量聚於手腕,發力有脆勁。整個胳膊屈伸或膀臂晃動發力彈拳為大崩,小臂及手腕發力為小崩。

4.翻:小臂以肘為軸,繞環翻轉,掌或拳由陰變陽,或由陽變陰打擊對方,包括蓋、搓、點等。

5.鑽:在前手掩護下,將後手從前手臂上或臂下鑽出打擊對方為鑽。鑽時要求含胸收腹、側身順肩。

6.轉:小臂旋轉,使掌拳等由陰變陽,或由陽變陰攻擊對方,又稱“轉環手”。一般都是在用陰手或陽手攻擊對方,受擊時手腕略轉,避開對方,繼續進攻。

7.橫:避開對方正面攻擊,胳膊橫擺向左或向右發力,要求晃動膀臂,運用全身之力。

8.豎:掌、拳等向正前方攻擊或向後牽拉。

手法之用,出沒無常,迴圈變化,不外高挑平沖、低砍直砍、擒拿點戳、虛實吞吐而已。或起或落,或崩或翻,回吞出吐,虛實莫測,無從遮掩,手到功成。總之,手上功夫,崩翻橫豎,鑽轉如意,起落迅速,來去如風,作用如此,方臻其妙。

(二)腿法:是指演拳和搏擊時,下肢的攻防變化方法,概括為提、圈、掀、點、插、擺、踢、蹬八法。

1.提:將一腿屈膝提起,稱為“提皇腿”,一是避開對方腳下攻擊,並扣膝護襠;二是以膝部撞擊對方。

2.圈:一腿直立,另一腿繞圈擺動虛晃,或防止對方起腿攻擊,繼而用腿攻擊對方。

3.掀:一腿直立,另一腿繃直,腳尖裡合,腳掌下扣,腰胯用力向側上擺,以腳掌外側向上掀開對方攻我之腿或掀擊其軀幹。

4.點:腳面繃平,以腳尖彈擊對方,著力點主要是大腳趾。點法的形式很多,有平點、側點、趴點、插點、仰點、飛點等。點腿要求快速、準確,有“點腿如穿梭”之說。

5.插:上步插腿于對方腿內側或外側,令對方步法混亂,然後上步發力,使其失去平衡。或者插腿于對方腳跟後,膝部前弓壓迫對方小腿,使其仰跌,稱為“纏絲腿”。

6.擺:將一腿伸直擺動,泛指直擺性腿法,包括裡合腿、外擺腿、正掃腿、倒掃腿、勾腿、掛腿。

7.踢:一腿微屈站立,另一腿前擺,腳尖勾起,以前腳掌向前擊對方為踢腿。腿前踢時,以腳跟踢地,腳尖勾起,高不過一尺,以七寸為宜,稱為“寸腿”。一腿直立,另一腿後撩,以腳跟或腳掌向後擊對方為後踢腿。

8.蹬:一腿屈膝提起,向前或向一側踹或踩。腳尖勾起,著力點放在腳跟者為踹;腳尖裡合,腳掌下扣,腳掌外側著力者為跺。

以上各種腿法都有不同的變化,而且相互結合,構成各種不同的

攻防方法。這些腿法,分為上盤(騰空性腿法)、中盤、下盤,並有明腿、暗腿、藏腿之說,而且其式左右逢源。這些不同的方法約有八十一種,亦稱八十一腿法,現詳列如下:

1.上盤腿法:高撞腿、騰空飛腳、連環飛腳、飛點腿、旋風腳、蝴蝶腳、飛雲跺子腳、箭彈腿、風擺荷葉腿。

2.中盤腿法:

(1)提法:提皇腿,提皇點腿,提皇踹腿,側撞膝。

(2)圈法:圈點腿、圈踹腿、圈跺腿、大纏絲腿。

(3)掀:掀腿。

(4)點:穿槍腳、點腿、正托點(葉裡藏花)、側托點、趴點、插點、彈點、仰點、穿梭偷點、蹲身側點、顛步側趴點、擺點、連環點腿、翻環點腿、前後點腿。

(5)插:裡插腿、外插腿、裡插小纏絲腿、外插小纏絲腿、倒插腿。

(6)擺:裡合腿、外擺腿、拍腿(扣金鐘)。

(7)踢:寸腿(寸腿翻杆子、寸腿劈打、寸腿挑打、寸腿沖拳、寸腿鑽拳、寸腿劈掛掌、寸腿槍掌、寸腿連環拳等)、顛踢腿(顛踢翻杆子、顛踢取耳抱打、顛踢連環拳、顛踢掏心捶、顛踢劈打等)、掏踢腿(掏踢外磕、掏踢倒打等)、前撩陰腿、後撩陰腿、鴛鴦腳(連環鴛鴦腳、玉環步鴛鴦腳、前踢後打鴛鴦腳等)、蹶子腳、前後撩陰腳。

(8)蹬:撞腳、側踹腿、顛步側踹腿、顛步側趴腿、扁踹腿(狸貓上樹、蹬腿撲面掌、蹬腿轉環拳等)、跺腳、踩腳,還有勾、掛、正掃、倒掃、複合性腿法、寸腿撞腳、寸腿側踹、寸腿飛點、金雞落架、繞馬腿、蹶腿擺點、蠍子式、連環倒翻腳、勾掛連環腿。

3.下盤腿法:金蛟剪、鈍鐮割穀、老虎大偎窩、仙人過橋、大蟒翻身、仙人睡床、蛤蟆式、猴彈腿、烏龍絞柱。

(三)身法:指軀幹在搏擊中的變化方法。身為四肢之主,無衝鋒克敵之技能,有斜偏閃讓之功用;左回右轉,俯仰低昂;挺吸吞吐,吸懈柔化。身有八法,概括為扛、擠、撞、晃、攔、伸、縮、坐,共八勢。

1.扛:用肩背扛對方。

2.擠:以身體擠吞對方。

3.撞:以膀撞擊對方。

4.晃:晃動身軀閃開對方衝擊,或用全身的勁力晃膀發力。

5.抖:兩腿及胯部用力,抖動身體,掙開對方的摟抱,或帶動肘部打擊對方。

6.伸:是與縮相對而言,指將收縮的身軀伸展發力或展身伸膀,使上肢活動幅度變大,便於接近對方,增加攻擊力度。

7.縮:是與伸相對而言,指含胸收腹,將身軀內縮。其作用一是縮身避開對方的衝擊;二是蓄力待發,如壓縮之彈簧。

8.坐:以臀部下坐對方腿部,使其失去平衡。坐法必須在以腿腳勾纏住或以手摟抱住對方腿部的情況下使用。

除上述八法外,腰為人體氣力之中樞,雖無技擊之功,悉來補充之力,兼有柔軟、怯綿、靈活、剛閃八字,也稱為身法。身法形如游龍,手動先肩動,步動先胯動,肩胯動必先身腰動。其總訣為柔裡有剛,剛裡兼柔,靜中有動,動中含靜,剛柔鹹宜,動靜有節,不即不離,相依相隨。練功時,務求腰部柔軟如綿,則練拳之際,方能起頓得勢;顛起倒插,運用自如;踴躍挪移,俱能應變。視敵肩寬腰細,知其久練之功;吸腹柔腰,必精技擊;氣沉丹田,提勁注於肩臂,方能威力強大,此又不可不知。

身法之用貴心“靜”外“猛”,所謂“守之如處女,犯之如猛虎”。常聲東擊西,指上打下;佯攻而實退,視退而實進;虛虛實實,剛柔相濟,乘勢而擊,不與來勢頂撞。視敵身左閃,宜備其右攻;其身右讓,謹防左擊。回身之拳,其力必猛;翻身之腳,其勢愈雄。身蹲者,其氣必蓄,低攻應知其變;身立者,其氣已張,高擊須知其勢。探身之拳,其臂較直立稍長;回身之肘,其勁力比拳擊更利。善借人之力,順人之勢,制其人之身方為妙。

(四)氣法:指演拳或搏擊時的呼吸方法,及在意念支配下將氣運於全身各部位的運氣方法。運氣之法同時含有精神與意念的作用。

前輩拳師認為,心為主帥,眼為先鋒,其根在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運氣調息,抽象不直觀,僅作簡述一二。精神與意念。首要正心誠意,要求神宜守斂,以心行氣,思敏心靜,運氣沉著,其氣不散,其力自均。其旨在精神專注集中,摒去雜念,胸懷坦蕩,心情舒暢,泰然自若,從容不迫。正心誠意乃運氣之先決條件,否則即心慌意亂,氣散力泄,喪失戰鬥力。呼吸方法要求氣沉丹田,以腹式呼吸,宜均勻、深長、沉穩,雖然劇烈運動仍面不改色,氣不湧出。發力時,一般以沉氣鼓動小腹丹田用力配合發勁。呼吸時要求齒扣唇閉、舌頂上齶、垂肩墜肘、豎頸。運氣之法,宜扣“三心”(即頂心要緊,手心要扣,腳心要扣)。頂心緊,可除雜念,斂精神。手心不扣而張,則上肢搏轉無力,氣不能收于丹田。

(五)勁法:指在演拳和技擊時勁力的運動方法,要求做到渾身力整。具體來說,一是必須姿勢正確;二是身體各部位必須協調一致;三是必須內外一致,形神兼備;四是每一個動作所運用的勁法必須得當沉著,使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協調一致,如果缺一則勁不整,動作就不合乎要求。先人把洪拳的勁法概括為綿、軟、硬、脆、滑五勁,還做了解釋:綿勁者,彼進我退,彼退我進,順人之勢,借人之力;軟勁者,練拳之際不逞強,不硬架,兩膀軟如棉,不著力則舒散自由,一著則力從內發,有 推牆倒壁之勢;硬勁者,為硬攻直進;脆勁者,乾脆、崩點、冷彈,令其不防;滑勁者,溜滑也,隨機應變,妙如轉環,使敵人望空撲影,無從摸索。

總之,勁法運用於三性之中,用於一顫之傾,如虎伸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龍之用力不見力,而山不能阻。如是諸法合而為一,克人豈有不利!

眼為見性,眼見則明,宜時常迴圈;耳為靈性,耳聽則聰,宜時常報應;心為勇性,心到則力生,宜時常驚醒。此三性為拳術中之妙用。

顫勁即抖勁,此法最妙。顫勁,嵩山少林派稱為突如其來的“抖”勁,也是下丹田的疾速發勁,惟拔氣高者始能為。

上法與進法:上法以手為妙,進法以足為奇,身法以活為要。手法與足法,取其輕利穩固,萬萬不叫習成滯氣,而身陷於敗地。所謂滯氣不打人者,即為此說。手之出入不離口,足之進退緊隨手。足隨手起,手隨足落。手起在人而落於己,足起在人而落過於人。起手如丹風朝陽之勢,兩手前後互應。進步要搶上搶下進,善用踩勁。手起撩陰,腳打膝分,膝起望懷,肘發護心,上下相隨,手是兩扇門,打人全憑連環腿。但須明三節,齊四梢,閉五行,身法靈活,手足之法連,而後再視其寬窄,隨其老嫩,一動而即是,但須手到腳到,有一處不到,打中也無用,此為至理。然其方法亦有六:功、順、勇、疾、恨、真。功巧妙也;順自然也;勇果斷也;疾緊急也;恨憤怒也,動不容情心,一顫而內勁出;真者,視之真確,一發必中,而彼措手不及,難以變化。此六法既明,上法與進法,必然自得。然見其有隙可趁而不敢攻,知其有空可進而不敢近,乃膽怯之症。膽小即無果斷之心,膽大能勝謙人之技。恐怖于中,必畏縮於外,故乘其怯,必攻其虛;我見其虛,反攻其怯,轉敗為勝,反弱為強。此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者,能視鋒刃如不見,不屈不撓,藝高而膽大。常言道,技弱膽壯潑辣者,可擊敗技高膽小畏縮人。故戰則“勇”字當頭,方能尋得主動。訣曰:身以滾而起,手以滾而出,身進腳手隨,三節自可齊。動梢節必先動根節,中節不明,四梢發空,此為至理。

(七)顧法、克法、截法、追法:顧法者,單顧、雙顧、上顧、下顧、前後左右顧也。單顧要用截手,雙顧要用橫拳,顧上用沖天炮,顧下用握地炮,顧前後用梢捶(或用斬拳),顧左右用括身炮。克法者,左克、右克、硬克、軟克也。左克用裡括,右克用外括,硬克用靈活而有彈性的剛勁,軟克用隨勢打勢化力法的軟勁,但其妙用存乎於心。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五法而已。截手,彼先動手,我可以手截之;截身,彼身欲動未動,我以先動而截之;截言,言露其意,我即截之;截面,面露其色,我即截之;截心,彼眉喜面笑,言甘貌恭,我應察其有心無心,彼若有心,我要迎機截之。

解曰:面笑不動唇,提防有意人。至於追法、上法、進法,可一氣貫注。即所謂隨身緊湊,追風趕月不放鬆,彼欲逃走而不能,何患有其它雜技而自衛。

三、演拳之法

演拳之法總要講明,學之不講猶食不知其味。演拳之法雖經師講明,尤須自參。拳法千變萬化,層出不窮,惟有觸類旁通,方能自善其用。

演拳之法務要講明勁法,要將勁法演真,習練精純,細心揣摩,不可任意,不然勁一走則數十載功夫皆成車畫。

演拳之法勿要先定心,蓋心定則能靜,靜而後能安。猝然臨敵,而平時習慣於以靜制動,萬不可致心慌意亂,手足無措。

演拳之法以心靈為上,心靈則手敏。師雲:手敏妙如轉環,逗引埋伏,出沒無端。果能如此,方不至為死手所拘。

演拳之法務要練氣,氣者身之主,氣者練到,能使筋骨強壯,腳底有根,即醫家所謂“氣壯則體健,氣舒則百病除”。

演拳之法身體要靈,步法要輕,手腕要活,膀子要伸。身體靈則跳躍必便,步數清則進退不亂,手腕活則變化無窮,膀子伸則手可以及人。

演拳之法要識陰陽,陽手變陰,陰手變陽。陰陽不清者,不可與人交手。

演拳之法手形變換要活。手形者,拳、掌、勾、指。將拳握死,擊人猛且重,但旋轉似覺不便,故演拳之法要知手形變換。

演拳之法要講站根。將根站好,才無跌僕之意。

演拳之法不可貪多,恐博而不精,務於多荒,此兵書所謂“兵貴精,不貴多”。

演拳之法要將師傳演真,不可任意改變。如貪拳式華麗好看,自作聰明,將師所傳妄加損益,此必亂真傳。

演拳之法尤宜縝密。將師所傳每日默為參考,暗加習練。

四、演拳秘鑰

拳者,權也。萬不可拘泥於死手,而又不可擅離老母。拳中變化無窮,幹變萬化須由母生。世人所習者,不過眼前明招,供人賞玩,一望而知其就理。學者須留心探索,將老母習練精熟,經師拆講,又複自己參悟,將老母中身法、步法一一推尋,站一式則思其由,變一式則思其故,反復思維,儼如敵人在前,既尋敵人之破綻,又將自己周身破綻一一尋到。倘稍有不得力之處,即尋師考證,務要求出所以然之故。而後如此演來,方覺可剛、可柔、可即、可離、可變、可化,此真可謂演拳。

(一)腳論

腳者,身體之基,腳站穩則身穩。拳法中言渾身力整,眼有鑒察之精,手有搏轉之能,腳有行進之功。腳前進,身隨之;腳後退,身亦隨之;腳裡進,身斜之;腳外進,身伏之,腳踢手拿之。手為先鋒,腳為主帥。拳打六路,腳踢八方。腳踢時身先晃動,視敵人眼目,手一領,腳疾發出。腳法有五:起、翻、落、拈、踩,忌踢。有“腳起望膝,膝起望懷”之說,腳打膝分,其形上翻,如撩陰手翻起。至於落要像以石砸物。忌踢者,一腳踢起,一腳著地,易失重心,有“腳起渾身皆空”之說。踩腳者,如鷹捉物,置物於足下。手法與腳法本自相同,而腳之用,應如虎之行無聲,龍之飛莫測,然後方可。拳家言“目中有敵,始出拳,意中有敵方動腳”。

(二)腿法

搏擊強調練腿為本。腿法練好,五行則順,六合則對。如是不練腿者,必五行不順,六合不對,出勢不疾,進退不靈,運用筋骨不易,因此練武必先求腿力。腿有八法之說,即掀、擺、寸、蹬、插、點、圈、提。其中,擺腿為擺蓮花之母,寸腿為踢腳之母,蹬腿為飛雲跺子腳之母,插腿為纏絲腿之母,點腿為葉裡藏花之母,圈腿為扣金鐘之母,提腿為提皇腿。腿法各有其妙,久練自能知之。

(三)眼必要論

腿為心之苗,目察敵情,觀其五官必知其內,達之於心,然後能應敵變化,取勝成功。

眼要毒。但交手之時,瞬息萬變,若眼不毒,不能察其動靜,識其變化,焉能出勝制勝。

眼有鑒察之精。眼之遲速、心思變動、手腳快慢決定成敗。眼者,實為練藝之必要。爭場之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眼為見性,應時常迴圈。目之所注,神之所依,以尖銳目光,視敵之意向,見縫插針,乘機而起。在精神上壓倒敵方,以目注目,以察敵顏,審敵勢,以疾速反應靈活勝敵,譜有“起望眼,落望天”之說。凡此種種,皆賴於眼能明察之功效。

(四)三尖比論

三尖者,鼻尖、拳尖、腳尖,三者遙遙相對。拳尖直出與鼻尖要平,偏于左則右邊空虛。腳尖、鼻尖要對,如若不對,身有前俯則後足無力,身有後仰則前面無顧。拳尖與腳尖要齊,腳踢手隨之,手腳起落要齊,拳打腳進,不要前後左右偏斜。

(五)明三節、齊四梢

明三節:舉一身而論之,則手肘為梢節,腰腹為中節,足腿為根節。繼而分之每一節中,亦各有三節。上三小節: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中三小節:胸為梢節,心為中節,丹田為根節;下三小節: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總之,不外於起、隨、追三字,即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這樣不致有長短、曲直、參差、俯仰等弊端。起、隨、迫為勁法。節名雖各異,勁法一致。統身勁法然,各節勁法亦然,俱起於根,順于中,達於梢。起要起去,隨要隨定,追要追上。一動三勁俱到,則無弊病。

齊四梢:毛髮為血梢,手指、腳趾為筋梢,牙齒為骨梢,舌為肉梢,此為四梢。四梢要齊蔽,舌要頂,齒要扣,手指、腳趾要扣,毛孔要緊。舌頂上齶則津液上注,氣血流通;齒要扣,則氣貫骨髓;手指、腳趾要扣,則氣注於筋;毛孔要緊,久練勤習,功成則周身氣沉而堅。舌之頂、齒之扣、手指腳趾之扣、毛孔之緊,一齊如法為之,無先後遲速之分。四者如有缺點,則氣散而力怠,便不足以言技。但行拳或交手時,鬚髮欲衝冠,指欲透骨,牙欲斷筋,舌欲推齒。意念一動心一顫,四梢皆至,四梢齊蔽,內勁即出。氣自丹田生,如虎之怒,龍之驚。氣發須吐聲,手隨聲發,聲隨手落。一動百動,四梢齊蔽,內勁豈有不出之理!秘訣曰:上提下墜中束練,妙術盡在呼吸間

五勢者,大、順、拗、小、敗。五勢之變化本陰陽之理,太極之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一氣貫穿,剛柔相濟,按之有陰陽,行之似波浪,其變化無窮。五勢變化合於五行,五行相生相剋順乎自然,合乎陰陽,亦合於人體之變化。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內屬五臟,外屬五官。如心屬火,心動勇氣生;肝屬木,肝動火焰沖;脾屬木,脾動大力功;肺屬金,肺動沉雷聲;腎屬水,腎動快如風。此是五行存在於體內。目通肝,鼻通肺,耳通腎,口舌通心,人中通脾,此是五行現於體外。訣曰:五行真如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此真論也。再如手心通於心屬火,鼻通肺屬金,火到金化,此自然之理,餘則類推。天地交合,雲蔽日月,武藝相爭,先閉五行。自己可比為天,他人可比為地,眼為日月手為雲。要先閉住自己五行,然後再克他人五行。天地交合:即自己與他人交手。雲蔽日月:即用手擊打他人眼睛。

五勢、五行、五官、五臟關係

五勢:大拗順小敗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官:鼻目耳喉人中

五臟:肺肝腎心脾

訣曰:肺動沉雷聲,通鼻;肝動火焰沖,通目;腎動快如風,通耳;心動勇氣生,通口舌;脾動大力功,通人中。

(一)大勢變化

大勢(正勢)屬金,須含胸拔背,氣斂丹田,靜以觀動,借勁使勁,或曰順人之力、借人之借。其變化訣曰:氣練丹田站當中,留神細看來人形;南來順他上北往,東來順他向西行;見勁使勁借他勁,不可爭力逆進行。

注:大勢是一腳實、一腳半虛半實的預備姿勢,這時主要是察敵人之來勢,審敵人之短長,因敵之動而動,見手使手,借勁使勁,後發先至,後發制人。

(二)順勢變化

順勢(直出勢)屬水,其變化訣曰:單鞭伸開一條線,四路來人能改變;一變昆捶掛裹手,二變劐山捶當先,三變手眼身法步,四變掃腿帶地盤。

注:順勢是順身順步、兩腳俱實的擊敵之勢,它的變化很靈活,能四面出手上步,不單只攻一路。

(三)拗勢變化

拗勢(十字勢)屬木,靜勢則斜身拗步,動勢則橫走豎撞,迎風掌、斜身拗步等又為此勢中之得意手。其變化訣曰:拗勢伸開似龍形,合肩扣步走西東;橫走豎撞迎風掌,斜身拗步令人驚;左翻右轉橫擺腿,栽捶快捶不留情。

注:拗勢之特點是拗步斜身,能橫走豎撞,出手迅速而又威力大,使各種腿法應用方便,任意變化,故有“五勢變化得意手”之稱。

(四)小勢變化

小勢又叫丁腳勢,屬火,站開其穩如釘,其變化尤多,刁拿鎖帶、踢拔伸縮、勾掛踩踏、摧腿截腿尤為其所長。其變化訣曰:小勢站穩賽如釘,截撞踢踏似猴形;刁拿鎖帶靠身肘,勾掛踩蹁步法精;摧腿截腿迎風腿,上下變轉快如風。

注:小勢為一腳實、一腳虛之擊敵姿勢,多在小踢小打小捉小拿時用,其變化迅速,出腿方便,如猿猴一樣靈活。

(五)敗勢變化

敗勢又叫斜側勢,屬土,千變萬化,以快為妙,敗中取勝是其良技。其變化訣曰:敗勢伸開回頭看,左劈右扣隨時變;前後左右撐拔腿,前劐後挑上下翻;腳打七分手打三,千變萬化快為先。

注:觀敗勢之形態有抽撤、閃化之象,拳法技擊要法認為“抽撤即攻,閃化即打”。此功可使敵慘敗于他最得意的一刹那間,此敗勢之所為。

總注:五勢之變化雖為練法,卻包藏了技擊精華,即“絕手亂拳皆包藏於其中”的道理。若說五勢之基本變化為立,那麼五勢變化的口訣就是破,是使架子打破基本套路的框框,而上升到無形無態的高級階段的方法和規律。

二、步法變化論

步法概而言之,有樁步與行步之分。樁步以五勢為本,行步以三法為宗。五勢者,大、順、拗、小、敗;三法者,擺法、撤法、紮法。五勢與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合。大勢屬金,金能生水,所以能變順勢;順勢屬水,水能生木,所以能變拗勢;拗勢屬木,木能生火,所以能變小勢;小勢屬火,火能生土,所以能變敗勢;敗勢屬土,土能生金,所以又能變大勢。五行相生者順,相克者逆。三法中,擺法(閃法)為行步之首,忽左忽右,忽進忽退,忽上忽下,行東就西,妙在活步;撤法在於抽撤之速;紮法在於進攻之疾。初學者務必求真為要。擺法是橫向運動(閃動);紮法是縱向(進法);撤法是斜向運動(退法)。

注:步隨身換,腳隨手出,上步需要先上身,腳手齊到才為真,此為步法變法要義之所在。五勢是諸拳勢的五個基本要素,特點是可以變化,其規律與五行相生相剋之理相合。行步三法為諸般行步之基礎,其中擺法最為難練,為行步之首,忽東西,忽進退,活步之妙,常出乎敵意料,使敵處處受阻,走投無路。撤法、紮法在於迅猛,可進退,可長短,迂回包抄,埋伏截擊皆在其中。

第四章三晃膀套路圈解(演練:張茂強)

預備姿勢:兩手自然下垂,兩目平視前方,兩腳先立正,再站立與肩同寬(圖1,圖2)。

第一式三晃膀順步捶(虎抱頭)

掌心向上,兩掌上提,提至兩乳,隨之吸氣(圖3);再翻掌向下,氣沉丹田,將圖2、圖3的動作重複一遍,變捶,目視前方並向下沖拳(圖4),左拳提起至左乳前,右拳向下、向前、向上、向右後方翻轉,至右前方屈臂,左拳隨之向下、向左後並屈臂于左後方,兩捶尖向上,同時提左膝,或腿直立(圖5);邁左步,轉雙臂,要膀轉身搖,提左腿,過右步,右腳彈踢成馬步,發左拳,拳心由上轉下,右拳舉于左胸前,拳眼向下(圖6)。

第二式掖手(掛掌)

右拳從胸前由下向上舉於頭頂右上方,提右腿向後坐,同時左手變掌,屈臂于左前方,成左丁虛步,左手與肩平,右拳由頭頂至左手成斜線,目向左視(圖7)。

第三式弓步單鞭勢

提左膝,跨左腿,成左弓步,盤雙肘,兩拳抱於兩肋,先沖右拳,再沖左拳,右拳掄至身後(圖8)。

第四式十字捶(十字披紅)

震右腳,成左虛步,裡合兩臂,收兩拳,右拳置右乳下,左肘頂左腰眼(圖9);跨左腿成左弓步,左拳自前向上、向後劈打,右拳由乳下打出(圖10)。

第五式回馬捶(懷中抱月)

拔左步於右腿後,再提右膝,同時左拳由後向上、向下回懷護襠;右拳打出沖天捶(圖11);落右腳後跳步,身體右轉,拐右肘,成右弓步,兩拳在頭上下,勢若抱月(圖12);左拳打出,拳心由上轉下,右拳後抽,拳眼向下,置於右胸前成馬步(圖13)。

第六式掖手

提左腳上左步,左掌前劈,右掌由上向左劈下(圖14);變左虛步,左掌前出,右腿下蹲,右掌在右腰側(圖15);右腿後坐,右手從胸前由下向上,至頭頂右上方成五虎拳,左掌從懷裡由上向下屈肘於左側,同時收左腳成丁虛步(圖16)。

第七式 單鞭

提左膝,跨左步,成左弓步,盤雙肘,先打右拳,再打左拳,兩拳心向下,出拳均為打陰合陽(圖17)。

第八式收步托槍勢(坐虎勢)

右腳拔步,成後坐步,收左腿成左虛步,收兩拳,左肘頂在腰眼,右拳置於左腰眼前(圖18)。

第九式順步捶(硬開弓)

跨左步,打左拳,右肘尖後撞,右拳置於右胸前,成馬步,目視左前方(圖19)。

第十式分手苗(分手)

提左腿向後坐步,成左丁虛步,同時右拳變掌,從胸前由下向左抄手至左側,左拳變掌,向上經胸前再向下繞至身前(圖20);左掌裡翻置於右肋,右掌向左前方打出,置於頭左上方,同時提左膝於胸前,左腳尖豎直向下(圖21);跨左步,右掌從左上方繞至右側,盤肘打右拳,再打左拳,右拳掄至身後(圖22)。

第十一式通天捶(摘耳法)

提右膝,左拳由懷裡護襠,右拳盤至懷裡由下向上打出(圖23)。

第十二式弓步沖拳

右腳由上向後蹬出,右拳從胸前向下、向後掃襠打出,左拳從懷裡向前打出,成左弓步(圖24)。

圖23 圖24

第十三式摟蛇勢(餓狼掏心)

收左腳,成左虛步,左拳變勾手,自下拉於身後,右拳虛握,由上落至身前,縮兩肩(圖25)。

第十四式 白鶴亮翅

提左腳,跳步成左弓十字步,兩勾手急出變掌上桃(圖26);震右腳,右手由前向後摟出,左掌從後向上、向前推出,同時提左膝,兩掌撐開(圖27)。

第十五式十字捶

屈右腿下蹲,兩手盤肘變拳置於腰間,跨左步成左弓十字,左拳由前向上、向後劈打,右拳向前沖出(圖28)。

第十六式托槍勢(托蛇勢)

收左腳,成左丁虛步,同時左拳從後向上、向下砸,右拳收回,左肘、右拳置於腰眼(圖29)。

第十七式 順步捶

跨左步,打左拳,右時後拉,右拳置於胸前(圖30)。

第十八式:撐勢

墊左步,提右膝,兩拳變掌,並屈曲臂;左掌在左上方,右掌在右膝前,目視右方(圖31)。

第十九式四步撐(仙人摘茄)

跨右步成右弓步,擊右掌(圖32);邊左腳,提左膝墊右步,兩掌變勾手上挑(圖33);上左步,提右膝,踐步跳起,右掌從前向上、向後繞於右腰眼,左掌由後向前。屈肘于左胸前(圖34);跨左步,左常向後劈打,右掌自懷裡由下向前上方托打(圖35)。

第二十式 卸步打虎勢

拔左腳後,卸一步成馬步,右掌內下向左、向上擊出,變拳至頭頂上方,屈右臂;左掌自胸前由上向下置於左膝,目視左前方(圖36)。

第二十一式 踢腿擔子勢(二郎擔山、靠背勢)

右腿向左踢出,落成馬步,右拳自上於懷裡向右打出,左拳向左上打出,兩拳同出(圖37)。

第二十二式 獻肘雙躍膀(大躍膀、肘膝連擊法)

左拳自後屈肘於肩,置左拳于左耳門,向前打出;右拳自前向上向後劈打,成右十字步(圖38);收右腳,左拳收於胸前,有拳收於右腰眼,成右虛步(圖39);邁右步,打左拳,右拳屈肘十右耳門,成右十字步(圖40);上左步,左拳由上向後劈打,右拳獻肘,由懷裡打山,成左上字步(圖41);收左腳,右拳收於胸前,左拳收于左腰眼,成左虛步(圖42),跨左腳,打右拳,左拳曲時於耳門,成左十字步(圖43)。

第二十三式收步托槍勢

收左腳成左丁虛步,左肘右拳置於左腰眼(圖44)。

第二十四式 順步捶

跨左步成馬步,打左拳,右肘後擊,右拳置於胸前(圖45)。

第二十五式 拾勢沖天捶

墊左步,提右膝,兩拳變掌,右掌顧於右膝前,左掌置於胸前(圖46);邁右步,左腳前跟,成蹲勢(圖47);右掌單拉,左掌外推(圖48);左腿站直,提右膝,左拳掃襠而近於左側,右拳打出擊眉心(圖49)。

第十四式 白鶴亮翅

提左腳,跳步成左弓十字步,兩勾手急出變掌上桃(圖26);震右腳,右手由前向後摟出,左掌從後向上、向前推出,同時提左膝,兩掌撐開(圖27)。

第十五式十字捶

屈右腿下蹲,兩手盤肘變拳置於腰間,跨左步成左弓十字,左拳由前向上、向後劈打,右拳向前沖出(圖28)。

第十六式托槍勢(托蛇勢)

收左腳,成左丁虛步,同時左拳從後向上、向下砸,右拳收回,左肘、右拳置於腰眼(圖29)。

第十七式 順步捶

跨左步,打左拳,右時後拉,右拳置於胸前(圖30)。

第十八式:撐勢

墊左步,提右膝,兩拳變掌,並屈曲臂;左掌在左上方,右掌在右膝前,目視右方(圖31)。

第十九式四步撐(仙人摘茄)

跨右步成右弓步,擊右掌(圖32);邊左腳,提左膝墊右步,兩掌變勾手上挑(圖33);上左步,提右膝,踐步跳起,右掌從前向上、向後繞於右腰眼,左掌由後向前。屈肘于左胸前(圖34);跨左步,左常向後劈打,右掌自懷裡由下向前上方托打(圖35)。

第二十式 卸步打虎勢

拔左腳後,卸一步成馬步,右掌內下向左、向上擊出,變拳至頭頂上方,屈右臂;左掌自胸前由上向下置於左膝,目視左前方(圖36)。

第二十一式 踢腿擔子勢(二郎擔山、靠背勢)

右腿向左踢出,落成馬步,右拳自上於懷裡向右打出,左拳向左上打出,兩拳同出(圖37)。

第二十二式 獻肘雙躍膀(大躍膀、肘膝連擊法)

左拳自後屈肘於肩,置左拳于左耳門,向前打出;右拳自前向上向後劈打,成右十字步(圖38);收右腳,左拳收於胸前,有拳收於右腰眼,成右虛步(圖39);邁右步,打左拳,右拳屈肘十右耳門,成右十字步(圖40);上左步,左拳由上向後劈打,右拳獻肘,由懷裡打山,成左上字步(圖41);收左腳,右拳收於胸前,左拳收于左腰眼,成左虛步(圖42),跨左腳,打右拳,左拳曲時於耳門,成左十字步(圖43)。

第二十三式收步托槍勢

收左腳成左丁虛步,左肘右拳置於左腰眼(圖44)。

第二十四式 順步捶

跨左步成馬步,打左拳,右肘後擊,右拳置於胸前(圖45)。

第二十五式 拾勢沖天捶

墊左步,提右膝,兩拳變掌,右掌顧於右膝前,左掌置於胸前(圖46);邁右步,左腳前跟,成蹲勢(圖47);右掌單拉,左掌外推(圖48);左腿站直,提右膝,左拳掃襠而近於左側,右拳打出擊眉心(圖49)。

第二十六式擋勢(狸貓上樹)

跨右步,提左膝,踐步跳起,落成右弓步,左拳自左耳門,向前打出,右拳由前向下、向後掃過,右拳屈肘拳頭經耳門外掛,成右十字步(圖50),目視左拳方向;右拳向前打出之同時,左拳由前向下、向後掃襠而成馬步(圖51),目視左拳方向。

第二十七式守腰勢

提右腿,收左腳,成左虛步,左肘頂左腰眼,右拳置於右腰眼(圖52),目視左前方。

第二十八式強二起(旱地拔蔥)

跨左步,兩拳分別從左右打開成馬步(圖53);兩腳同起,身體於空中左轉180°(圖54,55側),落地成左弓步,右斜側式,左拳置於左肩前,右拳置於右腿上側(圖56)。.

第二十九式 一步三捶(奔打捶)

提右腿,出左拳,落右步反臂劈打右拳(圖57),提左腿上前轉體180°打左拳(圖58),目隨出拳方向;墊右步,出右拳,左拳裡盤肘,落左腳成左虛步,手托槍式(圖59),目視左拳方向。

第三十式順步捶

跨左步,打左拳,曲右臂肘用力後撞,成馬步(圖60),目視右拳方向。

第三十一式跨越順步捶(野馬分鬃)

獻右肘,右拳打出,左拳由前向上、向後劈打,同時成左十字步,(圖61,62),目視右拳方向;收左腳成左虛步,右肘置於右腰眼,右拳在胸前,左拳置於左腰眼(圖63);跨左步,打右拳,左拳抽於耳門(64);收左步,右拳收于左腰眼前,左權收回胸前,在跨左腳成馬步,左拳打出,右臂曲肘用力後撞(圖65),目視左拳方向。

第三十二式剪捶

墊左步,提右膝右拳盤肘置於右膝前,左拳置於左側上方(圖66),目視右前方;落右腳,提左腿,右拳下右側打出,左拳在收右拳同時,經腰部向右前方打出(圖67),目隨出拳方向;右拳置於右腰眼,落左腳成左弓步,左拳由前向上、向後劈打,右拳從懷中打出成拗步十字勢(圖68),目視右拳方向。

第三十三式敗勢

左拳由後經耳門變掌,向向前順身劈按,置於左腿上,右右拳變掌後抽,顧門面而成右僕步(69),目視右前方。

第三十四式外撇蓮(烏鴉蹬枝)

身體前挺,提右腿彈出,兩掌從懷裡翻出,掃拍右腳面(圖70)目隨運動方向,落地為馬步,右掌變拳打順勢順風捶,左掌變拳由裡外旋後拽,拳心向外(圖71)目視右拳方向。

第三十五式雙沉肘

右拳經頭頂到後,擰身護襠雙躍肩,且兩肘同時沉下(圖72),目視左拳方向。

第三十六式趕紮

墊右步震腳,上左步,左拳拗勢劈打,右肘向後撞助力,大臂與小臂成90°角,右拳置於右胸前成馬步(圖73),目視左拳方向;收左腳,兩拳變掌收於兩肋(掌心向上),凝神定氣,兩兩手隨後自然下垂,成立正姿勢,目平視前方(圖74)。

郜十二歲練功受師嫡傳,武功高強,有郜真人之謂,曾任康熙禦林護衛長,任內受奸人陷害,誣有反帝之心,被處以極刑,卒年51歲。郜生前傳藝於河北省深縣人晉,晉又傳藝于安徽省六安人申,申又傳藝于河北省靈壽縣人任,任又傳藝於山東省臨清州北關外路東李北斗,人稱“閃電大俠”,李北斗又傳藝於山東省恩縣甜水鋪人李泰(又名李征),李泰藝成後,于咸豐五年(西元1855年)入宮,當了清廷侍衛。同治13年(西元1874年)在宮中比武,因武技超群,名顯京城,受人嫉妒陷害,誣有謀反之罪,帝傳旨捉拿,拒捕、立反午門,單掌劈獅,沖出重圍,隻身闖出京門。從此,以化緣隱身度日,因其逃躲捉拿在與清兵交戰中一臂受傷,故武林掌故中有“獨臂李泰下魯南”之說。獨臂李泰人稱“單胳膊李泰師”,渡黃河南下,化緣落身豐縣時,傳藝於順河鄉仇莊人張監,張監先師功成當時,登房捉雞,拳打吳教頭,有“劍爺”之稱,此即三晃膀大洪拳傳豐沛之始。“劍爺”藝傳八大弟子:董心朗、李書勤、王朝選、唐高武、肖同志、蔡士傑、陳金榮、李興美。李師興美沛縣朱王莊鄉五座樓人,武德超群,無人匹敵,時有“李山大王”之美譽,藝傳十三弟子:子李謹純、李謹德,高徒郭心全、鄧洪先、鄧洪友、王心平、王厚梅、王傳經、劉廣來、李居信、李金柱、郝心全、李居貞。鄧師洪先沛縣閻集鄉馬元村人,武功精湛,曾單掌斃牛,1935年參加江蘇省第九行政專署(徐州)舉辦的武術教練大賽,獲全能冠軍,被授予“武林英傑,匾額,蜚聲遐邇,享譽武林,蘇、魯、豫、皖”從習者不絕於道,所授門徒及再傳弟子眾多,遍及國內新疆、黑龍江、吉林、遼寧、河北、上海等省市區和日本、韓國、新加坡、法國、義大利等國,在此從略。

現將張監先師所傳大洪拳傳統序文摘要選錄,獻給廣大的武友,以供研讀。三晃膀拳法要論

一、拳法綜蓬

身正、挺胸、松肩、垂肘、扣膝、活腰。要求拳似流星眠似電,腰似蛇行步賽鑽。同時極注重手、眠、身法、步的配合,娶術手到眼到、身到步到。兼有“演攀如相搏宅脫”,即練拳時心中所思即與對手相搏,臨戰才能應戰自蜘,穗操勝券。乞法的通用則強調呼吸與動作配合,做到藝勁合一,炭勁時要以意領藝。以氣催力。力發於腰,乾淨俐落,突幽脆勁。理論則有三節明、四梢齊、五行閉、內三合與外三台宅脫。

拳術旨以搏人為主,主張以快打慢,閃避進去。去如風、回如箭,打倒還嫌慢;以疾打遲,打倒還嫌遲,講究一個“快”字。搏擊中充分運用手法、身法、腿法、步法,速度和目測距離之準確,從各個不同的角度打擊對方,我即稍側身,避其鋒,或踩其偏門,或踏其中宮,封逼而進,肘擊其中上盤,膝、足擊其中下盤,似電閃雷鳴致敵敗北。此乃拳術搏擊之精要也。

(一)手型:

手型分為拳、掌、勾、指四種類型。拳有風頭拳(中指凸起稱風頭指)。掌有柳葉掌、八字掌、龍掌、虎掌、猴掌等,勾有鷹爪勾,指有二指、八字指。其中有的在套路中並不出現,只是在搏擊中變化運用。

1.拳:四指蜷曲握緊,拇指彎曲,扣於食指及中指中節處。要求握拳如卷餅。沖拳時一般要求拳心向下,稱為“陰陽拳”(圖1),旨在擊拳靈動快變有力度。

2.鳳頭拳:手握成拳後,將中指彎曲凸起,亦稱中手(五虎拳)(圖2)。

3.柳葉掌:拇指彎屈,其餘四指伸直併攏伸張。要求“出掌如瓦壟”。其掌勁力集中,形似單刀,可推、掛、劈、拍、戳等(圖3)。

4.八字掌:拇指外展,其餘四指伸直併攏,與拇指成“八”字。故而得名,其掌便用於撥、托、捋、拿等法(圖4)。

5.荷葉掌:拇指外展,其餘四指伸直(圖5)。

6.龍掌:五指微曲分開,亦稱龍爪。特點是面積大,可抓、可剪、可分、可捋。因其抓對方時由上向下,所以還稱為“墜手”(圖6)。

7.虎掌:五指微曲,稍分開,手心內合。虎掌可推、擠,按,著力點在五指和指根(圖7)。

8.猴掌:屈肘、折腕五指微分開,彎曲朝下。猴掌可分撥、摟、創等法,要求手腕要活(圖8)。

9.勾:拇指、食指、中指三指攝攏,其餘二指彎曲內扣腕彎曲成勾狀,又名“撮子手”。勾手可勾、扒、點、創,其外還可以抓土眯對方眼睛(圖9)。

10.二指:食指與中指伸直分開,其餘三指彎曲,拇指壓在無名指和小指第一指節上。伸直的二指較長,靈活快捷,可用於點、戳(圖10)。

11.八字指:拇指與食指伸直分開成“八”字狀,其餘三指併攏彎曲內扣。八字指一是模仿鴕、鶴等禽類頭部之動作,二是便於卡撥對方的胳膊(圖11)。

在搏擊時,手形要根據不同情況靈活轉換,萬不可拘於死手。前人將手形變換為“手變八法”。手變八法為陰、陽、立、戳、梗、中、墜、撮。拳訣曰:陰出神莫測,陽收鬼亦驚。立於攻防便,戳手斷脈經。梗乎巧變化,中乎滾肋行。墜手能開荒,撮手眯眼睛。其意義乃指搏擊交手時,要知陰陽、知變化,陰手變陽手,陽手變陰手,變通無窮,陰陽不分者實不可與人交手。

立手指掌或拳立起朝上,手擊出後,手腕向上一挑,即可挑對方攻來之手;戳手指柳葉掌伸直朝前,可搶戳對方要害,亦稱“點穴手”;梗手變化既要直擊,亦可鎖帶牽拿;中手指鳳頭掌,用於點擊對方弱點,故曰“滾肋行”;“墜手能開荒”指龍爪可以抓臉開花;撮手指撮子手,可抓土眯對方眼睛。

(二)步型:

有虛步、弓步、馬步、蹬基步、僕步、歇步、丁步等。

1.虛步:虛步分為底虛步、高虛步和倒虛步。兩腳前後開立,體重置於後腿,後腿彎曲下蹲、腳尖外展,前腳面繃直,腳尖內側點地,前腿微曲內扣,挺胸塌腰為低虛步(圖12-1);後腿直立,前腿伸直,腳尖裡合,前腳掌外側著地,膝內扣,挺胸直腰為高虛步(圖12-2);兩腿前後開立,前腿直立,身體重心置於前腿,後腿伸直,腳跟提起,前腳掌著地,為倒虛步(圖12-3),虛左腳為左虛步,虛右腳為右虛步。虛步可進攻或防守(圖12)。

2.弓步:兩腿前後開立,兩腳相距約四腳,前腳微內扣,膝內扣,約與腳尖垂直,後腿挺膝伸直,腳尖稍外展,上身稍前傾,挺胸塌腰,可練膝腿打人(圖13)。

3.馬步:兩腿左右開立,距離約為腳長的三倍,身體重心放與兩腳中間,腳尖正對前方,屈膝半蹲,大腿接近水準,雙膝稍內扣,不超過腳尖,挺胸塌腰,可練胯打人(圖14)。

4.蹬基步:兩腿前後開立,兩腳相距約三腳、體重平均分於兩腿,前腳尖裡合,斜朝前方,後腳尖稍外展,斜朝前方,兩腿屈膝下蹲,雙膝內扣,腳尖抓地,含胸拔背(圖15)。

5.僕步:一腿屈膝全蹲,大腿與小腿靠緊,全腳著地,腳尖朝正前;另一腿伸直,接近地面,腳尖裡扣,腳外側不得離地,挺胸塌腰。僕步可用於閃化(圖16)。

6.歇步:兩腿交叉,屈膝全蹲,前腿在上,前腳全腳掌著地,前腳尖外展,後腳跟提起,臀部坐於後腿小腿上,接近腳跟(圖17)。

7.丁步:兩腳開立,距離約一腳,兩腿屈膝半蹲,一腳全腳掌著地,另一腳在其內側中間處,以前腳掌戳地,上體挺胸直腰(圖18)。丁步可用於防守或踹擊。

圖17 圖18

(三)步法

步法為拳術重中之重,拳術雖為手上功夫,仍得益于步法之巧妙。所謂“打拳容易走步難”、“先看一步走,再看一伸手”,充分說明了演拳及搏擊中步法的重要。

步要隨身換,進步低,退步高,輕靈穩固;抬腿踢腳,輕如驚鴻,重如泰山。練功踢樹者,久能碾人致命;帶鉛者,能拔足飛騰;步之前伸後發,還可逼迫連施;或左偷右進,兼能開合自如;以敏健為主體,合腰肩為步驟;變化多端,翻騰莫測,此即為步法之妙用。拳術中步法較多,有馬步、弓步、拗步(十字步)、丁虛步、箭步、墊步、擊步、旋風步等,其步法主要概括為疾、倒、顛、斜、進、退、中、定八法。

疾步分正疾步、倒疾步、偷步、顛起步、顛踢步、斜身繞步、跳步、上步跳步和退步。中定指站勢穩定,以及在進退閃展中身體重心不偏。

1.疾步:成預備勢,兩腿併攏站立。左腿向前上步,隨後右腳前腳掌擦地跟步,全腳著地,落腳于左腳內後側,同時左腳又抬起向前上步,左腳客地,右腳再跟步。如此反復前進。左腳在前為左疾步,右腳在前為右疾步。要點:兩腳均不可離地過高,不能以腳跟蹬地作聲,落地要輕巧,動作疾速。

2.偷步:成預備勢,兩腿左右開立,與肩同寬,腳尖朝前。右腳跟提起,以腳掌擦地,從左腿後向左插步落腳于左腳左後側,兩腿交叉。向左插步為左偷步,向右插步為右偷步。

3.倒疾步:預備勢,兩腿併攏站立,腳尖向前。左腳向左跨步,隨即右腳從左腳後向左偷步,右腳落步,左腳即抬起向左跨步。向左跨步為左倒疾步,向右跨步為右倒疾步。要點:跨步距離要大,動作迅速。

4.顛起步:成預備勢,右腳在前,兩腿前後開立。左腳大步前跨,右腳蹬地奮力起跳,右腿屈膝上提,左腳落地,右腳向前跨出落地。要點:前進距離大,縱起要高。

5.顛踢步:成預備勢,右腳在前,兩腿前後開立。左腳跨步前跳,右腳蹬地跳起,隨左腳落地,右腳尖勾起,腳跟擦地向前踢出。要點:前進距離要大,左腳落地,右腳同時踢出。

6.斜身繞步:成預備勢,左腳在前,兩腳前後開立。左腳向前方上步,腳尖外展,身體以左腳前腳掌為軸向左轉,右腳隨轉身繞步,落腳于左腳右邊。先上左腿為左斜身繞步,先上右腿為右斜身繞步。要點:繞步時擰腰與斜身相隨,身法靈活。

7.跳步:成預備勢,左腳在前,兩腿前後開立。右腳蹬地,左腳稍抬起前竄,右腳前腳掌擦地跟上,兩腳落地成蹬基步,左腳在前與右腳在前分別為左右跳步。要點:前竄時身體前移,稱為以身帶步,左腳離地不得過高,前進衝力要大,距離要遠。

8.退步:成預備勢:左腳在前,兩腿前後開立。左腳蹬地,右腳抬起向後跳,右腳落地、隨即左腿跳起後撤,落於右腳前,或者左腳蹬地,右腳向後跨步,隨即左腳跟抬起,

腳尖擦地後撤。要點:後退距離要大,動作迅速,故有“前進一丈,後退八尺”之說。

二、手法、腿法、身法、氣法、勁法、上法與進法、顧法、克法、截法、追法 拳法的手法、腿法、身法、氣法、勁法等,是人體各部位在演拳和技擊中所運用的方法。它們不是各自分開、孤立的活動,而是緊密結合,協調一致,共為一體。在演拳或搏擊時,必須形神兼備,上下配合,手隨身轉,步隨身行,腳發手領,手到腳出,四法如一。

(一)手法:手法是指演拳或搏擊時,上肢的攻防變化方法。手在拳術上有著特別重要的作用,拳術本來就是手上功夫,包括拳、掌、指、肘各部分在內。手法名堂之多,難以盡述,簡述之,概括為起、落、崩、翻、鑽、轉、橫、豎八法。

1.起:凡上行之手都為起,包括托、挑、撩、揚等手。

2.落:凡下行之手都為落,包括壓、砸、按等。

3.崩:腕部催拳發出的彈力,要求將力量聚於手腕,發力有脆勁。整個胳膊屈伸或膀臂晃動發力彈拳為大崩,小臂及手腕發力為小崩。

4.翻:小臂以肘為軸,繞環翻轉,掌或拳由陰變陽,或由陽變陰打擊對方,包括蓋、搓、點等。

5.鑽:在前手掩護下,將後手從前手臂上或臂下鑽出打擊對方為鑽。鑽時要求含胸收腹、側身順肩。

6.轉:小臂旋轉,使掌拳等由陰變陽,或由陽變陰攻擊對方,又稱“轉環手”。一般都是在用陰手或陽手攻擊對方,受擊時手腕略轉,避開對方,繼續進攻。

7.橫:避開對方正面攻擊,胳膊橫擺向左或向右發力,要求晃動膀臂,運用全身之力。

8.豎:掌、拳等向正前方攻擊或向後牽拉。

手法之用,出沒無常,迴圈變化,不外高挑平沖、低砍直砍、擒拿點戳、虛實吞吐而已。或起或落,或崩或翻,回吞出吐,虛實莫測,無從遮掩,手到功成。總之,手上功夫,崩翻橫豎,鑽轉如意,起落迅速,來去如風,作用如此,方臻其妙。

(二)腿法:是指演拳和搏擊時,下肢的攻防變化方法,概括為提、圈、掀、點、插、擺、踢、蹬八法。

1.提:將一腿屈膝提起,稱為“提皇腿”,一是避開對方腳下攻擊,並扣膝護襠;二是以膝部撞擊對方。

2.圈:一腿直立,另一腿繞圈擺動虛晃,或防止對方起腿攻擊,繼而用腿攻擊對方。

3.掀:一腿直立,另一腿繃直,腳尖裡合,腳掌下扣,腰胯用力向側上擺,以腳掌外側向上掀開對方攻我之腿或掀擊其軀幹。

4.點:腳面繃平,以腳尖彈擊對方,著力點主要是大腳趾。點法的形式很多,有平點、側點、趴點、插點、仰點、飛點等。點腿要求快速、準確,有“點腿如穿梭”之說。

5.插:上步插腿于對方腿內側或外側,令對方步法混亂,然後上步發力,使其失去平衡。或者插腿于對方腳跟後,膝部前弓壓迫對方小腿,使其仰跌,稱為“纏絲腿”。

6.擺:將一腿伸直擺動,泛指直擺性腿法,包括裡合腿、外擺腿、正掃腿、倒掃腿、勾腿、掛腿。

7.踢:一腿微屈站立,另一腿前擺,腳尖勾起,以前腳掌向前擊對方為踢腿。腿前踢時,以腳跟踢地,腳尖勾起,高不過一尺,以七寸為宜,稱為“寸腿”。一腿直立,另一腿後撩,以腳跟或腳掌向後擊對方為後踢腿。

8.蹬:一腿屈膝提起,向前或向一側踹或踩。腳尖勾起,著力點放在腳跟者為踹;腳尖裡合,腳掌下扣,腳掌外側著力者為跺。

以上各種腿法都有不同的變化,而且相互結合,構成各種不同的

攻防方法。這些腿法,分為上盤(騰空性腿法)、中盤、下盤,並有明腿、暗腿、藏腿之說,而且其式左右逢源。這些不同的方法約有八十一種,亦稱八十一腿法,現詳列如下:

1.上盤腿法:高撞腿、騰空飛腳、連環飛腳、飛點腿、旋風腳、蝴蝶腳、飛雲跺子腳、箭彈腿、風擺荷葉腿。

2.中盤腿法:

(1)提法:提皇腿,提皇點腿,提皇踹腿,側撞膝。

(2)圈法:圈點腿、圈踹腿、圈跺腿、大纏絲腿。

(3)掀:掀腿。

(4)點:穿槍腳、點腿、正托點(葉裡藏花)、側托點、趴點、插點、彈點、仰點、穿梭偷點、蹲身側點、顛步側趴點、擺點、連環點腿、翻環點腿、前後點腿。

(5)插:裡插腿、外插腿、裡插小纏絲腿、外插小纏絲腿、倒插腿。

(6)擺:裡合腿、外擺腿、拍腿(扣金鐘)。

(7)踢:寸腿(寸腿翻杆子、寸腿劈打、寸腿挑打、寸腿沖拳、寸腿鑽拳、寸腿劈掛掌、寸腿槍掌、寸腿連環拳等)、顛踢腿(顛踢翻杆子、顛踢取耳抱打、顛踢連環拳、顛踢掏心捶、顛踢劈打等)、掏踢腿(掏踢外磕、掏踢倒打等)、前撩陰腿、後撩陰腿、鴛鴦腳(連環鴛鴦腳、玉環步鴛鴦腳、前踢後打鴛鴦腳等)、蹶子腳、前後撩陰腳。

(8)蹬:撞腳、側踹腿、顛步側踹腿、顛步側趴腿、扁踹腿(狸貓上樹、蹬腿撲面掌、蹬腿轉環拳等)、跺腳、踩腳,還有勾、掛、正掃、倒掃、複合性腿法、寸腿撞腳、寸腿側踹、寸腿飛點、金雞落架、繞馬腿、蹶腿擺點、蠍子式、連環倒翻腳、勾掛連環腿。

3.下盤腿法:金蛟剪、鈍鐮割穀、老虎大偎窩、仙人過橋、大蟒翻身、仙人睡床、蛤蟆式、猴彈腿、烏龍絞柱。

(三)身法:指軀幹在搏擊中的變化方法。身為四肢之主,無衝鋒克敵之技能,有斜偏閃讓之功用;左回右轉,俯仰低昂;挺吸吞吐,吸懈柔化。身有八法,概括為扛、擠、撞、晃、攔、伸、縮、坐,共八勢。

1.扛:用肩背扛對方。

2.擠:以身體擠吞對方。

3.撞:以膀撞擊對方。

4.晃:晃動身軀閃開對方衝擊,或用全身的勁力晃膀發力。

5.抖:兩腿及胯部用力,抖動身體,掙開對方的摟抱,或帶動肘部打擊對方。

6.伸:是與縮相對而言,指將收縮的身軀伸展發力或展身伸膀,使上肢活動幅度變大,便於接近對方,增加攻擊力度。

7.縮:是與伸相對而言,指含胸收腹,將身軀內縮。其作用一是縮身避開對方的衝擊;二是蓄力待發,如壓縮之彈簧。

8.坐:以臀部下坐對方腿部,使其失去平衡。坐法必須在以腿腳勾纏住或以手摟抱住對方腿部的情況下使用。

除上述八法外,腰為人體氣力之中樞,雖無技擊之功,悉來補充之力,兼有柔軟、怯綿、靈活、剛閃八字,也稱為身法。身法形如游龍,手動先肩動,步動先胯動,肩胯動必先身腰動。其總訣為柔裡有剛,剛裡兼柔,靜中有動,動中含靜,剛柔鹹宜,動靜有節,不即不離,相依相隨。練功時,務求腰部柔軟如綿,則練拳之際,方能起頓得勢;顛起倒插,運用自如;踴躍挪移,俱能應變。視敵肩寬腰細,知其久練之功;吸腹柔腰,必精技擊;氣沉丹田,提勁注於肩臂,方能威力強大,此又不可不知。

身法之用貴心“靜”外“猛”,所謂“守之如處女,犯之如猛虎”。常聲東擊西,指上打下;佯攻而實退,視退而實進;虛虛實實,剛柔相濟,乘勢而擊,不與來勢頂撞。視敵身左閃,宜備其右攻;其身右讓,謹防左擊。回身之拳,其力必猛;翻身之腳,其勢愈雄。身蹲者,其氣必蓄,低攻應知其變;身立者,其氣已張,高擊須知其勢。探身之拳,其臂較直立稍長;回身之肘,其勁力比拳擊更利。善借人之力,順人之勢,制其人之身方為妙。

(四)氣法:指演拳或搏擊時的呼吸方法,及在意念支配下將氣運於全身各部位的運氣方法。運氣之法同時含有精神與意念的作用。

前輩拳師認為,心為主帥,眼為先鋒,其根在腳,主宰於腰,形於手指。運氣調息,抽象不直觀,僅作簡述一二。精神與意念。首要正心誠意,要求神宜守斂,以心行氣,思敏心靜,運氣沉著,其氣不散,其力自均。其旨在精神專注集中,摒去雜念,胸懷坦蕩,心情舒暢,泰然自若,從容不迫。正心誠意乃運氣之先決條件,否則即心慌意亂,氣散力泄,喪失戰鬥力。呼吸方法要求氣沉丹田,以腹式呼吸,宜均勻、深長、沉穩,雖然劇烈運動仍面不改色,氣不湧出。發力時,一般以沉氣鼓動小腹丹田用力配合發勁。呼吸時要求齒扣唇閉、舌頂上齶、垂肩墜肘、豎頸。運氣之法,宜扣“三心”(即頂心要緊,手心要扣,腳心要扣)。頂心緊,可除雜念,斂精神。手心不扣而張,則上肢搏轉無力,氣不能收于丹田。

(五)勁法:指在演拳和技擊時勁力的運動方法,要求做到渾身力整。具體來說,一是必須姿勢正確;二是身體各部位必須協調一致;三是必須內外一致,形神兼備;四是每一個動作所運用的勁法必須得當沉著,使手眼身法步、精神氣力功協調一致,如果缺一則勁不整,動作就不合乎要求。先人把洪拳的勁法概括為綿、軟、硬、脆、滑五勁,還做了解釋:綿勁者,彼進我退,彼退我進,順人之勢,借人之力;軟勁者,練拳之際不逞強,不硬架,兩膀軟如棉,不著力則舒散自由,一著則力從內發,有 推牆倒壁之勢;硬勁者,為硬攻直進;脆勁者,乾脆、崩點、冷彈,令其不防;滑勁者,溜滑也,隨機應變,妙如轉環,使敵人望空撲影,無從摸索。

總之,勁法運用於三性之中,用於一顫之傾,如虎伸爪不見爪,而物不能逃;龍之用力不見力,而山不能阻。如是諸法合而為一,克人豈有不利!

眼為見性,眼見則明,宜時常迴圈;耳為靈性,耳聽則聰,宜時常報應;心為勇性,心到則力生,宜時常驚醒。此三性為拳術中之妙用。

顫勁即抖勁,此法最妙。顫勁,嵩山少林派稱為突如其來的“抖”勁,也是下丹田的疾速發勁,惟拔氣高者始能為。

上法與進法:上法以手為妙,進法以足為奇,身法以活為要。手法與足法,取其輕利穩固,萬萬不叫習成滯氣,而身陷於敗地。所謂滯氣不打人者,即為此說。手之出入不離口,足之進退緊隨手。足隨手起,手隨足落。手起在人而落於己,足起在人而落過於人。起手如丹風朝陽之勢,兩手前後互應。進步要搶上搶下進,善用踩勁。手起撩陰,腳打膝分,膝起望懷,肘發護心,上下相隨,手是兩扇門,打人全憑連環腿。但須明三節,齊四梢,閉五行,身法靈活,手足之法連,而後再視其寬窄,隨其老嫩,一動而即是,但須手到腳到,有一處不到,打中也無用,此為至理。然其方法亦有六:功、順、勇、疾、恨、真。功巧妙也;順自然也;勇果斷也;疾緊急也;恨憤怒也,動不容情心,一顫而內勁出;真者,視之真確,一發必中,而彼措手不及,難以變化。此六法既明,上法與進法,必然自得。然見其有隙可趁而不敢攻,知其有空可進而不敢近,乃膽怯之症。膽小即無果斷之心,膽大能勝謙人之技。恐怖于中,必畏縮於外,故乘其怯,必攻其虛;我見其虛,反攻其怯,轉敗為勝,反弱為強。此有泰山崩於前而色不變者,能視鋒刃如不見,不屈不撓,藝高而膽大。常言道,技弱膽壯潑辣者,可擊敗技高膽小畏縮人。故戰則“勇”字當頭,方能尋得主動。訣曰:身以滾而起,手以滾而出,身進腳手隨,三節自可齊。動梢節必先動根節,中節不明,四梢發空,此為至理。

(七)顧法、克法、截法、追法:顧法者,單顧、雙顧、上顧、下顧、前後左右顧也。單顧要用截手,雙顧要用橫拳,顧上用沖天炮,顧下用握地炮,顧前後用梢捶(或用斬拳),顧左右用括身炮。克法者,左克、右克、硬克、軟克也。左克用裡括,右克用外括,硬克用靈活而有彈性的剛勁,軟克用隨勢打勢化力法的軟勁,但其妙用存乎於心。截法者,截手、截身、截言、截面、截心五法而已。截手,彼先動手,我可以手截之;截身,彼身欲動未動,我以先動而截之;截言,言露其意,我即截之;截面,面露其色,我即截之;截心,彼眉喜面笑,言甘貌恭,我應察其有心無心,彼若有心,我要迎機截之。

解曰:面笑不動唇,提防有意人。至於追法、上法、進法,可一氣貫注。即所謂隨身緊湊,追風趕月不放鬆,彼欲逃走而不能,何患有其它雜技而自衛。

三、演拳之法

演拳之法總要講明,學之不講猶食不知其味。演拳之法雖經師講明,尤須自參。拳法千變萬化,層出不窮,惟有觸類旁通,方能自善其用。

演拳之法務要講明勁法,要將勁法演真,習練精純,細心揣摩,不可任意,不然勁一走則數十載功夫皆成車畫。

演拳之法勿要先定心,蓋心定則能靜,靜而後能安。猝然臨敵,而平時習慣於以靜制動,萬不可致心慌意亂,手足無措。

演拳之法以心靈為上,心靈則手敏。師雲:手敏妙如轉環,逗引埋伏,出沒無端。果能如此,方不至為死手所拘。

演拳之法務要練氣,氣者身之主,氣者練到,能使筋骨強壯,腳底有根,即醫家所謂“氣壯則體健,氣舒則百病除”。

演拳之法身體要靈,步法要輕,手腕要活,膀子要伸。身體靈則跳躍必便,步數清則進退不亂,手腕活則變化無窮,膀子伸則手可以及人。

演拳之法要識陰陽,陽手變陰,陰手變陽。陰陽不清者,不可與人交手。

演拳之法手形變換要活。手形者,拳、掌、勾、指。將拳握死,擊人猛且重,但旋轉似覺不便,故演拳之法要知手形變換。

演拳之法要講站根。將根站好,才無跌僕之意。

演拳之法不可貪多,恐博而不精,務於多荒,此兵書所謂“兵貴精,不貴多”。

演拳之法要將師傳演真,不可任意改變。如貪拳式華麗好看,自作聰明,將師所傳妄加損益,此必亂真傳。

演拳之法尤宜縝密。將師所傳每日默為參考,暗加習練。

四、演拳秘鑰

拳者,權也。萬不可拘泥於死手,而又不可擅離老母。拳中變化無窮,幹變萬化須由母生。世人所習者,不過眼前明招,供人賞玩,一望而知其就理。學者須留心探索,將老母習練精熟,經師拆講,又複自己參悟,將老母中身法、步法一一推尋,站一式則思其由,變一式則思其故,反復思維,儼如敵人在前,既尋敵人之破綻,又將自己周身破綻一一尋到。倘稍有不得力之處,即尋師考證,務要求出所以然之故。而後如此演來,方覺可剛、可柔、可即、可離、可變、可化,此真可謂演拳。

(一)腳論

腳者,身體之基,腳站穩則身穩。拳法中言渾身力整,眼有鑒察之精,手有搏轉之能,腳有行進之功。腳前進,身隨之;腳後退,身亦隨之;腳裡進,身斜之;腳外進,身伏之,腳踢手拿之。手為先鋒,腳為主帥。拳打六路,腳踢八方。腳踢時身先晃動,視敵人眼目,手一領,腳疾發出。腳法有五:起、翻、落、拈、踩,忌踢。有“腳起望膝,膝起望懷”之說,腳打膝分,其形上翻,如撩陰手翻起。至於落要像以石砸物。忌踢者,一腳踢起,一腳著地,易失重心,有“腳起渾身皆空”之說。踩腳者,如鷹捉物,置物於足下。手法與腳法本自相同,而腳之用,應如虎之行無聲,龍之飛莫測,然後方可。拳家言“目中有敵,始出拳,意中有敵方動腳”。

(二)腿法

搏擊強調練腿為本。腿法練好,五行則順,六合則對。如是不練腿者,必五行不順,六合不對,出勢不疾,進退不靈,運用筋骨不易,因此練武必先求腿力。腿有八法之說,即掀、擺、寸、蹬、插、點、圈、提。其中,擺腿為擺蓮花之母,寸腿為踢腳之母,蹬腿為飛雲跺子腳之母,插腿為纏絲腿之母,點腿為葉裡藏花之母,圈腿為扣金鐘之母,提腿為提皇腿。腿法各有其妙,久練自能知之。

(三)眼必要論

腿為心之苗,目察敵情,觀其五官必知其內,達之於心,然後能應敵變化,取勝成功。

眼要毒。但交手之時,瞬息萬變,若眼不毒,不能察其動靜,識其變化,焉能出勝制勝。

眼有鑒察之精。眼之遲速、心思變動、手腳快慢決定成敗。眼者,實為練藝之必要。爭場之上,眼觀六路,耳聽八方,眼為見性,應時常迴圈。目之所注,神之所依,以尖銳目光,視敵之意向,見縫插針,乘機而起。在精神上壓倒敵方,以目注目,以察敵顏,審敵勢,以疾速反應靈活勝敵,譜有“起望眼,落望天”之說。凡此種種,皆賴於眼能明察之功效。

(四)三尖比論

三尖者,鼻尖、拳尖、腳尖,三者遙遙相對。拳尖直出與鼻尖要平,偏于左則右邊空虛。腳尖、鼻尖要對,如若不對,身有前俯則後足無力,身有後仰則前面無顧。拳尖與腳尖要齊,腳踢手隨之,手腳起落要齊,拳打腳進,不要前後左右偏斜。

(五)明三節、齊四梢

明三節:舉一身而論之,則手肘為梢節,腰腹為中節,足腿為根節。繼而分之每一節中,亦各有三節。上三小節:手為梢節,肘為中節,肩為根節;中三小節:胸為梢節,心為中節,丹田為根節;下三小節:足為梢節,膝為中節,胯為根節。總之,不外於起、隨、追三字,即梢節起,中節隨,根節追。這樣不致有長短、曲直、參差、俯仰等弊端。起、隨、迫為勁法。節名雖各異,勁法一致。統身勁法然,各節勁法亦然,俱起於根,順于中,達於梢。起要起去,隨要隨定,追要追上。一動三勁俱到,則無弊病。

齊四梢:毛髮為血梢,手指、腳趾為筋梢,牙齒為骨梢,舌為肉梢,此為四梢。四梢要齊蔽,舌要頂,齒要扣,手指、腳趾要扣,毛孔要緊。舌頂上齶則津液上注,氣血流通;齒要扣,則氣貫骨髓;手指、腳趾要扣,則氣注於筋;毛孔要緊,久練勤習,功成則周身氣沉而堅。舌之頂、齒之扣、手指腳趾之扣、毛孔之緊,一齊如法為之,無先後遲速之分。四者如有缺點,則氣散而力怠,便不足以言技。但行拳或交手時,鬚髮欲衝冠,指欲透骨,牙欲斷筋,舌欲推齒。意念一動心一顫,四梢皆至,四梢齊蔽,內勁即出。氣自丹田生,如虎之怒,龍之驚。氣發須吐聲,手隨聲發,聲隨手落。一動百動,四梢齊蔽,內勁豈有不出之理!秘訣曰:上提下墜中束練,妙術盡在呼吸間

五勢者,大、順、拗、小、敗。五勢之變化本陰陽之理,太極之功,動之則分,靜之則合,無過不及,隨屈就伸,一氣貫穿,剛柔相濟,按之有陰陽,行之似波浪,其變化無窮。五勢變化合於五行,五行相生相剋順乎自然,合乎陰陽,亦合於人體之變化。五行者,金、木、水、火、土,內屬五臟,外屬五官。如心屬火,心動勇氣生;肝屬木,肝動火焰沖;脾屬木,脾動大力功;肺屬金,肺動沉雷聲;腎屬水,腎動快如風。此是五行存在於體內。目通肝,鼻通肺,耳通腎,口舌通心,人中通脾,此是五行現於體外。訣曰:五行真如五道關,無人把守自遮攔。此真論也。再如手心通於心屬火,鼻通肺屬金,火到金化,此自然之理,餘則類推。天地交合,雲蔽日月,武藝相爭,先閉五行。自己可比為天,他人可比為地,眼為日月手為雲。要先閉住自己五行,然後再克他人五行。天地交合:即自己與他人交手。雲蔽日月:即用手擊打他人眼睛。

五勢、五行、五官、五臟關係

五勢:大拗順小敗

五行:金木水火土

五官:鼻目耳喉人中

五臟:肺肝腎心脾

訣曰:肺動沉雷聲,通鼻;肝動火焰沖,通目;腎動快如風,通耳;心動勇氣生,通口舌;脾動大力功,通人中。

(一)大勢變化

大勢(正勢)屬金,須含胸拔背,氣斂丹田,靜以觀動,借勁使勁,或曰順人之力、借人之借。其變化訣曰:氣練丹田站當中,留神細看來人形;南來順他上北往,東來順他向西行;見勁使勁借他勁,不可爭力逆進行。

注:大勢是一腳實、一腳半虛半實的預備姿勢,這時主要是察敵人之來勢,審敵人之短長,因敵之動而動,見手使手,借勁使勁,後發先至,後發制人。

(二)順勢變化

順勢(直出勢)屬水,其變化訣曰:單鞭伸開一條線,四路來人能改變;一變昆捶掛裹手,二變劐山捶當先,三變手眼身法步,四變掃腿帶地盤。

注:順勢是順身順步、兩腳俱實的擊敵之勢,它的變化很靈活,能四面出手上步,不單只攻一路。

(三)拗勢變化

拗勢(十字勢)屬木,靜勢則斜身拗步,動勢則橫走豎撞,迎風掌、斜身拗步等又為此勢中之得意手。其變化訣曰:拗勢伸開似龍形,合肩扣步走西東;橫走豎撞迎風掌,斜身拗步令人驚;左翻右轉橫擺腿,栽捶快捶不留情。

注:拗勢之特點是拗步斜身,能橫走豎撞,出手迅速而又威力大,使各種腿法應用方便,任意變化,故有“五勢變化得意手”之稱。

(四)小勢變化

小勢又叫丁腳勢,屬火,站開其穩如釘,其變化尤多,刁拿鎖帶、踢拔伸縮、勾掛踩踏、摧腿截腿尤為其所長。其變化訣曰:小勢站穩賽如釘,截撞踢踏似猴形;刁拿鎖帶靠身肘,勾掛踩蹁步法精;摧腿截腿迎風腿,上下變轉快如風。

注:小勢為一腳實、一腳虛之擊敵姿勢,多在小踢小打小捉小拿時用,其變化迅速,出腿方便,如猿猴一樣靈活。

(五)敗勢變化

敗勢又叫斜側勢,屬土,千變萬化,以快為妙,敗中取勝是其良技。其變化訣曰:敗勢伸開回頭看,左劈右扣隨時變;前後左右撐拔腿,前劐後挑上下翻;腳打七分手打三,千變萬化快為先。

注:觀敗勢之形態有抽撤、閃化之象,拳法技擊要法認為“抽撤即攻,閃化即打”。此功可使敵慘敗于他最得意的一刹那間,此敗勢之所為。

總注:五勢之變化雖為練法,卻包藏了技擊精華,即“絕手亂拳皆包藏於其中”的道理。若說五勢之基本變化為立,那麼五勢變化的口訣就是破,是使架子打破基本套路的框框,而上升到無形無態的高級階段的方法和規律。

二、步法變化論

步法概而言之,有樁步與行步之分。樁步以五勢為本,行步以三法為宗。五勢者,大、順、拗、小、敗;三法者,擺法、撤法、紮法。五勢與金、水、木、火、土五行相合。大勢屬金,金能生水,所以能變順勢;順勢屬水,水能生木,所以能變拗勢;拗勢屬木,木能生火,所以能變小勢;小勢屬火,火能生土,所以能變敗勢;敗勢屬土,土能生金,所以又能變大勢。五行相生者順,相克者逆。三法中,擺法(閃法)為行步之首,忽左忽右,忽進忽退,忽上忽下,行東就西,妙在活步;撤法在於抽撤之速;紮法在於進攻之疾。初學者務必求真為要。擺法是橫向運動(閃動);紮法是縱向(進法);撤法是斜向運動(退法)。

注:步隨身換,腳隨手出,上步需要先上身,腳手齊到才為真,此為步法變法要義之所在。五勢是諸拳勢的五個基本要素,特點是可以變化,其規律與五行相生相剋之理相合。行步三法為諸般行步之基礎,其中擺法最為難練,為行步之首,忽東西,忽進退,活步之妙,常出乎敵意料,使敵處處受阻,走投無路。撤法、紮法在於迅猛,可進退,可長短,迂回包抄,埋伏截擊皆在其中。

第四章三晃膀套路圈解(演練:張茂強)

預備姿勢:兩手自然下垂,兩目平視前方,兩腳先立正,再站立與肩同寬(圖1,圖2)。

第一式三晃膀順步捶(虎抱頭)

掌心向上,兩掌上提,提至兩乳,隨之吸氣(圖3);再翻掌向下,氣沉丹田,將圖2、圖3的動作重複一遍,變捶,目視前方並向下沖拳(圖4),左拳提起至左乳前,右拳向下、向前、向上、向右後方翻轉,至右前方屈臂,左拳隨之向下、向左後並屈臂于左後方,兩捶尖向上,同時提左膝,或腿直立(圖5);邁左步,轉雙臂,要膀轉身搖,提左腿,過右步,右腳彈踢成馬步,發左拳,拳心由上轉下,右拳舉于左胸前,拳眼向下(圖6)。

第二式掖手(掛掌)

右拳從胸前由下向上舉於頭頂右上方,提右腿向後坐,同時左手變掌,屈臂于左前方,成左丁虛步,左手與肩平,右拳由頭頂至左手成斜線,目向左視(圖7)。

第三式弓步單鞭勢

提左膝,跨左腿,成左弓步,盤雙肘,兩拳抱於兩肋,先沖右拳,再沖左拳,右拳掄至身後(圖8)。

第四式十字捶(十字披紅)

震右腳,成左虛步,裡合兩臂,收兩拳,右拳置右乳下,左肘頂左腰眼(圖9);跨左腿成左弓步,左拳自前向上、向後劈打,右拳由乳下打出(圖10)。

第五式回馬捶(懷中抱月)

拔左步於右腿後,再提右膝,同時左拳由後向上、向下回懷護襠;右拳打出沖天捶(圖11);落右腳後跳步,身體右轉,拐右肘,成右弓步,兩拳在頭上下,勢若抱月(圖12);左拳打出,拳心由上轉下,右拳後抽,拳眼向下,置於右胸前成馬步(圖13)。

第六式掖手

提左腳上左步,左掌前劈,右掌由上向左劈下(圖14);變左虛步,左掌前出,右腿下蹲,右掌在右腰側(圖15);右腿後坐,右手從胸前由下向上,至頭頂右上方成五虎拳,左掌從懷裡由上向下屈肘於左側,同時收左腳成丁虛步(圖16)。

第七式 單鞭

提左膝,跨左步,成左弓步,盤雙肘,先打右拳,再打左拳,兩拳心向下,出拳均為打陰合陽(圖17)。

第八式收步托槍勢(坐虎勢)

右腳拔步,成後坐步,收左腿成左虛步,收兩拳,左肘頂在腰眼,右拳置於左腰眼前(圖18)。

第九式順步捶(硬開弓)

跨左步,打左拳,右肘尖後撞,右拳置於右胸前,成馬步,目視左前方(圖19)。

第十式分手苗(分手)

提左腿向後坐步,成左丁虛步,同時右拳變掌,從胸前由下向左抄手至左側,左拳變掌,向上經胸前再向下繞至身前(圖20);左掌裡翻置於右肋,右掌向左前方打出,置於頭左上方,同時提左膝於胸前,左腳尖豎直向下(圖21);跨左步,右掌從左上方繞至右側,盤肘打右拳,再打左拳,右拳掄至身後(圖22)。

第十一式通天捶(摘耳法)

提右膝,左拳由懷裡護襠,右拳盤至懷裡由下向上打出(圖23)。

第十二式弓步沖拳

右腳由上向後蹬出,右拳從胸前向下、向後掃襠打出,左拳從懷裡向前打出,成左弓步(圖24)。

圖23 圖24

第十三式摟蛇勢(餓狼掏心)

收左腳,成左虛步,左拳變勾手,自下拉於身後,右拳虛握,由上落至身前,縮兩肩(圖25)。

第十四式 白鶴亮翅

提左腳,跳步成左弓十字步,兩勾手急出變掌上桃(圖26);震右腳,右手由前向後摟出,左掌從後向上、向前推出,同時提左膝,兩掌撐開(圖27)。

第十五式十字捶

屈右腿下蹲,兩手盤肘變拳置於腰間,跨左步成左弓十字,左拳由前向上、向後劈打,右拳向前沖出(圖28)。

第十六式托槍勢(托蛇勢)

收左腳,成左丁虛步,同時左拳從後向上、向下砸,右拳收回,左肘、右拳置於腰眼(圖29)。

第十七式 順步捶

跨左步,打左拳,右時後拉,右拳置於胸前(圖30)。

第十八式:撐勢

墊左步,提右膝,兩拳變掌,並屈曲臂;左掌在左上方,右掌在右膝前,目視右方(圖31)。

第十九式四步撐(仙人摘茄)

跨右步成右弓步,擊右掌(圖32);邊左腳,提左膝墊右步,兩掌變勾手上挑(圖33);上左步,提右膝,踐步跳起,右掌從前向上、向後繞於右腰眼,左掌由後向前。屈肘于左胸前(圖34);跨左步,左常向後劈打,右掌自懷裡由下向前上方托打(圖35)。

第二十式 卸步打虎勢

拔左腳後,卸一步成馬步,右掌內下向左、向上擊出,變拳至頭頂上方,屈右臂;左掌自胸前由上向下置於左膝,目視左前方(圖36)。

第二十一式 踢腿擔子勢(二郎擔山、靠背勢)

右腿向左踢出,落成馬步,右拳自上於懷裡向右打出,左拳向左上打出,兩拳同出(圖37)。

第二十二式 獻肘雙躍膀(大躍膀、肘膝連擊法)

左拳自後屈肘於肩,置左拳于左耳門,向前打出;右拳自前向上向後劈打,成右十字步(圖38);收右腳,左拳收於胸前,有拳收於右腰眼,成右虛步(圖39);邁右步,打左拳,右拳屈肘十右耳門,成右十字步(圖40);上左步,左拳由上向後劈打,右拳獻肘,由懷裡打山,成左上字步(圖41);收左腳,右拳收於胸前,左拳收于左腰眼,成左虛步(圖42),跨左腳,打右拳,左拳曲時於耳門,成左十字步(圖43)。

第二十三式收步托槍勢

收左腳成左丁虛步,左肘右拳置於左腰眼(圖44)。

第二十四式 順步捶

跨左步成馬步,打左拳,右肘後擊,右拳置於胸前(圖45)。

第二十五式 拾勢沖天捶

墊左步,提右膝,兩拳變掌,右掌顧於右膝前,左掌置於胸前(圖46);邁右步,左腳前跟,成蹲勢(圖47);右掌單拉,左掌外推(圖48);左腿站直,提右膝,左拳掃襠而近於左側,右拳打出擊眉心(圖49)。

第十四式 白鶴亮翅

提左腳,跳步成左弓十字步,兩勾手急出變掌上桃(圖26);震右腳,右手由前向後摟出,左掌從後向上、向前推出,同時提左膝,兩掌撐開(圖27)。

第十五式十字捶

屈右腿下蹲,兩手盤肘變拳置於腰間,跨左步成左弓十字,左拳由前向上、向後劈打,右拳向前沖出(圖28)。

第十六式托槍勢(托蛇勢)

收左腳,成左丁虛步,同時左拳從後向上、向下砸,右拳收回,左肘、右拳置於腰眼(圖29)。

第十七式 順步捶

跨左步,打左拳,右時後拉,右拳置於胸前(圖30)。

第十八式:撐勢

墊左步,提右膝,兩拳變掌,並屈曲臂;左掌在左上方,右掌在右膝前,目視右方(圖31)。

第十九式四步撐(仙人摘茄)

跨右步成右弓步,擊右掌(圖32);邊左腳,提左膝墊右步,兩掌變勾手上挑(圖33);上左步,提右膝,踐步跳起,右掌從前向上、向後繞於右腰眼,左掌由後向前。屈肘于左胸前(圖34);跨左步,左常向後劈打,右掌自懷裡由下向前上方托打(圖35)。

第二十式 卸步打虎勢

拔左腳後,卸一步成馬步,右掌內下向左、向上擊出,變拳至頭頂上方,屈右臂;左掌自胸前由上向下置於左膝,目視左前方(圖36)。

第二十一式 踢腿擔子勢(二郎擔山、靠背勢)

右腿向左踢出,落成馬步,右拳自上於懷裡向右打出,左拳向左上打出,兩拳同出(圖37)。

第二十二式 獻肘雙躍膀(大躍膀、肘膝連擊法)

左拳自後屈肘於肩,置左拳于左耳門,向前打出;右拳自前向上向後劈打,成右十字步(圖38);收右腳,左拳收於胸前,有拳收於右腰眼,成右虛步(圖39);邁右步,打左拳,右拳屈肘十右耳門,成右十字步(圖40);上左步,左拳由上向後劈打,右拳獻肘,由懷裡打山,成左上字步(圖41);收左腳,右拳收於胸前,左拳收于左腰眼,成左虛步(圖42),跨左腳,打右拳,左拳曲時於耳門,成左十字步(圖43)。

第二十三式收步托槍勢

收左腳成左丁虛步,左肘右拳置於左腰眼(圖44)。

第二十四式 順步捶

跨左步成馬步,打左拳,右肘後擊,右拳置於胸前(圖45)。

第二十五式 拾勢沖天捶

墊左步,提右膝,兩拳變掌,右掌顧於右膝前,左掌置於胸前(圖46);邁右步,左腳前跟,成蹲勢(圖47);右掌單拉,左掌外推(圖48);左腿站直,提右膝,左拳掃襠而近於左側,右拳打出擊眉心(圖49)。

第二十六式擋勢(狸貓上樹)

跨右步,提左膝,踐步跳起,落成右弓步,左拳自左耳門,向前打出,右拳由前向下、向後掃過,右拳屈肘拳頭經耳門外掛,成右十字步(圖50),目視左拳方向;右拳向前打出之同時,左拳由前向下、向後掃襠而成馬步(圖51),目視左拳方向。

第二十七式守腰勢

提右腿,收左腳,成左虛步,左肘頂左腰眼,右拳置於右腰眼(圖52),目視左前方。

第二十八式強二起(旱地拔蔥)

跨左步,兩拳分別從左右打開成馬步(圖53);兩腳同起,身體於空中左轉180°(圖54,55側),落地成左弓步,右斜側式,左拳置於左肩前,右拳置於右腿上側(圖56)。.

第二十九式 一步三捶(奔打捶)

提右腿,出左拳,落右步反臂劈打右拳(圖57),提左腿上前轉體180°打左拳(圖58),目隨出拳方向;墊右步,出右拳,左拳裡盤肘,落左腳成左虛步,手托槍式(圖59),目視左拳方向。

第三十式順步捶

跨左步,打左拳,曲右臂肘用力後撞,成馬步(圖60),目視右拳方向。

第三十一式跨越順步捶(野馬分鬃)

獻右肘,右拳打出,左拳由前向上、向後劈打,同時成左十字步,(圖61,62),目視右拳方向;收左腳成左虛步,右肘置於右腰眼,右拳在胸前,左拳置於左腰眼(圖63);跨左步,打右拳,左拳抽於耳門(64);收左步,右拳收于左腰眼前,左權收回胸前,在跨左腳成馬步,左拳打出,右臂曲肘用力後撞(圖65),目視左拳方向。

第三十二式剪捶

墊左步,提右膝右拳盤肘置於右膝前,左拳置於左側上方(圖66),目視右前方;落右腳,提左腿,右拳下右側打出,左拳在收右拳同時,經腰部向右前方打出(圖67),目隨出拳方向;右拳置於右腰眼,落左腳成左弓步,左拳由前向上、向後劈打,右拳從懷中打出成拗步十字勢(圖68),目視右拳方向。

第三十三式敗勢

左拳由後經耳門變掌,向向前順身劈按,置於左腿上,右右拳變掌後抽,顧門面而成右僕步(69),目視右前方。

第三十四式外撇蓮(烏鴉蹬枝)

身體前挺,提右腿彈出,兩掌從懷裡翻出,掃拍右腳面(圖70)目隨運動方向,落地為馬步,右掌變拳打順勢順風捶,左掌變拳由裡外旋後拽,拳心向外(圖71)目視右拳方向。

第三十五式雙沉肘

右拳經頭頂到後,擰身護襠雙躍肩,且兩肘同時沉下(圖72),目視左拳方向。

第三十六式趕紮

墊右步震腳,上左步,左拳拗勢劈打,右肘向後撞助力,大臂與小臂成90°角,右拳置於右胸前成馬步(圖73),目視左拳方向;收左腳,兩拳變掌收於兩肋(掌心向上),凝神定氣,兩兩手隨後自然下垂,成立正姿勢,目平視前方(圖74)。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