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嚴複的家風

近讀《勤業重群冠中西:嚴複與嚴氏家風》一書, 深感“家風”這種看不見的風尚習慣、摸不著的精神風貌, 在一個家庭乃至一個家族長期延續過程中發揮著無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嚴複9個子女個個成人成才, 離不開良好家風的薰染教化、沾溉浸濡。

嚴複一生堅持科學思想, 勇於追求真理, 為“開民智、鼓民力、新民德”進行了不懈努力。 他翻譯的《天演論》等名著, 系統地將西方的社會學、政治學、政治經濟學、哲學和自然科學介紹到中國, 被譽為中國近代史上向西方國家尋找真理的“先進的中國人”。 不僅如此, 他還把這些理念貫穿到學校教育中,

著力推動教育救國, 為國家的教育事業立下了不朽功勳。

世上沒有無源之水、無本之木。 嚴複的成長, 得益于其中醫世家良好家風家教的滋養, 因此他非常注重對子女的教育, 在生活處世中, 在封封家書中, 不時以言傳身教影響自己的孩子, 使自己一生恪守的信條, 春雨潤物般滲透到子孫的血脈之中, 即使人生多艱也不改其志。

《勤業重群冠中西:嚴複與嚴氏家風》一書, 從嚴複臨終前的1921年10月3日晚上給其子女寫遺訓起筆, 圍繞勤學勤思、敬業樂生、學貫中西、愛國奉公等嚴氏子孫共同擁有和遵守的人生態度和處世原則, 全面系統地梳理了嚴複的家風、家教, 通過大量事例漸次展現優良家風對一個家族的深遠影響。

這位一生心系國家、民族命運的老人, 在遺訓中仍將國家之事擺在第一位, 他要兒女們時刻牢記中國人當以中華傳統文化和禮儀規範為根本, 以國家為先, 以群體為重;他一生為哮喘、肺病所累, 深知健康之重要, 要兒女們謹記身體健康乃人生第一要義;他一生勤於學習與思考, 深知學習的重要性, 要子女們珍惜時日、把握機會, 勤業勤思;他一生奉公愛國, 為民族、為國家的命運殫精竭慮、東奔西跑, 直到晚年才回歸故土, 深知人生難得圓滿, 總有這樣或那樣的遺憾, 因此不要子孫追求大富大貴, 但求一份平安, 對人生缺憾之事淡然處之。 這份充滿智慧的遺訓, 是沉澱在嚴氏後人血液中的文化基因,
是拓寬嚴氏家族成員生命廣度與深度的基石。 有了這樣的文化基因, 出愛國將領, 出兩院院士, 出教育專家, 都水到渠成。

據書中介紹, 遺訓的精神與嚴複平時的家教思想是一脈相承的。 在孩子的學習上, 他雖是將西學介紹到中國的先驅, 卻始終注重中華傳統文化的傳承, 為他們規劃了“先中後西”的成才之路;在為人處世上, 他為孩子訂立的標準可以概括為兩個字:“勤謹”。 在嚴複看來, “勤”代表了恒心與毅力, 是求學立業所應具有的基本態度。 這是他對自己的要求, 也是對子女的殷切希望。 他在家書中提醒三子嚴琥當勤勉好學。 “謹”為專心, 這在嚴複看來是治學做事的關鍵。 他在書信中告誡孩子們, 要做到“謹”, 必須耐得寂寞,

守得孤獨, 以無所畏懼之心, 以嚴謹求實的態度, 一點一點朝目標前行。

“讀萬卷書, 行萬里路”自古以來便是中國人崇尚的一種生活方式, 當四子嚴璿提出要利用暑假時間到西湖遊覽時, 他用“甚以為然”四字表達了自己的讚賞之情。 他鼓勵兒子說, 觀覽名勝, 不但可以陶冶情操, 排遣煩悶, 而且能夠增進人生閱歷和學問, 更可以激發志氣, 是一件很有意義的事情。 同時他也告誡兒子, 如果僅是走馬觀花, 則喪失了旅行的意義, 一定要將遊與學融為一體, 並在出遊前“預備多種學識”:第一, 歷史知識。 “古人生長經由, 用兵形勢得失, 以及土地、產物、人情、風俗”, 均應瞭解。 唯有如此, 才能在身游此地時, 有憑弔之思, 或濟時之意。 第二,

地學知識。 “苟通此學, 則一水一石, 遇之皆能彰往察來, 並知地下所藏, 當為何物。 ”第三, 攝影技術。 “以攝影記載, 則旅行雅游, 成一絕大事業。 ”既掌歷史以品人文之韻, 又懂地學以享自然之美, 更攝美影以增旅行之雅, 多有詩情畫意!

中國歷來重視家教和門風。 嚴氏家風的締造與傳承, 是歷代家族成員共同努力的結果, 但嚴複的言傳身教無疑是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 正是在他的帶動下, 嚴氏家族愈加綿延昌盛、繁榮興旺。 因此, 讀這本書, 感受嚴氏家風的醇厚, 領會嚴氏家訓的智慧, 可以幫助我們完成自我昇華, 增加前行的精神動力。 (何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