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延安王岔溝村第一書記史文潔 做真心溫暖群眾的人

第一書記, 做真心溫暖群眾的人

延安市寶塔區橋溝街道王岔溝村第一書記 史文潔

今年3月, 我被選派到寶塔區橋溝街道王岔溝村擔任第一書記。

印象中的第一書記, 應該是像安徽省滁州市鳳陽縣小崗村黨委第一書記沈浩那樣, 在特殊的時代背景下, 用對黨和人民絕對的忠誠幹事創業, 用自己的勤懇博學, 打破常規謀劃思路, 給偏僻落後的小山村帶去光明與希望。

沈浩在小崗村的六年間, 小崗村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而他本人, 也在艱苦的環境中, 經受了生活事業的困苦, 最終倒在了傾其心血的工作崗位上。

和沈浩相比, 我們是幸運的。

我掛職的王岔溝村, 離城裡只有短短幾分鐘的車程, 村幹部及黨員群眾精誠團結, 在去年已經謀劃好了發展規劃, 村裡的柏油路, 不會讓我經歷下雨天的寸步難行, 村莊美景四季怡人, 老百姓正如沐春風般享受著政策帶來的好處。

我心想著幹好職責以內的事情足夠了, 村上的有些小事情, 用不著我親歷親為便能手到擒來。

可當我走訪了村裡的一個貧困戶之後, 便深深自責自己的輕率。

有一天, 忙完手頭的工作, 因為要瞭解村上的精准扶貧工作,

我便在村主任高勇的帶領下, 去了周光明家。 周光明是全村人人皆知的貧困戶, 他本人從小身患小兒麻痹, 沒有勞動能力, 妻子陳毛春也因智障需要照料, 還有一個年邁多病的父親, 使這個原本貧困的家庭雪上加霜。 去年, 在精准扶貧的政策幫助下, 他們用政府出資新建的雞舍養殖蛋雞, 除此之外, 政府兜底政策為他們申請了慢性病救助、退耕還林補貼及殘疾人專項補貼。 去年年底, 按照精准脫貧的標準, 他們已經實現了脫貧。

去看望他們的時候, 家裡只見到了周光明年邁的父親。 “大爺, 去年的蛋雞是不是已經產蛋了?價錢怎麼樣?雞飼料貴嗎?好不好賣?賣雞蛋的錢夠補貼家用嗎?”, 見我問了一連串問題, 老人躊躇許久才仔細回應,

他說, 為了多些回頭客, 他們沒有喂過飼料, 都是用玉米餵養, 產的雞蛋金黃金黃的, 去年還賣得不錯, 今年也不知是知道的人太少還是咋的, 雞蛋都賣不動了!隨即便帶我去裡屋看框裡積存的雞蛋, 大爺焦急的說:“我年紀大了, 腿腳不好, 兒子也行動不便, 只能等人來買, 可沒人打聽, 這雞蛋還沒見利就要壞框裡了, 這段時間的辛苦又白費了!”

從周光明家出來, 我向周圍親戚朋友打了招呼, 如果有人想買土雞蛋, 便聯繫我, 市內送貨上門。

接下來的幾天, 也沒人打電話諮詢。 於是, 我又跑去找單位的管灶師傅, 軟纏硬磨地讓他把每天給街道幹部吃的一盤十五元的洋雞蛋換成了一盤三十元的土雞蛋。 沒過幾天,

便聽單位同事談論王岔溝的土雞蛋好吃, 還陸續向我打聽買土雞蛋的事, 就這樣, 短短兩天時間, 周光明家原來滯銷的雞蛋被賣掉了, 剩下最後的二十顆雞蛋, 也被我買了回來。

回到家中, 細心的婆婆發現二十塊錢的土雞蛋, 竟有二十六顆!不對啊, 一顆雞蛋一塊錢, 是不是老人家年紀大, 數錯了?我隨即便打電話給高主任詢問情況, 高主任聽後笑了笑, 他說, 書記啊, 周光明是念著你幫他們賣雞蛋, 才悄悄給你多放了六顆……

多放了六顆雞蛋……

我腦海中瞬間浮現出對老人家的初次印象:年紀大了,因為耳聾,每聽一句話,都要重複問好幾遍,因為腿腳不好,走路總是駝背彎腰,駐著拐杖也步履蹣跚。每次見到他,都是一幅衣衫襤褸的樣子……可就是動動嘴皮子幫他賣個雞蛋這麼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卻被老人家記在了心裡,並用那六顆雞蛋回饋了對我援手幫助的萬分感謝……

想到這裡,心裡頓生莫名的感動。只是給了他老人家力所能及的幫助而已,我相信,任何人在面對質樸的需要幫助的貧困戶,都會這麼做!可老人家看似簡單卻又善良的舉動,突然讓我感到肩上除了工作職責以外沉甸甸的責任,我想,那便是在老百姓對生活的困苦失望時,我們毫無私心為他們暖心窩兒的一份擔當!

在安徽鳳陽的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用他對群眾和基層事業的滿腔熱忱,掀起了農村改革的熱潮,用他45年的短暫生命書寫了一個普通“村官”的大寫人生。於是,小崗村的老百姓,一直惦念著這個把真心捧給他們的第一書記!而同樣作為農村掛職第一書記,我們或許幹不了像沈浩那樣大刀闊斧搞改革的大事,但卻可以像他一樣,捧出真心,把群眾當家人,尊重他們、愛戴他們、幫助他們,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小事,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無愧於“第一書記”這光榮而美好的頭銜!

我腦海中瞬間浮現出對老人家的初次印象:年紀大了,因為耳聾,每聽一句話,都要重複問好幾遍,因為腿腳不好,走路總是駝背彎腰,駐著拐杖也步履蹣跚。每次見到他,都是一幅衣衫襤褸的樣子……可就是動動嘴皮子幫他賣個雞蛋這麼一件微乎其微的事情,卻被老人家記在了心裡,並用那六顆雞蛋回饋了對我援手幫助的萬分感謝……

想到這裡,心裡頓生莫名的感動。只是給了他老人家力所能及的幫助而已,我相信,任何人在面對質樸的需要幫助的貧困戶,都會這麼做!可老人家看似簡單卻又善良的舉動,突然讓我感到肩上除了工作職責以外沉甸甸的責任,我想,那便是在老百姓對生活的困苦失望時,我們毫無私心為他們暖心窩兒的一份擔當!

在安徽鳳陽的小崗村,第一書記沈浩用他對群眾和基層事業的滿腔熱忱,掀起了農村改革的熱潮,用他45年的短暫生命書寫了一個普通“村官”的大寫人生。於是,小崗村的老百姓,一直惦念著這個把真心捧給他們的第一書記!而同樣作為農村掛職第一書記,我們或許幹不了像沈浩那樣大刀闊斧搞改革的大事,但卻可以像他一樣,捧出真心,把群眾當家人,尊重他們、愛戴他們、幫助他們,哪怕只是微乎其微的小事,只有這樣,我們才會無愧於“第一書記”這光榮而美好的頭銜!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