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NASA發佈開普勒星表:行星大小很有講究!

6月19日美國航天局召開新聞發佈會公佈了“開普勒”望遠鏡最新的探測成果並公開發佈, 一批共計219個新的系外行星候選目標,

其中有10個接近地球大小並運行在各自的“宜居帶”內。 同時NASA表示即將公開發佈2009-2013年期間的觀測資料。 在此次公佈的星表中新增了

這是“開普勒”太空望遠鏡第8次公佈星表, 也是迄今為止最完整詳盡的星表, 囊括了這台望遠鏡最早的4年觀測資料, 包含了4034個系外行星候選目標,

其中2335個獲得確認的系外行星, 而宜居帶內類地行星則有大約50個, 其中超過30個得到了驗證。 NASA表示, 這也是“開普勒”第一階段任務的最後一份星表。 從2009年升空以後“開普勒”的主要任務就是掃描天鵝座內的一小片天區中的約10萬顆恒星, 通過淩星法探測系外行星。

2013年, 望遠鏡發生重大機械故障, 無法對原有天區進行精確定位。 由於遠在1.2億公里之外, 派人過去修是不可能的。 眼看數億美元的望遠鏡不得不報廢, 地面工程師想到一個大膽的遠端拯救方案——調整太陽能帆板角度, 利用太陽光壓幫助望遠鏡實現平衡!不過代價是望遠鏡必須和太陽保持一個特定角度, 不能隨心所欲地觀測任何天區;同時它的觀測範圍也被迫從天鵝座移到了黃道面, 這當然也是有利有弊, 好處是掃描的天區其實更大了, 但缺點就是黃道面附近“亂七八糟”的東西太多。 不過好消息是, 這種前無古人的太空修復工程竟然獲得成功!2014年起“開普勒”望遠鏡進入生命中第二個探測階段,

NASA的科學家把它命名為“K2”計畫。

此次公佈的資料中沒有涵蓋“K2”計畫, 但顯然, 第一階段其完成的任務已經足夠出色, 給我們展現了許多位置世界。 雖然天鵝翅膀邊上的天區範圍十分有限, 但那麼多恒星擁有自己的行星, 這是非常令人振奮的消息,

積累下來的數千個案例也給了天文學家做統計分析的機會。 研究表明, 存在兩個體型較小的系外行星群落, 一個是“類地岩石行星”, 另一個是“亞海氣態行星”(比海王星略小的氣態行星), 而其他行星數量相對較少, 這或許對天文學家研究行星演化有著重要的借鑒意義。

天文學家從大量的統計資料中推測,在一開始的時候,自然形成的岩石類的行星可能至多也就比地球大75%,然而在某個尚未知曉的原因的影響下,其中一半的行星裹上了氫氣與氦氣,半徑開始增加,這讓它們離開了“類地行星”的行列,向著海王星靠攏。當然這並不說明其他尺寸的行星不存在,如“熱木星”、“冷氣星”(低溫氣態行星)等也是普遍存在的,它們都被歸為“類木氣態行星”或是“巨行星”。其他系外行星探測項目對巨行星也有不少收穫,但要發現更小的“類地岩石行星”和“亞海氣態行星”,“開普勒”更有優勢。不過由於“開普勒”主要依靠淩星法來探測,而恒星本身亮度也會存在一定的變化,公轉週期較長(離恒星較遠)的行星對它來說還是頗有難度的,尤其是被迫開啟“K2”計畫後“開普勒”盯著某一天區的時間就更短了。NASA的科學家表示,目前“開普勒”望遠鏡運行狀況良好,如果一切順利,它還將繼續運行到2018年10月。毫無疑問,“史上最成功的系外行星望遠鏡”的桂冠非他莫屬了。

天文學家從大量的統計資料中推測,在一開始的時候,自然形成的岩石類的行星可能至多也就比地球大75%,然而在某個尚未知曉的原因的影響下,其中一半的行星裹上了氫氣與氦氣,半徑開始增加,這讓它們離開了“類地行星”的行列,向著海王星靠攏。當然這並不說明其他尺寸的行星不存在,如“熱木星”、“冷氣星”(低溫氣態行星)等也是普遍存在的,它們都被歸為“類木氣態行星”或是“巨行星”。其他系外行星探測項目對巨行星也有不少收穫,但要發現更小的“類地岩石行星”和“亞海氣態行星”,“開普勒”更有優勢。不過由於“開普勒”主要依靠淩星法來探測,而恒星本身亮度也會存在一定的變化,公轉週期較長(離恒星較遠)的行星對它來說還是頗有難度的,尤其是被迫開啟“K2”計畫後“開普勒”盯著某一天區的時間就更短了。NASA的科學家表示,目前“開普勒”望遠鏡運行狀況良好,如果一切順利,它還將繼續運行到2018年10月。毫無疑問,“史上最成功的系外行星望遠鏡”的桂冠非他莫屬了。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