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覓宗記》禪宗 初祖 達摩 空相寺 墓塔(上)韋力撰

由西天來中國傳法的高僧, 以名氣論, 達摩應當排在第一位。 關於他的身世, 按照《五燈會元》上的說法, 達摩是:“南天竺國香至王第三子也, 姓刹帝利, 本名菩提多羅。 後遇二十七祖般若多羅至本國受王供養, 知師密跡, 因試令與二兄辨所施寶珠, 發明心要。 既而尊者謂曰:‘汝于諸法已得通量。 夫達磨者, 通大之義也, 宜名達磨。 ’因改號菩提達磨。 ”

原來他不叫達摩, 按照他的師父般若多羅的說法, “達摩”二字是“通大”的意思, 般若多羅認為他的這位弟子很通大, 所以給他改了這個名字。 但上面這段話中, 可以看到,

般若多羅被稱之為第二十七祖, 那麼達摩也就自然成為第二十八祖了。 當然, 這是古印度的排法, 達摩在印度是佛教他那個教派的第二十七祖, 因為他來中國弘法, 由此創造了禪宗, 所以他被中國佛教界視之為禪宗的初祖。

一葦渡江圖

看官肯定都注意到了,

關於達摩的名字有兩種寫法, 一作“達摩”, 而另一作“達磨”, 無論哪種寫法, 其實都是一個譯音, 我以前也本能地以為, 在一千多年前還沒有出臺相應的翻譯標準, 因此在名稱的翻譯上, 有較多的隨意性, 我以為達摩的兩種寫法也是翻譯的不同。 而後讀到印順法師的《中國禪宗史》, 才知道達摩的兩種寫法也同樣大有深意, 印順講述了這兩種寫法的來由。

唐代時神會在《菩提達摩南宗定是非論》中竟然就寫作了“菩提達摩”, 而後的文中, 他又稱其為“達摩多羅”, 到了後來的《歷代法寶記》, 就將兩者合二為一, 將其稱之為“菩提達摩多羅”。 其實在歷史上, 菩提達摩和達摩多羅是兩個人, 因為《雜阿毗曇心論》是達摩多羅譯的, 但是這位達摩多羅有時也譯作“曇摩多羅”。

因為兩個人的名字相近, 所以, 曇摩多羅和達摩多羅有時也被誤作是同一個人。 再後來, 禪宗中的南禪大為興盛, 而南禪中有《曹溪別傳》一書, 此書將達摩寫作“達磨多羅”。 因為南禪的發達, 所以, 原本譯作的“達摩”, 就被定論為“達磨”了, 為此, 印順評價說:“達摩而改寫為達磨, 可說是以新譯來改正舊譯。 然從傳寫的變化來看, 表示了南方禪的興盛。 勝過了北方, 南方傳說的成為禪門定論。 ”

門前廣場

名稱的來由和演變過程, 就是以上這些, 即此可知, 寫作“達摩”方為正寫, 那麼, 我們以下的敘述, 就以“達摩”來稱呼這位禪宗初祖了。 總之, 般若多羅給菩提多羅改名為達摩, 那為什麼達摩又來到了中國呢?那會不會是他的老師派他來中國弘法的呢?

我所查得的各種資料, 比如說《五燈會元》、《景德傳燈錄》、《指月錄》等書, 都是說達摩自己要求出國去弘法:“祖乃告尊者曰:‘我既得法, 當往何國而作佛事?願垂開示。 ’者曰:‘汝雖得法, 未可遠遊, 且止南天。 待吾滅後六十七載,

當往震旦, 設大法藥, 直接上根。 慎勿速行, 衰於日下。 ’”原來, 達摩問師父, 自己應當到哪個國家去弘法?師父勸他, 先不要去, 要等到自己圓寂之後的第六十七年, 再讓達摩前往中國。

奇特的山門

但是, 達摩問師父前往哪裡弘法的這段事, 在南唐靜、筠二禪師所作的《祖堂集》中沒有記載, 其所載者,是般若多羅直接指示了達摩的那幾句話,但這兩段話在翻譯字數上略有區別。達摩聽到了老師的指示,又接著向師父問進一步的細節:“達摩問曰:‘我去彼國行化,有菩薩不?’師雲:‘彼國獲道者如稻麻竹葦,不可稱計。吾滅度後六十七年,各別著人,此國留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彼國,南方勿住。彼國天人不見佛理,好作有緣而愛功德。汝至彼國,則出不住。’”

師父告訴達摩,中國得道之人,多的不可勝數,但同時跟他講,到了中國,不要在南方弘法,因為中國人在那個時代還不懂佛理,只喜歡做功德善事。師父擔心達摩到中國後遇險,於是又給他說了首讖語:“路行跨水複逢羊,獨自恓恓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兩株嫩桂久昌昌。”

寺名應是啟功先生的手筆

般若多羅說的這首讖語,特別像中國算卦者所常用的拆字,按照《祖堂集》上的解釋,他上面所說的第一句中“路行”就是來的意思,“跨水”就是渡江,而“複逢羊”三個字,暗指的就是洛陽。這句話解釋起來,就是暗指達摩是從海路來到中國,他首先是乘船到達了廣州。

而讖語的第二句,是指達摩沒有伴侶,獨自一人前行。這裡所說的“暗渡江”,就是指梁武帝不能大悟,最終渡江北上。而第三句的“日下”,這也是中國常用的古語,是以此來代稱首都。“可憐”也是中國的古語,就是美好的意思。而這“雙象馬”,指的是中國兩位佛教大師——志公和傅大士。

這第四句的“兩株”,就是指的兩個木,二木並列,當然就是個“林”字。而“嫩桂”,“嫩”就是小和少,那麼跟“兩株”連起來,就組成了“少林”二字,這裡所指就是,達摩最終會在少林弘法。後面的“久昌昌”三字,“久”音同“九”,以此來暗指,達摩將會在此面壁九年。

這個簡介上說“空相寺變成為禪宗祖塋”

原來,般若多羅的這首讖語預測出了而後達摩來中國弘法的各種經歷,但那時的達摩可能沒有出過遠門,師父把他的經歷已經預測的這麼清楚了,他還是不放心,於是他接著問師父:“此後更有難不?”,師父回答他:“吾滅度後一百五年而有小難”,而後他就又給達摩說了首讖語:“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僧房名不中。為遇毒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

此語中的“心中雖吉”,就是中國漢字中的“周”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達摩來中國會遇到周王滅佛的遭遇,而川下僧房的解釋略有曲折,因為佛寺中的僧房又稱作“邑”,而“川”下的“邑”合在一起,就是個“邕”字,而後周武帝名叫宇文泰邕,這句話也同樣是指周武帝滅佛,因為“不中”指的就是,周武帝沙汰僧眾。而讖語的第三句也同樣指的是同一件事,“毒龍”指的是周武帝的父親,而“武子”同樣指的是周武帝。而這第四句裡面的“小鼠”,中國十二屬相中,第一個就是子鼠,因此“小鼠”指的是庚子年,因為到了這一年,周武帝駕崩了。

在這裡看到了達摩墓塔

以上的這首讖語,點明了中國會有周武帝滅佛這件事,而此事對中國的佛教來說,當然是個大難,但我的猜測,恐怕般若多羅難以說出這樣的讖語,如上所說,這是中國字的拆字遊戲,印度的梵文恐怕沒有這種玩法吧。這就如同中國的繞口令,如果翻譯成外文,怎麼讀,都不是那麼回事了。

當然,也有可能師父是用古印度語給達摩說了這兩首讖語,而古印度語中是否也有中國的這種拆字之法?這個我完全不懂,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也真佩服這段讖語的中文翻譯者,可惜他沒有留下姓名來,因為他的這個翻法才真正是高水準的“信雅達”。

總之,達摩按照師父所說,後來乘船來到了廣州,在這裡他受到了廣州刺史蕭昂的熱烈歡迎,並且把達摩達到廣州的好消息報給了梁武帝,於是梁武帝立即派人把達摩接到了金陵,然後兩人就有了那場名氣極大的談話。

墓塔臺階的圍牆顯系新修

因為梁武帝特別喜歡做佛事,所以他覺得自己在修行方面積攢了很多功德,既然印度來了一位高僧,他想得到對方的認可,於是他問達摩:“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梁武帝覺得自己做了這麼多的好事,達摩肯定會表揚他,沒想到達摩卻說:“並無功德。”這句話肯定讓梁武帝很意外,於是他反問道:“何以無功德?”達摩回答說:“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達摩認為,這種修行方式只是一種小果,就如同人的影子跟著人身一樣,看著像有,但實際上並沒有。

於是梁武帝問他:“如何是真功德?”達摩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達摩認為,真正的修行是自身完全的空寂,而不是做一些外在的小善事。於是梁武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達摩回答說:“廓然無聖。”這樣的回答當然令梁武帝大感不悅,於是他問達摩:“對朕者誰?”達摩回答:“不識。”

達摩碑全貌

最後,這段對話已經表現出梁武帝心中的不高興了,他把這種不高興已經表現在了言語中,他反問達摩,你是誰?達摩卻回答他說,不知道。對談到了這種境地,當然也就不可能再進行下去了。達摩也明白了,想在這裡傳法已經沒有了可能,於是他就渡江北上,來到了嵩山少林寺。

關於這段事成為了禪宗史上的第一公案,故而歷代的禪宗史都會講述到這段經歷,但所記還是有一定的差異,比如《祖堂集》上所記,就與《五燈會元》不同,除字句上的差異外,《祖堂集》上還有這段公案的續篇,此書中說,達摩離開之後:“志公特至帝所,問曰:‘我聞西天僧至,今在何所?’梁武帝曰:‘昨日送過江向魏。’志公雲:‘陛下見之不見,逢之不逢。’梁武帝問曰:‘此是何人?’志公對曰:‘此是傳佛心印觀音大士。’武帝乃恨之,曰:‘見之不見,逢之不逢。’即發中使趙光文往彼取之。志公雲:‘非但趙光文一人,闔國取亦不迴。’”

達摩大師頌碑旁邊的介紹

看來志公是想到皇帝的住處去拜見達摩,沒想到梁武帝告訴他,昨天已經把達摩送過江到了魏土。志公聞此,當然覺得惋惜,他說,皇帝見到了真正的高僧,卻如同沒看見一樣。皇帝馬上問他,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志公告訴他,此人就是觀音大士。梁武帝聞此,大為懊悔,於是就派人想到魏國把達摩“取”回來。志公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這段話記載無誤,那麼則產生了一個問題,因為在中國流傳很廣的佛教故事中,最著名之一,就是達摩的“一葦渡江”。這個故事是說,達摩跟梁武帝談的不投機,於是就腳踩著一根蘆葦渡江而去。這個故事也成了流傳很廣的佛話,我在不少的寺院裡都看到有這個圖案的碑刻,但在這裡,梁武帝卻說是他派人把達摩送過了長江,雖然他沒有說用什麼運載工具來送,那個時候,南京長江大橋還沒有建起,所以不可能乘車離去。

梁武帝所撰《達摩大師頌》介紹牌

因為有使者所送,那位使者也不大可能有達摩那麼神奇,腳踩一根蘆葦,就能渡過浩渺的長江,這麼推論起來,那只可能是乘船。以理來推,不太可能使者乘船,而讓達摩在江上踩著一根蘆葦,那肯定是達摩也坐在船上,如果達摩坐了船,那麼這“一葦渡江”的著名傳說將如何得以成立?

糾結這些細節當然沒什麼意思,最重要者,雖然達摩僅是一人,而非百萬雄獅過大江,但他的渡江意義卻很偉大:一者,應了他的師父所說的讖語;二者,他在此面壁靜修,終於得到了幾位徒弟。他努力地傳法於這幾位弟子,到了第九年,他想返回祖國,那應該由哪位弟子繼承他的衣缽呢?於是他決定對弟子進行考試。

達摩的考試方法,就是讓他們每個人講講自己這些年來學法的所悟。他跟弟子之間的這場問答,也成為了著名的公案,我還是需要把它抄錄在這裡:“時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釋家殿

以上的文字錄自《五燈會元》卷一,但《祖堂集》上的敘述方式與之不同,該書中,達摩沒有與弟子間的一問一答,而是直接說了這樣一段話:“有三人得我法:一人得我髓,一人得我骨,一人得我肉。得我髓者慧可,得我骨者道育,得我肉者尼總持。我法至六代,陵遲傳法之人。”

這兩段話都說明了達摩最欣賞慧可,但即使這樣,慧可還是沒能完全聽懂師父的話,他問達摩:“何故第六代陵遲傳法之人?”達摩說:“為邪法競興,亂于正法。我有一領袈裟,傳授與汝。”這就是禪宗體系裡面著名的“衣缽相傳”,據說從二祖到六祖,都是以這件袈裟作為信物,以此來證明自己是禪宗體系的正傳,尤其六祖慧能的那段公案,我們談到那裡時再細聊。

總之,達摩拿出了一件袈裟,這件袈裟不知道是他穿過的,還是他另外珍藏的一件,也沒有說明這件袈裟是不是他從天竺帶來者。達摩認為,把袈裟傳給了慧可,就等於正式地對外宣佈,他的傳法弟子就是慧可。然而慧可聽到了師父的這個說法,反而產生了疑問:“法既以心傳心,複無文字,用此袈裟何為?”因為在此之前,慧可曾問過達摩,他所傳之法是否要用文字記錄下來?達摩當時說:“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達摩只履西歸圖

那既然連文字都不立,何必要穿這麼一件袈裟?這當然讓慧可產生了疑問,於是達摩給慧可解釋道:“內授法印,以契證心;外傳袈裟,以定宗旨。雖則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於中三世諸佛遞相授記。我今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後代傳法者有稟承,學道者得知宗旨,斷眾生疑故。”原來,達摩認為他所傳的法雖然是以心傳心,但是有一件袈裟還是有必要的,因為這樣就可以讓後代想學禪宗的人知道哪一位弘法者才是正宗。

總之,他將衣缽傳給了慧可,然後就決定回國了。在走的時候,他還傳給了慧可一部經書:“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

於是,達摩跟慧可說出了一首著名的偈語:“吾本來此土,傳教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說完之後,達摩就說自己要回國了。作為弟子的慧可當然不舍,就問師父,為什麼一定要回去?達摩回答弟子說:“吾自到此土,六度被人下藥,我皆拈出。今此一度,更不拈出。吾已得人付法。”達摩說,他在中國被人害過六次,自己都靠法力得以排毒,但是最後一次他不想自救了,理由就是:因為我得到了傳法之人。

新豎起的殘碑

這麼說來,前六次自救,加上最後一次不救,他總計被人下毒七次,這是《祖堂集》上的說法,然此書之外,其他資料記載的這段事都是說,這段話是達摩在第五次自救之後跟弟子所說,到了第六次他就不再自救,於是就圓寂了。為何差了這麼一次?我也推算不出來問題出在了哪裡。

但是,害他的人究竟是誰呢?《五燈會元》上有這樣一段話:“時魏氏奉釋,禪雋如林。光統律師、流支三藏者,乃僧中之鸞鳳也。睹師演道,斥相指心,每與師論義,是非蜂起。祖遐振玄風,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競起害心,數加毒藥。至第六度,以化緣已畢,傳法得人,遂不復救之,端居而逝。即魏莊帝永安元年戊申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

站在大殿前,下望達摩墓塔

這段話說,當時的魏朝有大量的高僧,其中光統律師和菩提流支最有名望,而達摩來到了魏朝,他的所傳之道跟光統與菩提流支很不同,可能這兩位僧人感覺到了達摩所傳之法將會超過他們,於是他們就六次下毒,想把達摩害死。之前的幾次,達摩都得以自救,而到了第六次,達摩認為終於找到了傳法弟子慧可,於是就不再救自己。但為什麼得到了傳法弟子就不想再自救?這其中的邏輯關係,令我這個俗人難以理解的了,那就將其記錄在這裡吧。總之,達摩圓寂之後,被葬在了熊耳山,並在定林寺內建起了墓塔。

其所載者,是般若多羅直接指示了達摩的那幾句話,但這兩段話在翻譯字數上略有區別。達摩聽到了老師的指示,又接著向師父問進一步的細節:“達摩問曰:‘我去彼國行化,有菩薩不?’師雲:‘彼國獲道者如稻麻竹葦,不可稱計。吾滅度後六十七年,各別著人,此國留難,水中文布自善降之。汝至彼國,南方勿住。彼國天人不見佛理,好作有緣而愛功德。汝至彼國,則出不住。’”

師父告訴達摩,中國得道之人,多的不可勝數,但同時跟他講,到了中國,不要在南方弘法,因為中國人在那個時代還不懂佛理,只喜歡做功德善事。師父擔心達摩到中國後遇險,於是又給他說了首讖語:“路行跨水複逢羊,獨自恓恓暗渡江,日下可憐雙象馬,兩株嫩桂久昌昌。”

寺名應是啟功先生的手筆

般若多羅說的這首讖語,特別像中國算卦者所常用的拆字,按照《祖堂集》上的解釋,他上面所說的第一句中“路行”就是來的意思,“跨水”就是渡江,而“複逢羊”三個字,暗指的就是洛陽。這句話解釋起來,就是暗指達摩是從海路來到中國,他首先是乘船到達了廣州。

而讖語的第二句,是指達摩沒有伴侶,獨自一人前行。這裡所說的“暗渡江”,就是指梁武帝不能大悟,最終渡江北上。而第三句的“日下”,這也是中國常用的古語,是以此來代稱首都。“可憐”也是中國的古語,就是美好的意思。而這“雙象馬”,指的是中國兩位佛教大師——志公和傅大士。

這第四句的“兩株”,就是指的兩個木,二木並列,當然就是個“林”字。而“嫩桂”,“嫩”就是小和少,那麼跟“兩株”連起來,就組成了“少林”二字,這裡所指就是,達摩最終會在少林弘法。後面的“久昌昌”三字,“久”音同“九”,以此來暗指,達摩將會在此面壁九年。

這個簡介上說“空相寺變成為禪宗祖塋”

原來,般若多羅的這首讖語預測出了而後達摩來中國弘法的各種經歷,但那時的達摩可能沒有出過遠門,師父把他的經歷已經預測的這麼清楚了,他還是不放心,於是他接著問師父:“此後更有難不?”,師父回答他:“吾滅度後一百五年而有小難”,而後他就又給達摩說了首讖語:“心中雖吉外頭凶,川下僧房名不中。為遇毒龍生武子,忽逢小鼠寂無窮。”

此語中的“心中雖吉”,就是中國漢字中的“周”字,這句話的意思是說,達摩來中國會遇到周王滅佛的遭遇,而川下僧房的解釋略有曲折,因為佛寺中的僧房又稱作“邑”,而“川”下的“邑”合在一起,就是個“邕”字,而後周武帝名叫宇文泰邕,這句話也同樣是指周武帝滅佛,因為“不中”指的就是,周武帝沙汰僧眾。而讖語的第三句也同樣指的是同一件事,“毒龍”指的是周武帝的父親,而“武子”同樣指的是周武帝。而這第四句裡面的“小鼠”,中國十二屬相中,第一個就是子鼠,因此“小鼠”指的是庚子年,因為到了這一年,周武帝駕崩了。

在這裡看到了達摩墓塔

以上的這首讖語,點明了中國會有周武帝滅佛這件事,而此事對中國的佛教來說,當然是個大難,但我的猜測,恐怕般若多羅難以說出這樣的讖語,如上所說,這是中國字的拆字遊戲,印度的梵文恐怕沒有這種玩法吧。這就如同中國的繞口令,如果翻譯成外文,怎麼讀,都不是那麼回事了。

當然,也有可能師父是用古印度語給達摩說了這兩首讖語,而古印度語中是否也有中國的這種拆字之法?這個我完全不懂,如果是這樣的話,那麼我也真佩服這段讖語的中文翻譯者,可惜他沒有留下姓名來,因為他的這個翻法才真正是高水準的“信雅達”。

總之,達摩按照師父所說,後來乘船來到了廣州,在這裡他受到了廣州刺史蕭昂的熱烈歡迎,並且把達摩達到廣州的好消息報給了梁武帝,於是梁武帝立即派人把達摩接到了金陵,然後兩人就有了那場名氣極大的談話。

墓塔臺階的圍牆顯系新修

因為梁武帝特別喜歡做佛事,所以他覺得自己在修行方面積攢了很多功德,既然印度來了一位高僧,他想得到對方的認可,於是他問達摩:“朕即位已來,造寺寫經,度僧不可勝紀,有何功德?”梁武帝覺得自己做了這麼多的好事,達摩肯定會表揚他,沒想到達摩卻說:“並無功德。”這句話肯定讓梁武帝很意外,於是他反問道:“何以無功德?”達摩回答說:“此但人天小果,有漏之因,如影隨形,雖有非實。”達摩認為,這種修行方式只是一種小果,就如同人的影子跟著人身一樣,看著像有,但實際上並沒有。

於是梁武帝問他:“如何是真功德?”達摩說:“淨智妙圓,體自空寂,如是功德,不以世求。”達摩認為,真正的修行是自身完全的空寂,而不是做一些外在的小善事。於是梁武帝又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達摩回答說:“廓然無聖。”這樣的回答當然令梁武帝大感不悅,於是他問達摩:“對朕者誰?”達摩回答:“不識。”

達摩碑全貌

最後,這段對話已經表現出梁武帝心中的不高興了,他把這種不高興已經表現在了言語中,他反問達摩,你是誰?達摩卻回答他說,不知道。對談到了這種境地,當然也就不可能再進行下去了。達摩也明白了,想在這裡傳法已經沒有了可能,於是他就渡江北上,來到了嵩山少林寺。

關於這段事成為了禪宗史上的第一公案,故而歷代的禪宗史都會講述到這段經歷,但所記還是有一定的差異,比如《祖堂集》上所記,就與《五燈會元》不同,除字句上的差異外,《祖堂集》上還有這段公案的續篇,此書中說,達摩離開之後:“志公特至帝所,問曰:‘我聞西天僧至,今在何所?’梁武帝曰:‘昨日送過江向魏。’志公雲:‘陛下見之不見,逢之不逢。’梁武帝問曰:‘此是何人?’志公對曰:‘此是傳佛心印觀音大士。’武帝乃恨之,曰:‘見之不見,逢之不逢。’即發中使趙光文往彼取之。志公雲:‘非但趙光文一人,闔國取亦不迴。’”

達摩大師頌碑旁邊的介紹

看來志公是想到皇帝的住處去拜見達摩,沒想到梁武帝告訴他,昨天已經把達摩送過江到了魏土。志公聞此,當然覺得惋惜,他說,皇帝見到了真正的高僧,卻如同沒看見一樣。皇帝馬上問他,這是怎樣的一個人?志公告訴他,此人就是觀音大士。梁武帝聞此,大為懊悔,於是就派人想到魏國把達摩“取”回來。志公告訴他,這是不可能的。

如果這段話記載無誤,那麼則產生了一個問題,因為在中國流傳很廣的佛教故事中,最著名之一,就是達摩的“一葦渡江”。這個故事是說,達摩跟梁武帝談的不投機,於是就腳踩著一根蘆葦渡江而去。這個故事也成了流傳很廣的佛話,我在不少的寺院裡都看到有這個圖案的碑刻,但在這裡,梁武帝卻說是他派人把達摩送過了長江,雖然他沒有說用什麼運載工具來送,那個時候,南京長江大橋還沒有建起,所以不可能乘車離去。

梁武帝所撰《達摩大師頌》介紹牌

因為有使者所送,那位使者也不大可能有達摩那麼神奇,腳踩一根蘆葦,就能渡過浩渺的長江,這麼推論起來,那只可能是乘船。以理來推,不太可能使者乘船,而讓達摩在江上踩著一根蘆葦,那肯定是達摩也坐在船上,如果達摩坐了船,那麼這“一葦渡江”的著名傳說將如何得以成立?

糾結這些細節當然沒什麼意思,最重要者,雖然達摩僅是一人,而非百萬雄獅過大江,但他的渡江意義卻很偉大:一者,應了他的師父所說的讖語;二者,他在此面壁靜修,終於得到了幾位徒弟。他努力地傳法於這幾位弟子,到了第九年,他想返回祖國,那應該由哪位弟子繼承他的衣缽呢?於是他決定對弟子進行考試。

達摩的考試方法,就是讓他們每個人講講自己這些年來學法的所悟。他跟弟子之間的這場問答,也成為了著名的公案,我還是需要把它抄錄在這裡:“時有道副對曰:‘如我所見,不執文字,不離文字,而為道用。’祖曰:‘汝得吾皮。’尼總持曰:‘我今所解,如慶喜見阿閦佛國,一見更不再見。’祖曰:‘汝得吾肉。’道育曰:‘四大本空,五陰非有。而我見處,無一法可得。’祖曰:‘汝得吾骨。’最後慧可禮拜,依位而立。祖曰:‘汝得吾髓。’”

釋家殿

以上的文字錄自《五燈會元》卷一,但《祖堂集》上的敘述方式與之不同,該書中,達摩沒有與弟子間的一問一答,而是直接說了這樣一段話:“有三人得我法:一人得我髓,一人得我骨,一人得我肉。得我髓者慧可,得我骨者道育,得我肉者尼總持。我法至六代,陵遲傳法之人。”

這兩段話都說明了達摩最欣賞慧可,但即使這樣,慧可還是沒能完全聽懂師父的話,他問達摩:“何故第六代陵遲傳法之人?”達摩說:“為邪法競興,亂于正法。我有一領袈裟,傳授與汝。”這就是禪宗體系裡面著名的“衣缽相傳”,據說從二祖到六祖,都是以這件袈裟作為信物,以此來證明自己是禪宗體系的正傳,尤其六祖慧能的那段公案,我們談到那裡時再細聊。

總之,達摩拿出了一件袈裟,這件袈裟不知道是他穿過的,還是他另外珍藏的一件,也沒有說明這件袈裟是不是他從天竺帶來者。達摩認為,把袈裟傳給了慧可,就等於正式地對外宣佈,他的傳法弟子就是慧可。然而慧可聽到了師父的這個說法,反而產生了疑問:“法既以心傳心,複無文字,用此袈裟何為?”因為在此之前,慧可曾問過達摩,他所傳之法是否要用文字記錄下來?達摩當時說:“我法以心傳心,不立文字。”

達摩只履西歸圖

那既然連文字都不立,何必要穿這麼一件袈裟?這當然讓慧可產生了疑問,於是達摩給慧可解釋道:“內授法印,以契證心;外傳袈裟,以定宗旨。雖則袈裟不在法上,法亦不在袈裟,於中三世諸佛遞相授記。我今以袈裟亦表其信,令後代傳法者有稟承,學道者得知宗旨,斷眾生疑故。”原來,達摩認為他所傳的法雖然是以心傳心,但是有一件袈裟還是有必要的,因為這樣就可以讓後代想學禪宗的人知道哪一位弘法者才是正宗。

總之,他將衣缽傳給了慧可,然後就決定回國了。在走的時候,他還傳給了慧可一部經書:“吾有《楞伽經》四卷,亦用付汝,即是如來心地要門,令諸眾生開示悟入。”

於是,達摩跟慧可說出了一首著名的偈語:“吾本來此土,傳教救迷情,一花開五葉,結果自然成。”說完之後,達摩就說自己要回國了。作為弟子的慧可當然不舍,就問師父,為什麼一定要回去?達摩回答弟子說:“吾自到此土,六度被人下藥,我皆拈出。今此一度,更不拈出。吾已得人付法。”達摩說,他在中國被人害過六次,自己都靠法力得以排毒,但是最後一次他不想自救了,理由就是:因為我得到了傳法之人。

新豎起的殘碑

這麼說來,前六次自救,加上最後一次不救,他總計被人下毒七次,這是《祖堂集》上的說法,然此書之外,其他資料記載的這段事都是說,這段話是達摩在第五次自救之後跟弟子所說,到了第六次他就不再自救,於是就圓寂了。為何差了這麼一次?我也推算不出來問題出在了哪裡。

但是,害他的人究竟是誰呢?《五燈會元》上有這樣一段話:“時魏氏奉釋,禪雋如林。光統律師、流支三藏者,乃僧中之鸞鳳也。睹師演道,斥相指心,每與師論義,是非蜂起。祖遐振玄風,普施法雨,而偏局之量,自不堪任,競起害心,數加毒藥。至第六度,以化緣已畢,傳法得人,遂不復救之,端居而逝。即魏莊帝永安元年戊申十月五日也。其年十二月二十八日,葬熊耳山。起塔于定林寺。”

站在大殿前,下望達摩墓塔

這段話說,當時的魏朝有大量的高僧,其中光統律師和菩提流支最有名望,而達摩來到了魏朝,他的所傳之道跟光統與菩提流支很不同,可能這兩位僧人感覺到了達摩所傳之法將會超過他們,於是他們就六次下毒,想把達摩害死。之前的幾次,達摩都得以自救,而到了第六次,達摩認為終於找到了傳法弟子慧可,於是就不再救自己。但為什麼得到了傳法弟子就不想再自救?這其中的邏輯關係,令我這個俗人難以理解的了,那就將其記錄在這裡吧。總之,達摩圓寂之後,被葬在了熊耳山,並在定林寺內建起了墓塔。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