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中醫傳承與現代化:包容才能發展

在屠呦呦研究員獲得諾貝爾獎後, 他曾填詞《浪淘沙·諾獎》, 有“古方須賴科技成”之句;當外界對中醫科學性質疑聲四起, 他說, 幾千年的實踐也是一種證據;當《中成藥通用名稱命名技術指導原則。

只要我們有足夠的努力, 假以時日, 相信在未來某一天, 中醫藥的作用機理, 是可以用現代科學來解釋的。

記者:您提到, 中醫藥在繼承發展過程中, 需要一種包容。 這種包容, 不僅是中西醫互相包容, 是不是也包括中醫內部的包容?

張伯禮:一定是這樣的。 中醫藥的繼承發展, 按照中醫傳統模式的流派傳承、對中醫經典理論的堅守是一種模式, 推進中醫與現代醫學融合、以現代科技研究中醫藥也是一種方式。 大家殊途同歸, 且出發點和歸宿都是一致的, 都要相互尊重, 堅持中醫藥自身規律, 都是為了中醫藥的傳承與發展。

再以即將施行的中醫藥法為例, 這部法律允許民間中醫經過考核也可行醫。

不少業內人士表示反對:“我們至少在大學學了五年, 民間中醫沒有這個經歷也能行醫?他們進入會不會衝擊現有中醫人才培養體系?”

這種擔心可以理解, 但是中醫藥法規定了民間確有一批有專長的中醫, 應當給他們從業機會。 當然, 民間中醫需要通過省級政府部門組織的考核後, 才能在規定範圍內行醫, 並且政府還要對他們進行監督。 這有何不可呢?這裡面不僅有對法律、對政府的信心問題, 還要有一種包容發展的心態。 沒有包容的心態, 中醫如何才能向前發展?

人才培養:與時俱進堅持特色

記者:現在有觀點認為, 學院化教育肢解了中醫師承的精髓。 您對此如何看待?

張伯禮:我認為這樣的說法是偏頗的。

過去師承時代沒有院校教育, 師徒相承是一種符合農耕歷史背景的傳承方式。 這種師徒相授的優點在於, 跟著一個師傅學, 可以把師傅的東西盡可能全面地學到並傳承下來。 但是缺點在於:第一, 效率低, 幾年帶出一個徒弟, 培養的人才數量太少, 趕不上現代社會對中醫藥人才需求增長的速度;第二, 科技進步那麼快, 一個師傅掌握的知識畢竟有限, 而現代社會對中醫藥人才所具備知識的要求, 從數量到品質, 從結構到內容都和過去不一樣。 比如, 很難想像, 一個不懂電腦的中醫大夫, 如何獲取醫學資訊, 甚至連病人檢查結果都看不懂。 院校教育的優點在於, 中醫藥人才培養的數量與速度,
以及知識結構和內容的全面性。 但院校教育的缺點也很明顯, 就是學生的臨床實踐動手能力不強, 將在實訓教學和臨床規培中得到補足。

因此, 中醫藥人才培養模式也要與時俱進, 院校培養是主管道, 但要和師承教育緊密結合。 我們天津中醫藥大學今年本科畢業生就有一千六百多人, 全國那麼多中醫藥院校一年能夠培養多少人才啊, 基本能夠滿足需要。 現在, 我們培養中醫藥人才的模式是“5+3”, 五年學習拿到本科學位再進行三年住院醫師規培, 規培就是到醫院跟著有經驗的中醫大夫跟師學藝, 師傅再手把手地嚴格教你。

當然, 中醫的規培, 和西醫的規培, 雖然形式基本一樣, 但內容有很大不同。 最重要的一點是,

中醫規培的三年裡, 進一步強化中醫思維、中醫動手能力, 把中醫的精華傳承下去。

記者:如此理解的話, 中醫人才的培養, 是一個不斷學習、甚至終身學習的過程。

張伯禮:醫生職業就是要終身學習。 我今年都七十了, 看了五十年的病了, 但我每天還在學習, 因為社會進步、醫學發展太快了, 不斷有新知識需要我們學習掌握。 例如, 最近我們對“癡呆”的研究, 又有了很多新的認識。 過去講癡呆多強調“虛”, 腦髓空虛造成的功能減退, 現在看來, 有的已經不僅是“虛”還有“實”了, 是邪實, 如“痰濕”太重, “淤濁”太重, 這些東西影響腦的功能, 進而影響了認知功能。 西醫關於癡呆也有很多新的進展, 都要學習。

記者:為什麼會有這種變化?

張伯禮:因為在幾十年前, 當時人們生活水準、飲食結構、資訊獲取,與現在大有不同。現在是想吃什麼就能吃到,很多人還暴飲暴食,嚴重超標,每天通過互聯網得到的資訊,稱為資訊大爆炸毫不為過。而在幾十年前,每天能吃到一口肉、看到一張報紙、聽到半導體收音機,那就了不錯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代謝性疾病、心身疾病都多起來了,癡呆的發病機理和治療,哪能不隨之而變。

所以,中醫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不管病機如何變化,我們總能根據中醫之“道”,針對不同的病情表現狀態(證候),給出確實有效的解決方案。這太需要我們利用各種手段,包括現代科學手段,深入學習、研究、挖掘中醫藥這個寶庫了。

------

張伯禮,中醫內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國務院醫改諮詢專家委員會成員。

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開展VD(血管性癡呆)系統研究,制定了VD證類分型標準和按平臺、波動及下滑三期證治方案;明確了中風病證候和先兆症動態演變規律,建立了綜合治療方案;創立了腦脊液藥理學方法,揭示中藥對神經細胞保護作用機制;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連續三次得到“973”計畫支持,開創了以組分配伍研製現代中藥的新途徑;完成了首個中藥對冠心病二級預防大規模臨床研究,建立了中醫藥循證評價系列方法和關鍵技術;開拓中成藥二次開發研究領域,推動了中藥產業技術升級。

曾獲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國家獎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發表論文300余篇,培養畢業研究生200余名。(記者 王小波 王奇 實習生 劉泓君/天津報導)

當時人們生活水準、飲食結構、資訊獲取,與現在大有不同。現在是想吃什麼就能吃到,很多人還暴飲暴食,嚴重超標,每天通過互聯網得到的資訊,稱為資訊大爆炸毫不為過。而在幾十年前,每天能吃到一口肉、看到一張報紙、聽到半導體收音機,那就了不錯了。如此巨大的變化,代謝性疾病、心身疾病都多起來了,癡呆的發病機理和治療,哪能不隨之而變。

所以,中醫的偉大之處就在於,不管時代如何變化,不管病機如何變化,我們總能根據中醫之“道”,針對不同的病情表現狀態(證候),給出確實有效的解決方案。這太需要我們利用各種手段,包括現代科學手段,深入學習、研究、挖掘中醫藥這個寶庫了。

------

張伯禮,中醫內科專家,中國工程院院士。現任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中國中西醫結合學會名譽會長,國家重大新藥創制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國務院醫改諮詢專家委員會成員。

從事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醫藥現代化研究。開展VD(血管性癡呆)系統研究,制定了VD證類分型標準和按平臺、波動及下滑三期證治方案;明確了中風病證候和先兆症動態演變規律,建立了綜合治療方案;創立了腦脊液藥理學方法,揭示中藥對神經細胞保護作用機制;方劑關鍵科學問題研究連續三次得到“973”計畫支持,開創了以組分配伍研製現代中藥的新途徑;完成了首個中藥對冠心病二級預防大規模臨床研究,建立了中醫藥循證評價系列方法和關鍵技術;開拓中成藥二次開發研究領域,推動了中藥產業技術升級。

曾獲包括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在內的國家獎7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10項,發表論文300余篇,培養畢業研究生200余名。(記者 王小波 王奇 實習生 劉泓君/天津報導)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