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追記寶坻區方家莊鎮小杜莊村原黨支部書記楊樹員

一名村支書的大愛人生

——追記寶坻區方家莊鎮小杜莊村原黨支部書記楊樹員

市委宣傳部調研組 陳忠權 岳珊

天津北方網訊:2016年的最後一天, 寶坻區方家莊鎮小杜莊村黨支部書記楊樹員因病去世, 噩耗傳來, 這個300多人的小村莊頓時陷入了無盡的哀傷之中。 舉行葬禮的當天, 人們自發從四面八方趕來, 他們執意要送這位村支書最後一程!

“好人走了, 咋不讓我替他去啊!”村裡一位70多歲的老人捶胸頓足, 如同喪子。

“楊書記, 你就是為咱們村累死的啊, 我們捨不得你走!”村民王秀珍哭倒在靈柩前。

“書記,

你走得太早啦, 我們還想跟著你幹!”村幹部們淚流滿面, 泣不成聲。

這“現象級”的送別場面, 是老百姓對這位基層黨支部書記的最大肯定和最高褒獎, 凸顯了老百姓的無限留戀之情, 折射了服務人民、人民就信任的樸素真理, 更映照出了這位基層黨支部書記普通而又不平凡的大愛人生!

做了書記, 心裡就要時刻裝著老百姓

楊樹員弟兄三個, 他排行老二。 小時候家裡條件艱苦, 父親遠在外地工作, 母親獨自帶著幾個孩子生活。 孩子們都小, 家裡的擔子都是母親扛著, 繁重的體力勞動, 幾乎壓垮了母親柔弱的肩膀。 此情此景, 讓年幼的樹員心裡非常難過, 他安慰母親說, “媽, 等我長大了, 一定讓你和全村的老人都過上好日子。

”兒子的孝順讓母親很欣慰, 而這句童言從此深深紮根在楊樹員心裡。

一諾一生。 2009年, 楊樹員全票當選為村黨支部書記。 當時的小杜莊還是一個貧窮落後村, 村容不整、道路不通, 集體經濟薄弱, 村民年收入不足1萬元。 正因如此, 全村老少對楊樹員充滿了沉甸甸的期待。

楊樹員的內心積蓄著一股力量, 他要改變這個生養他的小村莊, 讓她生機勃勃, 煥然一新。 為了全身心投入村裡的事務, 他把經營多年的服裝廠全權交給大哥料理, 自己挑起了強村富民的重擔。 如何帶領村民脫貧致富, 提高村民的收入, 是楊樹員上任之初思考最多的問題。

小杜莊原來是傳統的分散式耕種方式, 家家戶戶自己種地, 產出率不高, 還特別占人手。

於是, 他提出進行土地流轉, 把耕地流轉給種植大戶, 進行規模種植, 村民既可獲得一筆流轉費, 還可騰出時間到企業打工或者自主創業賺錢。 此舉一出, 得到了村民的支持。 現在, 村民們每畝地每年固定有1000元的流轉收入, 村裡的青壯年可以到企業打工, 也可以經營自己的生意, 收入比原來種地翻了好幾倍, 2016年全村人均收入超過2萬元。 市發改委幫扶組到村後, 楊樹員一有機會就和幫扶組商討研究如何發展村集體經濟, 他們入工廠、走田間、訪先進、要政策, 制定了詳細的發展規劃。 在市幫扶組的幫助下, 小杜莊村將市級對村幫扶資金入股一家國有企業, 每年可以為村集體帶來10萬元的收入, 專門用於發展村集體經濟和改善村容村貌。

作為村黨支部書記, 楊樹員無論遇到什麼難題, 都想在前、沖在前、幹在前。 在他潛移默化的傳幫帶中, 小杜莊村鑄就了一支黨性強、一心為民的黨員隊伍。 他們幹事創業忘我工作, 建廣場、辟菜園、拓果園, 扶弱幫困, 讓這個300多口人的小村美起來、靚起來、富起來, 使整個村莊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現在, 走進小杜莊村, 街道寬闊乾淨, 房屋整齊劃一, 家家門口都有小花壇, 種著各種果樹和景觀植物, 基本上家家都購買了小轎車, 這個昔日的落後村, 一舉改變了窮亂差的面貌, 2012年小杜莊村入選“天津特色鄉村”, 2016年被評為天津市美麗宜居村莊, 2016年楊樹員本人被授予“天津市優秀共產黨員”榮譽稱號。

在鄉親們眼中, 楊樹員不僅是可愛、可敬的村支書,

也是一位大家最信任的優秀調解員。 鄰里有了矛盾他管, 家庭糾紛他管, 上訪戶他都要管。 村民有大事小情都找他。 楊樹員就是信訪辦, 他講求方法、樂於助人, 凡事兒只要經過楊樹員的協調, 就沒有解不開的死疙瘩。 7年間, 村裡的上訪率為零, 信訪沒出過村。

楊樹員對待老百姓是有求必應, 對待自己家人的請求有時卻顯得“無情”。 他的妻子回憶, 樹員特別忙, 想吃頓團圓飯都難。 他的父親患有腿疾, 家裡人想按政策給辦殘疾證, 楊樹員卻說, 別辦了, 有我們幾個兒子照顧呢。 他的老舅患了重病, 老人想求外甥給辦殘疾證, 楊樹員就對老舅說, 您缺錢找我, 別給國家添麻煩。

這樣的“無情”, 何嘗不是這位共產黨人的大愛溫情!

幹企業不能只想著發財,更要為老百姓造福

2006年,楊樹員在小杜莊村創建了宇萍服裝廠。憑著踏實肯幹、誠實守信的品質,楊樹員的服裝廠獲得了很多合作企業的讚譽,訂單長年不斷,工廠規模也在壯大,從最初的10多個人,最多時發展到150多人。廠子大了,生意好了,楊樹員想到的,還是如何造福父老鄉親。

楊樹員擔任村支書7年,沒拿回家一分錢,工資全搭給村裡,經常還要自己倒貼費用。當年村裡下雨一街泥,颳風一街土,老百姓都盼著修路。可是,修路談何容易,沒有錢,楊樹員先墊上;修路過程中,楊樹員家裡的電纜、小推車等各種“家什”都被充了公;為了節省資金,他自己跑去跟混凝土銷售商談,把價錢壓到最低;捨不得花錢雇監工,他就自己在施工現場全程負責監工。修完路栽樹,捨不得雇人,他自己帶頭給小樹修枝、澆水,細心照料,讓它們生長得蓬蓬勃勃,讓小村變得生機盎然。架設路燈的很多零件都是他平時積攢的,燈架起來了,村集體底子薄,楊樹員就把路燈的電線接到自己的工廠裡,由廠裡支付電費。幾年間,楊樹員先後為村莊建設投入10多萬元。

村民尹寶芹的兒子、兒媳、孫子都在宇萍服裝廠上班,每月每人工資都達到3000多元,加起來每月超過1萬元,每逢節假日,服裝廠還給他們家免費發米麵糧油,半年都吃不完。尹寶芹感慨地說:“我們家現在買了小轎車,過上了好日子,這都得感謝樹員、感謝他的服裝廠!”

楊樹員的服裝廠還是扶危濟困的“福利”工廠。50多歲的楊樹仿身體殘疾,妻子智力殘疾,父母身體不好常年吃藥,一家5口人的日子全依仗著他,家裡生活特別困難,楊樹員就主動找上門兒,幫他家辦了低保,又把他安排在廠子裡打雜,並承諾:“只要我的廠還在一天,就有你的活兒幹!”現在每月2000多元的穩定收入,讓他的家庭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32歲的苗金龍已經在廠裡工作了10年,入廠前,苗金龍剛剛結婚,當時父母和兄弟陸續生病,為了給家人治病花光了所有積蓄並欠下了外債,是楊樹員幫助他渡過了難關,並把他安排到自己的服裝廠上班。在楊樹員的幫助下,苗金龍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不僅家裡還清了外債,去年還購買了小轎車。

楊樹員生前常說:“我感覺,自己富起來還不算富,能幫助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富有,我的人生才更有價值!”

老百姓幸福了,才是我最大的福氣

2016年剛一入冬,楊樹員“感冒”了,發燒不退,面黃肌瘦,家人和朋友都勸他到大醫院去看看,他說沒有時間去,就讓鎮上的大夫到家裡簡單輸輸液。原來,他當時把心思都放在小杜莊村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上了。

從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最初的裝修設計到置辦廚具設備、一盆一碗,楊樹員都親自監工驗收。往往是正在輸著液,一個電話過來了,他讓愛人拔下針頭,抬腿就走。有時候甚至連針頭都顧不得拔,自己一手拎著輸液瓶子就跑到現場。老人們牙口不好,飯菜既要好消化,又要有營養。楊樹員總是叮囑廚師,照顧老人一定要細心,要把每天的飯菜搭配好,儘量少吃雞和魚,雞骨頭和魚刺容易紮著和卡著老人。馮蘭芹老人記得,她和村裡30多個老人在日照中心的第一餐飯是2016年11月29日,吃的是土豆燉肉,主食是饅頭。那天,楊樹員特意到餐廳,詢問老人們飯菜是否綿軟可口,噓寒問暖特別細心,如同對待自己的父母那樣細心。

當天在場的老人們都發現,樹員顯得非常憔悴,可大家並不知道,那時候的楊樹員已經重病在身。

後來,楊樹員被大哥“押”到了北京住院檢查。檢查的結果讓大哥崩潰了,肝癌晚期!悲痛的大哥沒有告訴楊樹員真相,只說得了肝硬化,需要換肝。“換肝是個大手術,萬一有個萬一,你有啥要說的?”大哥試探地問。楊樹員卻所答非所問:“哥,村裡現在沒錢,你先把日間照料中心採買設備和裝修欠下的錢,用咱服裝廠的錢給墊上吧。”說著,給了大哥一個清單,上邊詳細列著裝修、鍋碗瓢盆等各項花銷,一共6萬多元錢,這是楊樹員給小杜莊墊付的最後一筆錢。

退休幹部楊永江說,楊樹員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後,一直把敬老孝老擺在重要位置上。每年春節前,都自費在自己的工廠裡為村裡70歲以上老人開茶話會,向老人們彙報村裡工作,一起商量怎樣把小村發展得更好。結束後老人們合張影,自己花錢沖印出來送給老人每人一張,再給每位老人送兩桶油,作為過節的心意。7年7張合影,記錄了楊樹員的拳拳敬老之心。

楊樹員不僅自己帶頭敬老愛老,誰家子女兒媳對老人不孝也要管。有一年大年三十兒晚上,因為和兒媳婦鬧矛盾被趕出家門,78歲的村民馮老太太抹著眼淚找上門,楊樹員立即找到老人的兒子兒媳,在他的苦口婆心開導下,終於做通了晚輩的思想工作,兒媳婦也答應以後要好好孝敬老人。老人逢人就說:“在樹員的幫助下,兒媳婦現在特別孝順,知冷知暖,很貼心,現在我的日子過得很幸福。”

作為一名村黨支部書記,楊樹員嘔心瀝血、勤勤懇懇、擔當作為,帶領老百姓攻堅克難奔小康,把一名共產黨人的溫情和大愛帶給了老百姓、傳遞給了身邊每一個人。楊樹員的樸素追求體現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崇高信仰,楊樹員的無私奉獻體現了一名共產黨人的過硬作風,他是眾多基層黨支部書記的優秀代表,無愧於共產黨員這個光榮稱號!(“津雲”—北方網編輯曲璐琳)

幹企業不能只想著發財,更要為老百姓造福

2006年,楊樹員在小杜莊村創建了宇萍服裝廠。憑著踏實肯幹、誠實守信的品質,楊樹員的服裝廠獲得了很多合作企業的讚譽,訂單長年不斷,工廠規模也在壯大,從最初的10多個人,最多時發展到150多人。廠子大了,生意好了,楊樹員想到的,還是如何造福父老鄉親。

楊樹員擔任村支書7年,沒拿回家一分錢,工資全搭給村裡,經常還要自己倒貼費用。當年村裡下雨一街泥,颳風一街土,老百姓都盼著修路。可是,修路談何容易,沒有錢,楊樹員先墊上;修路過程中,楊樹員家裡的電纜、小推車等各種“家什”都被充了公;為了節省資金,他自己跑去跟混凝土銷售商談,把價錢壓到最低;捨不得花錢雇監工,他就自己在施工現場全程負責監工。修完路栽樹,捨不得雇人,他自己帶頭給小樹修枝、澆水,細心照料,讓它們生長得蓬蓬勃勃,讓小村變得生機盎然。架設路燈的很多零件都是他平時積攢的,燈架起來了,村集體底子薄,楊樹員就把路燈的電線接到自己的工廠裡,由廠裡支付電費。幾年間,楊樹員先後為村莊建設投入10多萬元。

村民尹寶芹的兒子、兒媳、孫子都在宇萍服裝廠上班,每月每人工資都達到3000多元,加起來每月超過1萬元,每逢節假日,服裝廠還給他們家免費發米麵糧油,半年都吃不完。尹寶芹感慨地說:“我們家現在買了小轎車,過上了好日子,這都得感謝樹員、感謝他的服裝廠!”

楊樹員的服裝廠還是扶危濟困的“福利”工廠。50多歲的楊樹仿身體殘疾,妻子智力殘疾,父母身體不好常年吃藥,一家5口人的日子全依仗著他,家裡生活特別困難,楊樹員就主動找上門兒,幫他家辦了低保,又把他安排在廠子裡打雜,並承諾:“只要我的廠還在一天,就有你的活兒幹!”現在每月2000多元的穩定收入,讓他的家庭有了穩定的經濟來源。32歲的苗金龍已經在廠裡工作了10年,入廠前,苗金龍剛剛結婚,當時父母和兄弟陸續生病,為了給家人治病花光了所有積蓄並欠下了外債,是楊樹員幫助他渡過了難關,並把他安排到自己的服裝廠上班。在楊樹員的幫助下,苗金龍的生活一天比一天好起來,不僅家裡還清了外債,去年還購買了小轎車。

楊樹員生前常說:“我感覺,自己富起來還不算富,能幫助鄉親們過上好日子,才是真正的富有,我的人生才更有價值!”

老百姓幸福了,才是我最大的福氣

2016年剛一入冬,楊樹員“感冒”了,發燒不退,面黃肌瘦,家人和朋友都勸他到大醫院去看看,他說沒有時間去,就讓鎮上的大夫到家裡簡單輸輸液。原來,他當時把心思都放在小杜莊村的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建設上了。

從老年人日間照料中心最初的裝修設計到置辦廚具設備、一盆一碗,楊樹員都親自監工驗收。往往是正在輸著液,一個電話過來了,他讓愛人拔下針頭,抬腿就走。有時候甚至連針頭都顧不得拔,自己一手拎著輸液瓶子就跑到現場。老人們牙口不好,飯菜既要好消化,又要有營養。楊樹員總是叮囑廚師,照顧老人一定要細心,要把每天的飯菜搭配好,儘量少吃雞和魚,雞骨頭和魚刺容易紮著和卡著老人。馮蘭芹老人記得,她和村裡30多個老人在日照中心的第一餐飯是2016年11月29日,吃的是土豆燉肉,主食是饅頭。那天,楊樹員特意到餐廳,詢問老人們飯菜是否綿軟可口,噓寒問暖特別細心,如同對待自己的父母那樣細心。

當天在場的老人們都發現,樹員顯得非常憔悴,可大家並不知道,那時候的楊樹員已經重病在身。

後來,楊樹員被大哥“押”到了北京住院檢查。檢查的結果讓大哥崩潰了,肝癌晚期!悲痛的大哥沒有告訴楊樹員真相,只說得了肝硬化,需要換肝。“換肝是個大手術,萬一有個萬一,你有啥要說的?”大哥試探地問。楊樹員卻所答非所問:“哥,村裡現在沒錢,你先把日間照料中心採買設備和裝修欠下的錢,用咱服裝廠的錢給墊上吧。”說著,給了大哥一個清單,上邊詳細列著裝修、鍋碗瓢盆等各項花銷,一共6萬多元錢,這是楊樹員給小杜莊墊付的最後一筆錢。

退休幹部楊永江說,楊樹員當選村黨支部書記後,一直把敬老孝老擺在重要位置上。每年春節前,都自費在自己的工廠裡為村裡70歲以上老人開茶話會,向老人們彙報村裡工作,一起商量怎樣把小村發展得更好。結束後老人們合張影,自己花錢沖印出來送給老人每人一張,再給每位老人送兩桶油,作為過節的心意。7年7張合影,記錄了楊樹員的拳拳敬老之心。

楊樹員不僅自己帶頭敬老愛老,誰家子女兒媳對老人不孝也要管。有一年大年三十兒晚上,因為和兒媳婦鬧矛盾被趕出家門,78歲的村民馮老太太抹著眼淚找上門,楊樹員立即找到老人的兒子兒媳,在他的苦口婆心開導下,終於做通了晚輩的思想工作,兒媳婦也答應以後要好好孝敬老人。老人逢人就說:“在樹員的幫助下,兒媳婦現在特別孝順,知冷知暖,很貼心,現在我的日子過得很幸福。”

作為一名村黨支部書記,楊樹員嘔心瀝血、勤勤懇懇、擔當作為,帶領老百姓攻堅克難奔小康,把一名共產黨人的溫情和大愛帶給了老百姓、傳遞給了身邊每一個人。楊樹員的樸素追求體現了一名共產黨人的崇高信仰,楊樹員的無私奉獻體現了一名共產黨人的過硬作風,他是眾多基層黨支部書記的優秀代表,無愧於共產黨員這個光榮稱號!(“津雲”—北方網編輯曲璐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