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農產品“不好賣、賣不出去”的背後是什麼!

每年每到豐收季節, 都有農產品賣不出去而爛掉;這已成為一種常態!農民呢, 是欲哭無淚, 且又無奈。 這種局面, 一直是困擾農村農民發展種植業和養殖業的, 一個卡脖子的難以突破的瓶頸, 是橫旦在農民喉中的一根刺。

為什麼年年如此, 年年總是有人知難而上, 重蹈覆轍呢?難道就真的沒有辦法了嗎?在這賣不出去的背後究是什麼原因造成的呢?要想解決這些問題, 必須找到問題的癥結, 找到問題的根源。 才能更好地解決或規避這些矛盾和問題。

從我國農業現狀結構來看。 我國農業始終處在一種小農經濟的位置上, 種植模式單一, 且小而散, 無法形成規模化。 種植佈局不合理、產品品質參差不齊, 沒有統一的種植標準、無法凝聚成品牌效應;資訊不對稱, 流通不暢通, 環節多、成本高才致使生產出來的東西競爭力差, 無人要。

農民是個非常被動的角色。

農民因對市場沒有可預見的能力, 往往是看見別人種什麼賺了錢, 便“一擁而上”跟在別人後面跑, 結局是搞得大家都“吃虧不討好”。 而這種現象的來源主要是資訊不對稱所致, 沒有一個明確的資訊指引, 農民是盲人摸象, 摸到哪算哪。

農產品, 不好賣, 賣不出去, 直接原因是農民銷售方式單一, 而產品又常常處於一種供大於求的被動狀態。 農產品的特殊性還在於其產品的附加值較低、不耐儲運、外銷物流成本高、中間環節太多等等。 這些都是制約農產品的一些實際因素。

這種現象已經引起國家的高度重視。 在今年的兩會上, 已有代表提出了要建立《中國農業大資料》, 為今後農業生產發揮重大指導意義, 增加預警機制, 避免盲目生產。 大資料的產生由鄉、鎮、縣、市、省到部一級一級地統計, 統籌。 什麼品類, 實種面種, 每個地方歷史消耗量、實際產量、預估缺口量、還應補種多少面積等等。 全方位展現出來, 只要農民一看, 心裡就明白, 這個大家都在種, 已經飽和, 資料顯示已達預警線。

不能再種了, 改種其他的。 力求每個資料精確, 這樣才能避免農民跟風種植所帶來不必要的經濟風險。

農產品的滯銷。 對國家、對農民、對消費者來說, 並不是什麼好事情。 而問題也是多方面的, 涉及面之廣, 不是一朝一夕就能解決的事, 需要全社會的共同努力, 才能逐步緩解供需方面的矛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