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訂閱模式下的新聞盈利困境

在變現困難的媒介環境下, 訂閱模式不是一種新的嘗試, Netflix、Spotify、Amazon Prime、Apple Music等多家公司都採用了這樣的模式。 但這樣的變現模式是否可以解決新聞行業的盈利難題呢?

內容訂閱模式的致命缺陷

很多研究都關注到了現代人的新聞消費習慣, 但對於用戶會從多少新聞生產方來獲取新聞的研究卻不多。 新聞內容本身比新聞來源得到的關注更多, 因此在社交媒體平臺上獲得更多流量的內容提供方也更受歡迎。 我們用@mediabrief的帳號面向關注者做了一個小調查, 詢問他們每天從多少種不同的管道獲取新聞資訊,

得到了以下結果:

有39%的被調查者每天有9至15個新聞消息獲取源, 有33%的被調查者每天有3至8個新聞消息獲取源。 如果每個新聞媒體都在一夜之間建立了付費牆, 人們就需要對每個消息獲取源付費, 他們因此每個月會花費80至120英鎊, 甚至更多。

付費牆建立的基礎是新聞媒體假定每個用戶只會選擇一到兩個訂閱內容,

從而他們會選擇最值得付費訂閱的媒體。 沒錯, 在新聞媒體各自獨立進行商業運作的情況下, 生產優質內容並通過內容付費是收益的關鍵。 但如果從整體新聞媒介行業的角度來考慮, 這種模式卻並不是可持續的。

此外, 付費內容的推廣是有一定年齡局限的, 年輕一代雖然更習慣于為內容付費, 但同時也有了更多的選擇。 現在的內容消費管道非常多元, 過去那種對單一新聞媒體的認可與執著已經很少見了, 數位內容時代的來臨也意味著品牌忠誠度的衰減。

付費模式在影視音樂產業中的成功不可複製

很多人想要將Amazon、Netflix和Spotify等公司的付費模式所取得的成功複製在新聞媒體行業的內容付費模式上,

但其實兩者之間有很大不同。 想像一下20世紀的福克斯、環球影城和華納兄弟每一家都向用戶收取觀看電影的費用, 那麼很快, 這種模式就會失敗, 而那些小的電影製作公司也會難以與大公司競爭。 而事實情況是, 這些公司的電影全都聚合在一個內容平臺上, 比如Netflix。 那麼對於電影愛好者來說每月支付一定的訂閱費用就更有意義, 因為他們可以看到多個不同來源的多部電影。

單純靠社交媒體分發新聞並不是一個很好的解決方式, 因為現實情況是Facebook目前並不會與媒體分利潤。 但對於Netflix來說如果拒絕付錢給內容提供方, 甚至向他們收錢, 那麼電影製片公司很快就會將他們的內容資源放在其他平臺。

普通的觀眾很難支付得起每個電影製片公司的內容費用, 無論他們製作的電影有多好。 同樣, 人們如果花10.99英鎊買一張專輯只能聽到很有限的幾首歌, 那是很奢侈的。 但以往的音樂產業發展模式已經被打破, Spotify的出現使得人們可以聽到更多音樂人的作品, 更重要的是, 可以發現那些比較小眾的獨立音樂人的新作品。 這種模式的改變對於消費者來說需要一定的過度和適應。 很多人拋棄付出確切的費用來購買可以拿到手的產品(DVD或CD)的消費模式, 轉變為每月支付一定的費用來獲得不同來源的數量不限的內容(電影或音樂)。

音樂和電影(大多數)也因其來源唯一性而更具價值。 沒有其他公司可以免費合法地對Netflix的《王冠》劇集進行再生產,

所以想要看這部劇就必須成為Netflix的付費會員。 而在新聞出版領域, 除非內容非常獨特珍貴, 其他一般的新聞內容都非常容易被複製且在其他很多平臺都可以免費看到。

因此, 付費訂閱模式並不能提供一個長久可持續發展的方案。 消費者不再為實體的產品付費,而是通過多種管道獲取新聞資訊。新聞媒體建立了付費牆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內容的價值,認為優質內容不應該免費,這種信念是對的,但如果只認准這一種模式就可能會出問題。

Medium在付費模式上初現成果

如果說在出版媒體領域有哪個媒體平臺很接近Netflix的模式,那麼Medium就是其中之一。Medium已經宣佈要摒棄廣告盈利模式,行業紛紛對其下一步將要採取什麼模式進行了猜測。在2月初,他們宣佈會推出使用者訂閱產品,並開發適合各大內容方的訂閱方案,同時他們也需要將這種模式的具體運作方式清楚地告知使用者。目前已經有一些內容媒體平臺將他們的內容獨家提供給Medium,不過在這種模式下盈利需足夠多才可彌補摒棄廣告模式所帶來的損失。

訂閱模式不是唯一答案

Blendle是荷蘭一家採用線上微付費模式的平臺,也是微付費模式最著名的例子。這家公司不僅已經有百萬用戶,在去年公司還進入了美國,他們的所有用戶中約有15萬在使用微付費模式為內容付費。用戶通常會支付20-50美分來看一篇文章,這個收入會在內容方和Blendle之間按照7/3 的比例分配。

有趣的是,Blendle在今年一月早些時候又宣佈了他們的新方案,就是在原有的微付費模式的基礎上增加新的選擇:9.99美元的價格可以每天閱讀20篇文章;同時更加精准定制化的內容流也會隨之上線。《金融時報》對此報導說Blendle將目標瞄準了那些“中間人”,他們既沒有執著於某一家媒體的內容,又想要通過付費支援那些優質的新聞內容。但新聞媒體對此卻很猶豫,因為擔心這會使他們本身的訂閱用戶流失。這也是為什麼Apple News拒絕了任何跨媒體平臺訂閱的選擇。

Blendle的創始人Alexander Klöpping認為新聞媒體沒有唯一一種有效而成功的變現方式。“我認為微付費模式是一種混合的模式,其中混合了訂閱、打賞、電商、廣告等多種模式。但為了推廣優質的新聞內容,我們需要在其中做一些平衡,同時也達到改善用戶體驗的效果。微付費模式只是媒體變現模式中的一種,單單有這一種也是不夠的。”他還對Medium表達了高度讚揚,“Medium為想要寫比推文更長內容的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網路平臺,Medium可以為Blendle提供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聯合打開共贏局面

目前來看,付費牆模式對於新聞媒體來說是一種可行的盈利模式,既可以帶來一定的收益又給讀者傳達出優質內容需要付費的觀念。但這種模式是否可以長期實行下去還需要考慮行業整體大局的發展,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再對某一家媒體有著專一的偏好。或許多家媒體應該聯合起來打造多元內容訂閱模式,否則新聞媒體業也會面臨類似Spotify的平臺出現從而控制所有媒體收入來源的局面。

中國第一家

專注媒體融合的研究院

傳遞信念信心

剖析實踐實驗

探求對策方法

投稿:dewaiwuhao@ctrchina.cn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點下方【寫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和態度

歡迎將此文章轉發到朋友圈

消費者不再為實體的產品付費,而是通過多種管道獲取新聞資訊。新聞媒體建立了付費牆因為他們相信自己內容的價值,認為優質內容不應該免費,這種信念是對的,但如果只認准這一種模式就可能會出問題。

Medium在付費模式上初現成果

如果說在出版媒體領域有哪個媒體平臺很接近Netflix的模式,那麼Medium就是其中之一。Medium已經宣佈要摒棄廣告盈利模式,行業紛紛對其下一步將要採取什麼模式進行了猜測。在2月初,他們宣佈會推出使用者訂閱產品,並開發適合各大內容方的訂閱方案,同時他們也需要將這種模式的具體運作方式清楚地告知使用者。目前已經有一些內容媒體平臺將他們的內容獨家提供給Medium,不過在這種模式下盈利需足夠多才可彌補摒棄廣告模式所帶來的損失。

訂閱模式不是唯一答案

Blendle是荷蘭一家採用線上微付費模式的平臺,也是微付費模式最著名的例子。這家公司不僅已經有百萬用戶,在去年公司還進入了美國,他們的所有用戶中約有15萬在使用微付費模式為內容付費。用戶通常會支付20-50美分來看一篇文章,這個收入會在內容方和Blendle之間按照7/3 的比例分配。

有趣的是,Blendle在今年一月早些時候又宣佈了他們的新方案,就是在原有的微付費模式的基礎上增加新的選擇:9.99美元的價格可以每天閱讀20篇文章;同時更加精准定制化的內容流也會隨之上線。《金融時報》對此報導說Blendle將目標瞄準了那些“中間人”,他們既沒有執著於某一家媒體的內容,又想要通過付費支援那些優質的新聞內容。但新聞媒體對此卻很猶豫,因為擔心這會使他們本身的訂閱用戶流失。這也是為什麼Apple News拒絕了任何跨媒體平臺訂閱的選擇。

Blendle的創始人Alexander Klöpping認為新聞媒體沒有唯一一種有效而成功的變現方式。“我認為微付費模式是一種混合的模式,其中混合了訂閱、打賞、電商、廣告等多種模式。但為了推廣優質的新聞內容,我們需要在其中做一些平衡,同時也達到改善用戶體驗的效果。微付費模式只是媒體變現模式中的一種,單單有這一種也是不夠的。”他還對Medium表達了高度讚揚,“Medium為想要寫比推文更長內容的使用者提供了一個很好的網路平臺,Medium可以為Blendle提供很多值得借鑒的地方。”

聯合打開共贏局面

目前來看,付費牆模式對於新聞媒體來說是一種可行的盈利模式,既可以帶來一定的收益又給讀者傳達出優質內容需要付費的觀念。但這種模式是否可以長期實行下去還需要考慮行業整體大局的發展,尤其是現在的年輕人已經不再對某一家媒體有著專一的偏好。或許多家媒體應該聯合起來打造多元內容訂閱模式,否則新聞媒體業也會面臨類似Spotify的平臺出現從而控制所有媒體收入來源的局面。

中國第一家

專注媒體融合的研究院

傳遞信念信心

剖析實踐實驗

探求對策方法

投稿:dewaiwuhao@ctrchina.cn

長按二維碼,即可關注

點下方【寫留言】表達您的觀點和態度

歡迎將此文章轉發到朋友圈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