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不想在文言文翻譯題上丟分?這兩個保分口訣你要牢記

于老師說

很多同學做文言文閱讀時都會在翻譯上卡殼, 今天于老師就教大家兩個口訣, 配合你平時掌握的常考文言文實詞虛詞特殊句式等基礎知識, 漲分妥妥的。

一、文言文翻譯技巧六字訣:對、換、留、刪、補、調

1.“對”, 即對譯。 文言文中單音詞較多, 翻譯時要把單音詞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現代漢語雙音詞。

例:①“學而時習之”(《論語》)中的“學”可對譯為“學習”, “習”可對譯為“溫習”;②“一狼徑去”(《狼》)中“徑去”可對譯為“徑直離去。 ”

當然, 有的文言文單音詞在現代漢語中有多個雙音詞, 對譯時要注意根據語境選擇使用。

2.“換”, 即替換

一種情況是文言文中有些單音詞不能對譯成以該詞為語素的雙音詞時, 就要換上一個確切的詞來翻譯。

例:“薄暮冥冥, 虎嘯猿啼”(《岳陽樓記》)中的“薄”, 譯為“迫近”;“能張目對日, 明察秋毫” (《幼時記趣》)中的“明”, 譯為“眼力”。

另一種情況就是要把通假字換成本字。 文言文中, 有時要用同音字或音近的字來代替另一個字使用, 這叫做古字通假。 通假, 就是通用、借用的意思。 在翻譯時, 先要換成本字, 再作解釋。

例:《核舟記》中“詘右臂支船”一句的“詘”同“屈”, “屈”是本字, 意思是彎曲;“左手倚一衡木”中“衡”同“橫”, “橫”是本字。

3.“留”, 即保留, 有的文言文詞語不用翻譯

古今詞義相同的詞語, 如“山、水、牛、羊”等, 人名、地名、朝代名、年號、官名、書名、器物名、度量衡單位等, 都可以保留在譯文中。

4.“刪”, 即刪除不譯

指的是有些文言文虛詞, 在句中只起語法作用, 無實在意義, 翻譯時可以刪去不譯。

例:“夫戰, 勇氣也”(《曹劌論戰》)中的“夫”是句首發語詞, 只起引發議論的作用;“久之, 目似瞑, 意暇甚”(《狼》)中的“之”, 只起湊足音節的作用, 也可刪去不譯;另外, 如“蓋大蘇泛赤壁雲”(《核舟記》)中的“雲”是句末語氣詞, 表陳述語氣, 不用翻譯。

5.“補”, 即補充

一種情況是在文言文中數詞往往直接放在動詞或名詞前, 不用量詞, 翻譯成現代漢語時應把量詞補充進去。

例:“一桌、一椅、一扇, 一撫尺而已”(《口技》), 應譯為“一張桌子、一把椅子、一把扇子、一根撫尺罷了”。

另一種情況是指文言文中省略句子成分的現象, 翻譯時要補充完整, 有以下4種情況:

(1)省主語。

例《桃花源記》中有這樣一句:“具答之。 便要還家, 設酒殺雞作食”。 在“具答之”前省略了主語“漁人”, 在“便要還家”之前省略了“村人”, 翻譯時要增補進去。

(2)省略介詞或介詞賓語。

例:“放之山下”(《黔之驢》)的意思是“把它放到山下”, 可見原句中省略了“于”(應為“放之於山下”), “於”譯為“到”。 再如“忠之屬也, 可以一戰”(《曹劌論戰》), 句中省略了介詞“以”的賓語“之”, 可譯為‘此”, “這”, 指代“小大之獄, 雖不能察, 必以情”。

(3)省略動詞的賓語。 例如上文提到的“便要還家”一句, 動詞“要”同“邀”, 其後省略了賓語“漁人”。

(4)省略動詞謂語。 如《登泰山記》中“極天雲一線異色”, 省略了“呈”, 即為“極天雲呈一線異色”, 可譯為“呈現”。 總之, 這些省略成分在翻譯時一定要充實完整。

6.“調”, 即調整

文言文有和現代漢語的語序、詞序不同的,

翻譯時要對原文語序進行調整, 使其符合現代漢語的語法習慣。

二、古文翻譯口訣

古文翻譯, 自有順序, 首覽全篇, 掌握大意;

先明主題, 搜集資訊, 由段到句, 從句到詞,

全都理解, 連貫一起, 對待難句, 則需心細,

照顧前文, 聯繫後句, 仔細斟酌, 揣摩語氣,

力求做到, 合情合理, 詞句之間, 聯繫緊密。

若有省略, 補出本意, 加上括弧, 表示增益。

人名地名, 不必翻譯, 人身稱謂, 依照貫例,

“吾”“餘”為我, “爾”“汝”為你。 省略倒裝, 都有規律。

實詞虛詞, 隨文釋義, 敏化語感, 因句而異。

自白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