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胡適去見溥儀”這件事讓魯迅頗為不滿?

[摘要]對胡適拜訪溥儀的行為, 魯迅是很不以為然的。 不過, 當時的胡適與魯迅, 還都是新文化運動的戰友, 魯迅當時並沒有發作。 不過到了後來, 魯迅還是對胡適的這次行為做了有力的諷刺。

1922年6月5日晚, 胡適寫了一首詩來紀一件事, 名曰《有感》:

咬不開, 搥不碎的核兒,

關不住核兒裡的一點生意;

百尺的宮牆, 千年的禮教,

鎖不住一個少年的心![1]

後來, 胡適還在這首詩旁邊還特意加了一個注釋:“此是我進宮見溥儀廢帝之後作的一首小詩, 讀者定不懂我指的是誰。 ”[2]

胡適這首詩表達的是去拜訪溥儀之後的感受。

詩以“核桃”作比, 認為過去的傳統禮教束縛不住少年溥儀求新求變的願望。 不過, 在當時, 胡適去拜訪溥儀的行為以及後來胡適為溥儀被迫出宮所做的辯護, 成為了很多人眼中的污點, 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當時以及後世人們對胡適的認知判斷。

1

胡適拜訪溥儀事件

, 聽說大致是不錯的;《京津時報》的評論是平允的;此外便都是猜謎的記載, 輕薄的評論了。 最可笑的是, 到了最近半個月之內, 還有人把這事當作一件“新聞”看, 還捏造出“胡適為帝者師”、“胡適請求免拜跪”種種無根據的話。 我沒有工夫去一一更正他們, 只能把這事的真相寫出來, 叫人家知道這是一件可以不必大驚小怪的事。 [8]

胡適禮節性的拜訪溥儀一事,

其實沒什麼可說的。 值得可說的地方在於:因這次拜訪, 許多人都對胡適不滿, 這種不滿背後所隱藏的心理動因, 是值得探究的。 道不同不相為謀是理所當然的, 在這些嘲諷胡適的人心目中, 你胡適既然是新文化運動的領袖, 怎麼能夠去跟晚清皇帝交朋友呢?最好的方式, 應該是與溥儀劃清界限。

在這件事, 胡適與嘲諷他的人的關注點是不一樣的。 如果說胡適的關注更多的是一個叫做溥儀的十七歲的少年的話, 那麼, 嘲諷胡適的人的關注點更側重於溥儀背後皇權的象徵意義。

由此, 胡適在《宣統與胡適》一文那句“他稱我先生, 我稱他皇上”的話廣受非議, 也就不難理解了。 嘲諷胡適的人, 從胡適這句話中看出了弦外之音:作為皇帝的溥儀稱你胡適為“先生”,

你這不是有“帝王師”的嫌疑嗎?你胡適稱他是“皇上”, 你也未嘗沒有“臣子”心態。

公平的說, 胡適這話雖是實寫, 但是漢語的豐富性可以讓人產生更多的聯想性理解。 當然, 從胡適這方面來講, 一個權力已經被關進籠子裡的君王, 充其量也就是一個榮譽性的特殊公民而已, 本沒什麼大不了。 但在當時廢除帝制還沒多少年並且還遭遇過復辟的時代裡, 許多人還是由此斷定認為胡適有做“帝王師”的念頭。 這件由胡適拜訪溥儀引發的風波, 恰恰反證了時人帝制思想的殘留。

胡適反對此事, 最根本的理由乃是源於契約意識與程式正義。

1911年, 辛亥革命發生後, 在袁世凱的壓力下, 滿清皇帝退位的前提是建立在《大清皇帝辭位後之優待條件》的基礎上的。

如今, 條約還在, 民國政府卻公然違背這一條約, 這種不遵守承諾的違法行為, 在胡適看來, 是“民國史上最不名譽的一件事”。 退而求其次, 即使讓溥儀出宮, 也要建立在修訂條約或者廢止條約的基礎之上, 在條約沒有修訂或者廢止之前, 公然用武力的方式強迫溥儀出宮, 也違背了基本的程式正義精神。

不過, 那些反對胡適的人, 也並非都是不講道理之人。 胡適公開信發表之後, 周作人即致信胡適, 表達自己的反對意見。

周作人首先善意的認為胡適的觀點是受到了外國人的謬論所惑。 他指出, 這些為溥儀說話的外國人都不是民國之友, 若接受他們的觀點, 便是上當受騙了。

其次, 針對胡適所說的民國違背條約的行為, 周作人重點指出, 首先違背條約的是清室。 他寫道:“清室既然複過了辟, 已經不能再講什麼優待, 只因當局的婦人之仁, 當時不即斷行, 這真是民國的最可惜的愚事之一。 ”[18]當時, 周作人的這一觀點也是很具有代表性的。

1924年12月13日, 周鯁生在《現代評論》發表《清室優待條件》。 文中, 周鯁生寫道:

實則嚴格的說來, 在張勳擁戴清室復辟的時候, 清室已經犯著背叛民國的罪情, 已經喪失了繼續享受優待條件的權利。 優待條件是因為清帝贊成共和遜位之後而給予的。 清帝復辟, 自己已經破壞優待條件存在的根據, 民國在道義上已無再承認這項條件的義務。 [19]

持這種觀點的還有章太炎與孫中山。 1924年11月8日,章太炎給黃郛(按:時黃郛是代理內閣總理)寫信說:

讀歌電,知清酉出宮,夷為平庶,此諸君第一功也。……六年溥儀妄行復辟,則優待條件自消。……今諸君但令出宮,貸其餘命,仍似過寬,而要不失為優待。[20]

1925年1月,孫中山北上來京。因清室內務府有人來函讓孫中山主持公道。孫中山即認為:清室未踐移宮之約,而又有民國6年復辟一事,已自行破壞優待條件,更無責人踐約之理。[21]

周作人、周鯁生、孫中山、章太炎等人的觀點貌似有理,實則偏袒民國。因為實行復辟的不是清室,也不是溥儀,而是張勳。是張勳率領辮子軍復辟的,光杆的皇上溥儀也沒有力量來制約武人張勳。說白了,清室在當時也只是隨著形勢走而已。可見,這撕毀契約的罪名不應該是溥儀與清室,而是張勳。他們似乎將張勳所負的責任轉嫁給了清室。除此之外,要真正論起理來,首先撕毀契約的還是民國政府。據曹汝霖回憶:“遜帝居宮時,因積欠優待費,以古物向銀行抵押借款,余曾親見,以此內務府遂開監守自盜之門。”[22]

由此可見,當溥儀退位之後,民國政府並沒有按時給遜帝發優待費,害的他只好賣古玩。要知道,發優待費也是明文規定在《大清皇帝辭位後之優待條件》中的,按照這點來講,又是誰首先違背契約的呢?

在這件事件上的這些分歧,也使當時很多人對胡適很有看法,胡適的形象嚴重受損。

(三)

據筆者研究,馮玉祥驅逐溥儀,其第一推動力也是源于李石曾的遊說,他可算是這一事件幕後的人物。

1924年11月6日,也就是驅逐溥儀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顧頡剛在日記中寫道:

清室宣統帝於昨日被迫出宮,去帝號,此事系石曾先生向政府建議者。所遺下之物件,擬組織委員會清理保存之。此事手段太辣,予心甚不忍。開會之際,眾人稱快,予獨淒然。但我亦知作事非如此不可,我非作事之材於此益可證明。[23]

由此可見,李石曾才是驅逐溥儀案的始作俑者。對此,顧頡剛覺得“手段太辣”,“於心不忍”。後來,顧頡剛還在日記中寫道:

馮玉祥班師回京,受渠(按:即李石曾)慫恿,驅逐溥儀出宮,改為“故宮博物院”,此亦佳事,乃以易培基為院長,朋比為奸,日賣假古董二百元,由易氏攜入院長室,提取宮中古物以出,裝運至巴黎出售,以彼在巴黎設有文物肆也。[24]

與顧頡剛日記相互印證,1959年3月12日,鄧之誠在說到陳垣過去的歷史時寫道:“(陳垣)後與李石曾、馬衡合謀說馮玉祥逐宣統出宮,事後懼禍,避居大連半年。”[25]

由此可見,馮玉祥驅逐溥儀,其幕後策劃的人物即李石曾,而李石曾當時的身份是國民黨左派的領袖,當時正是國共合作時期,李石曾與李大釗、徐謙關係非常親密,他們都是北京政壇幕後最活躍的黨派領袖。此外,當天驅逐溥儀的人中也有李石曾。據陳紀瀅《李石曾傳》記載:

十一月五日上午十時,北京警備司令鹿鐘麟、員警總監張璧會同先生(按:即李石曾)往訪清廷內務府紹英,偕往溥儀處磋商,溥儀即日廢除尊號,交出宮殿及印璽,並改優待為每年五十萬元。……先生(即李石曾)仍繼續奔走,連日與清室會談洽商解散清室警衛隊、太監、宮娥、雇人等暨接收國璽三十顆及點收封鎖宮殿房屋事宜。[26]

溥儀出宮之後,為了方便接受相關財產,民國政府還組織了清室善後委員會。其中委員長即李石曾,委員則有陳垣、易培基、馬衡等人。當胡適寫公開信抗議此事之後,李書華與李宗侗曾給胡適寫信,與他辯難。李書華跟李石曾一樣,都是留法學生,李書華是李石曾的助手,兩人關係非常親密。李宗侗則是李石曾的親侄子。這兩人給胡適的信,其實就是為李石曾的所作所為做辯護而已。信中,兩人認為胡適以新文化運動領袖的身份為溥儀辯護,殊令人失望。他們認為,民國建立的前提就是皇帝名號的取消,從這點出發,他們對於強迫溥儀出宮,認為絕對正當。[27]

收到此信後,胡適給他們寫了回信,信中胡適認為他們堅持的前提本身就錯了。他以英法兩國為例論證自己觀點。在胡適看來:“英國不廢除王室而不害其為民國,法國容忍王黨而不害法國為民國。”[28]

既然英法兩國可以如此,中華民國又何嘗不能如此呢?信中胡適還批評了輿論不容異己的專制氣息。針對胡適此信,李書華與李宗侗再次致信胡適,他們認為英國不是民國,而是君主立憲國家;法國雖然是民國,但是當年法國大革命時路易十六也曾上了斷頭臺,對此,法國歷史家也從未說道這是法國革命史上意見最不名譽的事。既然如此,為何非常說民國驅逐溥儀是一件不名譽的事情呢?此外,兩人還指出,胡適的這封抗議信,很容易被用來對中華民國撥弄是非,成為別人攻擊民國的口實。應該說,李書華、李宗侗與胡適的爭辯,基本還是維護了學者的風度。不過,此後李石曾與易培基的所作所為,就未免有些下作了。

(四)

1961年12月23日,他跟他的秘書胡頌平回憶說:

“馮玉祥逼宮之後,易培基他們組織‘故宮博物院’。他們一班人都是反對我的,要在故宮裡找尋我的劣跡,說我私通宣統。他們搜查的結果,發現我給宣統的一張片子,上面寫了‘我今天上午有課,不能進宮,乞恕’幾個字,他們配起一個鏡框,掛在故宮裡作為展覽品。我曾到故宮博物院去看過。我問可以照相嗎?他們說不可以;因此就沒有這張片子的照相。到了此地之後,李宗侗對我表示不贊同他的叔父,而對我表示很好。”[29]

李宗侗的叔父即李石曾,雖然李宗侗不同意他的做法,但李石曾與易培基在接收了故宮的財產之後,刻意找出了溥儀與胡適來往的相關東西,然後提供給媒體,抹黑胡適。除了展出胡適寫給宣統的片子,他們還找到了金梁寫給宣統的信,作為證據。1922年,胡適探望溥儀之後,作為晚清遺老的金梁,覺得可以籠絡胡適,於是他給溥儀寫了諫書,建議溥儀籠絡胡適,以為所用。李石曾、易培基等人看到此信後,如獲至寶,立即在媒體上披露了此事,意圖抹黑胡適。

關於此事,1962年1月1日,胡適曾跟胡頌平回憶說:

金梁是清室的內務府大臣,他密謀復辟的文件中,有舉賢才的奏摺。在這個奏摺中勸溥儀應該羅致的人才,其中有我的名字。這些奏摺,溥儀存在養心齋裡,十四年七月三十一日被故宮委員會發現。這時有些人要找尋我的“劣跡”,說我的名字在金梁的奏摺中,還有我複宣統無暇進宮去看他的一個名片。[30]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李石曾與易培基此舉,完全是針對胡適的。因為金梁所舉薦的賢才並非胡適一人,而是有30人之多。金梁奏摺中,凡涉及胡適的有兩處。

第一,他在《奏為列舉賢才事》一折中重點推薦了梁啟超與蔡元培,其中寫道:

梁啟超:著書立說文采動人後生學子靡然從之實能左右輿論。……蔡元培:異說警人似有魔力實則化之以德未嘗不可援墨歸儒胡適即其例也。[31]

第二,金梁在向宣統推薦江亢虎的奏摺中寫道:

皇上以德服人,昔胡適既見後,為皇上所化。今江亢虎未見前即為所化,皇上聖德感人古今未有。[32]

李石曾等人在媒體曝光的罪證,即第二條資料。他為什麼不用第一條資料呢?如果用第一條資料,那就不僅證明胡適與宣統有勾結,而且還證明蔡元培也有宣統有勾結了。李石曾與蔡元培一樣,都屬於國民黨,他並不想得罪蔡元培。他通過這條奏摺,重點打擊胡適,無非是胡適反對他用武力驅逐溥儀,他懷恨在心,以此洩憤,來抹黑胡適形象而已。

可以說,驅逐溥儀案背後的思想論戰,周作人除外,本質上其實是胡適與以李石曾、易培基等國民黨左派因政見不同發生的思想鬥爭。此時,因國民黨左派與共產黨正處於蜜月期,他們在驅逐溥儀的觀點上,基本一致。因此,胡適這次的抗議信,也導致了他在革命青年心目中形象的直線下降。毛壯侯對胡適態度的180度轉變就是一個最顯著的例子。

(五)

在驅逐溥儀事件之前,毛壯侯與胡適就認識並有往來。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毛壯侯是一個詩人。他寫了一些詩,打算出一本詩集,為此他寫信給胡適,希望胡適可以給他寫個序。信中毛壯侯寫道:

先生是文學界革命中的大將,尤其是一顆閃灼照耀的巨星,用不著我來恭維。不過我因為見著替平民叫苦的文藝太少,努力做了一冊血花,擬付印宣傳,想在“無病呻吟”的文藝裡面,下一服興奮劑。唉!談何容易,不是我微弱的力量做得到的呵!我只有誠意的請求先生給我做一篇序,不致令我失望嗎?血花呈上,敬請鐸安。[33]

通觀此信,可以看出毛壯侯對胡適的推崇與尊敬。收到信之後,胡適仔細看了他寫的詩,給他回了一封信。原信如下:

壯侯先生:

我實在不能寫序,只好寫了幾句話,請你不要見怪。

內中第9首“丘八”“丘九”的話是不應該用在詩裡的。“丘八”已不通,“丘九”更不成話。偶然詼諧是可以用的,但不值的入詩。此首可刪。適 [34]

兩人就詩歌問題磋商,毛壯侯虛心請教,胡適坦誠相對,很是和諧。然而,1924年,當得知胡適為溥儀辯護之後,毛壯侯對胡適的態度大變,他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溥儀出宮與胡適》,痛駡胡適,在這篇文章中,毛壯侯寫道:

“這回溥儀搬家,胡適大博士的抱不平,更引人啼笑不得,但切身利害的溥儀孺子,反有努力為人,願解放木偶式的舊束縛。舊思想漩渦中的小兒,還想做人,新思潮中的鉅子,卻不想做人,這真是時代思潮中的不幸呵!卑怯……可恥……”[35]

說胡適悲怯、可恥,還算是好的了。後面還有更進一步的語言暴力,他還寫道:

但是溥儀人格增輝之日,卻是胡適人格降下之時;……溥儀因受新思潮的影響,知道胡適是現代新思潮中一條得意的精蟲,造成了他們相見的機會,這位精蟲化的灰色酸秀才,得意忘形,給了我們一個可恥的暗示,就是他自己說:“他稱我稱先生,我稱他稱皇上。”[36]

以前,毛壯侯在信中稱胡適為新文化運動的巨星,萬人敬仰。如今,毛壯侯則以“精蟲”來比喻胡適,其話語之粗鄙,惡語之傷人,令人吃驚。

毛壯侯的這些話語暴力,在當時文壇上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看到毛壯侯的這篇文章後,丁西林在《現代評論》發表《批評與罵人》對此反唇相譏:

“你看見了本月7日《政治生活》上毛壯侯罵胡適的那篇文章沒有?什麼‘新思潮中的鉅子,卻不想做人’,什麼‘胡適人格降下’,什麼‘這位精蟲化的灰色酸秀才,得意忘形’,這真是什麼話?我說,別忙,別忙,我贊成的是一個批評家罵‘人’,甚而至於丟‘人’的臉,我決不贊成一個人亂罵人,因而丟了自己的臉。”[37]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發表毛壯侯這篇文章的《政治生活》,是中共中央北方區黨委的機關刊物,中共早期革命領導人高君宇即是《政治生活》的編輯。也正是他,將毛壯侯的文章發表的。此文發表時,高君宇還加了一個編者按,從這段話中也可以看出中共革命青年對胡適此舉的看法,高君宇寫道:

這篇投稿寄來快有一個月了。起初我們以為像胡先生那樣比十三世紀還落後的言論,真不值得深刻的去批評,所以沒將毛君的來稿發表。可是這半月來,中國腐敗官僚、臭架子名士、外國大流氓,都在那裡大叫特叫,反對清室優待條件之修改;且聽說執政府已暗中決定恢復優待了。可見如毛君所說不想做人的正多著呢!所以我們感到毛君此文價值尚在,故特登載於此。[38]

由此可見,在反對馮玉祥用暴力驅逐溥儀出宮這件事上,胡適得罪了很多人。除了李石曾、易培基等國民黨左派之外,還有毛壯侯、高君宇這些激進的革命青年。胡適形象在這一問題上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當時思想文化界日益激進化的思想潮流。

參考文獻

[2]胡適:《胡適全集》第10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71頁。

[3][16]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北京:中華書局,第140,179頁。

[7]《溥儀與胡適》,偶拾,《星期(上海1922)》,1922年第21期, 第8頁。)

[9]魯迅:《二心集·知難行難》,《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47頁。

[10]見《胡適日記全集》第6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632頁

[11][22] 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4月,第258頁。

[12][13][18][27][28]《胡適來往書信選》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第268,269,270,276,278頁。

[14] [15]中國國家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第2026,2027頁。

[17]莊士敦:《紫禁城的黃昏》,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第266頁。

[19]周鯁生:《清室優待條件》,《現代評論》第1卷第1期。

[20]馬勇編:《章太炎書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843頁。

[21]朱文華著:《胡適評傳》,青島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158頁。

[23]《顧頡剛日記》第一卷,臺北:臺灣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5月,第550頁。

[24]《顧頡剛日記》第六卷,臺北:臺灣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5月,第50頁。

[25]鄧之誠:《鄧之誠文史劄記》下冊,鳳凰出版社2012年4月,第 1145頁。

[26] 陳紀瀅:《一代振奇人——李石曾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2年8月初版,1984年4月再版,第179頁。

[29][30]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39,246頁。

[31][32]佚名輯:《隆裕太后大事記·甲子清室密謀復辟文證》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188—189,193頁。

[33] 耿雲志主編:《胡適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21冊,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第620頁。

[34] 耿雲志主編:《胡適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19冊,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第23頁。

[35][36]毛壯侯:《溥儀出宮與胡適》,見《溥儀想做人——胡適不想做人(讀了〈溥儀出宮與胡適〉之後)》的附錄,《高君宇文集》,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00頁。)

[37]西林:《批評與罵人》,《現代評論》第一卷,第二期)

[38]高君宇:《溥儀想做人——胡適不想做人(讀了〈溥儀出宮與胡適〉之後)》,《高君文集》,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99頁。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用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1924年11月8日,章太炎給黃郛(按:時黃郛是代理內閣總理)寫信說:

讀歌電,知清酉出宮,夷為平庶,此諸君第一功也。……六年溥儀妄行復辟,則優待條件自消。……今諸君但令出宮,貸其餘命,仍似過寬,而要不失為優待。[20]

1925年1月,孫中山北上來京。因清室內務府有人來函讓孫中山主持公道。孫中山即認為:清室未踐移宮之約,而又有民國6年復辟一事,已自行破壞優待條件,更無責人踐約之理。[21]

周作人、周鯁生、孫中山、章太炎等人的觀點貌似有理,實則偏袒民國。因為實行復辟的不是清室,也不是溥儀,而是張勳。是張勳率領辮子軍復辟的,光杆的皇上溥儀也沒有力量來制約武人張勳。說白了,清室在當時也只是隨著形勢走而已。可見,這撕毀契約的罪名不應該是溥儀與清室,而是張勳。他們似乎將張勳所負的責任轉嫁給了清室。除此之外,要真正論起理來,首先撕毀契約的還是民國政府。據曹汝霖回憶:“遜帝居宮時,因積欠優待費,以古物向銀行抵押借款,余曾親見,以此內務府遂開監守自盜之門。”[22]

由此可見,當溥儀退位之後,民國政府並沒有按時給遜帝發優待費,害的他只好賣古玩。要知道,發優待費也是明文規定在《大清皇帝辭位後之優待條件》中的,按照這點來講,又是誰首先違背契約的呢?

在這件事件上的這些分歧,也使當時很多人對胡適很有看法,胡適的形象嚴重受損。

(三)

據筆者研究,馮玉祥驅逐溥儀,其第一推動力也是源于李石曾的遊說,他可算是這一事件幕後的人物。

1924年11月6日,也就是驅逐溥儀事件發生後的第二天,顧頡剛在日記中寫道:

清室宣統帝於昨日被迫出宮,去帝號,此事系石曾先生向政府建議者。所遺下之物件,擬組織委員會清理保存之。此事手段太辣,予心甚不忍。開會之際,眾人稱快,予獨淒然。但我亦知作事非如此不可,我非作事之材於此益可證明。[23]

由此可見,李石曾才是驅逐溥儀案的始作俑者。對此,顧頡剛覺得“手段太辣”,“於心不忍”。後來,顧頡剛還在日記中寫道:

馮玉祥班師回京,受渠(按:即李石曾)慫恿,驅逐溥儀出宮,改為“故宮博物院”,此亦佳事,乃以易培基為院長,朋比為奸,日賣假古董二百元,由易氏攜入院長室,提取宮中古物以出,裝運至巴黎出售,以彼在巴黎設有文物肆也。[24]

與顧頡剛日記相互印證,1959年3月12日,鄧之誠在說到陳垣過去的歷史時寫道:“(陳垣)後與李石曾、馬衡合謀說馮玉祥逐宣統出宮,事後懼禍,避居大連半年。”[25]

由此可見,馮玉祥驅逐溥儀,其幕後策劃的人物即李石曾,而李石曾當時的身份是國民黨左派的領袖,當時正是國共合作時期,李石曾與李大釗、徐謙關係非常親密,他們都是北京政壇幕後最活躍的黨派領袖。此外,當天驅逐溥儀的人中也有李石曾。據陳紀瀅《李石曾傳》記載:

十一月五日上午十時,北京警備司令鹿鐘麟、員警總監張璧會同先生(按:即李石曾)往訪清廷內務府紹英,偕往溥儀處磋商,溥儀即日廢除尊號,交出宮殿及印璽,並改優待為每年五十萬元。……先生(即李石曾)仍繼續奔走,連日與清室會談洽商解散清室警衛隊、太監、宮娥、雇人等暨接收國璽三十顆及點收封鎖宮殿房屋事宜。[26]

溥儀出宮之後,為了方便接受相關財產,民國政府還組織了清室善後委員會。其中委員長即李石曾,委員則有陳垣、易培基、馬衡等人。當胡適寫公開信抗議此事之後,李書華與李宗侗曾給胡適寫信,與他辯難。李書華跟李石曾一樣,都是留法學生,李書華是李石曾的助手,兩人關係非常親密。李宗侗則是李石曾的親侄子。這兩人給胡適的信,其實就是為李石曾的所作所為做辯護而已。信中,兩人認為胡適以新文化運動領袖的身份為溥儀辯護,殊令人失望。他們認為,民國建立的前提就是皇帝名號的取消,從這點出發,他們對於強迫溥儀出宮,認為絕對正當。[27]

收到此信後,胡適給他們寫了回信,信中胡適認為他們堅持的前提本身就錯了。他以英法兩國為例論證自己觀點。在胡適看來:“英國不廢除王室而不害其為民國,法國容忍王黨而不害法國為民國。”[28]

既然英法兩國可以如此,中華民國又何嘗不能如此呢?信中胡適還批評了輿論不容異己的專制氣息。針對胡適此信,李書華與李宗侗再次致信胡適,他們認為英國不是民國,而是君主立憲國家;法國雖然是民國,但是當年法國大革命時路易十六也曾上了斷頭臺,對此,法國歷史家也從未說道這是法國革命史上意見最不名譽的事。既然如此,為何非常說民國驅逐溥儀是一件不名譽的事情呢?此外,兩人還指出,胡適的這封抗議信,很容易被用來對中華民國撥弄是非,成為別人攻擊民國的口實。應該說,李書華、李宗侗與胡適的爭辯,基本還是維護了學者的風度。不過,此後李石曾與易培基的所作所為,就未免有些下作了。

(四)

1961年12月23日,他跟他的秘書胡頌平回憶說:

“馮玉祥逼宮之後,易培基他們組織‘故宮博物院’。他們一班人都是反對我的,要在故宮裡找尋我的劣跡,說我私通宣統。他們搜查的結果,發現我給宣統的一張片子,上面寫了‘我今天上午有課,不能進宮,乞恕’幾個字,他們配起一個鏡框,掛在故宮裡作為展覽品。我曾到故宮博物院去看過。我問可以照相嗎?他們說不可以;因此就沒有這張片子的照相。到了此地之後,李宗侗對我表示不贊同他的叔父,而對我表示很好。”[29]

李宗侗的叔父即李石曾,雖然李宗侗不同意他的做法,但李石曾與易培基在接收了故宮的財產之後,刻意找出了溥儀與胡適來往的相關東西,然後提供給媒體,抹黑胡適。除了展出胡適寫給宣統的片子,他們還找到了金梁寫給宣統的信,作為證據。1922年,胡適探望溥儀之後,作為晚清遺老的金梁,覺得可以籠絡胡適,於是他給溥儀寫了諫書,建議溥儀籠絡胡適,以為所用。李石曾、易培基等人看到此信後,如獲至寶,立即在媒體上披露了此事,意圖抹黑胡適。

關於此事,1962年1月1日,胡適曾跟胡頌平回憶說:

金梁是清室的內務府大臣,他密謀復辟的文件中,有舉賢才的奏摺。在這個奏摺中勸溥儀應該羅致的人才,其中有我的名字。這些奏摺,溥儀存在養心齋裡,十四年七月三十一日被故宮委員會發現。這時有些人要找尋我的“劣跡”,說我的名字在金梁的奏摺中,還有我複宣統無暇進宮去看他的一個名片。[30]

需要特別指出的是,李石曾與易培基此舉,完全是針對胡適的。因為金梁所舉薦的賢才並非胡適一人,而是有30人之多。金梁奏摺中,凡涉及胡適的有兩處。

第一,他在《奏為列舉賢才事》一折中重點推薦了梁啟超與蔡元培,其中寫道:

梁啟超:著書立說文采動人後生學子靡然從之實能左右輿論。……蔡元培:異說警人似有魔力實則化之以德未嘗不可援墨歸儒胡適即其例也。[31]

第二,金梁在向宣統推薦江亢虎的奏摺中寫道:

皇上以德服人,昔胡適既見後,為皇上所化。今江亢虎未見前即為所化,皇上聖德感人古今未有。[32]

李石曾等人在媒體曝光的罪證,即第二條資料。他為什麼不用第一條資料呢?如果用第一條資料,那就不僅證明胡適與宣統有勾結,而且還證明蔡元培也有宣統有勾結了。李石曾與蔡元培一樣,都屬於國民黨,他並不想得罪蔡元培。他通過這條奏摺,重點打擊胡適,無非是胡適反對他用武力驅逐溥儀,他懷恨在心,以此洩憤,來抹黑胡適形象而已。

可以說,驅逐溥儀案背後的思想論戰,周作人除外,本質上其實是胡適與以李石曾、易培基等國民黨左派因政見不同發生的思想鬥爭。此時,因國民黨左派與共產黨正處於蜜月期,他們在驅逐溥儀的觀點上,基本一致。因此,胡適這次的抗議信,也導致了他在革命青年心目中形象的直線下降。毛壯侯對胡適態度的180度轉變就是一個最顯著的例子。

(五)

在驅逐溥儀事件之前,毛壯侯與胡適就認識並有往來。

五四新文化運動時期,毛壯侯是一個詩人。他寫了一些詩,打算出一本詩集,為此他寫信給胡適,希望胡適可以給他寫個序。信中毛壯侯寫道:

先生是文學界革命中的大將,尤其是一顆閃灼照耀的巨星,用不著我來恭維。不過我因為見著替平民叫苦的文藝太少,努力做了一冊血花,擬付印宣傳,想在“無病呻吟”的文藝裡面,下一服興奮劑。唉!談何容易,不是我微弱的力量做得到的呵!我只有誠意的請求先生給我做一篇序,不致令我失望嗎?血花呈上,敬請鐸安。[33]

通觀此信,可以看出毛壯侯對胡適的推崇與尊敬。收到信之後,胡適仔細看了他寫的詩,給他回了一封信。原信如下:

壯侯先生:

我實在不能寫序,只好寫了幾句話,請你不要見怪。

內中第9首“丘八”“丘九”的話是不應該用在詩裡的。“丘八”已不通,“丘九”更不成話。偶然詼諧是可以用的,但不值的入詩。此首可刪。適 [34]

兩人就詩歌問題磋商,毛壯侯虛心請教,胡適坦誠相對,很是和諧。然而,1924年,當得知胡適為溥儀辯護之後,毛壯侯對胡適的態度大變,他專門寫了一篇文章《溥儀出宮與胡適》,痛駡胡適,在這篇文章中,毛壯侯寫道:

“這回溥儀搬家,胡適大博士的抱不平,更引人啼笑不得,但切身利害的溥儀孺子,反有努力為人,願解放木偶式的舊束縛。舊思想漩渦中的小兒,還想做人,新思潮中的鉅子,卻不想做人,這真是時代思潮中的不幸呵!卑怯……可恥……”[35]

說胡適悲怯、可恥,還算是好的了。後面還有更進一步的語言暴力,他還寫道:

但是溥儀人格增輝之日,卻是胡適人格降下之時;……溥儀因受新思潮的影響,知道胡適是現代新思潮中一條得意的精蟲,造成了他們相見的機會,這位精蟲化的灰色酸秀才,得意忘形,給了我們一個可恥的暗示,就是他自己說:“他稱我稱先生,我稱他稱皇上。”[36]

以前,毛壯侯在信中稱胡適為新文化運動的巨星,萬人敬仰。如今,毛壯侯則以“精蟲”來比喻胡適,其話語之粗鄙,惡語之傷人,令人吃驚。

毛壯侯的這些話語暴力,在當時文壇上也引起了很多人的反感。看到毛壯侯的這篇文章後,丁西林在《現代評論》發表《批評與罵人》對此反唇相譏:

“你看見了本月7日《政治生活》上毛壯侯罵胡適的那篇文章沒有?什麼‘新思潮中的鉅子,卻不想做人’,什麼‘胡適人格降下’,什麼‘這位精蟲化的灰色酸秀才,得意忘形’,這真是什麼話?我說,別忙,別忙,我贊成的是一個批評家罵‘人’,甚而至於丟‘人’的臉,我決不贊成一個人亂罵人,因而丟了自己的臉。”[37]

最後,需要指出的是,發表毛壯侯這篇文章的《政治生活》,是中共中央北方區黨委的機關刊物,中共早期革命領導人高君宇即是《政治生活》的編輯。也正是他,將毛壯侯的文章發表的。此文發表時,高君宇還加了一個編者按,從這段話中也可以看出中共革命青年對胡適此舉的看法,高君宇寫道:

這篇投稿寄來快有一個月了。起初我們以為像胡先生那樣比十三世紀還落後的言論,真不值得深刻的去批評,所以沒將毛君的來稿發表。可是這半月來,中國腐敗官僚、臭架子名士、外國大流氓,都在那裡大叫特叫,反對清室優待條件之修改;且聽說執政府已暗中決定恢復優待了。可見如毛君所說不想做人的正多著呢!所以我們感到毛君此文價值尚在,故特登載於此。[38]

由此可見,在反對馮玉祥用暴力驅逐溥儀出宮這件事上,胡適得罪了很多人。除了李石曾、易培基等國民黨左派之外,還有毛壯侯、高君宇這些激進的革命青年。胡適形象在這一問題上的變化,也在一定程度上證明了當時思想文化界日益激進化的思想潮流。

參考文獻

[2]胡適:《胡適全集》第10卷,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3年,第271頁。

[3][16]愛新覺羅·溥儀:《我的前半生》,北京:中華書局,第140,179頁。

[7]《溥儀與胡適》,偶拾,《星期(上海1922)》,1922年第21期, 第8頁。)

[9]魯迅:《二心集·知難行難》,《魯迅全集》第四卷,北京:人民文學出版社2005年,第347頁。

[10]見《胡適日記全集》第6冊,臺北:聯經出版事業股份有限公司2004年,第632頁

[11][22] 曹汝霖:《曹汝霖一生之回憶》,北京:中國大百科全書出版社2009年4月,第258頁。

[12][13][18][27][28]《胡適來往書信選》上冊,北京:中華書局1980年8月,第268,269,270,276,278頁。

[14] [15]中國國家博物館編,勞祖德整理《鄭孝胥日記》第四冊,北京:中華書局,第2026,2027頁。

[17]莊士敦:《紫禁城的黃昏》,紫禁城出版社1991年版,第266頁。

[19]周鯁生:《清室優待條件》,《現代評論》第1卷第1期。

[20]馬勇編:《章太炎書信集》,河北人民出版社,2003年1月版,第843頁。

[21]朱文華著:《胡適評傳》,青島出版社,2007年5月版,第158頁。

[23]《顧頡剛日記》第一卷,臺北:臺灣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5月,第550頁。

[24]《顧頡剛日記》第六卷,臺北:臺灣聯經出版公司2007年5月,第50頁。

[25]鄧之誠:《鄧之誠文史劄記》下冊,鳳凰出版社2012年4月,第 1145頁。

[26] 陳紀瀅:《一代振奇人——李石曾傳》,臺北:近代中國出版社,1982年8月初版,1984年4月再版,第179頁。

[29][30]胡頌平:《胡適之先生晚年談話錄》,北京:新星出版社,2006年10月版,第239,246頁。

[31][32]佚名輯:《隆裕太后大事記·甲子清室密謀復辟文證》臺北文海出版社,1974年版,第188—189,193頁。

[33] 耿雲志主編:《胡適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21冊,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第620頁。

[34] 耿雲志主編:《胡適適遺稿及秘藏書信》第19冊,合肥:黃山書社1994年,第23頁。

[35][36]毛壯侯:《溥儀出宮與胡適》,見《溥儀想做人——胡適不想做人(讀了〈溥儀出宮與胡適〉之後)》的附錄,《高君宇文集》,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200頁。)

[37]西林:《批評與罵人》,《現代評論》第一卷,第二期)

[38]高君宇:《溥儀想做人——胡適不想做人(讀了〈溥儀出宮與胡適〉之後)》,《高君文集》,山西省史志研究院編,太原:山西古籍出版社1996年,第199頁。

本文來自騰訊新聞用戶端自媒體,不代表騰訊新聞的觀點和立場。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