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公募基金日子不好過?從基金規模一窺端倪

上週五, 證監會向公募基金管理人、託管人下發機構監管通報, 明確機構定制基金相關監管要求, 2015年下半年開始的銀行委託公募基金管理資產的節奏有望放緩, 這對部分依賴委外做規模的公募基金公司來說, 無疑意味著業務的萎縮。 看天吃飯的傳統業務越來越難做, 隨著幾大業務監管趨嚴, 基金公司的贏利點正在不斷縮減。

2016年公募基金基金的規模突破了9萬億, 但是2017年第一個月就直接少了8000億, 公募基金的規模雖然增長了, 但卻有點“外強中乾”的感覺。 目前國內的公募基金業務還是以做出規模為宗旨,

基金規模雖然一直在變, 但是整體規模受初次發行募集的影響還是比較大的, 今天我們從基金的規模來看看, 這幾年發什麼了什麼?

2015年杠杠大牛市讓所有的股民、基民和不明真相的群眾都為之瘋狂, 有多瘋狂?

對權益類基金, 包括股票型基金、混合型基金、商品型基金和QDII基金, 按照規模進行一個排名, 剔除掉2017年新成立的基金, 規模排名前十的基金中, 有8個都是2015年成立的, 而且是牛市的頂峰時期的成立的。 規模超過百億的權益類基金幾乎全部都成立於2015年。

而2016年成立的權益類基金中, 規模超過50億的都沒有, 以下是規模排名前十的基金, 2016年是牛市後震盪的一年。

而到了2017年, 很多新發基金都打滿了募集期的90天, 但是有很多基金仍然難以募集到足夠的資金, 一是股票市場不好, 二是債券市場也不好, 導致投資者的風險偏好很低, 引用一位業內人士的話“基金發起來真的很難”。

除了市場不好以外, 監管的趨嚴也讓日子更難過, 委外基金被政策限制, 規模逐漸萎縮, 保本基金到期後也必須轉型、更名, 基本上很難貢獻新的增量。

據業內從業人士反映, 目前公募基金就是靠著目前的存量來活, 增量可以說是杯水車薪。

但是, 雖然行業整體要“靠天吃飯”, 但是基金公司之間還是出現了兩極分化, 比如基金規模大的公司就可以擺脫靠天吃飯的命運。

主要是因為, 基金規模較大的公司, 每年固定的管理費收入就可以覆蓋日常的運營、人工成本等, 並且有精力進行基金的創新業務開發。

所以這也是為何每一家基金公司都渴望能擴大整個公司的管理規模。

免責聲明

本文所提供資訊僅作為資訊共用, 具體資訊詳詢相關平臺。 文中內容不作為投資建議, 作出任何投資決定前, 應考慮個人情況及相關產品的特定風險。 若依此操作造成任何損失, 責任自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