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中國傳媒學界業界大咖雲集武漢,他們都說了些啥?

楚天都市報訊7月1日訊今日, 由中國新聞史學會傳媒經濟與管理研究委員會主辦,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及湖北日報傳媒集團楚天都市報共同承辦的2017中國傳媒經濟高峰論壇——傳媒產業“深改”方向與路徑, 在華中科技大學圓滿落幕。

來自北京、上海、廣州、南京、武漢、西安等地的數十位學術界與媒體界人士出席論壇。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吳信訓、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等學界名流到場進行深入交流。

圍繞“互聯網發展下半場的核心邏輯與操作關鍵”、“主流媒體應如何謀求彎道超車”、“雲傳播時代媒介生態系統構建”等話題, 6位元嘉賓發表了主題演講。 喻國明認為, 互聯網運用已進入“下半場”, 大資料和人工智慧將成為資源和價值連結的重要助推器。

吳信訓提出, 媒體融合不是簡單從傳統媒體向新興媒體平移, 傳統媒體要實現彎道超車, 必須在科技創新和內容創新上尋求突破。 范以錦認為, 傳統媒體的供給側改革首先要注重內容, 強調深度、調查、解釋性報導, 以及獨家思想和觀點, 同時還應從消費者角度來思考。

隨後進行了三場圓桌交流。 分別是:“網路直播與傳媒格局的演進”, 由南京大學新聞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丁和根主持, 江作蘇、陸陽、李偉、陳棟、冉金等嘉賓參與;“傳媒產業供給側改革與補償機制”, 由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潔主持, 範以錦、楊繼斌、鄧海等嘉賓參與;“文化產業發展新趨向”, 由武漢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呂尚彬主持, 李明德、楊麒、王飛、張勇軍、鄧芳等嘉賓參與。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院長張昆說, 此次論壇中碰撞的智慧成果將對中國傳媒行業的發展發揮積極作用。 喻國明表示, 隨著互聯網的發展和傳媒產業的不斷進化, 業界遇到的問題也是學界所關心和探討的重點問題,

增強兩者間的關聯和關切, 在傳媒發展新格局下顯得尤為迫切和必要。

北京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執行院長喻國明:

互聯網時代的焦慮, 在於業界生態的高速發展, 我們對上半場還沒有充分把握,

下半場就到了。 但經過研究之後, 下半場還是相對清晰的。

互聯網對社會最大的貢獻就在於對個人的啟動, 給我們的社會組織帶來巨大空間。 其次是二次售賣理論, 把人們的注意力轉移給需要的協力廠商。

人口紅利在上半場已經被利用殆盡, 下半場就是進一步將個人資源的組合利用。 這就需要借助數位化和智慧化, 也就是大資料和人工智慧的創新和應用。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

傳統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現在是第三個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供給側改革首先要是要注重內容,要強調深度、調查、解釋性報導,以及獨家思想和觀點。除了內容之外還強調技術,考慮供給側改革的時候必須要考慮需求者,用戶需求什麼。

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吳信訓:

從2014年開始,多家紙媒倒閉。傳統媒體曾幾何時獨領風騷的“主流”地位,也愈發岌岌可危。媒體融合提了這麼多年,為何真正的成效並不盡人意?必須看到媒體融合的特徵是科技成為創新的推動力,而傳統媒體在科技創新推動上卻是白紙一張,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現在是傳統媒體應該及時謀求彎道超車的時候了。對傳統媒體而言,媒體融合決不是簡單的從傳統媒體向新興媒體平移的過程,它是推動傳統媒體跟上技術革新和實踐應用步伐的戰略選擇。傳統媒體要保留主流地位,務必要在科技創新上實現彎道超車,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要利用創新技術為自己的優勢插上騰飛的翅膀。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院長張昆:

中國傳媒經濟協會是我們新聞傳播學界也是新聞傳播業界的非常重要的學術組織。2017中國傳媒經濟高峰論壇的召開對華中科技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是一個重要的支持和肯定,智慧的碰撞也能為當下中國傳媒經濟和傳媒行業的未來發展起到引領作用。在這個轉型的社會和時代,文化傳媒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分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同時,學科在轉型,在拓展。因此,傳媒經濟的研究也會成為新聞傳播學科未來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點。為此,希望傳媒經濟協會不僅僅在引領行業和引領學科的發展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江作蘇:

網路直播最大的價值是接近於真實,直播是依託於人們希望無限接近於真實的需求而生的,直播能讓人對資訊的感知無限接近於真實。

現在網路直播已經成為現象級的傳播方式,高於其他的自媒體方式。需要注意的一個現象是,越來越多的網路直播,已經從範娛樂平臺慢慢轉向範新聞平臺了。應當注意這種轉變帶來的一些問題。

華聲線上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張雲夢:

1995-2005年是都市類報紙高速發展的10年,基本每個省級黨報都創辦了一家都市報,都市類報紙在這10年間創造了很多奇跡。從2005年到2015年,是都市類報紙平穩發展的10年。從15年開始,都市類報紙發展勢頭開始下滑。

傳統媒體人要調整思路,都市類報紙以後的影響力肯定不是主要靠發行量了。三湘都市報已經通過發行量調整,使報紙更加輕盈。我們去年組織了自駕遊活動,在全省推廣“全民旅遊”;同時做“會展經濟”,包括模特大賽和“新能源、教育會”等,都獲得了良好的效益。新媒體時代,作為在傳統媒體奮鬥了20年的媒體人,我覺得沒有壓力,關鍵看我們怎麼做。

騰訊區域媒體總編輯耿小勇:

用戶偏好變化重塑著媒體表達和傳播路徑。根據我們的調查,55.6%的使用者將自媒體內容放在和原創新聞報導同等重要甚至更喜歡的位置上。使用者獲取資訊的管道正向自媒體轉移,自媒體行業生產和傳播的活力持續爆發。區域自媒體生態是指自媒體人的好內容通過平臺的推廣來吸引更多的廣告主和粉絲,讓粉絲找到有趣的內容,廣告主的投放有價值。區域自媒體的價值有三點:1.區域自媒體行業分佈不均,有很大的挖掘空間;2.地市下沉顆粒度更細,本地內容需求量更大。新聞用戶端的抓取能力和推送能力改變了價值判斷,自媒體精准推送,傳統媒體不能展示的資訊價值可以在自媒體上最大化;3.本地使用者對本地內容的強需求,區域自媒體的內容轉化高。

今日頭條高級公關總監楊繼斌:

傳統媒體的傳播是一種“大顆粒度”的傳播,傳統媒體有容量限制,容量限制導致傳統媒體生產了大量的沉默的資源。而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物理邊界,打破新聞和資訊之間的屏障,可以幫助傳統媒體去啟動沉默的資源。

傳統媒體媒體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過去幾百年的技術紅利消失了。新媒體可以降低傳統媒體的試錯成本,幫助傳統媒體真正實現媒體融合或技術融為一體。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李衛東:

“雲”指的是資訊技術資源,“雲”能形成一種新型的媒介生態——雲生態。其內涵是:基於雲服務的媒介生態;雲生態中的各種生態資源具有自由流動性;雲生態具有顯著的層次性。進入雲生態,建立自己的生態圈的關鍵是開放自己的核心能力,打造開放平臺。雲生態是雲傳播時代媒介生態環境的新變革,雲生態系統包含複雜的要素,是以開放平臺為媒介與媒介、媒介與自然、媒介與政府、媒介與市場、媒介與社會、媒介與人的連接器的新型媒介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服務功能。

湖北楚天都市報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任浩:

中國傳媒業正在經歷數千年亙古未有的大變局、大洗牌、大重組。傳播越來越成為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推手,傳播產業越來越成為文化走出去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支撐。傳媒人從未像今天這樣承載著越來越厚重的時代使命,感受著越來越強烈的時代尊嚴。傳媒產業發展最好的時代正在到來,但也是傳統媒體轉型突圍備受煎熬的時代。目前楚天都市報品牌價值95億,比上年增加13億。雖然總體下行趨勢不可阻擋,但我相信品質優秀的媒體總能捕捉到閃爍的微光。正如《華盛頓郵報》最富盛名的主編布萊德利所說:“我們不能放棄報紙的作用——影響公眾”。

暨南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院長范以錦:

傳統媒體的發展經歷了三個階段,現在是第三個新媒體時代,傳統媒體的供給側改革首先要是要注重內容,要強調深度、調查、解釋性報導,以及獨家思想和觀點。除了內容之外還強調技術,考慮供給側改革的時候必須要考慮需求者,用戶需求什麼。

上海大學中國藝術產業研究院執行院長吳信訓:

從2014年開始,多家紙媒倒閉。傳統媒體曾幾何時獨領風騷的“主流”地位,也愈發岌岌可危。媒體融合提了這麼多年,為何真正的成效並不盡人意?必須看到媒體融合的特徵是科技成為創新的推動力,而傳統媒體在科技創新推動上卻是白紙一張,這就是問題的關鍵。

現在是傳統媒體應該及時謀求彎道超車的時候了。對傳統媒體而言,媒體融合決不是簡單的從傳統媒體向新興媒體平移的過程,它是推動傳統媒體跟上技術革新和實踐應用步伐的戰略選擇。傳統媒體要保留主流地位,務必要在科技創新上實現彎道超車,搶佔科技創新的制高點。要利用創新技術為自己的優勢插上騰飛的翅膀。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院長張昆:

中國傳媒經濟協會是我們新聞傳播學界也是新聞傳播業界的非常重要的學術組織。2017中國傳媒經濟高峰論壇的召開對華中科技大學的相關研究團隊是一個重要的支持和肯定,智慧的碰撞也能為當下中國傳媒經濟和傳媒行業的未來發展起到引領作用。在這個轉型的社會和時代,文化傳媒產業在整個國民經濟中所占的分量達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而同時,學科在轉型,在拓展。因此,傳媒經濟的研究也會成為新聞傳播學科未來的一個重要的研究點。為此,希望傳媒經濟協會不僅僅在引領行業和引領學科的發展上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華中師範大學新聞傳播學院院長江作蘇:

網路直播最大的價值是接近於真實,直播是依託於人們希望無限接近於真實的需求而生的,直播能讓人對資訊的感知無限接近於真實。

現在網路直播已經成為現象級的傳播方式,高於其他的自媒體方式。需要注意的一個現象是,越來越多的網路直播,已經從範娛樂平臺慢慢轉向範新聞平臺了。應當注意這種轉變帶來的一些問題。

華聲線上股份有限公司常務副總裁張雲夢:

1995-2005年是都市類報紙高速發展的10年,基本每個省級黨報都創辦了一家都市報,都市類報紙在這10年間創造了很多奇跡。從2005年到2015年,是都市類報紙平穩發展的10年。從15年開始,都市類報紙發展勢頭開始下滑。

傳統媒體人要調整思路,都市類報紙以後的影響力肯定不是主要靠發行量了。三湘都市報已經通過發行量調整,使報紙更加輕盈。我們去年組織了自駕遊活動,在全省推廣“全民旅遊”;同時做“會展經濟”,包括模特大賽和“新能源、教育會”等,都獲得了良好的效益。新媒體時代,作為在傳統媒體奮鬥了20年的媒體人,我覺得沒有壓力,關鍵看我們怎麼做。

騰訊區域媒體總編輯耿小勇:

用戶偏好變化重塑著媒體表達和傳播路徑。根據我們的調查,55.6%的使用者將自媒體內容放在和原創新聞報導同等重要甚至更喜歡的位置上。使用者獲取資訊的管道正向自媒體轉移,自媒體行業生產和傳播的活力持續爆發。區域自媒體生態是指自媒體人的好內容通過平臺的推廣來吸引更多的廣告主和粉絲,讓粉絲找到有趣的內容,廣告主的投放有價值。區域自媒體的價值有三點:1.區域自媒體行業分佈不均,有很大的挖掘空間;2.地市下沉顆粒度更細,本地內容需求量更大。新聞用戶端的抓取能力和推送能力改變了價值判斷,自媒體精准推送,傳統媒體不能展示的資訊價值可以在自媒體上最大化;3.本地使用者對本地內容的強需求,區域自媒體的內容轉化高。

今日頭條高級公關總監楊繼斌:

傳統媒體的傳播是一種“大顆粒度”的傳播,傳統媒體有容量限制,容量限制導致傳統媒體生產了大量的沉默的資源。而新媒體打破了傳統媒體的物理邊界,打破新聞和資訊之間的屏障,可以幫助傳統媒體去啟動沉默的資源。

傳統媒體媒體現在面臨的問題是過去幾百年的技術紅利消失了。新媒體可以降低傳統媒體的試錯成本,幫助傳統媒體真正實現媒體融合或技術融為一體。

華中科技大學新聞與資訊傳播學院李衛東:

“雲”指的是資訊技術資源,“雲”能形成一種新型的媒介生態——雲生態。其內涵是:基於雲服務的媒介生態;雲生態中的各種生態資源具有自由流動性;雲生態具有顯著的層次性。進入雲生態,建立自己的生態圈的關鍵是開放自己的核心能力,打造開放平臺。雲生態是雲傳播時代媒介生態環境的新變革,雲生態系統包含複雜的要素,是以開放平臺為媒介與媒介、媒介與自然、媒介與政府、媒介與市場、媒介與社會、媒介與人的連接器的新型媒介生態系統,具有重要的服務功能。

湖北楚天都市報傳媒有限責任公司總經理任浩:

中國傳媒業正在經歷數千年亙古未有的大變局、大洗牌、大重組。傳播越來越成為國家治理能力和治理體系現代化的重要推手,傳播產業越來越成為文化走出去和國家軟實力的重要支撐。傳媒人從未像今天這樣承載著越來越厚重的時代使命,感受著越來越強烈的時代尊嚴。傳媒產業發展最好的時代正在到來,但也是傳統媒體轉型突圍備受煎熬的時代。目前楚天都市報品牌價值95億,比上年增加13億。雖然總體下行趨勢不可阻擋,但我相信品質優秀的媒體總能捕捉到閃爍的微光。正如《華盛頓郵報》最富盛名的主編布萊德利所說:“我們不能放棄報紙的作用——影響公眾”。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