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解決心肌及各臟器保護難題 淺低溫心臟不停跳手術創國內首例

主動脈尤其是主動脈弓手術對許多心臟外科醫生來說, 非常有趣, 而且極具挑戰性。 近日交大一附院心血管外科就遇到這樣一個難題:患者男,

67歲, 因“胸悶、胸痛, 伴聲音嘶啞不適半年”入院。 患者心動超聲、主動脈CTA顯示:主動脈瓣二瓣化畸形 主動脈瓣重度狹窄 升主動脈至主動脈弓近左鎖骨下動脈起始部真性動脈瘤, 瘤體最寬處約70mm。 LVEF:37%。

以往這種病患需要在深低溫(26℃-28℃)體外迴圈、心臟停跳下行Wheat術+全弓置換術。 但深低溫停迴圈對人體臟器損傷較大, 特別是對腦組織的損害, 增加了手術風險和術後併發症的發生, 尤其是對於老年患者多併發嚴重的心腦肺血管疾病, 常不易耐受此類手術。

面對如此具有挑戰性的病例, 心血管外科閆煬副主任醫師仔細分析患者資料後, 創造性的提出淺低溫心臟不停跳Wheat術+全弓置換術方案, 從而在解決心肌保護和各臟器保護的難題,

最大程度的減低了體外迴圈的損傷。 此類手術方案尚未見文獻有類似報導, 屬國內首例。

6月21日, 心血管外科閆煬副主任醫師手術團隊經股動脈插管, 右房插管建立體外迴圈, 採用淺低溫(34℃-35℃), 阻斷升主動脈, 在冠脈持續逆行灌注心臟不停跳下行主動脈根部重建即Wheat術(生物主動脈置換+升主動脈置換);而後經四分支血管低流量灌注主動脈根部,

依次行主動脈弓部無名動脈、左頸總動脈去分支化處理;最後再行主動脈弓部近左鎖骨下動脈起始部與四分支血管主幹行端端吻合重建弓部血管。 整個手術歷時5小時, 全程淺低溫、心臟不停跳、腦部正常灌注, 做到了此類手術體外迴圈微創化、生理化, 最大程度的簡化了手術操作流程、降低了手術風險及術後併發症的發生率。 術後經過治療和護理, 病人術後4小時脫離呼吸機, 目前恢復良好, 創下了交大一附院醫院心血管外科的又一個奇跡。

近年來, 心血管外科在許鎖春主任引領下, 組建由閆煬副主任醫師帶領心臟大血管團隊披星戴月在主動脈疾病手術治療方面不斷開拓創新, 開展多項西北首例、乃至全國首例的先進技術。 改變了原來心外科醫生對於大血管手術是“上午苦幹, 下午血戰;到了晚上, 辛苦白乾”的印象, 大大的降低大血管手術死亡率和術後併發症,

使交大一附院心外科大血管外科手術治療位於國內先進行列。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