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專家解讀:腸鏡檢查對於腸癌的預防究竟有多重要

背景資料

今年2月最後一個星期二, 頂級醫學期刊《柳葉刀》雜誌刊登了振奮人心的重磅研究成果:英國倫敦帝國學院癌症篩查和預防研究團隊的Wendy Atkin教授和她的同事們, 在17萬人中開展臨床試驗發現, 一次腸鏡檢查可以讓受試者群體在隨後的17年內腸癌發病率降低近30%。

這項臨床試驗一共研究了超過17萬人, 起初他們的年齡在55歲到64歲之間。 其中112936人為沒有接觸過腸鏡的控制組。 另外的57098人組成試驗組, 其中有40621人接受了柔性乙狀結腸鏡篩查, 其餘16477人沒有接受篩查。 當然這中間肯定有人因為腸癌之外的原因死亡,

或者退出臨床研究。 所有人的隨訪中位數為17.1年。 研究發現, 試驗組累計有1230人被診斷為腸癌, 其中353人因腸癌死亡。 控制組累計有3252人被診斷為腸癌, 有996人因腸癌死亡。 如果把那些因其他原因死亡, 或者退出的人也算在內, 接受柔性乙狀結腸鏡篩查的試驗組成員腸癌的發生率與控制組相比降低了26%, 死亡率降低了30%;如果不考慮因意外死亡或中途退出研究的人, 接受腸鏡篩查的試驗組成員腸癌的發生率與控制組相比降低了35%, 死亡率降低了41%。 由此看來, 即使經過17年的考驗, 腸鏡篩查對受試者仍有保護作用。

專家解讀

天津市人民醫院副院長、肛腸外科專家張偉華

天津市人民醫院副院長、肛腸疾病專家張偉華教授:這項研究是振奮人心的, 腸鏡檢查是預防和早期發現大腸癌的金標準。 在天津有更大規模的大腸癌早診早治研究, 已經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目前仍在進行之中。

張教授說, 天津大腸癌篩查專案自2012年5月啟動, 以三年為一週期, 在全市40到74歲人群中開展大腸癌篩查。

截至2016年底, 363.6萬適齡人群接受了大腸癌高危因素問卷, 便潛血檢查287.1萬, 篩查出高危人群187921例, 高危人群中有5.3人次接受了腸鏡檢查。 發現腸道疾病患者2.9萬例,這些患者中大腸癌相關疾病患者23475例。 這些人只要按時複查, 就可以阻斷大腸癌的發生。 篩查出的500多例大腸癌患者中, 早期癌患者比例為32%, 這一資料遠遠高於出現相關症狀到醫院就診的人群。

從以上這組數字更能看出腸鏡檢查的重要性, 越來越多的人開始認識到腸鏡檢查的重要性。 腸鏡檢查是將管狀的腸鏡從肛門逆向伸入整段大腸, 腸鏡上帶有微型攝像頭, 醫生能清晰地觀察到腸內是否有息肉, 並可以對病變部位取組織做病理學檢查, 因此腸鏡又被稱為診斷息肉、大腸癌的“金標準”。

腸鏡是一種比較纖細的可以彎曲的檢查儀器, 直徑為1釐米左右, 長度為1、3米左右。 我們在檢查時, 首先要求患者做好腸道清潔準備, 然後走進內鏡檢查室, 要求患者暴露肛門, 然後左側雙屈膝臥位躺在我們的診床上。 這時, 醫生將結腸鏡通過肛門慢慢的送入直腸, 然後經大腸達到回盲部, 完成整個的結腸鏡檢查。 在這個過程中, 醫生會根據檢查的情況對病人進行充氣來觀察腸腔的情況, 患者需要深呼吸來緩解緊張情緒和不適感……很多人擔心有不適和痛感而拒絕腸鏡檢查。 我提醒下, 做腸鏡很有必要, 高危人群不應拒絕。 如果怕痛, 可以做無痛腸鏡, 在全麻下進行, 完全沒有痛苦, 並且有專門的麻醉醫生一同監護病人。

天津市內鏡專家石磊

天津市內鏡專家石磊:這項研究歷時17年, 仍然能夠對受試者腸道起到保護作用。 分析原因在於, 經過一次檢查提高了受試者對於腸道疾病的重視程度。 第二點, 通過檢查早期發現了腸道疾病, 儘早治療,使疾病得到了及時有效控制。因為絕大多數的大腸癌是由腸道息肉演變而來的,規範切除腸道息肉和定期隨訪,可以有效防止其演變為癌。

在天津市開展的大腸癌篩查中,也發現了大量腸道息肉患者,哪些息肉需要切除呢?

石磊副主任醫師說,大腸息肉是腸道的一種良性病變。大腸息肉可發生在結直腸的任何部位,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發的。其大小可自直徑數毫米到數釐米,形狀分有蒂、亞蒂或無蒂的。隨著電子腸鏡的日益推廣,在腸鏡檢查中腸息肉患者並不少見,在我們篩查統計中發現,60-74年齡段的人群,大腸息肉發生率接近70%。

腸鏡能否辨明息肉的性質呢?石主任說,有經驗的內鏡醫生,從結腸鏡下息肉的大體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其良惡性,一般來說,息肉形態規則,質地柔軟,表面腺體開口結構清楚的多為良性病變,而形態不規則,質偏脆,易出血,表面腺體開口結構紊亂,甚至消失的多有惡性傾向。其良惡性與直腸有一定相關性,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直徑

發現了腸息肉是否都要切除呢?石主任說,前面已經提到,在大腸息肉是結直腸黏膜的一個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檢查這個“金標準”之前,一切診斷只是猜測,不切除它,留在體內畢竟是一個“定時炸彈”。若是惡性,會危及生命。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則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的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直徑超過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在臨床中評價大腸息肉是否需要切除,依據其形態和大小,直徑0.5cm以下、形態規則的息肉可以定期複查結腸鏡,反之,發現腸息肉應將其切除。

切除息肉一定要開刀嗎?石主任說,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現在,大部分結腸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開刀。近幾十年,隨著纖維內鏡、特別是電子內鏡的問世,內鏡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內鏡下治療技術發展得最快,經內鏡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目前隨著輔助沖水的結腸鏡、雙腔內鏡的應用,以及HOOK刀、IT刀,內鏡下止血鉗等配件的出現,這些內鏡設備、材料的改進,拓展了新的內鏡下息肉的切除方法,如EMR(經內鏡粘膜切除術)、ESD(經內鏡粘膜剝離術),大大擴展了結腸鏡下切除較大息肉的可能。其常見適應症包括:有蒂息肉;側向生長型息肉(EST);表面腺管開口清晰的亞蒂及無蒂息肉。

可以這麼說,內鏡下切除腸息肉已成為其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極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大腸息肉完整切除。對比開腹手術,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具有明顯優勢。美國Bernard曾報導剖腹手術後,病人恢復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內鏡下切除息肉,恢復正常生活平均僅需2天,且費用也僅是開刀的1/3~1/5。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對身體損傷小、痛苦少,對年老體弱或嬰幼兒均適用,因此該方法現已廣泛普及。

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變成大腸癌。

天津市大腸癌篩查專案辦公室主任趙麗中

趙主任,如何化驗大便潛血?做腸鏡需要做哪些準備?

大便潛血檢查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大腸癌早期篩查方法。大腸癌早期患者多無症狀,而糞便中帶有微量出血是早期大腸癌唯一可以查出的異常現象。所以大便潛血檢查對大腸癌的早期發現有著重要意義。

操作很簡單,您只需採集火柴頭大小的糞便2-4小時內送到所在社區醫院即可,採集前無需控制飲食。五年來我們在健康人群中做了287萬例次便潛血檢查,發現6萬餘潛血陽性的居民。但在篩查中也發現,很多人不重視這項檢查,以至於耽誤病情,延誤治療。一般來講早期大腸癌出血量很少,肉眼也無法識別。所以要定期檢查潛血,不能等到出現腹痛、腹瀉、肉眼血便等問題時才想到去看病,那樣可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做腸鏡需要做哪些準備

1、檢查前一日,半流質少渣飲食(麵湯加鹽適量、稀飯、牛奶),不要吃有色的食物,如:西瓜、番茄、黑米等以免誤診。2、有習慣性便秘的患者,請于檢查前3天酌情口服緩瀉藥,保證每天有大便。3、檢查前日服用瀉藥,一般在服藥後3-4小時開始排便,連瀉5-7次。若饑餓難耐可飲適量糖水(糖尿病患者酌情)4、常規服用的藥物請於當日晨6點用最一小口水把藥片服下。 5、檢查日可攜帶軟點心、巧克力或牛奶以便檢查後進食。(北方網編輯曲璐琳)

儘早治療,使疾病得到了及時有效控制。因為絕大多數的大腸癌是由腸道息肉演變而來的,規範切除腸道息肉和定期隨訪,可以有效防止其演變為癌。

在天津市開展的大腸癌篩查中,也發現了大量腸道息肉患者,哪些息肉需要切除呢?

石磊副主任醫師說,大腸息肉是腸道的一種良性病變。大腸息肉可發生在結直腸的任何部位,可以是單個的,也可以是多發的。其大小可自直徑數毫米到數釐米,形狀分有蒂、亞蒂或無蒂的。隨著電子腸鏡的日益推廣,在腸鏡檢查中腸息肉患者並不少見,在我們篩查統計中發現,60-74年齡段的人群,大腸息肉發生率接近70%。

腸鏡能否辨明息肉的性質呢?石主任說,有經驗的內鏡醫生,從結腸鏡下息肉的大體形狀上大致可以判斷其良惡性,一般來說,息肉形態規則,質地柔軟,表面腺體開口結構清楚的多為良性病變,而形態不規則,質偏脆,易出血,表面腺體開口結構紊亂,甚至消失的多有惡性傾向。其良惡性與直腸有一定相關性,美國一項研究顯示,直徑

發現了腸息肉是否都要切除呢?石主任說,前面已經提到,在大腸息肉是結直腸黏膜的一個新生物,在未作病理檢查這個“金標準”之前,一切診斷只是猜測,不切除它,留在體內畢竟是一個“定時炸彈”。若是惡性,會危及生命。如果是腺瘤等癌前病變,則相當於一個“定時炸彈”,隨著息肉的增大,數目的增加,癌變機會也迅速增大,直徑超過2cm的腺瘤近半數會惡變成癌。即使是炎症性息肉,對身體的危害性雖然小些,但隨著息肉的增大,也可能帶來一系列臨床症狀,如長期便血、腹瀉、腸套疊甚至腸梗阻等。在臨床中評價大腸息肉是否需要切除,依據其形態和大小,直徑0.5cm以下、形態規則的息肉可以定期複查結腸鏡,反之,發現腸息肉應將其切除。

切除息肉一定要開刀嗎?石主任說,隨著醫療技術的發展,現在,大部分結腸息肉的切除已不需要開刀。近幾十年,隨著纖維內鏡、特別是電子內鏡的問世,內鏡技術飛速發展,尤其是內鏡下治療技術發展得最快,經內鏡息肉切除術已是很成熟的一種治療方法,目前隨著輔助沖水的結腸鏡、雙腔內鏡的應用,以及HOOK刀、IT刀,內鏡下止血鉗等配件的出現,這些內鏡設備、材料的改進,拓展了新的內鏡下息肉的切除方法,如EMR(經內鏡粘膜切除術)、ESD(經內鏡粘膜剝離術),大大擴展了結腸鏡下切除較大息肉的可能。其常見適應症包括:有蒂息肉;側向生長型息肉(EST);表面腺管開口清晰的亞蒂及無蒂息肉。

可以這麼說,內鏡下切除腸息肉已成為其治療的常規方法,除了極少部分直徑過大、內鏡下形態明顯惡變或數目極多者外,一般均可在內鏡下將大腸息肉完整切除。對比開腹手術,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具有明顯優勢。美國Bernard曾報導剖腹手術後,病人恢復正常生活平均要28天,而內鏡下切除息肉,恢復正常生活平均僅需2天,且費用也僅是開刀的1/3~1/5。內鏡下進行息肉切除對身體損傷小、痛苦少,對年老體弱或嬰幼兒均適用,因此該方法現已廣泛普及。

一般情況下,發現有腸息肉,應儘早切除,以免帶來一些其他疾病,甚至於惡變成大腸癌。

天津市大腸癌篩查專案辦公室主任趙麗中

趙主任,如何化驗大便潛血?做腸鏡需要做哪些準備?

大便潛血檢查是目前世界上公認的大腸癌早期篩查方法。大腸癌早期患者多無症狀,而糞便中帶有微量出血是早期大腸癌唯一可以查出的異常現象。所以大便潛血檢查對大腸癌的早期發現有著重要意義。

操作很簡單,您只需採集火柴頭大小的糞便2-4小時內送到所在社區醫院即可,採集前無需控制飲食。五年來我們在健康人群中做了287萬例次便潛血檢查,發現6萬餘潛血陽性的居民。但在篩查中也發現,很多人不重視這項檢查,以至於耽誤病情,延誤治療。一般來講早期大腸癌出血量很少,肉眼也無法識別。所以要定期檢查潛血,不能等到出現腹痛、腹瀉、肉眼血便等問題時才想到去看病,那樣可能延誤最佳治療時機。造成不可挽回的損失。

做腸鏡需要做哪些準備

1、檢查前一日,半流質少渣飲食(麵湯加鹽適量、稀飯、牛奶),不要吃有色的食物,如:西瓜、番茄、黑米等以免誤診。2、有習慣性便秘的患者,請于檢查前3天酌情口服緩瀉藥,保證每天有大便。3、檢查前日服用瀉藥,一般在服藥後3-4小時開始排便,連瀉5-7次。若饑餓難耐可飲適量糖水(糖尿病患者酌情)4、常規服用的藥物請於當日晨6點用最一小口水把藥片服下。 5、檢查日可攜帶軟點心、巧克力或牛奶以便檢查後進食。(北方網編輯曲璐琳)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