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看看古人,才知道現在的試題其實很簡單?

一年一度的高考已落幕, 共有940萬名考生參加了這場世界上規模最大的考試, 940萬考生也經歷了人生中的一個至關重要的節點。 考場內學生自然是緊張忙碌, 而考場外的一干吃瓜群眾, 卻期盼著借助高考的試題, 將它變成一場全面吐槽的盛會。 似乎每年盛夏來臨之時, 除了"花毛一體"和"啤酒肉串"外, 唯有吐槽高考試題才讓大家變得身心暢快。

從歷年的高考來看, 語文作文出現的槽點從沒有讓人失望過, 今年果不其然被吐依舊。 不管是全國卷的"老外眼中的中國關鍵字", 還是浙江卷的"人生要讀的三本大書", 再有江蘇卷"車輛與時代的變遷"等等, 無一不被社會的"智士"們所熱議, 各種高考虛假滿分或零分文佔領媒體, 被吐的朝向想當一致, 就是"難"。

其實自古高考作為一項核對總和選拔優秀人才的國家平臺, 自然是將考題的難度提升到一個非常高的標準,

很多人說現在的試題靈活的越來越難以捉摸。 但是, 其實最苦的並不是現在的考生, 而是我們的古人, 他們經歷的科舉考試才真的是難上天際。

古代考生表示"其實我們的考題才最難"

在隋朝開始, 科舉制度就正式的確立, 那時的古人從《詩》、《書》、《周禮》、《禮記》、《易》、《春秋》等儒家經典中汲取素材,

來讓學生作答。 早期的試題類型多種多樣, 包含類似現在填空題的帖經, 類似現在命題作文的策問, 類似現在應用作文的雜文, 以及類似今天讀後感的經意等。 之後到明朝開始, 試卷中出現了聞名於世的八股文, 題目從四書五經中出, 詮釋以程朱學派注解為准, 並且每段格式字數都有嚴格限制。

這些古代的試題類型, 比照現在的高考試題顯得生硬刻板, 但是加上一些巧妙的題目, 你就會發現那時的考題是有多難。

比如在清朝末年, 當時的安徽學政錢大宗師出給本地學生的考題, 用八股文作答的題目:蕩蕩乎, 民無能名焉;巍巍乎, 其有成功也, 煥乎其有文章。 這道題的題目取《論語·泰伯》中孔子稱讚堯的名段,

意思是說堯這個人非常的偉大, 偉大到人們怎麼也想不出來用什麼詞彙來讚美他。

題目看似不難理解, 但是需要頌揚古代聖賢的偉大基業, 同時需要指出堯同志為人民到底幹了哪些好事, 提拔了哪些優秀人才, 還要誇一誇偉大的明主表表忠心, 最後還有很關鍵的是要表明考生自己也要追求理想, 成為想他一樣的人才。

這道題在很多人看來可能還不是太難, 那麼下面這道題可就真真的需要考生要好好的審題, 仔細的作答了。 這是一道試帖題, 就是需要按照八股文的方式寫排律。

題目是:賦得"士先器識", 得"文"字。 題目看似很短, 但非常的有深度。 因為這句題目的原話為"士先器識而後文藝",

意思是說做一個士, 首先得有器識, 然後再談文藝。 但是如果不瞭解原題出處的含義, 就會忽略掉而後以及文藝, 這樣如果不按題目背後的寓意答題, 就會出現跑題的現象發生。

當然題目理解了還是第一部, 答題時還要寫八股那樣寫排律, 還需要破題、承題、起股、中股, 後股、束股。 並且在破承題時, 一定要把題目用到的關鍵字全寫上, 包括士、先、器識、後、文藝, 否則儘管費盡心思答題, 結果卻會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零分雙手奉上。

面對"難為人"的考題怎麼辦?

看過古代的"高考試題", 再看現在的試題, 是不是覺得很簡單了?其實高考本就是檢驗學生知識積累和匯總的方法, 難點不在於題目有多難, 而在於要審清題意, 細心答題。

尤其是在答文科課程的考試試題的時候,需要從閱讀材料中準確地找到所需要的資訊,合理的演繹,大膽的猜測,反復的推敲詞意句意。在答題的過程中,不要匆忙作答,但又不要太過謹慎。需要的是根據題目列出草稿,凝神靜氣,總結提煉,最終將頭腦中的知識自然抒發,這樣一定會得到一個滿意的分數。

細心答題。

尤其是在答文科課程的考試試題的時候,需要從閱讀材料中準確地找到所需要的資訊,合理的演繹,大膽的猜測,反復的推敲詞意句意。在答題的過程中,不要匆忙作答,但又不要太過謹慎。需要的是根據題目列出草稿,凝神靜氣,總結提煉,最終將頭腦中的知識自然抒發,這樣一定會得到一個滿意的分數。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