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海藻,曾讓維多利亞時期的女性獲得解放

在維多利亞時期

海藻採集曾在名媛貴婦間風靡一時

在蘇格蘭, 海藻以其華美之姿, 甘美之味

一直是人們讚不絕口的珍饈玉饌

外赫布裡底群島——世上絕無僅有的濱海景觀之一, 在蓋爾語(一種古老語言, 主要用於蘇格蘭和愛爾蘭等凱爾特文化區, 發音類似於德語)中, 指“最後一方淨土”。 而該語言中, 又有四十多個詞與海藻有關。

猶記得 20 世紀 60 年代之時, 我的姑母居住在格拉斯哥, 她家中小廚的櫥櫃裡, 總放著不大不小的一樽錫罐, 但凡孩童們登門拜訪, 她便取來饗他們以零嘴——不是蜜餞糖果, 而是紅海藻(Palmaria palmata)。 我們用舌尖卷起這茜色的幹片兒, 咂嘬著甜熏肉般迷離濃郁的海味鹹香。

在許多城裡的西方人看來, 海藻充滿亞洲風情, 擁一小方壽司, 精巧雅致。 但一直以來, 在蘇格蘭的西部高地與海島一帶, 海藻都被尊為珍饈佳餚。 當地潮汐起落, 海溫恒定,

海岸清新, 因而得以孕育品種繁多的海藻, 可食用, 亦可化作護花春泥。 6 世紀愛奧那赫布裡底島的傳教士 St. Columba, 曾作蓋爾語詩文一首, 為僧侶的日常修行懇求神助:“願日盡己力/以採擷海藻/以臨澤而漁/施食以救苦難。 ”早期的旅行作家 Martin Martin 曾于 18 世紀到訪赫布裡底群島, 發現海藻多為當地“蠻夷”所食, 人們也普遍將其貶為“饑荒食物”。

如今, 這些蠻夷民風已經不復存在。 而海藻也一躍成為富含礦物質的“超級食物”, 被大舉採摘, 以飽口福。 一家愛丁堡的知名企業 Mara Seaweed 如今向美國諸如藍圍裙(Blue Apron)等大型商場出口海藻。 公司的創始人 Fiona Houston 以及 Xa Milne, 連同他們的團隊成員, 在愛丁堡北部法夫郡東紐克沿岸的秀麗小漁村當中採收海藻。

Mara 公司的海藻經理——他自詡為“海藻上師”—— Rory MacPhee 曾是一名海洋法講師,

對西海岸情有獨鍾, 而伊斯代爾內赫布裡底島的崎嶇峭崖更是讓他著迷不已。 “那裡得天獨厚, 能夠飽覽各處島嶼的風姿。 ”他評價道。

更北處, 外赫布裡底群島的古樸沙灘之上, 便是赫布裡底海藻公司的另一家大型商店, 經營著截然不同的業務——電影業。 該公司為《加勒比海盜》系列電影的拍攝提供了大量海藻, 也為《悲慘世界》的佈景提供了近 9 噸采自路易士島的海藻團。

外赫布裡底群島由一百多個偏僻的島嶼組成, 星羅棋佈地散落在蘇格蘭西北岸, 宛若大珠小珠落玉盤。 其中, 只有 15 個島嶼上有人煙, 各島嶼風景各異, 風情萬千——哈裡斯島群山連綿, 南尤伊斯特島和巴拉島則芳草茵茵。

每個島嶼的海岸景觀在世界上都堪稱絕無僅有。

這些島嶼洋溢著天籟民謠, 也是古老優美的蓋爾語最後的一方淨土。 這古語如今僅有不到 2% 的蘇格蘭人仍在使用。 其詞彙的博大精深, 深刻體現了島上住民們對家人與土地愛的深沉。 他們的靈魂, 與那沃土、海風和那汪洋, 融為了一體。 蓋爾語中, 有 40 多個單詞都與海藻有關, 其中的 “ortha-fheamainn”, 意為“海藻魔力”, 寄予了物阜民豐、幸福美滿之美好寓意。

▲ 外赫布裡底群島

遠遠眺望, 不知情的人或許會誤把白沙灘上成堆的海藻看做殘破的垃圾袋, 而岸邊石頭上那些滑膩膩的絲絲縷縷, 可能會絆倒漫步的行人。 然而, 提起藻類, 人們不免想到花園中令人作嘔的叢生藻苔, 因此許多公司也將食用海藻產品重新命名為“海菜”。 細看潮池內部, 紅海藻與鹿角菜的葉片如紅寶石般溫吞瑩柔, 黝黑厚重的海帶盤虯臥龍, 質感豐厚, 海草纖幼輕滑, 拂出汩汩氣泡, 海白菜綠意熒熒, 銀波蕩漾:它們水潤充盈, 延展出粼粼波光, 如同液態的彩色玻璃在遊弋流淌。 Mara 公司的 Fiona Houston 稱,採集海藻其樂無窮,就好比“進入一座未知的森林。景色令人震驚——如同發現了新大陸”。

她那欣喜若狂的語氣,與維多利亞時期情迷于海藻的小姐太太們如出一轍。倘若當時交通便利,鐵道四通八達,直達海邊,那些城裡的名媛貴婦少不了蜂擁而至,來到海邊,尋尋覓覓,七手八腳採集、品鑒各式海藻(雖說史書並無記載她們食用海藻),然後精心壓制成“海洋之花”的標本,整理成冊,既飽含趣致情懷,又頗具科學價值。據說維多利亞女皇也製作過這麼一本簿冊,而著名的政治經濟學家、廢奴主義者哈裡特·馬蒂諾也熱衷此道。1856 年,小說家喬治·艾略特尋訪了北德文郡伊爾弗勒科姆的多處潮池之後寫道,她“已然醉心於海藻,難以自拔”。知名陶藝家 William Henry Goss 充分利用了人們對海藻的癡迷,以海藻紋理妝點了他的釉面紋章瓷器,大受讚譽。

1862 年,一位當時的資深女性海藻迷、藻類學家 Margaret Gatty 推薦人們穿著男式的“運動靴”來進行海藻採摘;專業的採摘者應當“在採摘過程當中摒棄世俗打扮”。當人們問及她是否應當穿著襯裙之時,她答道,“進行海藻採集的時候,女性是可以著男裝的,無需拘泥於繁文縟節……羊毛襯裙這時可以高高挽起……最好提到腳踝之上。”

當時的女性,飽受教育禮數的約束,著裝規定的限制,舉手投足間毫無自由可言,而對海藻的癡迷讓她們獲得了解放——能夠獨自暢遊於曠野,盡享大自然壯美絕倫的浪漫,以及鬼斧神工的景致,專注於藻類的分門別類當中而歷練智慧,並且能夠挽起裙擺,露出纖細的腳踝信步徐行,將嚴苛刁鑽的著裝禮節拋諸腦後。

Gatty 的丈夫是北英格蘭的牧師,而她則是兒童思想品德讀本的作家。她於 1848 年生育了第七個孩子,此後便來到英國海濱城市赫斯廷斯休養生息,在此,她發現了採集海藻的無窮樂趣。她在退潮之時於岸邊徜徉,看著海中形形色色的華美海藻,心醉神迷。“這簡直是無上的慰藉,”她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而這也是她熱切追求海濱生活的開端。後來她撰寫了兩卷研究著作《英國海藻集》。雖然她因為性別的原因,無法加入赫赫有名的皇家學會與林奈學會,她仍然在男性科學家當中享譽盛名,一種澳大利亞的海藻也以她的名字命名(Gattya pinella)。

對海藻的狂熱癡迷甚至漂洋過海,遍及美國。羅德島新港上的女性也曾經提著襯裙,腳蹬男靴,歡快地採集著海藻。1845 年,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曾賦詩一首,以贊海藻,並將其比作款款深情迸發之下,浮沉飄零的抒情小調:

驚濤拍岸掩石礁

奧克尼島影飄渺

赫布裡底遙相對

殘舟斷棹蕩逍遙

黑雲無垠滄海嘯

水天卷舒心弦擾

欲抒胸志竹已罄

也無風波也無濤

St. Nicholas 在 1875 期美國兒童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科教故事,名為《海藻綱目》,向讀者介紹了藻類學的精妙藝術。雖說這場狂熱浪潮自 20 世紀起逐漸偃旗息鼓,Gatty 的學術著作仍然在坎佈雷島(她曾於 1852 及 1853 年到訪此島)西岸前蘇格蘭海洋生物學協會中廣為傳用。她的海藻收藏品被保存於聖安德魯植物園,離法夫郡東紐克不到 20 英里,如今,Fiona Houston 與 Xa Milne 也在此地,追趕著 21 世紀的海藻熱潮,物是而人非。

撰文:Annalena Mcafee

攝影:Kyoko Hamada

造型:Carin Scheve

編輯:張權

Mara 公司的 Fiona Houston 稱,採集海藻其樂無窮,就好比“進入一座未知的森林。景色令人震驚——如同發現了新大陸”。

她那欣喜若狂的語氣,與維多利亞時期情迷于海藻的小姐太太們如出一轍。倘若當時交通便利,鐵道四通八達,直達海邊,那些城裡的名媛貴婦少不了蜂擁而至,來到海邊,尋尋覓覓,七手八腳採集、品鑒各式海藻(雖說史書並無記載她們食用海藻),然後精心壓制成“海洋之花”的標本,整理成冊,既飽含趣致情懷,又頗具科學價值。據說維多利亞女皇也製作過這麼一本簿冊,而著名的政治經濟學家、廢奴主義者哈裡特·馬蒂諾也熱衷此道。1856 年,小說家喬治·艾略特尋訪了北德文郡伊爾弗勒科姆的多處潮池之後寫道,她“已然醉心於海藻,難以自拔”。知名陶藝家 William Henry Goss 充分利用了人們對海藻的癡迷,以海藻紋理妝點了他的釉面紋章瓷器,大受讚譽。

1862 年,一位當時的資深女性海藻迷、藻類學家 Margaret Gatty 推薦人們穿著男式的“運動靴”來進行海藻採摘;專業的採摘者應當“在採摘過程當中摒棄世俗打扮”。當人們問及她是否應當穿著襯裙之時,她答道,“進行海藻採集的時候,女性是可以著男裝的,無需拘泥於繁文縟節……羊毛襯裙這時可以高高挽起……最好提到腳踝之上。”

當時的女性,飽受教育禮數的約束,著裝規定的限制,舉手投足間毫無自由可言,而對海藻的癡迷讓她們獲得了解放——能夠獨自暢遊於曠野,盡享大自然壯美絕倫的浪漫,以及鬼斧神工的景致,專注於藻類的分門別類當中而歷練智慧,並且能夠挽起裙擺,露出纖細的腳踝信步徐行,將嚴苛刁鑽的著裝禮節拋諸腦後。

Gatty 的丈夫是北英格蘭的牧師,而她則是兒童思想品德讀本的作家。她於 1848 年生育了第七個孩子,此後便來到英國海濱城市赫斯廷斯休養生息,在此,她發現了採集海藻的無窮樂趣。她在退潮之時於岸邊徜徉,看著海中形形色色的華美海藻,心醉神迷。“這簡直是無上的慰藉,”她在給朋友的信中寫道,而這也是她熱切追求海濱生活的開端。後來她撰寫了兩卷研究著作《英國海藻集》。雖然她因為性別的原因,無法加入赫赫有名的皇家學會與林奈學會,她仍然在男性科學家當中享譽盛名,一種澳大利亞的海藻也以她的名字命名(Gattya pinella)。

對海藻的狂熱癡迷甚至漂洋過海,遍及美國。羅德島新港上的女性也曾經提著襯裙,腳蹬男靴,歡快地採集著海藻。1845 年,亨利·沃茲沃思·朗費羅曾賦詩一首,以贊海藻,並將其比作款款深情迸發之下,浮沉飄零的抒情小調:

驚濤拍岸掩石礁

奧克尼島影飄渺

赫布裡底遙相對

殘舟斷棹蕩逍遙

黑雲無垠滄海嘯

水天卷舒心弦擾

欲抒胸志竹已罄

也無風波也無濤

St. Nicholas 在 1875 期美國兒童雜誌上發表了一篇科教故事,名為《海藻綱目》,向讀者介紹了藻類學的精妙藝術。雖說這場狂熱浪潮自 20 世紀起逐漸偃旗息鼓,Gatty 的學術著作仍然在坎佈雷島(她曾於 1852 及 1853 年到訪此島)西岸前蘇格蘭海洋生物學協會中廣為傳用。她的海藻收藏品被保存於聖安德魯植物園,離法夫郡東紐克不到 20 英里,如今,Fiona Houston 與 Xa Milne 也在此地,追趕著 21 世紀的海藻熱潮,物是而人非。

撰文:Annalena Mcafee

攝影:Kyoko Hamada

造型:Carin Scheve

編輯:張權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