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范銳平在產業大會上講了啥?最新最全的資訊全在這

四川線上消息7月2日, 成都市召開國家中心城市產業發展大會, 就加快構建具有國際競爭力和區域帶動力的現代產業體系作出部署。

大會設1個主會場, 22個分會場, 堪稱“萬人大會”。

省委常委、成都市委書記范銳平作講話。

他強調, 要深刻認識堅定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經濟思想, 始終保持產業立城興城的戰略定力;要加快構建現代產業體系, 全面提升國家中心城市核心功能;要重塑產業經濟地理, 打造有機融合、良性迴圈的產業生態鏈生態圈;要大力推進要素供給側結構性改革, 培育產業發展新動能;要堅持問題導向, 激發創業活力提振投資信心。

他說, 黃金時代在我們面前而不是身後, 當代中國正經歷著歷史上最為廣泛而深刻的社會變革, 也正在進行著人類歷史上最為宏大而獨特的實踐創新, 建設全面體現新發展理念的國家中心城市,

責任在肩, 時不我待。

談成都差距

差距是潛力, 也是努力方向

一座城市能否站上世界城市體系“塔尖”, 既取決於國家戰略意志, 又取決於綜合競爭能力。 縱觀全球, 發達城市都因擁有強大的產業體系和經濟實力而站到世界舞臺中央。

建國以來, 成都產業規模由小到大、層次由低到高、實力由弱到強, 發展的“勢”與“場”不斷增強, 完成了由省會城市到區域性中心城市到建設國家中心城市的三級跳。

《2016年世界城市評級報告》中, 成都進入全球城市百強, 排名僅次於北上廣深;《2017中國城市商業魅力排行榜》中, 成都以98.97的高分位居新一線城市榜首。

雖然借助國家實施成渝城市群戰略之力, 拿到了國家中心城市的入場券, 但客觀地說, 無論是城市功能還是經濟實力,

都離真正意義上的國家中心城市有差距。

與臨近的重慶相比, 雖各有比較優勢, 但成都的優勢在減弱、差距在加大。 2016年成都經濟總量、工業增加值、金融業增加值分別占重慶的69%、75%、84%, 而增速還分別低3個、3.5個、1.6個百分點, 這意味著差距仍在擴大。

差距就是潛力, 也是努力方向。

要抓住建設國家中心城市重大機遇, 改革組織經濟工作方式, 著眼城市長遠目標和戰略全域, 從成渝戰略互動中找准提升城市首位度、擴大城市輻射力的切入點, 以增強“五中心一樞紐”功能為目標, 加快現代產業體系建設, 持續提升城市綜合競爭力。

談增強國家中心城市功能

用現代產業來支撐

必須大力發展先進製造業, 增強西部經濟中心功能。

製造業是國民經濟的脊樑, 具有“一業興、百業興”的乘數效應。 有關研究表明, 製造業每投入1美元帶動經濟增長1.8美元, 每產出1美元帶動其他領域產出3.6美元, 在三次產業中處於核心地位。

二產業占比是否突破50%是評判一個城市工業化是否充分發育的重要標誌。 上海二產業占比最高達到77%, 並且占比超過50%的時間長達20年, 已進入後工業化階段。 而成都二產業占比在2012年達到46%的峰值, 2013、2014年連續兩年保持45%以上占比後, 即呈下降趨勢, 從未超過50%的“分水嶺”。

建設西部經濟中心, 必須以先進製造業為牽引, 加快工業化進程, 力爭到2022年製造業規模突破2萬億元, 先進製造業占工業比重達50%以上, 建成全國重要的先進製造業城市。

重點支援電子資訊、汽車製造、食品飲料、裝備製造、生物醫藥五大支柱產業提升能級, 大力支持航空航太、軌道交通、節能環保、新材料、新能源五大優勢產業領先發展、規模發展, 超前佈局人工智慧、精准醫療、虛擬實境、傳感控制、增材製造等未來產業, 搶佔行業發展制高點。

必須大力發展高新技術服務業, 增強西部科技中心功能。

從全國範圍看, 成都科教資源富集、科研實力雄厚、創新能力不弱, 但高新技術產業產值僅為深圳的43%, 高新技術企業數量僅為深圳的26%。 根本原因在於高新技術服務業發展相對滯後, 科技成果轉移轉化的市場機制缺乏活力。

當前需要形成共識的是:創新是新一輪發展的源動力, 大學和科研院所是創新能力的源頭, 企業是決定創新成果轉化的關鍵。

因此,政學研產用要形成戰略同盟和利益共同體,共同構建貫通創新鏈、融入產業鏈、對接資本鏈的高新技術服務體系,促進創新資源集聚運用和創新成果轉化,打造高新技術服務機構彙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效、技術交易市場活躍的西部科技中心。

必須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增強西部金融中心功能。

2016年成都金融業增加值1386億元,占GDP的11.4%;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3.4萬億元、2.7萬億元;在“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居第五位,在“中國城市吸金能力”排名中居第三位。

當前,成都金融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是:金融資源優勢未充分轉化為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金融要素市場不活躍;新業態發育不足,創新能力不強;企業運用資本市場的方式單一,直接融資比例較低。要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一手抓金融服務業做強做大,一手抓金融服務能力創新提升。

必須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增強西部文創中心功能。

當今世界已進入文化全球化時代,城市的競爭高度往往由城市文化的創造力傳播力決定。杭州2016年文創產業增加值達2541億元,占GDP的21%,成都兩項指標均不到其1/4。

要以杭州為標杆,按照“集群發展、跨界融合、品牌引領”思路,推動天府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大力提升文創的行業首位度、產業融合度、品牌美譽度和國際知名度,力爭2022年文創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2%。

必須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功能。

要打開大門搞建設,讓新鮮空氣進來,讓新生力量進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成都從內陸腹地變為面向泛歐泛亞的開放前沿,成為距離歐洲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到法蘭克福只需10小時,比京滬廣深少2小時。必須主動運用國家新一輪開放戰略,堅持“更全面、更深入、更務實”的新開放觀,全方位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

必須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增強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

歷史上的“蜀道難”,主要是行路難,但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難”的內涵已演變成了貨物集疏難、要素流動難。2016年成都每萬元GDP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550元,比全國平均水準高4%,比武漢、深圳分別高9.2%、18.9%。

要正視差距、追趕超越,著眼建設國際性的生產要素配送中心、資訊資源交流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著力打造“一帶一路”最具影響力的供應鏈樞紐城市。

談產城佈局調整

主城區範圍擴大至“11+2” 統籌佈局66個產業新城

截至2016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達2030萬,三個圈層的經濟結構和環形交通組織方式帶來了一系列城市病。

交通潮汐式迴圈突出,跨區域、大規模、長距離的通勤交通需求,加劇了早晚高峰時段城市交通擁堵;產業同質化競爭嚴重,機械製造、食品飲料、電子資訊產業園區同質化率分別達到47%、34%、28%;空間資源配置不均衡,一二三圈層人口密度分別為10388人、1172人、543人,一圈層核心區人口密度甚至達到1.4萬人,而三圈層仍處於人口淨流出階段。園區生活配套不完善,宜居水準不高、生活品質不優,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短缺。

據測算,到2030年全市經濟總量將達3.8萬億、人口規模也將突破2200萬人的承載極限,如果仍然延續粗放型產業佈局,必然加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

這些現象的產生,實質是城市空間規模產業結構失衡、生產生活生態佈局不均所致。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決定重塑城市經濟地理,從優化城市空間開局起步,推動城市發展戰略調整。

市委提出構建“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網路化功能體系,實施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十字方針”,著力構建以龍泉山脈為中心,南北雙向拓延、東西兩側發展的戰略空間佈局,推動成都進入“雙城”時代。

為提升城市整體運行效率和綜合價值,市委遵循城市發展規律,按照城鄉規劃法優化城鄉空間佈局,決定打破圈層結構,將中心城區範圍擴大至原一二圈層的11個行政區加高新區、天府新區,形成“中心城區+郊區新城”的空間層次,進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區非核心功能,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提高中心城區的外溢效率和輻射能力,帶動全域均衡協同發展。

特別是把實施“東進”戰略作為重中之重,著眼未來50年乃至100年發展,堅持產業分區、集約開發、集群發展,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重心東移,規劃建設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和現代化產業基地,開闢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

目前,成都正處於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重新審視傳統產業園區發展模式,要以建設產業新城為目標,以區域集中、產業集群、開發集約為方向,引導不同區域的專業化產業集聚,帶動研究創新力量和服務體系集聚,促進產業上下游和協作關聯企業,通過共用、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觀生態鏈,集成構建為產業生態圈,推動產業園區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生產、服務、消費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經濟轉型。

按照園區城市總體規劃、產業招商指導目錄、園區設計規劃導則、產業引導政務政策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五位一體”管理體制,在全市統籌佈局建設66個主導產業明確、專業分工合理、差異發展鮮明的產業功能區,加快建設產業活力強勁、城市品質高端、服務功能完備的現代化城市新區。

要充分利用存量資源,以市場化方式推進產業園區“二次開發”,合理確定園區空間佈局和主導產業,鼓勵產業向專業園區集中,引導不符合園區定位產業向外轉移,原則上每個園區只確定1個主導產業。

要加快規劃建設以天府科學城、成都醫學城和高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都自貿區等為載體的創新型園區,充分利用中法、中德、中意、中韓、新川等國家級產業合作平臺,全面整合雙創基地、孵化基地,形成一批有顯示度和市場影響力的園區品牌。

談創新要素供給

本科生憑畢業證落戶

市委市政府將出臺“產業新政50條”,重點就是創新要素供給方式,促進要素供給的結構性、制度性轉換,形成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要素供給新體系。

要創新人力資源要素供給。大力實施“蓉漂”計畫,推行“先落戶後就業”,實行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落戶制度,讓廣大“蓉漂”紮根成都、融入成都。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賃住房建設力度,對外地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來蓉應聘可提供7天免費入住的青年人才驛站,在產業新城投放人才租賃住房,讓廣大“蓉漂”住得上房、安得了家。支援企業和用人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人才服務“一卡通”,建立人才服務專員制度,構建人才綜合服務平臺,著力建設“政務服務+創業服務+生活服務”全環節人性化的人才服務鏈。推進人力資源提能行動,支持在蓉高校、職院按照成都產業發展方向調整學科設置,鼓勵在蓉企業與高校、職院開展“產教融合”,鼓勵高校院所面向社會開放培訓資源,讓每個有就業創業願望的市民都能通過參加免費培訓和全額報銷考試費用獲得一項以上職業資格證書,提高廣大市民的就業創業競爭力。

要創新技術要素供給。建立集成轉化運用平臺,大力引進創新團隊和前沿技術,支援培育分享經濟、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智造經濟、創意經濟,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城市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全力支持在蓉高校“雙一流”建設,重點支援高校創辦國際校區,與世界一流大學共建與成都長遠戰略契合的學科和院系,促進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物醫藥、電子資訊、軌道交通、能源互聯網、先進核能等國家級重大科研工程落戶成都,全力爭創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要創新土地要素供給。圍繞城市空間佈局和產業園區定位,優先保障產業功能區用地,引導企業在功能匹配的產業園區選址建設,促進土地開發利用與城市空間調整、經濟地理優化高度契合。建立土地產出效益與新增建設用地計畫分配掛鉤制度,全面清理低效閒置土地,鼓勵企業實施空間綜合開發提高容積率,大力推廣以物流成本為導向的緊湊式工廠佈局,科學合理確定物流用地容積率,構建工業用地畝產效益評價體系,實現土地高產高質高效綜合利用。完善工業用地彈性供給,分類採取彈性年期出讓、租賃、先租後讓等多種供地方式,促進土地出讓年限與產業生命週期、產出效益緊密結合。

要創新資本要素供給。加大財政支援產業發展力度,設立1000億規模的成都產業基金,構建財政資金引導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系統聯動機制,發揮財政資金杠杆作用。運用產業引導基金,促進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產業投資和並購重組等各類基金支持新經濟發展,鼓勵和推動各類創新平臺為有創新需求的企業和“蓉漂”人才提供服務,營造“獨角獸”企業發展生態圈。鼓勵企業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發債融資,降低融資中間環節費用,實施鼓勵直接融資的扶持政策、獎補措施,提升經濟證券化水準。

要創新資訊要素供給。爭取國家級互聯網交換中心等重大基礎設施落戶,佈局一批區域性、行業性資料中心,加快普及1000兆光纖寬頻網路,超前規劃部署5G通信網路,推動重點樓宇和產業園區免費無線局域網全覆蓋,對重點資料中心、工業雲、互聯網和大資料平臺企業執行優惠頻寬資費並給予補貼。加快制定政務大資料資源採集、共用開放、安全保障地方標準,搭建全市統一資料交換共用平臺,按照市場化機制優先開放社會公眾、市場主體關注度和需求度較高的公共資料,推動資料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支援企業和社會機構面向行業應用構建專業大資料服務平臺,鼓勵企業開展重點產業領域大資料應用示範專案。

要創新能源要素供給。四川是清潔能源大省,成都作為主要受端城市,能源價格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要深入推進能源供給側改革,著力實施綠色、清潔能源轉化工程。積極培育售電側市場主體,開展增量配售電業務,運用優惠電力資源支持高載電產業發展和電能替代工程,探索建設智慧能源新區。支援天然氣大用戶改轉供為直供,著力為重點產業功能區和優勢企業提供個性化綜合用能服務,給予價格優惠和政策傾斜。加強綠色能源供給,著力構築以電能為主的多能源耦合交互模式,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

要創新制度供給。要對接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構建法治化、國際化、規範化、便利化營商環境,讓權力遠離市場、公平普及萬眾,進一步為企業鬆綁減負。堅決杜絕政策朝令夕改或“打白條”,一以貫之落實國家對企業產權保護各項規定,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降低企業維權成本,切實保障企業家人身權財產權,維護各類企業在蓉合法權益。發揮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的示範引領作用,加快建立以投資自由化為目標的市場准入制度,開展市場准入限制專項清理,完善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政府行政權力清單、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政府部門專項資金管理清單、投資審批負面清單五張清單,依法放寬銀行類金融機構、會計審計等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支持民營資本有序進入醫療、養老、教育等民生領域,提高市場准入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談服務企業

要有“三到精神”

四月份以來,市委先後組織召開各界別各階層代表座談會,聽取各方面對成都發展的建議,市區聯動開展經濟工作大調研,目的是溝通資訊、解決問題、增強信心、促進發展。

為企業服務要秉持“三到精神”,既要“不叫不到”,減少對企業微觀經營活動的干預和影響;又要“隨叫隨到”,對企業提出的問題報告一次、責任到人、限期解決;更要“服務周到”,想企業之所想、謀企業之所盼,做到無微不至、關懷備至。科學家、企業家、創新型人才是城市最為寶貴的戰略資源,要秉持“親”“清”理念,主動交朋友、搞服務、解難題。

產業政策是政府運用“有形之手”彌補“市場失靈”的重要工具。要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加強政策的系統集成和實質創新,系統梳理和評估前期產業政策,穩定有效政策、調整無效政策,市級層面側重加強要素市場和營商環境政策體系建設,定期發佈產業發展白皮書,形成鮮明產業發展導向;區(市)縣側重出臺引導產業集群發展的激勵政策,著力突出差異化發展,有效引導企業行為。要堅持以戰略目標為導向,強化政策引導和要素配置,支援優質資源向優先產業和優秀企業傾斜。要堅持以共建共用為導向,提高運用市場資源和公共資源招大引強、做大做強的能力。

要跟蹤時代變化,提升經濟工作的戰略性、前瞻性和專業性。堅決摒棄“慣性、惰性、任性”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善於用新發展理念和專業化視角思考問題、謀劃工作。要克服官僚習氣和大而化之的經濟工作方法,改革內部運行機制,因事設崗、以崗擇人、人崗相適,注重配強專業化班子,大膽選用專業化幹部,確保專業幹部覆蓋每個地區和部門的關鍵崗位。

要聚焦問題整改,提升立改立行的堅定性、責任性和時效性。反映問題、發現問題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各區(市)縣要主動認領,拿出能辦先辦、能支持全力支持的態度,儘快化解一批矛盾、解決一批問題。各級黨員幹部要養成雷厲風行的行為習慣,做到眼中有問題、腦中有思路、肩上有擔當,不能常“作秀”、總“許願”,真正把服務企業、解決問題抓緊抓實。針對企業長期存在的遺留問題,不能習以為常、束手無策,更不能“新官不理舊賬”,嚴格落實“銷號”責任制,集中時間和力量為歷史遺留問題“劃句號”。

要發展天府文化,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創新、支持創業的時代風尚。塑造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城市形象,絕不是就文化論文化,而是要培育一種城市氣質、養成一種思維方式、形成一種時代風尚,讓千千萬萬的青年學子慕名而來,在成都求學、創業、紮根,成為一名新成都人;就是要讓千千萬萬企業家放心投資創業,以成都為人生福地、安居樂土;就是要讓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成就夢想、建功立業;就是要讓每一位來蓉創新創業、投資興業的新成都人,受到社會尊重、得到城市禮遇。

企業是決定創新成果轉化的關鍵。

因此,政學研產用要形成戰略同盟和利益共同體,共同構建貫通創新鏈、融入產業鏈、對接資本鏈的高新技術服務體系,促進創新資源集聚運用和創新成果轉化,打造高新技術服務機構彙聚、科技成果轉移轉化高效、技術交易市場活躍的西部科技中心。

必須大力發展現代金融服務業,增強西部金融中心功能。

2016年成都金融業增加值1386億元,占GDP的11.4%;本外幣存貸款餘額分別達3.4萬億元、2.7萬億元;在“中國金融中心指數”排名中居第五位,在“中國城市吸金能力”排名中居第三位。

當前,成都金融業發展的突出問題是:金融資源優勢未充分轉化為服務實體經濟的能力,金融要素市場不活躍;新業態發育不足,創新能力不強;企業運用資本市場的方式單一,直接融資比例較低。要堅持“兩手抓兩手硬”。一手抓金融服務業做強做大,一手抓金融服務能力創新提升。

必須大力發展文化創意產業,增強西部文創中心功能。

當今世界已進入文化全球化時代,城市的競爭高度往往由城市文化的創造力傳播力決定。杭州2016年文創產業增加值達2541億元,占GDP的21%,成都兩項指標均不到其1/4。

要以杭州為標杆,按照“集群發展、跨界融合、品牌引領”思路,推動天府文化創新性發展、創造性轉化,大力提升文創的行業首位度、產業融合度、品牌美譽度和國際知名度,力爭2022年文創產業增加值占GDP比重達到12%。

必須大力發展開放型經濟,增強西部對外交往中心功能。

要打開大門搞建設,讓新鮮空氣進來,讓新生力量進來。隨著國家“一帶一路”戰略的實施,成都從內陸腹地變為面向泛歐泛亞的開放前沿,成為距離歐洲最近的國家中心城市,到法蘭克福只需10小時,比京滬廣深少2小時。必須主動運用國家新一輪開放戰略,堅持“更全面、更深入、更務實”的新開放觀,全方位提高開放型經濟水準。

必須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增強國際綜合交通通信樞紐功能。

歷史上的“蜀道難”,主要是行路難,但隨著現代交通的發展,“難”的內涵已演變成了貨物集疏難、要素流動難。2016年成都每萬元GDP社會物流總費用為1550元,比全國平均水準高4%,比武漢、深圳分別高9.2%、18.9%。

要正視差距、追趕超越,著眼建設國際性的生產要素配送中心、資訊資源交流中心和物流集散中心,大力發展現代物流業,提升物流效率,降低物流成本,著力打造“一帶一路”最具影響力的供應鏈樞紐城市。

談產城佈局調整

主城區範圍擴大至“11+2” 統籌佈局66個產業新城

截至2016年底,成都管理的人口已達2030萬,三個圈層的經濟結構和環形交通組織方式帶來了一系列城市病。

交通潮汐式迴圈突出,跨區域、大規模、長距離的通勤交通需求,加劇了早晚高峰時段城市交通擁堵;產業同質化競爭嚴重,機械製造、食品飲料、電子資訊產業園區同質化率分別達到47%、34%、28%;空間資源配置不均衡,一二三圈層人口密度分別為10388人、1172人、543人,一圈層核心區人口密度甚至達到1.4萬人,而三圈層仍處於人口淨流出階段。園區生活配套不完善,宜居水準不高、生活品質不優,教育、醫療等公共服務設施短缺。

據測算,到2030年全市經濟總量將達3.8萬億、人口規模也將突破2200萬人的承載極限,如果仍然延續粗放型產業佈局,必然加劇人口資源環境的矛盾。

這些現象的產生,實質是城市空間規模產業結構失衡、生產生活生態佈局不均所致。市第十三次黨代會決定重塑城市經濟地理,從優化城市空間開局起步,推動城市發展戰略調整。

市委提出構建“雙核聯動、多中心支撐”網路化功能體系,實施東進、南拓、西控、北改、中優“十字方針”,著力構建以龍泉山脈為中心,南北雙向拓延、東西兩側發展的戰略空間佈局,推動成都進入“雙城”時代。

為提升城市整體運行效率和綜合價值,市委遵循城市發展規律,按照城鄉規劃法優化城鄉空間佈局,決定打破圈層結構,將中心城區範圍擴大至原一二圈層的11個行政區加高新區、天府新區,形成“中心城區+郊區新城”的空間層次,進一步疏解城市核心區非核心功能,促進資源要素高效流動,提高中心城區的外溢效率和輻射能力,帶動全域均衡協同發展。

特別是把實施“東進”戰略作為重中之重,著眼未來50年乃至100年發展,堅持產業分區、集約開發、集群發展,推動先進製造業和生產性服務業重心東移,規劃建設天府國際空港新城和現代化產業基地,開闢經濟社會發展“第二主戰場”。

目前,成都正處於產業轉型發展的關鍵時期,必須重新審視傳統產業園區發展模式,要以建設產業新城為目標,以區域集中、產業集群、開發集約為方向,引導不同區域的專業化產業集聚,帶動研究創新力量和服務體系集聚,促進產業上下游和協作關聯企業,通過共用、匹配、融合形成若干微觀生態鏈,集成構建為產業生態圈,推動產業園區從單一的生產型園區經濟,向生產、服務、消費等多功能的城市型經濟轉型。

按照園區城市總體規劃、產業招商指導目錄、園區設計規劃導則、產業引導政務政策和公共服務設施建設規劃“五位一體”管理體制,在全市統籌佈局建設66個主導產業明確、專業分工合理、差異發展鮮明的產業功能區,加快建設產業活力強勁、城市品質高端、服務功能完備的現代化城市新區。

要充分利用存量資源,以市場化方式推進產業園區“二次開發”,合理確定園區空間佈局和主導產業,鼓勵產業向專業園區集中,引導不符合園區定位產業向外轉移,原則上每個園區只確定1個主導產業。

要加快規劃建設以天府科學城、成都醫學城和高新國家自主創新示範區、成都自貿區等為載體的創新型園區,充分利用中法、中德、中意、中韓、新川等國家級產業合作平臺,全面整合雙創基地、孵化基地,形成一批有顯示度和市場影響力的園區品牌。

談創新要素供給

本科生憑畢業證落戶

市委市政府將出臺“產業新政50條”,重點就是創新要素供給方式,促進要素供給的結構性、制度性轉換,形成具有比較競爭優勢的要素供給新體系。

要創新人力資源要素供給。大力實施“蓉漂”計畫,推行“先落戶後就業”,實行全日制大學本科及以上畢業生憑畢業證落戶制度,讓廣大“蓉漂”紮根成都、融入成都。實施人才安居工程,加大人才公寓和租賃住房建設力度,對外地本科及以上應屆畢業生來蓉應聘可提供7天免費入住的青年人才驛站,在產業新城投放人才租賃住房,讓廣大“蓉漂”住得上房、安得了家。支援企業和用人單位引進高層次人才,實施人才服務“一卡通”,建立人才服務專員制度,構建人才綜合服務平臺,著力建設“政務服務+創業服務+生活服務”全環節人性化的人才服務鏈。推進人力資源提能行動,支持在蓉高校、職院按照成都產業發展方向調整學科設置,鼓勵在蓉企業與高校、職院開展“產教融合”,鼓勵高校院所面向社會開放培訓資源,讓每個有就業創業願望的市民都能通過參加免費培訓和全額報銷考試費用獲得一項以上職業資格證書,提高廣大市民的就業創業競爭力。

要創新技術要素供給。建立集成轉化運用平臺,大力引進創新團隊和前沿技術,支援培育分享經濟、數字經濟、生物經濟、綠色經濟、智造經濟、創意經濟,為傳統產業改造升級和城市轉型發展注入新動能。全力支持在蓉高校“雙一流”建設,重點支援高校創辦國際校區,與世界一流大學共建與成都長遠戰略契合的學科和院系,促進具有比較優勢的生物醫藥、電子資訊、軌道交通、能源互聯網、先進核能等國家級重大科研工程落戶成都,全力爭創以軍民融合為特色的綜合性國家科學中心。

要創新土地要素供給。圍繞城市空間佈局和產業園區定位,優先保障產業功能區用地,引導企業在功能匹配的產業園區選址建設,促進土地開發利用與城市空間調整、經濟地理優化高度契合。建立土地產出效益與新增建設用地計畫分配掛鉤制度,全面清理低效閒置土地,鼓勵企業實施空間綜合開發提高容積率,大力推廣以物流成本為導向的緊湊式工廠佈局,科學合理確定物流用地容積率,構建工業用地畝產效益評價體系,實現土地高產高質高效綜合利用。完善工業用地彈性供給,分類採取彈性年期出讓、租賃、先租後讓等多種供地方式,促進土地出讓年限與產業生命週期、產出效益緊密結合。

要創新資本要素供給。加大財政支援產業發展力度,設立1000億規模的成都產業基金,構建財政資金引導投資機構和社會資本系統聯動機制,發揮財政資金杠杆作用。運用產業引導基金,促進創業投資、股權投資、產業投資和並購重組等各類基金支持新經濟發展,鼓勵和推動各類創新平臺為有創新需求的企業和“蓉漂”人才提供服務,營造“獨角獸”企業發展生態圈。鼓勵企業在銀行間市場和交易所市場發債融資,降低融資中間環節費用,實施鼓勵直接融資的扶持政策、獎補措施,提升經濟證券化水準。

要創新資訊要素供給。爭取國家級互聯網交換中心等重大基礎設施落戶,佈局一批區域性、行業性資料中心,加快普及1000兆光纖寬頻網路,超前規劃部署5G通信網路,推動重點樓宇和產業園區免費無線局域網全覆蓋,對重點資料中心、工業雲、互聯網和大資料平臺企業執行優惠頻寬資費並給予補貼。加快制定政務大資料資源採集、共用開放、安全保障地方標準,搭建全市統一資料交換共用平臺,按照市場化機制優先開放社會公眾、市場主體關注度和需求度較高的公共資料,推動資料資源社會化開發利用;支援企業和社會機構面向行業應用構建專業大資料服務平臺,鼓勵企業開展重點產業領域大資料應用示範專案。

要創新能源要素供給。四川是清潔能源大省,成都作為主要受端城市,能源價格具有一定的比較優勢。要深入推進能源供給側改革,著力實施綠色、清潔能源轉化工程。積極培育售電側市場主體,開展增量配售電業務,運用優惠電力資源支持高載電產業發展和電能替代工程,探索建設智慧能源新區。支援天然氣大用戶改轉供為直供,著力為重點產業功能區和優勢企業提供個性化綜合用能服務,給予價格優惠和政策傾斜。加強綠色能源供給,著力構築以電能為主的多能源耦合交互模式,促進清潔能源高效利用。

要創新制度供給。要對接國際慣例和通行規則,深入推進“放管服”改革,加快構建法治化、國際化、規範化、便利化營商環境,讓權力遠離市場、公平普及萬眾,進一步為企業鬆綁減負。堅決杜絕政策朝令夕改或“打白條”,一以貫之落實國家對企業產權保護各項規定,加大智慧財產權保護力度,降低企業維權成本,切實保障企業家人身權財產權,維護各類企業在蓉合法權益。發揮自貿試驗區改革開放的示範引領作用,加快建立以投資自由化為目標的市場准入制度,開展市場准入限制專項清理,完善行政審批事項目錄清單、政府行政權力清單、行政事業性收費目錄清單、政府部門專項資金管理清單、投資審批負面清單五張清單,依法放寬銀行類金融機構、會計審計等領域外資准入限制,支持民營資本有序進入醫療、養老、教育等民生領域,提高市場准入的透明度和公平性。

談服務企業

要有“三到精神”

四月份以來,市委先後組織召開各界別各階層代表座談會,聽取各方面對成都發展的建議,市區聯動開展經濟工作大調研,目的是溝通資訊、解決問題、增強信心、促進發展。

為企業服務要秉持“三到精神”,既要“不叫不到”,減少對企業微觀經營活動的干預和影響;又要“隨叫隨到”,對企業提出的問題報告一次、責任到人、限期解決;更要“服務周到”,想企業之所想、謀企業之所盼,做到無微不至、關懷備至。科學家、企業家、創新型人才是城市最為寶貴的戰略資源,要秉持“親”“清”理念,主動交朋友、搞服務、解難題。

產業政策是政府運用“有形之手”彌補“市場失靈”的重要工具。要堅持以企業需求為導向,加強政策的系統集成和實質創新,系統梳理和評估前期產業政策,穩定有效政策、調整無效政策,市級層面側重加強要素市場和營商環境政策體系建設,定期發佈產業發展白皮書,形成鮮明產業發展導向;區(市)縣側重出臺引導產業集群發展的激勵政策,著力突出差異化發展,有效引導企業行為。要堅持以戰略目標為導向,強化政策引導和要素配置,支援優質資源向優先產業和優秀企業傾斜。要堅持以共建共用為導向,提高運用市場資源和公共資源招大引強、做大做強的能力。

要跟蹤時代變化,提升經濟工作的戰略性、前瞻性和專業性。堅決摒棄“慣性、惰性、任性”思維方式和行為方式,善於用新發展理念和專業化視角思考問題、謀劃工作。要克服官僚習氣和大而化之的經濟工作方法,改革內部運行機制,因事設崗、以崗擇人、人崗相適,注重配強專業化班子,大膽選用專業化幹部,確保專業幹部覆蓋每個地區和部門的關鍵崗位。

要聚焦問題整改,提升立改立行的堅定性、責任性和時效性。反映問題、發現問題最終目的是為了解決問題。各區(市)縣要主動認領,拿出能辦先辦、能支持全力支持的態度,儘快化解一批矛盾、解決一批問題。各級黨員幹部要養成雷厲風行的行為習慣,做到眼中有問題、腦中有思路、肩上有擔當,不能常“作秀”、總“許願”,真正把服務企業、解決問題抓緊抓實。針對企業長期存在的遺留問題,不能習以為常、束手無策,更不能“新官不理舊賬”,嚴格落實“銷號”責任制,集中時間和力量為歷史遺留問題“劃句號”。

要發展天府文化,形成尊重人才、崇尚創新、支持創業的時代風尚。塑造創新創造、優雅時尚、樂觀包容、友善公益的城市形象,絕不是就文化論文化,而是要培育一種城市氣質、養成一種思維方式、形成一種時代風尚,讓千千萬萬的青年學子慕名而來,在成都求學、創業、紮根,成為一名新成都人;就是要讓千千萬萬企業家放心投資創業,以成都為人生福地、安居樂土;就是要讓千千萬萬科技工作者成就夢想、建功立業;就是要讓每一位來蓉創新創業、投資興業的新成都人,受到社會尊重、得到城市禮遇。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