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高考狀元熊軒昂:知識不一定能改變命運

2017年6月24號, 在考生們填報志願的忙亂中, 一位北京考生有關高考的採訪視頻在這個特殊的時期火遍網路。

他叫熊軒昂, 是2017年北京高考的文科狀元。

這段極為“紮心”的言論, 在網路上引起了軒然大波。

支持者感歎他小小年紀就能有如此見識, 反對者則憤怒與他對於農村考生的“瞧不起”於是在網上對他進行謾駡與攻擊。

他說的話雖然不無偏激與年少意氣, 但其中的道理與潛臺詞卻頗值得玩味。

這讓我想到了央視一部有關高考的紀錄片, 在這部影片中, 生活在同一個國家, 面對同樣的制度, 同樣的年紀, 僅僅是因為出身不同, 不同的考生們卻有著截然不同的人生。

01

兩個考生的兩種人生

這裡是位於安徽省六安市毛坦廠鎮的毛坦廠中學, 該校以其連續多年的高本科達線率, 加上校方極為嚴格的管理, 和大量的陪讀家長, 在網上有著“亞洲最大的高考工廠”的稱號。

“像瘋狗一樣拿下數理化”“只要學不死, 就忘死裡學”“累死我一個, 幸福全家人” 一句句觸目驚心的標語下, 放眼望去全都是伏案苦學的身影。

“pub pub pub pub pub……小酒館小酒館小酒館”這一個簡單的英文單詞, 在這個叫何飛的女孩口中已經重複了無數遍, 好像是某種咒語。

在這個壓抑、嘈雜、擁擠的環境中與其他死記硬背的聲音混和成了毛坦廠中學獨特的協奏曲。

素質教育在這裡是一種奢望, 連老師也坦言自己根本就是在以工業化的方法“鑄造”學生。

另一個全國知名的高考工廠衡水中學是這裡老師們的榜樣, 相對于可以在全省到處“掐尖”的衡中, 作為鄉鎮中學的毛中學生素質不可避免地遠遠低於前者, 所以學生們的自控力往往較差。

於是, 對於班主任而言, 時不時地在教室後面偷看學生有沒有開小差, 晚上到學生家裡檢查違禁物品就成為了日常生活。

對於何飛而言, 她全部的夢想就是能衝擊“一個好二本”, 為了這個夢想她用盡了全身的力氣。 她所有的欣喜若狂, 所有的崩潰, 都源自於成績的起伏。

焦慮,是她的全部生活狀態。

在首都北京的高中,同樣的熙熙攘攘,同樣的人頭攢動。

不同的是兩個女孩的命運,與何飛不同,這個人大附中的女孩劉雲昊早早地就定下了自己未來要出國的方向,她正在宣講會上遊刃有餘地與不同的招生官進行交流。

她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就背完了託福單詞,還自學了法語和西班牙語。

為了在申請時擁有更大的競爭力,她在打工子弟小學舉辦演講比賽,鍛煉組織能力。

影片的結尾,兩個女孩最終的結果頗值得玩味。

高考對於劉雲昊而言,更像是一個關於未來的某一種選擇而非必須。

與此同時,何飛所在的毛坦廠,考生們依舊不得不在題海中疲於奔命,但這樣的疲於奔命卻往往並不意味著好結果。

兩位女孩都沒有被理想的大學錄取,然而沒有被耶魯錄取的劉雲昊最後選擇了美國名校西北大學,而只考上三本的何飛卻不知自己的未來路在何方。

02

兩個老師的兩種人生

對於何飛的老師程曉東而言,毛坦廠“一切服務於高考”的現狀是違反學生天性的。

但對此他卻無力改變,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教學理想而抹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因為最現實的目標就擺在那裡,學校,家長,學生,都在盯著高考成績,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毛坦廠的老師比北京的高中老師更加需要如履薄冰。

在北京某國際學校,國學老師王先意在學校嘗試開辦國學公選課。

雖然在這樣一所高考只是擺設的國際學校幾乎沒有國學的生長環境,“感覺自己一個人在荒漠裡”,但王先意一直在進行著嘗試,哪怕面臨著無數次的失敗。

好在學校給予了他很大的自主權,雖然應者寥寥,但他可以去班級裡分發問卷詢問大家是否願意參加國學公選課。

而與此同時,毛坦廠程曉東老師則每天要到學生的住處檢查學生是否私藏與高考無關的違禁物品。

同樣是高中老師,有著同樣“教書育人”的教學理想,程曉東的理想主義卻無處安放。

影片的結尾,王先意面對新的一屆學生依舊能倔強地朗誦《天狗》,他的國學課嘗試又迎來的新的土壤。

而程曉東對此則顯得麻木,因為他的痛苦生涯隨著一屆屆複讀生的到來而無窮無盡。

03

毛坦廠與北京高中真正的差別在哪

幾年前一段有關於衡水中學的採訪視頻在網上大火了起來,衡水中學校長面對外界對於學校“學生晚上要穿著衣服睡覺”“吃飯只有五分鐘”的質疑選擇了傲慢地全盤否定。

他在採訪中甚至自豪地表示衡水中學的學生有著很豐富的精神生活——每天都會看新聞聯播。

這體現出了學校從管理者思想層面的落後,這種落後也會外化在兩地考生的個人素質中。

雖然有些無理,雖然不負責任,但高考狀元熊軒昂清楚地明白高考於他而言意味著什麼,他知道自己的起點在哪裡,會通往什麼的地方,這種思想格局是會在以後的人生中不斷獲益的。

反觀毛坦廠,考生把自己的一切都賭在高考的分數上面,人的自主性被不斷抹殺,整個學校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機器在飛速運轉,作為其中的一個零件,久而久之人會變得狹隘。

在北京的很多學校,班級的概念很薄弱,學生們按照個人意願自主選課,充分保證了學習的積極性。

而衡水與毛坦廠等學校,老師們輪番走場,學生們在固定的座位重複固定的練習任務。

這些都是造成上面紀錄片中兩個地區差別的部分原因,但真正的答案往往沒那麼簡單粗暴。

其實當我們探討“寒門能不能出貴子”的時候,本身就是一種觀念束縛,因為我們誇大了階級的決定作用。

對於不瞭解的事情我們常常有很多的過於誇大想像,例如那個流傳甚廣的“北京小孩高考400分就可以上清華”的謠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義就是除掉這樣一個個的想當然。

對2017年福建高考理科狀元陳汜玄而言,高考“在現有體制下看看一個人能做到什麼地步”,這就是提出了另外一個答案。

我們面對高考與階級上升等問題的時候,是需要多想想為什麼,但想到了為什麼之後,請再問自己一句“真的嗎?”。

因為真正決定階級與未來的永遠是觀念而非出身,觀念是可以培養的,局限性也是可以意識到並突破的。

我曾經覺得自己沒有考上名校很大的原因是我沒有出生在招生規模大的省份。

但和廣州的同學聊過以後,發現上面提到的格局的落後與僵化的教育形式,在教育資源優質的廣東,浙江等省份也有出現。

但是那個地區的學生卻能在獲得很好的成績時,也能獲得很好的素質培養。

生活是不公平的,但當我們能意識到這個事實的時候生活就變得公平了,因為它對每一個人都是不公平的。

能意識到這種不公平需要成熟的觀念支撐,而觀念來自於家庭累積,來自於高等教育,也來自於自我積累。

擁有這種觀念才是我們打破階級固化的機會。

焦慮,是她的全部生活狀態。

在首都北京的高中,同樣的熙熙攘攘,同樣的人頭攢動。

不同的是兩個女孩的命運,與何飛不同,這個人大附中的女孩劉雲昊早早地就定下了自己未來要出國的方向,她正在宣講會上遊刃有餘地與不同的招生官進行交流。

她在小學五年級的時候就背完了託福單詞,還自學了法語和西班牙語。

為了在申請時擁有更大的競爭力,她在打工子弟小學舉辦演講比賽,鍛煉組織能力。

影片的結尾,兩個女孩最終的結果頗值得玩味。

高考對於劉雲昊而言,更像是一個關於未來的某一種選擇而非必須。

與此同時,何飛所在的毛坦廠,考生們依舊不得不在題海中疲於奔命,但這樣的疲於奔命卻往往並不意味著好結果。

兩位女孩都沒有被理想的大學錄取,然而沒有被耶魯錄取的劉雲昊最後選擇了美國名校西北大學,而只考上三本的何飛卻不知自己的未來路在何方。

02

兩個老師的兩種人生

對於何飛的老師程曉東而言,毛坦廠“一切服務於高考”的現狀是違反學生天性的。

但對此他卻無力改變,他不得不放棄自己的教學理想而抹殺學生的自主學習能力。

因為最現實的目標就擺在那裡,學校,家長,學生,都在盯著高考成績,從這個層面上來講,毛坦廠的老師比北京的高中老師更加需要如履薄冰。

在北京某國際學校,國學老師王先意在學校嘗試開辦國學公選課。

雖然在這樣一所高考只是擺設的國際學校幾乎沒有國學的生長環境,“感覺自己一個人在荒漠裡”,但王先意一直在進行著嘗試,哪怕面臨著無數次的失敗。

好在學校給予了他很大的自主權,雖然應者寥寥,但他可以去班級裡分發問卷詢問大家是否願意參加國學公選課。

而與此同時,毛坦廠程曉東老師則每天要到學生的住處檢查學生是否私藏與高考無關的違禁物品。

同樣是高中老師,有著同樣“教書育人”的教學理想,程曉東的理想主義卻無處安放。

影片的結尾,王先意面對新的一屆學生依舊能倔強地朗誦《天狗》,他的國學課嘗試又迎來的新的土壤。

而程曉東對此則顯得麻木,因為他的痛苦生涯隨著一屆屆複讀生的到來而無窮無盡。

03

毛坦廠與北京高中真正的差別在哪

幾年前一段有關於衡水中學的採訪視頻在網上大火了起來,衡水中學校長面對外界對於學校“學生晚上要穿著衣服睡覺”“吃飯只有五分鐘”的質疑選擇了傲慢地全盤否定。

他在採訪中甚至自豪地表示衡水中學的學生有著很豐富的精神生活——每天都會看新聞聯播。

這體現出了學校從管理者思想層面的落後,這種落後也會外化在兩地考生的個人素質中。

雖然有些無理,雖然不負責任,但高考狀元熊軒昂清楚地明白高考於他而言意味著什麼,他知道自己的起點在哪裡,會通往什麼的地方,這種思想格局是會在以後的人生中不斷獲益的。

反觀毛坦廠,考生把自己的一切都賭在高考的分數上面,人的自主性被不斷抹殺,整個學校就像是一個巨大的機器在飛速運轉,作為其中的一個零件,久而久之人會變得狹隘。

在北京的很多學校,班級的概念很薄弱,學生們按照個人意願自主選課,充分保證了學習的積極性。

而衡水與毛坦廠等學校,老師們輪番走場,學生們在固定的座位重複固定的練習任務。

這些都是造成上面紀錄片中兩個地區差別的部分原因,但真正的答案往往沒那麼簡單粗暴。

其實當我們探討“寒門能不能出貴子”的時候,本身就是一種觀念束縛,因為我們誇大了階級的決定作用。

對於不瞭解的事情我們常常有很多的過於誇大想像,例如那個流傳甚廣的“北京小孩高考400分就可以上清華”的謠言。

“讀萬卷書行萬里路”的意義就是除掉這樣一個個的想當然。

對2017年福建高考理科狀元陳汜玄而言,高考“在現有體制下看看一個人能做到什麼地步”,這就是提出了另外一個答案。

我們面對高考與階級上升等問題的時候,是需要多想想為什麼,但想到了為什麼之後,請再問自己一句“真的嗎?”。

因為真正決定階級與未來的永遠是觀念而非出身,觀念是可以培養的,局限性也是可以意識到並突破的。

我曾經覺得自己沒有考上名校很大的原因是我沒有出生在招生規模大的省份。

但和廣州的同學聊過以後,發現上面提到的格局的落後與僵化的教育形式,在教育資源優質的廣東,浙江等省份也有出現。

但是那個地區的學生卻能在獲得很好的成績時,也能獲得很好的素質培養。

生活是不公平的,但當我們能意識到這個事實的時候生活就變得公平了,因為它對每一個人都是不公平的。

能意識到這種不公平需要成熟的觀念支撐,而觀念來自於家庭累積,來自於高等教育,也來自於自我積累。

擁有這種觀念才是我們打破階級固化的機會。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