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手握香港經濟命脈!揭秘李嘉誠、邵逸夫、李兆基們的經營之道

1997-2017, 香港回歸20周年。

20年, 足以讓一個人從少年成長為壯年, 也足以見證一個企業、一個地區和一個國家翻天覆地的巨變。

有一個群體叫香港商人, 簡稱“港商”, 他們是香港與大陸經濟密切往來的縮影, 他們的故事某種程度上代表了獅子山下的奮鬥夢。

提起港商, 如雷貫耳的名字有以李嘉誠、郭得勝、李兆基、鄭裕彤為代表的香港四大家族, 還有邵逸夫、霍英東、楊受成等等。 他們如同一顆顆明珠閃爍在港商的名錄上, 影響並改變著香港、大陸、東南亞甚至世界的經濟命脈。

他們的傳奇經歷給其披上神秘的光環,

舉手投足都能引來公眾的追捧, 坐擁的巨額財富更時常引發人們的好奇。 這些成功的港商經營之道到底是什麼?他們如何發跡的?

編 輯 | 魯一

來 源 | 正和島(ID:zhenghedao)

李嘉誠

把握市場大勢, 低進高出

作為華人首富, 李嘉誠毫無疑問是港商的大哥。

李嘉誠從塑膠大王成為地產大王, 又成為世界華人首富, 但他的商業帝國遠比普通人的想像還要龐大, 不僅僅涉及到香港, 還有內地、國外, 特別是英國等西方國家。 他的每一次動作都能引發市場的萬千聯想, 若干人視他的每一句話為商業的圭臬。

不久前李嘉誠在汕頭大學畢業典禮時說:我明年90歲啦, 一生志在千里, 也知似水流年;我年輕過, 歷盡困難試煉, 我深刻知道成長之路是非常不容易的。 李嘉誠之所以能夠成為世界級富豪, 有很多原因。 島君梳理了這三條:

肯用心思思考未來。 在接受美國著名的《財富》雜誌採訪時, 李嘉誠吐露了他的成功之道:肯用心思去思考, 對重大趨勢要有“悟性”, 方能賺得巨利, 必成大贏家。 這也是他對他的兒子們經常說的幾句話。

事實上, 李嘉誠往往會花90%的時間考慮失敗, 不停地研究每個項目可能出現的問題, 這就好比在風和日麗的時候駕船遠航, 在離開港口時, 一定要想到, 萬一颱風來襲之際應該如何應對。 “一定要想到失敗, 只有把每一個細節、種種失敗都考慮到了, 成功的把握才會越大。 ”

貴出如糞土, 賤取如珠玉。 在李嘉誠的經營哲學中, 他對中國“商聖”範蠡的研究可謂爐火純青。 範蠡提出“貴出如糞土, 賤取如珠玉”, 也就是“當貨物貴到極點時, 要及時賣出, 視同糞土;當貨物賤到極點時, 要及時購進, 視同珠寶。 貨物、錢幣的流通周轉要如同流水那樣生生不息”, 這一經營哲學貫穿李氏的整個投資邏輯。 也正是信奉這一經營哲學,

在香港“二戰”後的第一次大移民潮中, 樓市無人問津, 李嘉誠逆勢而上, 買下眾多房產, 且巧用低進高出的股市定則, 李氏集團從一個中小地產商迅速成長為地產界的巨無霸。

自我管理。 李嘉誠說很多人的狀況不如意和人生失敗, 本質上都是自我管理上的失敗造成的。 作為龐大商業帝國的掌舵者, 李嘉誠有自己的一套管理理念。 他說要想當好的管理者, 首要任務是知道自我管理是一項重大責任。 在流動與變化萬千的世界中, 發現自己是誰, 瞭解自己要成什麼模樣。 把不當的自我管理與交惡運混為一談, 這是很消極無奈和在某一程度上是不負責任的人生態度。

霍英東

善於借勢, 緊抓大陸市場

曾有人這樣問霍英東:假如人生滿分是100分,

那你給自己打多少分?”“不止100分, 起碼100多分!我不單只是自己賺錢, 還幫別人賺錢。 所有幫過我, 或者與我合作過的人, 個個都賺錢、發達。 我敢說, 我從來沒有負過任何人!”

這只是道出了霍英東為人處世的冰山一角。 這位具有自己獨特氣質、素養和才能的商界實業家, 對事業有高標準的追求, 曾說:我在事業拓展上, 獨鍾情“第一個”、”第一次”, 冠軍才是我心頭最愛。 在島君看來他還一個很重要的經營之道是:借勢。 他在商業上的成功與香港、內地, 乃至全球的經濟走勢、社會發展是分不開的。

看準時機, 順香港房地產的“勢”而“為”之。 1950年時, 香港處於百業復蘇的階段。 霍英東敏感地看到了這一時局發展趨勢, 四處尋找機會。後來他審時度勢,認定香港房地產業勢必大有發展,果斷地進入了這一行業。在1953年初,他成立立信置業有限公司,開始經營房產業。在房地產領域,霍英東完全展現了他在商業經營方面的過人才智。他一改地產界過去的傳統作法,將房地產工業化,興建住宅、寫字樓、商場綜合大廈,之後分層、分單元出售,預售“樓花”,並提倡分期付款。這樣的經營方式在當時是個大突破,大受買家歡迎。一時地產商紛紛效尤“賣樓花”,成為香港房地產市場的一大經營特色。

霍英東後來任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會長採取經營房地產業的新措施,也正是借房地產大發展,把香港房地產業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峰,目前香港許多富豪,大都是經營房地產發跡的。這同時也推動了工業和金融業的發展,更造就了他自己的成功。

緊抓大陸的廣闊市場。在香港的發展已基本定位之後,霍英東認為大陸是一個有著廣闊的市場和發展潛力的地方,這裡才是自己商業發展的更大機遇、資源和戰場。上世紀70年代,霍英東的商業歷程開始了重大轉折。但那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談不上經濟建設,他只好從體育事業著手。改革開發後,他覺得在內地辦實業,投資項目,更符合改革開放的政策,更利於大陸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將經濟搞活,也更有利於自己的事業。在當時來看,這似乎有巨大的風險,但他仍想在這方面帶個頭,作些探索,辦好第一批外資企業。最終霍英東在成功發展了自己的同時,也讓很多港商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信心,產生了更大更深遠的影響。

邵逸夫

勤治事,偏執追求影片品質

邵逸夫活了107歲,其一生幾乎貫穿了華語電影百年史。他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見證了中國電影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的全部歷史。70歲高齡仍每天工作16小時,導演張徹這樣回憶上世紀60年代的邵逸夫:“邵逸夫當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見。”

“我是一個生意人。”這是邵逸夫一個常用的自我評價。就是這樣一個生意人對影片的品質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過於低劣的影片就直接燒掉。“邵氏出品,必屬佳片”是當時的宣傳語。

在邵氏之前,香港市場是文藝片的天下。邵氏兄弟成立後,香港影壇主流逐漸轉變為商業片,為日後的香港電影格局奠定雛形並樹立早期標準。邵氏兄弟公司從電影製作、發行到放映都非常流暢。每年產量高達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贏得“東方的好萊塢”之稱。

邵逸夫“懂得捱、能吃苦”,他的“慳吝”一如他的慷慨慈善,早已傳為佳話。創業時期的邵逸夫曾經連劇務去外面20元買100個生煎饅頭的申請也拒不批准,理由是公司內部食堂所賣的饅頭一個才1毛錢。

晚年邵逸夫走出喧鬧的娛樂工廠,為上千所內地學校捐建“逸夫樓”並設立“邵逸夫獎”,實現從實業家到慈善家的轉身。他為內地千餘所學校捐建了“逸夫樓”,“人走了,還有逸夫樓。”內地學子在紀念帖子上寫道。

“在他面前,時間也凝固了,他活成了一尊神祇。”專欄作家黃佟佟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李兆基

多聽、多問、多思考

6歲學習生意,12歲出任掌櫃,1995至1997年,他連續三年問鼎華人首富,李嘉誠問鼎華人首富後,他則長期把持華人富豪榜第二、第三的位置。他是李兆基。

在香港地產業,李兆基以看得遠,謀得透,算得准,做得精而聞名。和李嘉誠、霍英東一樣,他高瞻遠矚預見了香港房地產的增長趨勢,由此獲得一大筆財富。

李兆基總是和向他請教生意經的人強調,如果你不是做董事長,當甩手掌櫃,而是做總經理,當CEO,你自己一定要非常懂你做的這門事,而且掌握裡面核心的東西。

因地制宜的產品、良好的管理、低成本控制,以及薄利多銷是李兆基的策略。李兆基的座右銘是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他堅信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至於說做大生意,最重要的是計算精確。生意額大,牽涉的本錢和盈利大,一出一入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是很重要的。因此,他有個人人稱道的外號——“鐵算盤”。

李兆基談到自己成為成功的投資家主要是多聽、多問、多思考。他說“我經常與全球財經業人士見面,瞭解他們如何投資,聽聽他們的意見。人如果聰明及有眼光,問一便會知二。當你收集十幾二十人的意見後,再憑自己的眼光去作判斷,獨立做決定,也許你會比他們更懂得投資。”

鄭裕彤

雷厲風行,膽大心細

從十五歲逃荒進金鋪打雜、入贅到成為周大福集團及新世界發展創辦人,再到香港四大家族之一。左手是珠寶,右手是地產,鄭裕彤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鄭裕彤曾經是香港獅子山精神的代名詞:不畏艱辛,吃苦耐勞,敢闖敢拼的精神,加上超越常人的智慧與眼光,他在逆境中逆流而上,一手締造了自己的財富帝國,他代表著香港經濟最輝煌的年代,和典型的香港企業家的打拼精神。

除此之外,鄭裕彤雷厲風行,十分大膽,有“鯊膽彤”的外號,但同時他格外重視細節,驗證了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這也是後來周大福能在香港立足、上市的重要原因。

20世紀40年代,在香港做金飾品的業主很多,要在激烈的市場裡站住腳非常困難。當時一般金鋪的黃金成色都是99%,即九九金,為了在競爭中取勝,鄭裕彤決定首創推出四條九(即含金量99.99%)足金,較三條九金(即99.9%)含金量更高。

但這個極小的細節差異方法雖然立即使得顧客盈門,可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每賣出一兩金,都要虧幾十塊,很多人都反對這麼做。鄭裕彤認為這時候掛牌子比賺銀子重要,權當其中差價的幾十萬做了廣告,堅信買家的口碑是金鋪這個行當千金難換的。短短兩年,四條九金就靠金不“煲水”口口相傳,贏得了可觀的市場佔有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富豪大家族中,鄭氏家族無疑是一股清流。鄭裕彤一生簡樸,不喜歡穿名牌,有自己的小車,卻時不時去擠地鐵,常常在公司吃家常菜做午飯。他不愛桃色,愛打牌,其中最著名的江湖段子是許家印通過打牌打動鄭裕彤,從而拯救恒大的故事。鄭裕彤沒有與香港娛樂圈的八卦緋聞,他唯一的一個妻子是原老闆周至元的女兒;子孫也多畢業于美國的常青藤大學。

鄭裕彤部分經典語錄:

(錢)多了這麼過,少了也這麼過。只要是夠子女讀書,夠家中大小兩餐,足矣。你今天許諾將整個滙豐銀行給我,又有什麼用呢?得個“看”罷了。

一個商人最好永遠不要有敵人,不用視對手為敵人。做生意要胸襟廣闊,不夠闊做不了大事。我的原則是:大事過得去,小事決不斤斤計較,所以長期合作的夥伴很多。

所有行業的興衰都是有週期性的,在低潮時購進,總不會錯到哪裡去。

人的一生,“勤”字才是最重要的,然後是“誠”字,只要有了這兩點,你的事業就基本上奠定了。

做生意要有一定的利潤,但不能只顧追求利潤,降低品質,欺騙顧客,欺騙得來的利潤,不叫利潤,是“斷腸痧”;腳踏實地做買賣才是致富的根本。

楊受成

爭氣:永不認輸,跌倒就爬起來

楊受成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無疑是很好的經營之道教材。

“楊受成的故事,也是香港的故事。細看人海波瀾幻化的虹彩,色相萬般,一條大路,700萬香港人,其實就是如此走過來的。”由著名作家陶傑執筆、香港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口述的自傳《爭氣》被很多年輕人視為奮鬥聖經。

楊受成少年得志,曾接手過李嘉誠的房產。但1982年香港大量房產、地產被拋售,樓價同比下跌60%,大量囤地的楊受成丟掉了全部身家,負債3.2億。楊受成的財產被滙豐銀行查封。無奈之下,他開始打工,奔赴沙特、中東,做外匯、黃金投資等等。憑著鋪設的人脈關係、一股專注勁,遵守一周7個工作日、早上10點到晚上不定點的日程表,在不到3年的時間,楊受成還清了3.2億港幣的債款。再次回到香港時,他演繹了一番“老兵不死,王者歸來”。

楊受成依舊愛享樂,也能安心享樂。人前的他聲色犬馬,背後的他務實奮進。他將自己的一輩子濃縮為兩個字:爭氣。對於爭氣,楊受成說:“香港精神就是爭氣,不要期望一下子就大富大貴,比李嘉誠還有錢,而是要一步一步走上去,就算失敗、遇到困難、被老闆罵,甚至炒魷魚,都不要放棄,也不應認輸,要不屈不撓,跌倒就要站起來。”

儘管被稱為“現代香港娛樂圈一把手”,楊受成說最喜歡的還是金融證券業務,“很有挑戰性,回報高,滿足感大”;珠寶鐘錶是父親留給他的家族基業;影視傳媒其實在整個英皇版圖中所占的位置很小,而他進入娛樂業,多半是因緣際會,自身的江湖義氣使然。

經商多年,楊受成最引以為豪的成就卻不是任何一個項目,而是一生賺到的友誼。在金錢至上又魚龍混雜的香港,楊受成為人處世像一個異類。或許是因為曾經落魄過,飽受過太多翻臉不相認的痛苦,東山再起後,楊受成對於自己的朋友都是能幫則幫,經常借錢給別人,也常常與人便利,討得人情債。他說:“世上交朋友,先不論對方正邪貴賤。人家有錢,我們不強顏攀附,人家窮,也切勿眼角瞧不起他。”

結語

縱觀這些香港富商們的成功之路,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商界鉅子,有諸多因素,勤奮、堅韌、好學、善於交朋友甚至運氣等等都不足以進行概況。他們中或出身貧寒者,憑藉勤快好學脫穎而出,或善於自我管理,或做好細節進行產品的差異化,或精打細作,做好經營,或頂住壓力爭氣東山再起。島君發現這些香港商人們的發跡亦有幾個可圈可點的共同點:

1.商業嗅覺敏銳,果斷抓住機會。時勢造英雄,香港目前的富商們不少是因為準確地判斷了市場趨勢,抓住了房地產一路攀升的機遇而賺的盆滿缽滿,有了更多的周轉資金,從而不斷擴大業務佈局,涉足多個產業領域,建成商業帝國。

2.商人亦慈善。這些富商們在商場上運籌帷幄,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亦頻頻捐款從善,他們的另一個名字是:慈善家。很多人普遍熱衷教育行業,捐助各大高校、希望工程等等。達則兼濟天下,他們獲得大量的財富後,反哺於社會。這樣的慈善行為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美譽度,提高了公眾對這些企業家、企業的認知。大陸目前不乏擁有巨額財產的企業家,不僅僅是為了留得身後名,如何看待擁有的財富,香港富商們無疑提供了很好的樣本。

3.把握大陸廣闊的市場。香港是世界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彈丸之地,相比大陸土地面積、資源、消費市場有限。這些港商們放眼大陸,在內陸投資開工廠,一步步打開廣闊的消費市場,獲取更多的機會。

今天是香港回歸的20周年。歷史選擇了這些香港商人,他們經歷了回歸、非典、金融危機等系列事件,也是大陸與香港20年貿易與經濟發展的親歷者。他們過往的傳奇經歷已刻在歷史上,而他們的下一代發跡故事還將繼續上演。

未來屬於創造者!

(文中圖片、頭圖均來自視覺中國)

李嘉誠自述:我是這樣管理的(牛津管理評論)

《歷代鉅賈教你學賺錢》中的節選:商業鉅子霍英東

巨擘傳奇vol.2:百年全球財富排名最高華人李兆基(華商韜略)

邵氏兄弟創辦人邵逸夫起底:不繼承家業的富二代(中國企業家網)

鄭裕彤:一個商人最好永遠不要有敵人(中國企業家網)

“英皇”楊受成:發誓不坐賓士,如今坐最貴的勞斯萊斯(華商韜略)

四處尋找機會。後來他審時度勢,認定香港房地產業勢必大有發展,果斷地進入了這一行業。在1953年初,他成立立信置業有限公司,開始經營房產業。在房地產領域,霍英東完全展現了他在商業經營方面的過人才智。他一改地產界過去的傳統作法,將房地產工業化,興建住宅、寫字樓、商場綜合大廈,之後分層、分單元出售,預售“樓花”,並提倡分期付款。這樣的經營方式在當時是個大突破,大受買家歡迎。一時地產商紛紛效尤“賣樓花”,成為香港房地產市場的一大經營特色。

霍英東後來任香港地產建設商會會長採取經營房地產業的新措施,也正是借房地產大發展,把香港房地產業推進到一個新的高峰,目前香港許多富豪,大都是經營房地產發跡的。這同時也推動了工業和金融業的發展,更造就了他自己的成功。

緊抓大陸的廣闊市場。在香港的發展已基本定位之後,霍英東認為大陸是一個有著廣闊的市場和發展潛力的地方,這裡才是自己商業發展的更大機遇、資源和戰場。上世紀70年代,霍英東的商業歷程開始了重大轉折。但那時正值“文化大革命”期間,談不上經濟建設,他只好從體育事業著手。改革開發後,他覺得在內地辦實業,投資項目,更符合改革開放的政策,更利於大陸引進外資、引進技術,將經濟搞活,也更有利於自己的事業。在當時來看,這似乎有巨大的風險,但他仍想在這方面帶個頭,作些探索,辦好第一批外資企業。最終霍英東在成功發展了自己的同時,也讓很多港商對中國經濟發展有信心,產生了更大更深遠的影響。

邵逸夫

勤治事,偏執追求影片品質

邵逸夫活了107歲,其一生幾乎貫穿了華語電影百年史。他拍攝了中國第一部有聲電影,見證了中國電影從默片到有聲、從黑白到彩色的全部歷史。70歲高齡仍每天工作16小時,導演張徹這樣回憶上世紀60年代的邵逸夫:“邵逸夫當年治事之勤,是我生平罕見。”

“我是一個生意人。”這是邵逸夫一個常用的自我評價。就是這樣一個生意人對影片的品質有著近乎偏執的追求,過於低劣的影片就直接燒掉。“邵氏出品,必屬佳片”是當時的宣傳語。

在邵氏之前,香港市場是文藝片的天下。邵氏兄弟成立後,香港影壇主流逐漸轉變為商業片,為日後的香港電影格局奠定雛形並樹立早期標準。邵氏兄弟公司從電影製作、發行到放映都非常流暢。每年產量高達40多部影片,歷經數十年至今仍是香港最大的影視拍攝製作基地,贏得“東方的好萊塢”之稱。

邵逸夫“懂得捱、能吃苦”,他的“慳吝”一如他的慷慨慈善,早已傳為佳話。創業時期的邵逸夫曾經連劇務去外面20元買100個生煎饅頭的申請也拒不批准,理由是公司內部食堂所賣的饅頭一個才1毛錢。

晚年邵逸夫走出喧鬧的娛樂工廠,為上千所內地學校捐建“逸夫樓”並設立“邵逸夫獎”,實現從實業家到慈善家的轉身。他為內地千餘所學校捐建了“逸夫樓”,“人走了,還有逸夫樓。”內地學子在紀念帖子上寫道。

“在他面前,時間也凝固了,他活成了一尊神祇。”專欄作家黃佟佟在文章中這樣寫道。

李兆基

多聽、多問、多思考

6歲學習生意,12歲出任掌櫃,1995至1997年,他連續三年問鼎華人首富,李嘉誠問鼎華人首富後,他則長期把持華人富豪榜第二、第三的位置。他是李兆基。

在香港地產業,李兆基以看得遠,謀得透,算得准,做得精而聞名。和李嘉誠、霍英東一樣,他高瞻遠矚預見了香港房地產的增長趨勢,由此獲得一大筆財富。

李兆基總是和向他請教生意經的人強調,如果你不是做董事長,當甩手掌櫃,而是做總經理,當CEO,你自己一定要非常懂你做的這門事,而且掌握裡面核心的東西。

因地制宜的產品、良好的管理、低成本控制,以及薄利多銷是李兆基的策略。李兆基的座右銘是小生意怕食不怕息,大生意怕息不怕食。他堅信做小生意最重要的是勤。至於說做大生意,最重要的是計算精確。生意額大,牽涉的本錢和盈利大,一出一入的利息,多一分少一分是很重要的。因此,他有個人人稱道的外號——“鐵算盤”。

李兆基談到自己成為成功的投資家主要是多聽、多問、多思考。他說“我經常與全球財經業人士見面,瞭解他們如何投資,聽聽他們的意見。人如果聰明及有眼光,問一便會知二。當你收集十幾二十人的意見後,再憑自己的眼光去作判斷,獨立做決定,也許你會比他們更懂得投資。”

鄭裕彤

雷厲風行,膽大心細

從十五歲逃荒進金鋪打雜、入贅到成為周大福集團及新世界發展創辦人,再到香港四大家族之一。左手是珠寶,右手是地產,鄭裕彤的一生充滿傳奇色彩。

鄭裕彤曾經是香港獅子山精神的代名詞:不畏艱辛,吃苦耐勞,敢闖敢拼的精神,加上超越常人的智慧與眼光,他在逆境中逆流而上,一手締造了自己的財富帝國,他代表著香港經濟最輝煌的年代,和典型的香港企業家的打拼精神。

除此之外,鄭裕彤雷厲風行,十分大膽,有“鯊膽彤”的外號,但同時他格外重視細節,驗證了細節決定成敗的道理。這也是後來周大福能在香港立足、上市的重要原因。

20世紀40年代,在香港做金飾品的業主很多,要在激烈的市場裡站住腳非常困難。當時一般金鋪的黃金成色都是99%,即九九金,為了在競爭中取勝,鄭裕彤決定首創推出四條九(即含金量99.99%)足金,較三條九金(即99.9%)含金量更高。

但這個極小的細節差異方法雖然立即使得顧客盈門,可付出的代價也是巨大的:每賣出一兩金,都要虧幾十塊,很多人都反對這麼做。鄭裕彤認為這時候掛牌子比賺銀子重要,權當其中差價的幾十萬做了廣告,堅信買家的口碑是金鋪這個行當千金難換的。短短兩年,四條九金就靠金不“煲水”口口相傳,贏得了可觀的市場佔有率。

值得一提的是,在香港富豪大家族中,鄭氏家族無疑是一股清流。鄭裕彤一生簡樸,不喜歡穿名牌,有自己的小車,卻時不時去擠地鐵,常常在公司吃家常菜做午飯。他不愛桃色,愛打牌,其中最著名的江湖段子是許家印通過打牌打動鄭裕彤,從而拯救恒大的故事。鄭裕彤沒有與香港娛樂圈的八卦緋聞,他唯一的一個妻子是原老闆周至元的女兒;子孫也多畢業于美國的常青藤大學。

鄭裕彤部分經典語錄:

(錢)多了這麼過,少了也這麼過。只要是夠子女讀書,夠家中大小兩餐,足矣。你今天許諾將整個滙豐銀行給我,又有什麼用呢?得個“看”罷了。

一個商人最好永遠不要有敵人,不用視對手為敵人。做生意要胸襟廣闊,不夠闊做不了大事。我的原則是:大事過得去,小事決不斤斤計較,所以長期合作的夥伴很多。

所有行業的興衰都是有週期性的,在低潮時購進,總不會錯到哪裡去。

人的一生,“勤”字才是最重要的,然後是“誠”字,只要有了這兩點,你的事業就基本上奠定了。

做生意要有一定的利潤,但不能只顧追求利潤,降低品質,欺騙顧客,欺騙得來的利潤,不叫利潤,是“斷腸痧”;腳踏實地做買賣才是致富的根本。

楊受成

爭氣:永不認輸,跌倒就爬起來

楊受成跌宕起伏的人生經歷無疑是很好的經營之道教材。

“楊受成的故事,也是香港的故事。細看人海波瀾幻化的虹彩,色相萬般,一條大路,700萬香港人,其實就是如此走過來的。”由著名作家陶傑執筆、香港英皇集團主席楊受成口述的自傳《爭氣》被很多年輕人視為奮鬥聖經。

楊受成少年得志,曾接手過李嘉誠的房產。但1982年香港大量房產、地產被拋售,樓價同比下跌60%,大量囤地的楊受成丟掉了全部身家,負債3.2億。楊受成的財產被滙豐銀行查封。無奈之下,他開始打工,奔赴沙特、中東,做外匯、黃金投資等等。憑著鋪設的人脈關係、一股專注勁,遵守一周7個工作日、早上10點到晚上不定點的日程表,在不到3年的時間,楊受成還清了3.2億港幣的債款。再次回到香港時,他演繹了一番“老兵不死,王者歸來”。

楊受成依舊愛享樂,也能安心享樂。人前的他聲色犬馬,背後的他務實奮進。他將自己的一輩子濃縮為兩個字:爭氣。對於爭氣,楊受成說:“香港精神就是爭氣,不要期望一下子就大富大貴,比李嘉誠還有錢,而是要一步一步走上去,就算失敗、遇到困難、被老闆罵,甚至炒魷魚,都不要放棄,也不應認輸,要不屈不撓,跌倒就要站起來。”

儘管被稱為“現代香港娛樂圈一把手”,楊受成說最喜歡的還是金融證券業務,“很有挑戰性,回報高,滿足感大”;珠寶鐘錶是父親留給他的家族基業;影視傳媒其實在整個英皇版圖中所占的位置很小,而他進入娛樂業,多半是因緣際會,自身的江湖義氣使然。

經商多年,楊受成最引以為豪的成就卻不是任何一個項目,而是一生賺到的友誼。在金錢至上又魚龍混雜的香港,楊受成為人處世像一個異類。或許是因為曾經落魄過,飽受過太多翻臉不相認的痛苦,東山再起後,楊受成對於自己的朋友都是能幫則幫,經常借錢給別人,也常常與人便利,討得人情債。他說:“世上交朋友,先不論對方正邪貴賤。人家有錢,我們不強顏攀附,人家窮,也切勿眼角瞧不起他。”

結語

縱觀這些香港富商們的成功之路,他們之所以能成為商界鉅子,有諸多因素,勤奮、堅韌、好學、善於交朋友甚至運氣等等都不足以進行概況。他們中或出身貧寒者,憑藉勤快好學脫穎而出,或善於自我管理,或做好細節進行產品的差異化,或精打細作,做好經營,或頂住壓力爭氣東山再起。島君發現這些香港商人們的發跡亦有幾個可圈可點的共同點:

1.商業嗅覺敏銳,果斷抓住機會。時勢造英雄,香港目前的富商們不少是因為準確地判斷了市場趨勢,抓住了房地產一路攀升的機遇而賺的盆滿缽滿,有了更多的周轉資金,從而不斷擴大業務佈局,涉足多個產業領域,建成商業帝國。

2.商人亦慈善。這些富商們在商場上運籌帷幄,參與激烈的市場競爭,亦頻頻捐款從善,他們的另一個名字是:慈善家。很多人普遍熱衷教育行業,捐助各大高校、希望工程等等。達則兼濟天下,他們獲得大量的財富後,反哺於社會。這樣的慈善行為進一步增加了企業的美譽度,提高了公眾對這些企業家、企業的認知。大陸目前不乏擁有巨額財產的企業家,不僅僅是為了留得身後名,如何看待擁有的財富,香港富商們無疑提供了很好的樣本。

3.把握大陸廣闊的市場。香港是世界著名的國際金融中心,彈丸之地,相比大陸土地面積、資源、消費市場有限。這些港商們放眼大陸,在內陸投資開工廠,一步步打開廣闊的消費市場,獲取更多的機會。

今天是香港回歸的20周年。歷史選擇了這些香港商人,他們經歷了回歸、非典、金融危機等系列事件,也是大陸與香港20年貿易與經濟發展的親歷者。他們過往的傳奇經歷已刻在歷史上,而他們的下一代發跡故事還將繼續上演。

未來屬於創造者!

(文中圖片、頭圖均來自視覺中國)

李嘉誠自述:我是這樣管理的(牛津管理評論)

《歷代鉅賈教你學賺錢》中的節選:商業鉅子霍英東

巨擘傳奇vol.2:百年全球財富排名最高華人李兆基(華商韜略)

邵氏兄弟創辦人邵逸夫起底:不繼承家業的富二代(中國企業家網)

鄭裕彤:一個商人最好永遠不要有敵人(中國企業家網)

“英皇”楊受成:發誓不坐賓士,如今坐最貴的勞斯萊斯(華商韜略)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