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一場讀書會引發的對應試教育的思考,直視自己,方能遠行(家長必看)

昨天帶孩子們一起去逛書店, 偶遇了一場讀書分享會, 分享的內容是大師魯迅先生的生平, 坐下來靜靜地聽完了, 感覺一陣文學的清風迎面吹來。

主講人是一位科班出身的大學教授, 溫文儒雅, 聲音細膩柔長, 成功吸引了不少過往的異性路人來聽課。 通過她剝絲抽縷般的描述中, 我仿佛回到了學生時代讀魯迅作品時的心境。

學生年代課本上學過很多魯迅的作品, 有《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紀念劉和珍君》《藤野先生》等等, 當時老師不停的問我們:“魯迅這篇文章表達了什麼中心思想, 作者這句話反映了當時社會的什麼黑暗情況······”我們把魯迅先生想像的像神一樣的高大上, 現如今, 我們拋開了應試教育的束縛, 重新審視魯迅先生, 原來他也沒有那麼不食人間煙火, 他其實和我們一樣, 也是個普普通通的人, 也有喜怒哀愁, 也有兒女情長。

一個家長提問說:“他的孩子本來對魯迅的作品很感興趣, 家裡也有很多魯迅的書籍, 但是學校老師總是拿一篇魯迅的文章來問孩子, 這篇文章表達了魯迅的什麼情感, 這句話作者批判了什麼現實?老師這樣問得孩子很茫然, 也很煩, 漸漸失去了閱讀魯迅作品的興趣。

這位家長所提的問題, 我讀書的時候是深有體會。 更何況現代社會一個衣食無憂的十歲左右的孩子如何能理解魯迅那個動盪不安的年代所賦予的感情呢?更何況說不定魯迅先生自己也沒有把文章裡賦予那麼多的情感。

本來是一個讀書分享會,

卻聯想到應試教育的問題上, 這也正是作為一個家長的我所最關心的問題。

最後主講老師給我們分析了一下, 我印象很深刻。

她說:“每一種事物都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應試教育既然存在了這麼多年, 它必然有它存在的合理性。 對於大多數普通家庭的人來說, 應試教育是一個相對公平的改變命運的方式。 我自己也是通過應試教育一步步走到今天的, 如果我們國家也像美國那樣推薦制上大學, 那麼會有多少普通家庭的孩子失去受高等教育的資格。 孩子喜歡文學作品, 家長們可以教孩子一邊按照應試教育的要求來寫“作者所要表達的中心思想”, 一邊也可以有自己對作品的獨到見解, 這個不矛盾。

提到應試教育我們都會聯想到它扼殺了孩子們的創造性, 把孩子塑造成一個個考試機器。 其實我們也不能太偏激了, 這位大學教授說的也很實在, 我們也應該看到應試教育存在的合理性和公平性。

我們作為新一代的家長, 思維方式不能太極端, 雖然現在我們手中都有大把的鈔票,覺得國內教育不好,一言不合就可以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可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祖祖輩輩幾千年下來都是受的傳統的中式教育,而西方的教育也是通過了幾百年的傳承而下來的,我們的孩子很難通過他們這一代就融入到西方的血液裡,也不可能隨隨便便把自己身上幾千年留下來的烙印所抹滅掉。

一個人只有正視自己的過往與不足,才能清楚自己的路在何方。

我們要和孩子們一起正視自己國家的應試教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面對應試教育,我們一邊要學好應試的技能,一邊也要保留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雖然現在我們手中都有大把的鈔票,覺得國內教育不好,一言不合就可以把孩子送到國外去讀書。可是家長們有沒有想過,我們祖祖輩輩幾千年下來都是受的傳統的中式教育,而西方的教育也是通過了幾百年的傳承而下來的,我們的孩子很難通過他們這一代就融入到西方的血液裡,也不可能隨隨便便把自己身上幾千年留下來的烙印所抹滅掉。

一個人只有正視自己的過往與不足,才能清楚自己的路在何方。

我們要和孩子們一起正視自己國家的應試教育,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為我所用。面對應試教育,我們一邊要學好應試的技能,一邊也要保留自己的獨到見解,這樣我們的孩子才能走得更遠。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