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社會>正文

大山裡的“青蛙公主”

湖南永州寧遠縣,在雲霧繚繞中,四面都是重山疊嶂。 三元嶺村,就在山窩窩裡。 90後姑娘楊敏,生於斯長於斯。 她是一名小兒麻痹症患者,雙腿無法站立,常年以蹲姿行走。

楊敏的父親楊必先、母親楊社姣,都在山村小學教了30年書。 15歲那年,初中畢業的楊敏也回到山裡代課。 這些年,更有天海南北的50多位支教老師,因她招募而來。

楊敏4歲那年,才算學會了“走”路。 1991年秋天,小兒麻痹症讓1歲的她再也無法站立。 此後,她只能用手握著腳掌,以蹲姿行走。 楊社姣是三元嶺村小的老師。 因為女兒需要照顧,她上課時,會搬一把籐椅放在教室,把楊敏抱到籐椅上,用枕頭卡在扶手處,防止她掉下來。 母親講課,兩三歲的楊敏就坐在籐椅上旁聽。 她4歲時就學會了所有拼音,開始認字。

30年過去了,學生一茬接一茬,三元嶺村小依舊是那方小小的院子。 老同學有的在城裡當了幹部,就她還在村裡。

她接管了村小幼稚園,132個孩子,95%是留守兒童,不少孩子的父母也曾是她的學生。

“教完爹媽教兒女”,在楊敏的印象裡,父親也是這麼做的——

楊必先是三元嶺村小所屬的鯉溪鎮中心完小的教導主任兼六年級數學老師。 1985年走上工作崗位的他,已連續送走了20屆畢業班。 父母種下的善因,結出了善果。 因為一輩子教書育人,所有村民都把同樣的愛回報到身有殘疾的楊敏身上,從幼稚園到初中畢業,總會有爸媽的學生主動背她上下樓,送她回家。 “原來,當老師是一件有福報的事。 ”父母種下的“教育種子”,在楊敏心底生根發芽。

操場上,孩子們奔跑嬉鬧。 我們走上前,他們緊張又羞澀,不知如何面對鏡頭。 直到楊敏出現在我們身後,孩子們立刻嘰嘰喳喳圍了上去,蹲在她身邊,一口一聲“敏敏姐姐”。

2005年,初中畢業的楊敏回到三元嶺村小代課,教孩子們唱歌、畫畫、識字,一教就是8年。 期間,她嫁了人,丈夫在鎮上做小生意。 2014年,丈夫接了另一份工,店裡無人看守,剛出世的女兒也要照顧,她才戀戀不捨地離開。

人離開了,心卻還在。 每個星期,她都回來給孩子們上課,只要她走進教室,孩子們就安靜下來。 牆上有一塊小黑板,掛得格外低,楊敏爬上凳子,剛好夠到寫板書。 她說,其他還好,就是不能時時走動,親近每一個學生。 放學時,楊敏一步步從教室移到校門口。 孩子們笑著跑出門,還不忘回過身朝她擺擺手說“敏敏姐姐再見”,每一次,她都笑著回應。

下班回家要經過一個長長的斜坡。

夕陽的余暉裡,楊敏帶著4歲的女兒走在坡上。 她的身影不如女兒高,跟上女兒蹦蹦跳跳的步伐,也有些吃力。

寒暑假期間她們會招攬各地的支教團隊,20多名獨自前來的志願者,都免費吃、住在楊家。 人最多的時候有7位,一個月電費就花了上千塊,那年老楊夫婦的工資不過兩千出頭。

“他們幫村裡教孩子,在我家吃一點有什麼要緊?”夫婦倆說,山裡條件差,“有家的溫暖,人家才願意留下來。 ”在網上,愛心人士們善意地把楊敏稱為“青蛙公主”。

群山環繞的三元嶺村,有360戶1540人。 村支書楊必國說:“老楊家就像一根主心骨,撐起了整個村子幾十年的教育事業。 ”

老楊家,就像中國廣袤的農村大地上、330萬鄉村教師的一個縮影。

他們是最典型的“雙教師家庭”,工資微薄,彼此支撐,又把守了一輩子的講臺傳給子女;他們幹著老師的一份工,又兼著留守娃娃的父職、母職;他們許多人至今都是“編外人員”,就像一家三口只有楊必先是公辦教師;他們因等不來年輕教師的加入,而早已做好了“教到教不動為止”的打算……

楊敏接了一個電話,從湖南湘潭趕來的支教志願者成利,帶著5歲的兒子和一大箱文具,到了三元嶺。

春雨淅淅瀝瀝,成利拉著兒子跨進校門。 楊必先幫她們拎著行李走在身後,楊社姣一邊幫放學的孩子擋雨,一邊和成利打招呼。 走廊下,楊敏用雙手握著腳掌,冒雨朝他們走了過去,笑靨如花。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