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西南聯大連黑板都沒有,為何能創造“世界教育史上的奇跡”

文/寂寞的紅酒

1937年, 抗日戰爭爆發, 日本發動全面侵華戰爭, 北平危矣!華北危矣!中華民族危矣!為保存中華民族教育精華免遭毀滅,

華北及沿海許多大城市的高等學校紛紛內遷。 其中三所著名的南遷高校國立北京大學、國立清華大學、私立南開大學在湖南長沙嶽麓山下組成了國立長沙臨時大學。 但不到兩個月, 南京陷入敵手, 武漢、長沙為之震動, 長沙臨時大學師生決定立即遷往雲南。 其中一部分南下經海路經越南輾轉進入雲南, 另一部分在聞一多、曾昭掄等11位教師組成的輔導團帶領下,櫛風沐雨,徒步行軍3500裡,歷時68天,橫穿湘黔滇三省,完成了世界教育史上一次罕見的遠征。 “西南聯大”這個中國教育史上熠熠生輝的名字由此誕生。 在紛飛的戰火中, 聯大師生歷盡艱辛而辦學不輟, 在艱苦的境地開創了古今中外教育史上出色的聯合辦學之先河,
創造了空前絕後的文化輝煌。

聯大遷到雲南後, 情況非常不樂觀, 辦學條件極為艱苦。 學校缺少教室, 僅有的教室也很簡陋。 校舍是租用來的, 而且很分散, 有借用昆明原有的學校、房舍、祠堂, 也有自建的新校舍, 條件很差。

當年師從沈從文老師筆下的學生宿舍寫道:土牆上開了幾個方洞, 方洞上豎了幾根不去皮的樹棍, 便是窗戶。 挨著土牆排了一列雙人木床, 一邊十張, 一間宿舍可住四十人, 桌椅是沒有的。 兩個裝肥皂的大箱子, 既是書桌, 也是衣櫃。

聯大師生不僅辦學條件差, 生活條件也是極為艱苦的, 原來拿著高額薪水的教授們日子非常不好過, 生活水準縮水極為嚴重, 很多聯大教授甚至可以說窮困潦倒。 校長梅貽琦夫人韓詠華為了幫補家裡的生計, 挎著籃子到大街上賣切糕;華羅庚一家與聞一多一家擠在一個不到二十平的小屋,

後來實在擠不開, 華羅庚跑到附近一家人租了個牛圈, 和牛一起住;梁思成、林徽因夫婦住在陰暗潮濕的尼姑庵;聞一多白天上課晚上批改作業, 半夜掛牌刻章;吳晗債臺高築, 生活艱難, 變賣珍藏典籍還債;大猷化裝貧農撿牛骨回家給妻子熬湯治病;費孝通賣起了大碗茶, 李晨嵐賣起了畫, 董作賓賣起了字……

比起教授, 學生們更為艱苦, 主要靠救濟金、貸金維持生活。

儘管貧困潦倒,但聯大教授們一身浩然正氣,25位名教授曾聯名致函校領導拒絕教育部發給自己的特別辦公費。但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教授們視學術為生命、潛心致學、培育棟樑,學生不墮壯志、奮發向上。圖書館前排隊的人潮,昏黃油燈下鴉雀無聲的自習,讓我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儘管物質條件異常艱苦,但西南聯大卻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光彩照人的一所大學。

這裡名師薈萃,學者雲集,新秀競起。據有人統計,當時在西南聯大任職的大師級學者,就有將近150人。在不到9年的時間裡,先後有約8000人在西南聯大就讀,湧現出一大批一流人才:

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

三位元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

6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朱光亞、鄧稼先、王希季;

近百位元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這裡不包括那些為了爭取國家早日獨立走上抗日戰場犧牲的學子。在1946年5月4日落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上,鐫刻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以來從軍學生題名”共834人。據說,實際從軍人數遠大於留名數。

聯大的奇跡遠未止於這些數字。在硝煙中一部部學術巨著問世,產生了一大批極具深遠意義的理論著述:華羅庚完成了開創性的著作《堆壘素數論》;周培源發表了《關於速度關聯和湍流脈動方程的解》一文,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論的基礎;吳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動光譜及結構》被視為該領域的經典;錢穆完成了對20世紀中國史學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的《國史大綱》,馮友蘭完成哲學巨著《新理學》;聞一多的《楚辭校補》、、鄭天挺的《清史探微》、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費孝通的《祿村農田》等大批奠基性論著。

為什麼在艱苦簡陋的條件下,西南聯大能作出如此突出的貢獻?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學教授 JohnIsrael(中文名易社強)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他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

諾貝爾獎獲獲得者楊振寧如此評價:西南聯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我在那裡受到了良好的大學本科教育,也在那裡受到了同樣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至1944年取得碩士學位。戰時,中國大學的物質條件極差,然而,西南聯大的師生卻精神振奮,以極嚴謹的態度治學,彌補了物質條件的不足。

讓我們再重溫一下當時西南聯大的那些老師:

陳寅恪、吳大猷、雷海宗、沈從文、錢鐘書、張奚若、陳序經、陳岱孫、金岳霖、馮友蘭、費孝通、聞一多,葉公超、王力、朱自清、陳省身、吳晗、潘光旦、錢端升、吳有訓、馮文潛,鄭天挺,吳宓等人。

讓我們再緬懷一下西南聯大培養出的人才:

汪曾祺、楊振寧、李政道、殷光海、穆旦、鄧稼先、何兆武、王瑤、屠守鍔、彭佩雲、吳大觀、王希季、黃昆 、鄒承魯、朱光亞、何其芳、 葉篤正等人。

西南聯大,8年抗戰中的教育奇跡,民族繁榮富強的搖籃。

參考文獻:《中國全史》史仲文 胡曉林

《中國通史》白壽彝

儘管貧困潦倒,但聯大教授們一身浩然正氣,25位名教授曾聯名致函校領導拒絕教育部發給自己的特別辦公費。但就是在這種艱苦的環境下,教授們視學術為生命、潛心致學、培育棟樑,學生不墮壯志、奮發向上。圖書館前排隊的人潮,昏黃油燈下鴉雀無聲的自習,讓我們看到了民族的希望。儘管物質條件異常艱苦,但西南聯大卻是中國現代史上最光彩照人的一所大學。

這裡名師薈萃,學者雲集,新秀競起。據有人統計,當時在西南聯大任職的大師級學者,就有將近150人。在不到9年的時間裡,先後有約8000人在西南聯大就讀,湧現出一大批一流人才:

兩位諾貝爾獎獲得者——楊振寧、李政道;

三位元國家最高科技獎獲得者——黃昆、劉東生、葉篤正;

6位“兩彈一星”功勳獎章獲得者——郭永懷、陳芳允、屠守鍔、朱光亞、鄧稼先、王希季;

近百位元中國科學院和中國工程院院士。

這裡不包括那些為了爭取國家早日獨立走上抗日戰場犧牲的學子。在1946年5月4日落成的“國立西南聯合大學紀念碑”上,鐫刻著“國立西南聯合大學抗戰以來從軍學生題名”共834人。據說,實際從軍人數遠大於留名數。

聯大的奇跡遠未止於這些數字。在硝煙中一部部學術巨著問世,產生了一大批極具深遠意義的理論著述:華羅庚完成了開創性的著作《堆壘素數論》;周培源發表了《關於速度關聯和湍流脈動方程的解》一文,奠定了湍流模式理論的基礎;吳大猷的《多原子分子的振動光譜及結構》被視為該領域的經典;錢穆完成了對20世紀中國史學界產生了重要的影響的《國史大綱》,馮友蘭完成哲學巨著《新理學》;聞一多的《楚辭校補》、、鄭天挺的《清史探微》、陳寅恪的《唐代政治史述論稿、》、費孝通的《祿村農田》等大批奠基性論著。

為什麼在艱苦簡陋的條件下,西南聯大能作出如此突出的貢獻?美國維吉尼亞大學歷史學教授 JohnIsrael(中文名易社強)對這個問題進行了多年的研究,他說:“西南聯大是中國歷史上最有意思的一所大學,在最艱苦的條件下,保存了最完好的教育方式,培養出了最優秀的人才,最值得人們研究。”

諾貝爾獎獲獲得者楊振寧如此評價:西南聯大是中國最好的大學之一。我在那裡受到了良好的大學本科教育,也在那裡受到了同樣良好的研究生教育,直至1944年取得碩士學位。戰時,中國大學的物質條件極差,然而,西南聯大的師生卻精神振奮,以極嚴謹的態度治學,彌補了物質條件的不足。

讓我們再重溫一下當時西南聯大的那些老師:

陳寅恪、吳大猷、雷海宗、沈從文、錢鐘書、張奚若、陳序經、陳岱孫、金岳霖、馮友蘭、費孝通、聞一多,葉公超、王力、朱自清、陳省身、吳晗、潘光旦、錢端升、吳有訓、馮文潛,鄭天挺,吳宓等人。

讓我們再緬懷一下西南聯大培養出的人才:

汪曾祺、楊振寧、李政道、殷光海、穆旦、鄧稼先、何兆武、王瑤、屠守鍔、彭佩雲、吳大觀、王希季、黃昆 、鄒承魯、朱光亞、何其芳、 葉篤正等人。

西南聯大,8年抗戰中的教育奇跡,民族繁榮富強的搖籃。

參考文獻:《中國全史》史仲文 胡曉林

《中國通史》白壽彝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