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軍事>正文

神秘的殲-9,為何無緣中國空軍?

很多軍迷愛好者發現, 在我國空軍裝備的戰鬥機中, 有殲-5, 殲-6, 殲-7, 殲-8, 殲-10, 殲-11等性能優異的戰鬥機, 唯獨少了個殲-9的序號。

唯獨沒有殲-9?這是怎麼回事?

最初殲-9的設計方案

其實不然, 我國確實進行過殲-9研製, 當時70年代初, 各個西方大國開始了三代機的研製, 在機動性, 雷達探測, 速度有了大幅度改進和提升。 由於殲-7參加的一系列高空作戰中陸續暴露出其升限留空時間短、高空高速性能差、沒有雷達和高空機動性差等缺陷, 在當時已經無法滿足中國空軍。 所以我國制定研究一款高空高速的空優截擊機, 殲-9為何定義截擊機?截擊機是專門用於在空中截擊入侵的敵方轟炸機、偵察機的軍用飛機。 任務是通過其高機動性保衛重要城鎮、戰略要地等不受地方的轟炸打擊。 截擊機通常作戰模式是由地面雷達導引至作戰區, 再用機載雷達搜索並跟蹤目標,

對目標實施攻擊。

經常偵查我國的U-2高空偵察機

我國當時經常遭到U-2的偵查, 面對美國U-2高空偵察機很是頭疼, 尤其當時美軍開始研製最新的B-1遠端戰略轟炸機, B-1作為美軍新一代轟炸機, 集合了當時的先進技術, 具備1.25馬赫的速度, 5000公里的作戰半徑, 在不加油的情況下就可以洲際巡航,

具備超低空突防和超音速飛行, 極大威脅著我國內陸。 面對新的挑戰最終殲-9確定為一款全天候高空高速要地防空截擊機, 是當時中國裝備和在研的殲擊機性能最好的戰機, 主要任務就是保衛我國領空, 在高空作戰中具備高機動高速度, 用於打擊轟炸機。

對我國威脅巨大的B-1轟炸機

在研製初期進行討論方案以米格-21為平臺, 飛機的氣動佈局做了較大的修改採用機身兩側進氣模式取代了米格-21的機頭進氣模式, 這樣可以用機頭空間搭載機載雷達, 具備空中探測能力。 發動機則繼續採用WS-6單發佈局, 這就是殲-9型戰鬥機的最初方案, 從最初的設計指標上看, 殲-9與美國的F-4B相當, 最大升限20000米, 最大馬赫數2.3, 基本航程1600千米, 作戰半徑450千米, 重量約10噸, 後來在不斷的改進中最後確定了設計參數, 要求殲-9突出截擊性能, 同時具備殲擊作戰, 最大馬赫數2.6, 最大升限26000米, 最大爬升率200米/秒, 航程3000公里, 作戰半徑900公里。 這樣的參數設計對當時中國的航空技術提出了十分高的要求。


確定高性能之後帶來哪些問題?

殲-9模型圖

在確定了主要性能參數之後, 我國科研人員開始了殲-9的設計, 首先的第一個問題就是“雙26”(2.6馬赫, 最大升限26000米), 因為在高空高速飛行會產生一種熱障效應, 就是當飛行器在大氣中超音速飛行時, 由於機體表面與空氣強烈摩擦產生影響,飛行器的溫度會隨馬赫數的提高而上升。據測試發現當飛行馬赫數為 2.0時,機頭處的溫度超過100℃。而當馬赫數等於3.0時,飛行器表面的溫度則升至350℃左右,已超過了當時飛機表面鋁合金材料的極限溫度,使其強度大大削弱。航空界把飛行器作高速飛行時所遭遇到的這種高溫情況稱之為“熱障”。簡單來說就是指飛機的飛行速度超過一定界限時因高速氣流引起機體表面溫度急劇升高而遇到的障礙。

蘇聯時期聲名鵲起的米格-25

當時唯一解決這一問題的是俄羅斯的米格-25,主要採用鍍銀的方法解決。米格-25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高空高速截擊戰鬥機,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米格-25原型機在試驗中創造了在22670米的升限以3000千米/小時飛行的世界紀錄,當時世界上任何一架飛機都無法達到這一速度。而美國當時採用鈦合金來解決這一問題,但由於鈦合金的數量少,成本極高最終使美國放棄。第二就是發動機問題,當時設計殲-9裝備一台WS-6發動機,該發動機最大靜推力12400千克,遠遠達不到2.6馬赫的要求,而且在26000m的高空還要突破黑障,黑障是發生在大氣層的一種特有現象,當飛行器以很高的速度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時,在一定高度和時間內會與地面通信聯絡中斷,信號受到強烈干擾,甚至完全中斷,這要求殲-9要重新設計飛機的座艙保障飛行員的安全。

面對這些困難,我國研究人員果斷調整設計方向,經過反復的設計選擇評定後,設計人員最終確定殲-9採用鴨式佈局,兩側進氣的方案,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要知道,世界上第一種採用鴨式佈局的實用型戰鬥機是瑞典在1971年服役的薩博-37雷式戰鬥機,也就是說,在中國選定方案的時候,世界上還沒有一種戰鬥機是採用了鴨式佈局的,西方當時對中國的封鎖使中國也不可能借鑒,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

裝備瑞典空軍的薩博-37

後續像殲-10,幻影-2000,陣風都是採用了這一佈局,說明鴨翼佈局確實有很多突出的地方。當時實驗人員確定佈局之後在測試中發現鴨翼佈局的配平阻力比較小,具有較大的升阻比,在主翼上形成渦流,使飛機的俯仰速度加快,提升飛機的機動能力,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由於飛機長,鴨翼增加了飛機的平衡能力,但可惜的是由於“雙26”的標準依然難以達到,同時飛機材料,發動機本身的問題,最後在1980年殲-9下馬停止了研究。

後來殲-10的設計師宋文聰這樣回憶道,作為我國第一次向超高音速飛機的挑戰,雖然沒有成功,但卻為我國積累很多經驗,包括發動機,雷達,耐熱材料等方面。進行了很多次的模擬風洞實驗,得到了鴨翼佈局的可靠性能,為後來的殲-10,殲-20積累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推動了我國航空工業的進步。如此雖然歷經10研製,殲-9沒有裝備空軍,但是如果沒有殲-9折戟沉沙,就不會有後來的殲-10的誕生。

由於機體表面與空氣強烈摩擦產生影響,飛行器的溫度會隨馬赫數的提高而上升。據測試發現當飛行馬赫數為 2.0時,機頭處的溫度超過100℃。而當馬赫數等於3.0時,飛行器表面的溫度則升至350℃左右,已超過了當時飛機表面鋁合金材料的極限溫度,使其強度大大削弱。航空界把飛行器作高速飛行時所遭遇到的這種高溫情況稱之為“熱障”。簡單來說就是指飛機的飛行速度超過一定界限時因高速氣流引起機體表面溫度急劇升高而遇到的障礙。

蘇聯時期聲名鵲起的米格-25

當時唯一解決這一問題的是俄羅斯的米格-25,主要採用鍍銀的方法解決。米格-25是蘇聯米高揚設計局研製的高空高速截擊戰鬥機,是世界上第一種速度超過3馬赫的戰鬥機,米格-25原型機在試驗中創造了在22670米的升限以3000千米/小時飛行的世界紀錄,當時世界上任何一架飛機都無法達到這一速度。而美國當時採用鈦合金來解決這一問題,但由於鈦合金的數量少,成本極高最終使美國放棄。第二就是發動機問題,當時設計殲-9裝備一台WS-6發動機,該發動機最大靜推力12400千克,遠遠達不到2.6馬赫的要求,而且在26000m的高空還要突破黑障,黑障是發生在大氣層的一種特有現象,當飛行器以很高的速度進入大氣層返回地球時,在一定高度和時間內會與地面通信聯絡中斷,信號受到強烈干擾,甚至完全中斷,這要求殲-9要重新設計飛機的座艙保障飛行員的安全。

面對這些困難,我國研究人員果斷調整設計方向,經過反復的設計選擇評定後,設計人員最終確定殲-9採用鴨式佈局,兩側進氣的方案,這是一次大膽的嘗試,要知道,世界上第一種採用鴨式佈局的實用型戰鬥機是瑞典在1971年服役的薩博-37雷式戰鬥機,也就是說,在中國選定方案的時候,世界上還沒有一種戰鬥機是採用了鴨式佈局的,西方當時對中國的封鎖使中國也不可能借鑒,在當時是一種全新的設計理念。

裝備瑞典空軍的薩博-37

後續像殲-10,幻影-2000,陣風都是採用了這一佈局,說明鴨翼佈局確實有很多突出的地方。當時實驗人員確定佈局之後在測試中發現鴨翼佈局的配平阻力比較小,具有較大的升阻比,在主翼上形成渦流,使飛機的俯仰速度加快,提升飛機的機動能力,還有一個優點就是由於飛機長,鴨翼增加了飛機的平衡能力,但可惜的是由於“雙26”的標準依然難以達到,同時飛機材料,發動機本身的問題,最後在1980年殲-9下馬停止了研究。

後來殲-10的設計師宋文聰這樣回憶道,作為我國第一次向超高音速飛機的挑戰,雖然沒有成功,但卻為我國積累很多經驗,包括發動機,雷達,耐熱材料等方面。進行了很多次的模擬風洞實驗,得到了鴨翼佈局的可靠性能,為後來的殲-10,殲-20積累了一大批優秀的人才,推動了我國航空工業的進步。如此雖然歷經10研製,殲-9沒有裝備空軍,但是如果沒有殲-9折戟沉沙,就不會有後來的殲-10的誕生。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