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擺攤兒一個月能掙幾萬元,賣啥這麼賺錢?

貧困地區大多資源匱乏, 很難吸引社會資本和人才參與的熱情, 這其實是常年困擾扶貧工作的一個大難題。 不過在很多地方我們也發現, 一些有眼光、懂市場的能人和企業正不斷將新理念新模式帶進鄉村, 為當地村民找到了脫貧致富的機會。

又到了水果上市的季節, 李老闆的水果攤上, 紅紅的鮮枸杞, 和蘋果、桃子、哈密瓜這些西北特色水果, 擺在了一起。

把枸杞當水果賣, 是2015年這個時候開始的。 當時, 有人上門來推銷鮮枸杞, 做了8年水果生意, 李老闆頭回聽說這藥材還能當水果賣, 而且每斤136元的價格一點也不便宜。

剛開始他想拒絕, 但水果市場競爭激烈, 萬一這是個機會呢?李老闆不想錯過, 答應每天只要10箱來試試。 這一試不要緊, 頭一天上市就不夠賣的。

水果店老闆 李先生:都是外地人買, 來西北旅遊的, 可甜了, 都買和嘗嘗的, 一天賣20多箱,

往年一天就賣10來箱, 銷量可好了。

新鮮枸杞, 只能在採摘旺季的8、9月份供應市場。 2015年, 兩、三個月時間, 李老闆靠賣鮮枸杞就賺了近10萬元。

如今, 西寧市場上買鮮枸杞的人多了起來, 現在, 每天大約都有3000公斤鮮枸杞上市。 西寧本地人買得也不少。 鮮枸杞不但食用方便, 而且, 中醫認為食用枸杞能補腎益精, 補血安神, 生津止渴, 潤肺止咳等作用。

消費者:一直以來沒有見過這麼大, 而且這麼紅的枸杞, 他老闆說還是我們青海的, 所以就很驚奇, 嘗了一下味道覺得又甜然後又大, 然後我覺得很實用, 也可以當水果用, 所以買回家讓家裡人嘗一下嘛。

水果攤旁邊就是一家青海土特產商店, 曬乾的枸杞, 在這裡每斤價格最高只有58元, 只相當於鮮枸杞的三分之一。

這能當水果賣的鮮枸杞有什麼不同?是誰想到這個點子, 把枸杞當高檔水果賣呢?在李老闆的指點下, 我們找到了青海省海西州的這個種植基地。 高原純淨的自然環境, 給了青海枸杞種植得天獨厚的優勢。

正是枸杞採摘的時節,

基地附近克魯克鎮的村民們, 每天一大早都要趕來。

做鮮果的枸杞採摘, 必須每天清晨就下地, 這時候田裡的溫度低, 果子的糖分不易丟失, 更適於冷藏保鮮。

村民張生良家的地裡, 現在種了4畝鮮枸杞。 不過他自己不種, 因為種鮮枸杞, 技術難度高。

村民 張生良:我們自己種過,

種過但是效益不太那麼好, 沒有這個技術經驗沒有, 收成也不好, 這個枸杞比較嬌貴, 肥澆多了它會根子腐爛, 那麼這方面就根本沒有那個, 那麼種得不好了, 然後把自己的土地給他們, 租給這個基地。

在種植基地打工之前, 張生良和老伴僅靠著幾畝地加上補貼勉強糊口, 現在, 他們把地租給基地, 人在基地打工, 每年每畝地有600元的租金收入, 每個月還能領到近3000元工資。

村民 張生良:我和老伴一天打工就是除草、施肥、摘果子, 這個果子我們已經得了第三次了, 一天能掙個就是一百五六, 這樣全年算下來我們老倆口一年能掙個五六萬塊錢, 五六萬塊錢,以前種小麥的時候, 全年收入也就是一萬塊錢, 這樣算下來我們多掙幾萬塊錢,慢慢慢慢生活也就好了。

採摘鮮枸杞基地有技術要求,要挑選大果粒、九成熟、大小均勻的果子,而且必須要保留果柄,而過去做藥材,加工幹枸杞就不需要留果柄。

早上也是顧留祥最忙的時候,要把鮮果送到西寧,關鍵就是保鮮。

青海鑫德杞生態農牧公司董事長 顧留祥:我們這個鮮枸杞保鮮比較難,因為它糖分也比較高,所以今年我們進行了一個真空,充袋氣,那麼可以延長它保鮮的時間。還有一個我們加了一個保鮮劑和乾燥劑,這兩個以後,只有加了以後通過在真空加充袋氣,也只有保鮮十幾天的時間。那麼還有一個難就是我們運輸比較難,因為我們離城市比較遠,有百來公里,那麼我們要配送必須要用冷藏車才能夠保證這個品的新鮮。

顧留祥種枸杞的時間其實算長,他原先在浙江嘉興做畜牧養殖生意。2013年,他被浙江省推薦參與全國農業援助青海專案。

當過畜牧獸醫師的顧留祥,對中藥材種植有著不一樣的情感。柴達木盆地這個聚寶盆,最大的財富是一望無際的溫性荒漠化草場,再加上10度左右鹽鹼性土壤,在這裡種植枸杞再適合不過了。為了讓種植更有競爭力,顧留祥選擇了加工鮮果枸杞,這是讓當地富起來的最快辦法。

中午,村民們坐在地頭,吃著早上出門帶的午飯。普毛旦週一家是藏族,土地也是租給基地,這兩年都在基地打工,兒子今年高中畢業,也來幫忙。

村民 普毛旦周:變化大得很,原來我們家是土房子,現在已經蓋了新房子了,就是混凝土那種,磚木結構,以前的都拆了,現在都是混凝土的。

像普毛旦周一樣,努爾村200多戶人家,大部分都把土地租給了顧留祥種枸杞,全村有180多人現在在基地上班。採摘季,每人每天平均可以拿到100元的工資。2015年,這裡的村民年收入平均近3萬元,脫了貧,大家幹勁兒更大了。

柴達木盆地每天的光照時間有14個小時,晝夜溫差近20度,下午,溫度最高的時候,村民們已經不在地裡,而是,在大棚裡晾曬鮮枸杞。2016年雨水多,枸杞晾曬,是顧留祥最擔心的環節。

青海鑫德杞生態農牧公司董事長 顧留祥:幸虧我們建了一個風乾房,有六個風乾房,投了一百萬元,才能把枸杞這個風乾。以前我們就是以傳統的就是太陽晾曬,因為今年雨水大,產量也高,幸虧前面還賣到1/3的水果枸杞,還有2/3就是這樣風乾了以後幫我減輕了損失。

每一個風乾箱48小時可以風乾2噸鮮果,而傳統的枸杞乾果,得靠晴天在太陽下暴曬,最少也要5天時間。2016年,基地產出了200萬噸枸杞鮮果,原來水資源匱乏、靠天吃飯的努爾村,也有了自己的脫貧致富的新路。

因為是種植援助項目,當地政府給顧留祥提供了1萬畝地,他自己又從村民手裡租下了7萬多畝,總共8萬畝的地,租期是35年,現在種枸杞只用了其中的2萬3千畝,其餘的,他沒有急著種,而是忙著擴大種植面積做準備。

青海鑫德杞生態農牧公司董事長 顧留祥:現在看到的就是我們在打井,這是我們第26口井,我們這個戈壁灘上水很缺乏,那麼必須要通過這個打井的方式那麼能夠滿足就是灌溉,那麼打呢打80米深,一口井將近八萬元,這一口井可以管2500畝地,等於一個小時出水是150噸到200噸,那麼可以滿足2500畝的灌溉。

除了打井,他們還要做土地平整,鋪設滴灌管網。

鮮果枸杞,其實在品種上和做藥材的傳統枸杞並沒有什麼不同,之所以種出來的個頭大、口感甜、水分足,秘密在於種植方法。

經過測算,顧留祥他們把滴灌管網設計成行距3米、株距1米,每畝可以種植222株枸杞。這樣的間距最適合枸杞種苗充分吸收陽光,而這是確保鮮果枸杞水分和糖分最重要的基礎。

雖然算上種苗、化肥、農藥和人工費,鮮果枸杞的種植成本每畝需要大約6500元,但因為賣價也高,顧留祥一點也不用擔心。

青海鑫德杞生態農牧公司董事長 顧留祥:我們那面地裡面第二年的苗已經長得很好,那麼基本第二年就收回成本了。那麼我們這個地最適合種枸杞,因為它60%是沙,白天光合作用強,曬了以後把沙地曬燙了,晚上日夜溫差大,它根系更容易發。

鮮果紅枸杞供不應求,可顧留祥卻已經開始捉摸著調整自己的種植結構,他眼下嘗試的是黑枸杞種植。

黑枸杞株小,採摘難度大,一般紅枸杞每人每天能采100斤,但黑枸杞每人每天也只能采20斤。雖然人工成本更高,但市場價格卻相差八、九倍。市場上,紅枸杞乾果每斤45元左右,而黑枸杞乾果的市場價平均在400元左右。現在當地種植的黑枸杞年產量只有195噸,但卻能賣到上億元,顧留祥覺得這塊市場還有很大空間。

青海鑫德杞生態農牧公司董事長 顧留祥:那麼紅枸杞因為現在市場有點飽和狀態,價格競爭很厲害,那麼我們現在就改為種那個黑枸杞,黑枸杞的功效和那個紅枸杞不一樣,那麼市場很認可,那麼經濟價值也高,所以現在我們從我們三百多年前的一個叫原始的一個叫五龍溝溝這個地方引了,這個種來種植了這個黑枸杞。

顧留祥說的五龍溝,是青海枸杞種子的天然基因庫。

王海英,負責海西州枸杞種植工作。昆侖山脈腳下的五龍溝,是她經常要來的地方,不斷優選品種,推薦給種植基地,是他們的任務。

青海省海西州農牧局枸杞辦主任 王海英:就是紅果枸杞是我們青海的種子資源庫裡面的枸杞,摘下來就可以吃,甜甜的,比人工種植的要甜。

五龍溝入口處的山上,有一塊石頭神似一隻猴子,當地人給這裡取名叫“金猴守杞”。

作為國內面積最大、最集中的天然原始枸杞群落,五龍溝的天然枸杞面積有3400畝,五種特色枸杞都在這裡可以看到。

發展枸杞產業最大的好處就是收益快,2到3年每畝純收入就能在1300-2000元之間;進入5到6年成熟期的枸杞,每畝純收入最高能達到8000元左右。雖然發展枸杞種植,當地只有七八年的時間,但產值已經從3千多萬元,大幅增長到超過21個億。

這次,王海英是想幫顧留祥找到更好的黑枸杞品種。她覺得,沒有顧留祥的堅持和眼光,單靠個別農民的示範效應,即便種出了枸杞,也很難在短期內打開市場,使努爾村整體脫貧。

他們又在致富路上遭遇了什麼?這或許都會給您帶來啟發。7月1日21:50來央視財經《中國財經報導》,更多精彩內容等著您!

這樣算下來我們多掙幾萬塊錢,慢慢慢慢生活也就好了。

採摘鮮枸杞基地有技術要求,要挑選大果粒、九成熟、大小均勻的果子,而且必須要保留果柄,而過去做藥材,加工幹枸杞就不需要留果柄。

早上也是顧留祥最忙的時候,要把鮮果送到西寧,關鍵就是保鮮。

青海鑫德杞生態農牧公司董事長 顧留祥:我們這個鮮枸杞保鮮比較難,因為它糖分也比較高,所以今年我們進行了一個真空,充袋氣,那麼可以延長它保鮮的時間。還有一個我們加了一個保鮮劑和乾燥劑,這兩個以後,只有加了以後通過在真空加充袋氣,也只有保鮮十幾天的時間。那麼還有一個難就是我們運輸比較難,因為我們離城市比較遠,有百來公里,那麼我們要配送必須要用冷藏車才能夠保證這個品的新鮮。

顧留祥種枸杞的時間其實算長,他原先在浙江嘉興做畜牧養殖生意。2013年,他被浙江省推薦參與全國農業援助青海專案。

當過畜牧獸醫師的顧留祥,對中藥材種植有著不一樣的情感。柴達木盆地這個聚寶盆,最大的財富是一望無際的溫性荒漠化草場,再加上10度左右鹽鹼性土壤,在這裡種植枸杞再適合不過了。為了讓種植更有競爭力,顧留祥選擇了加工鮮果枸杞,這是讓當地富起來的最快辦法。

中午,村民們坐在地頭,吃著早上出門帶的午飯。普毛旦週一家是藏族,土地也是租給基地,這兩年都在基地打工,兒子今年高中畢業,也來幫忙。

村民 普毛旦周:變化大得很,原來我們家是土房子,現在已經蓋了新房子了,就是混凝土那種,磚木結構,以前的都拆了,現在都是混凝土的。

像普毛旦周一樣,努爾村200多戶人家,大部分都把土地租給了顧留祥種枸杞,全村有180多人現在在基地上班。採摘季,每人每天平均可以拿到100元的工資。2015年,這裡的村民年收入平均近3萬元,脫了貧,大家幹勁兒更大了。

柴達木盆地每天的光照時間有14個小時,晝夜溫差近20度,下午,溫度最高的時候,村民們已經不在地裡,而是,在大棚裡晾曬鮮枸杞。2016年雨水多,枸杞晾曬,是顧留祥最擔心的環節。

青海鑫德杞生態農牧公司董事長 顧留祥:幸虧我們建了一個風乾房,有六個風乾房,投了一百萬元,才能把枸杞這個風乾。以前我們就是以傳統的就是太陽晾曬,因為今年雨水大,產量也高,幸虧前面還賣到1/3的水果枸杞,還有2/3就是這樣風乾了以後幫我減輕了損失。

每一個風乾箱48小時可以風乾2噸鮮果,而傳統的枸杞乾果,得靠晴天在太陽下暴曬,最少也要5天時間。2016年,基地產出了200萬噸枸杞鮮果,原來水資源匱乏、靠天吃飯的努爾村,也有了自己的脫貧致富的新路。

因為是種植援助項目,當地政府給顧留祥提供了1萬畝地,他自己又從村民手裡租下了7萬多畝,總共8萬畝的地,租期是35年,現在種枸杞只用了其中的2萬3千畝,其餘的,他沒有急著種,而是忙著擴大種植面積做準備。

青海鑫德杞生態農牧公司董事長 顧留祥:現在看到的就是我們在打井,這是我們第26口井,我們這個戈壁灘上水很缺乏,那麼必須要通過這個打井的方式那麼能夠滿足就是灌溉,那麼打呢打80米深,一口井將近八萬元,這一口井可以管2500畝地,等於一個小時出水是150噸到200噸,那麼可以滿足2500畝的灌溉。

除了打井,他們還要做土地平整,鋪設滴灌管網。

鮮果枸杞,其實在品種上和做藥材的傳統枸杞並沒有什麼不同,之所以種出來的個頭大、口感甜、水分足,秘密在於種植方法。

經過測算,顧留祥他們把滴灌管網設計成行距3米、株距1米,每畝可以種植222株枸杞。這樣的間距最適合枸杞種苗充分吸收陽光,而這是確保鮮果枸杞水分和糖分最重要的基礎。

雖然算上種苗、化肥、農藥和人工費,鮮果枸杞的種植成本每畝需要大約6500元,但因為賣價也高,顧留祥一點也不用擔心。

青海鑫德杞生態農牧公司董事長 顧留祥:我們那面地裡面第二年的苗已經長得很好,那麼基本第二年就收回成本了。那麼我們這個地最適合種枸杞,因為它60%是沙,白天光合作用強,曬了以後把沙地曬燙了,晚上日夜溫差大,它根系更容易發。

鮮果紅枸杞供不應求,可顧留祥卻已經開始捉摸著調整自己的種植結構,他眼下嘗試的是黑枸杞種植。

黑枸杞株小,採摘難度大,一般紅枸杞每人每天能采100斤,但黑枸杞每人每天也只能采20斤。雖然人工成本更高,但市場價格卻相差八、九倍。市場上,紅枸杞乾果每斤45元左右,而黑枸杞乾果的市場價平均在400元左右。現在當地種植的黑枸杞年產量只有195噸,但卻能賣到上億元,顧留祥覺得這塊市場還有很大空間。

青海鑫德杞生態農牧公司董事長 顧留祥:那麼紅枸杞因為現在市場有點飽和狀態,價格競爭很厲害,那麼我們現在就改為種那個黑枸杞,黑枸杞的功效和那個紅枸杞不一樣,那麼市場很認可,那麼經濟價值也高,所以現在我們從我們三百多年前的一個叫原始的一個叫五龍溝溝這個地方引了,這個種來種植了這個黑枸杞。

顧留祥說的五龍溝,是青海枸杞種子的天然基因庫。

王海英,負責海西州枸杞種植工作。昆侖山脈腳下的五龍溝,是她經常要來的地方,不斷優選品種,推薦給種植基地,是他們的任務。

青海省海西州農牧局枸杞辦主任 王海英:就是紅果枸杞是我們青海的種子資源庫裡面的枸杞,摘下來就可以吃,甜甜的,比人工種植的要甜。

五龍溝入口處的山上,有一塊石頭神似一隻猴子,當地人給這裡取名叫“金猴守杞”。

作為國內面積最大、最集中的天然原始枸杞群落,五龍溝的天然枸杞面積有3400畝,五種特色枸杞都在這裡可以看到。

發展枸杞產業最大的好處就是收益快,2到3年每畝純收入就能在1300-2000元之間;進入5到6年成熟期的枸杞,每畝純收入最高能達到8000元左右。雖然發展枸杞種植,當地只有七八年的時間,但產值已經從3千多萬元,大幅增長到超過21個億。

這次,王海英是想幫顧留祥找到更好的黑枸杞品種。她覺得,沒有顧留祥的堅持和眼光,單靠個別農民的示範效應,即便種出了枸杞,也很難在短期內打開市場,使努爾村整體脫貧。

他們又在致富路上遭遇了什麼?這或許都會給您帶來啟發。7月1日21:50來央視財經《中國財經報導》,更多精彩內容等著您!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