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健康>正文

再不好好養心,你的夏天就白過了!

因時養生、天人合一是中醫最妙不可言的理論之一。 進入炎夏, 氣溫和濕度都在日漸升高, 除了養陽氣、護脾胃之外, 一定別忘了此時節最基礎、最不可缺少的功課——養心。

對中醫基礎理論有所瞭解的同學都知道, 心的功能特點和夏日的氣候特徵遙相呼應。 《素問·六節藏象論》有記載說:「心者, 生之本, 神之變也;其華在面, 其充在血脈, 為陽中之太陽, 通于夏氣。 」

中醫概念中的心有兩大功能, 一是主血脈, 使全身血管正常工作, 血液順暢流通其中以滋養全身, 迴圈之後, 血液回到心臟, 經過其生血的功能運轉再次發揮作用;二是主神明, 保證人體生命體征和意識、思維、精神的正常運行。 這兩大功能緊密相連, 互相依存, 又是所有生命活動的供給站和司令部, 故有「心者, 君主之官也, 神明出焉……故主明則下安, 以此養生則壽, 歿世不殆, 以為天下則大昌, 主不明則十二官危」的說法。

夏日裡暑氣騰騰, 汗出涔涔, 不免心煩氣躁, 坐臥難安, 而且此時節人有意無意地會和寒涼親近, 從氣血陰陽哪一個角度來考慮, 都會有損于健康。

劃重點的時間到。 夏季養心, 主要在於清心火、益心陰、養心氣、寧心神四點。

清心火

受到暑熱的炙烤蒸灼,

加上情緒不痛快、生悶氣, 或貪吃了一些辛辣刺激的食物, 都會讓人在夏天上火, 且以心火盛為比較主要的原因。

心火盛的同學, 會存在這樣一些問題:

心中煩熱、憋悶

失眠

口舌生瘡, 糜爛, 出血

有時容易流鼻血

皮膚可能會長膿包, 紅腫熱痛

臉色紅, 易口渴

小便黃, 排尿時有灼熱刺痛感

大便幹

舌尖發紅, 舌苔有刺狀物

脈搏急速跳動且有力

提醒:大家在為自己進行診斷時, 一定一定要首先抓住心煩胸悶、舌頭發紅起刺以及脈搏等幾個主要症狀來辨析, 由此來判斷上火到底是實還是虛, 以免造成誤傷。

對於確有心火亢盛的同學, 夏日裡的西瓜是不折不扣的救星, 堪比眾多去火藥物。 西瓜色紅, 所以諸多中藥學著作認為它入心經,

能「主消渴, 治心煩, 解酒毒」(《飲膳正要》), 「消暑熱, 解煩渴, 寬中下氣, 利小水, 治血痢」(《日用本草》)。 直接食用或者榨汁都是不錯的選擇, 但極度不建議你吃剛從冰箱裡取出、拔涼拔涼的西瓜, 太傷陽氣。 中焦虛寒、濕盛, 腎功能不全、糖尿病等人群不宜食用。

《飲膳正要》裡有「夏氣熱, 宜食菽」的觀點。 菽是豆類的統稱, 在炎炎夏日食用豆類亦可養心。 比如可以用紅豆、綠豆、黑豆各50克, 浮小麥30克, 最好是煮爛乎一些, 再加入適量冰糖, 飲湯吃豆, 這也是清心火的一個好方法。

另外可以適當食用苦瓜、苦菜、帶芯蓮子、苦蕎麥、老豆腐, 以及苦丁茶、淡竹葉、蓮子心等茶飲來清心瀉火除煩躁, 同時清淡飲食, 避免辛辣油膩。 但也要同時警惕生冷食物對身體的傷害,

丘處機認為「夏季心旺腎衰, 雖大熱不宜吃冷淘冰雪、蜜冰涼粉, 冷粥飽腹, 受寒必起霍亂。 」

平時有空的話, 還可以通過拍打肘窩使經絡通暢, 祛除邪火。

拍打時手掌放鬆, 稍微用點力氣, 有節奏地拍下去, 每條胳膊連續拍打5~10分鐘, 先左後右,拍到皮膚微微發紅就好,每週一次。

益心陰

《素問·宣明五氣論》說:「五臟化液,心為汗。」汗液是人體津液的一種,本性屬陰。炎熱的夏日讓人毛孔腠理疏鬆開泄,人體在通過汗液排泄、降溫的同時,精氣也會隨之有所流失。若沒有及時調理補充,久而久之,必然會出現一些夏熱傷陰津的情況,例如:

五心煩熱

潮熱,盜汗

心悸,心跳不規律

失眠多夢

兩顴骨發紅

舌頭偏紅,唾液分泌少

脈細如絲,跳動頻繁

心陰不足以抑制心火,很容易導致心火亢盛證,而心火亢盛亦容易耗傷心陰,兩者互為因果。況且在秋冬季裡,天氣相對乾燥,人體正需要充足的陰液來滋養。所以這段時間,補益心陰、滋養津液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功課了。

我在夏天會時不時自己煮酸梅湯來喝。不僅在於它能生津止渴解暑,更關鍵的是其中的酸梅、山楂和甘草搭對,暗合了張仲景「酸甘化陰」的思路。所以夏日養陰,我首先緊抱它的大腿不放。

給你們寫一下我煮酸梅湯的配方:

烏梅5~8顆(有煙熏味者為佳),山楂10克,廣陳皮10克,肉桂6克(可以到馬雲寶上搜一種叫「紫油桂」的東西),生甘草6克,冰糖適量。這個配方煮起來的關鍵,就是在起鍋前最後10分鐘把肉桂撒進去,在生津、養陰、解暑的同時,順便安撫一下脾胃和腎。

另外一個適合夏日養心陰的飲料就是《金匱要略》的名方——甘麥大棗湯。

取小麥30克,生甘草9克,大棗10枚(煮前掰開),加適量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爛,然後去渣飲湯即可,如果心煩不眠、舌紅少苔情況比較明顯,還可以加入15克的百合和搗碎的酸棗仁,血虛可加入15克龍眼肉。

仲景稱讚小麥能「和肝陰之客熱,而養心液,且有消煩利溲止汗之功」,我想這也是中國飲食習俗裡要人們夏至吃面的一個原因吧。

養心氣

暑熱除了耗傷陰液以外,也同樣會傷心氣。它既能維護心臟有條不紊地搏動,推動血液輸布到身體各處,還能護衛心神使之不受侵擾。如果心氣虛弱,拖延下去會出現心陽虛這個更嚴重的問題,所以要分外注意。

夏季調養心氣,用上面所說的甘麥大棗湯同樣適用,另外可以去藥店裡買生脈飲口服液作為調養的備用品。

睡覺是最養人的法子。除了保證按時、充足的睡眠外,夏日裡的午休不可缺少。11~13點心經當令,此時睡個午覺最是養心。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左右,別吃太飽,護好頭頸、關節、肚子等部位,別著涼。實在睡不著的話試試靜坐也好。

心在志為喜,適當的喜樂,能使血氣調和順暢,不致淤阻。正所謂「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素問·舉痛論》)。但過度的喜樂,則可損傷心神。故曰:「喜傷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另外,平時得空的話,可以試試六字訣中的「呵」字訣。在《攝生消息論》有記載稱:「夏三月,屬火,主於長養……心氣當呵以疏之」。

操練時選擇站位,兩腳分開與肩膀同寬,下巴內收,用鼻子吸氣,緩慢而深長,然後用嘴輕輕發出「呵」的聲音,發聲時要感覺自己的喉結是下沉的。每日可以重複多次。

這個動作不僅能夠通調心氣,我在比較焦慮、煩躁的時候經常做,會感覺到緊提著的心隨著氣息慢慢歸位的感覺。

寧心神

很多人在夏天容易焦慮煩躁、心神不寧,這個一方面是氣候和身體之間互相感應的原因,還有一方面是人心裡揣了太多攪擾寧靜的東西。身體和心理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如果健康狀況欠佳,存在氣血陰陽方面的問題,必然會是個煩心事;而人如果被過多的執念和欲望裝填,心總是安寧不下來,又反過來會影響身體的各種表現。

甯心安神的一個思路,是讓腎水與心火相濟,引自身之水來滅自身之火。時常搓或者拍打腳底的湧泉穴或者操練八段錦中的「雙手攀足固腎腰」都是不錯的選擇。

《素問·上古天真論》裡認為,人最佳的心態應該是「志閑而少欲」。所謂的志閑,指的就是放下種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少欲,指的就是節制自己的欲望,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以及對功名和物質的過度追求。少欲,並不是要求無欲、禁欲,而是要做到提放自如,把欲望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範疇之內。如此這般,心神怎能不安寧。

先左後右,拍到皮膚微微發紅就好,每週一次。

益心陰

《素問·宣明五氣論》說:「五臟化液,心為汗。」汗液是人體津液的一種,本性屬陰。炎熱的夏日讓人毛孔腠理疏鬆開泄,人體在通過汗液排泄、降溫的同時,精氣也會隨之有所流失。若沒有及時調理補充,久而久之,必然會出現一些夏熱傷陰津的情況,例如:

五心煩熱

潮熱,盜汗

心悸,心跳不規律

失眠多夢

兩顴骨發紅

舌頭偏紅,唾液分泌少

脈細如絲,跳動頻繁

心陰不足以抑制心火,很容易導致心火亢盛證,而心火亢盛亦容易耗傷心陰,兩者互為因果。況且在秋冬季裡,天氣相對乾燥,人體正需要充足的陰液來滋養。所以這段時間,補益心陰、滋養津液是一個比較重要的功課了。

我在夏天會時不時自己煮酸梅湯來喝。不僅在於它能生津止渴解暑,更關鍵的是其中的酸梅、山楂和甘草搭對,暗合了張仲景「酸甘化陰」的思路。所以夏日養陰,我首先緊抱它的大腿不放。

給你們寫一下我煮酸梅湯的配方:

烏梅5~8顆(有煙熏味者為佳),山楂10克,廣陳皮10克,肉桂6克(可以到馬雲寶上搜一種叫「紫油桂」的東西),生甘草6克,冰糖適量。這個配方煮起來的關鍵,就是在起鍋前最後10分鐘把肉桂撒進去,在生津、養陰、解暑的同時,順便安撫一下脾胃和腎。

另外一個適合夏日養心陰的飲料就是《金匱要略》的名方——甘麥大棗湯。

取小麥30克,生甘草9克,大棗10枚(煮前掰開),加適量水大火燒開後轉小火,煮爛,然後去渣飲湯即可,如果心煩不眠、舌紅少苔情況比較明顯,還可以加入15克的百合和搗碎的酸棗仁,血虛可加入15克龍眼肉。

仲景稱讚小麥能「和肝陰之客熱,而養心液,且有消煩利溲止汗之功」,我想這也是中國飲食習俗裡要人們夏至吃面的一個原因吧。

養心氣

暑熱除了耗傷陰液以外,也同樣會傷心氣。它既能維護心臟有條不紊地搏動,推動血液輸布到身體各處,還能護衛心神使之不受侵擾。如果心氣虛弱,拖延下去會出現心陽虛這個更嚴重的問題,所以要分外注意。

夏季調養心氣,用上面所說的甘麥大棗湯同樣適用,另外可以去藥店裡買生脈飲口服液作為調養的備用品。

睡覺是最養人的法子。除了保證按時、充足的睡眠外,夏日裡的午休不可缺少。11~13點心經當令,此時睡個午覺最是養心。時間控制在半小時左右,別吃太飽,護好頭頸、關節、肚子等部位,別著涼。實在睡不著的話試試靜坐也好。

心在志為喜,適當的喜樂,能使血氣調和順暢,不致淤阻。正所謂「喜則氣和志達,營衛通利」(《素問·舉痛論》)。但過度的喜樂,則可損傷心神。故曰:「喜傷心」(《素問·陰陽應象大論》)。

另外,平時得空的話,可以試試六字訣中的「呵」字訣。在《攝生消息論》有記載稱:「夏三月,屬火,主於長養……心氣當呵以疏之」。

操練時選擇站位,兩腳分開與肩膀同寬,下巴內收,用鼻子吸氣,緩慢而深長,然後用嘴輕輕發出「呵」的聲音,發聲時要感覺自己的喉結是下沉的。每日可以重複多次。

這個動作不僅能夠通調心氣,我在比較焦慮、煩躁的時候經常做,會感覺到緊提著的心隨著氣息慢慢歸位的感覺。

寧心神

很多人在夏天容易焦慮煩躁、心神不寧,這個一方面是氣候和身體之間互相感應的原因,還有一方面是人心裡揣了太多攪擾寧靜的東西。身體和心理相互依存、相互影響,如果健康狀況欠佳,存在氣血陰陽方面的問題,必然會是個煩心事;而人如果被過多的執念和欲望裝填,心總是安寧不下來,又反過來會影響身體的各種表現。

甯心安神的一個思路,是讓腎水與心火相濟,引自身之水來滅自身之火。時常搓或者拍打腳底的湧泉穴或者操練八段錦中的「雙手攀足固腎腰」都是不錯的選擇。

《素問·上古天真論》裡認為,人最佳的心態應該是「志閑而少欲」。所謂的志閑,指的就是放下種種不切實際的想法;少欲,指的就是節制自己的欲望,包括生理的、心理的、以及對功名和物質的過度追求。少欲,並不是要求無欲、禁欲,而是要做到提放自如,把欲望控制在一個相對合理的範疇之內。如此這般,心神怎能不安寧。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