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詩棲名山」夢遊棲霞山

夢遊棲霞山

小別空教猿鳥猜,

夢中猶向攝山來。

一條楖栗他年約,

長嘯先登般若台① 。

【作者】

韋謙恒( 1720-1805), 號約軒、藥齋, 晚號木翁, 安徽蕪湖人。 乾隆十六年(175l)南巡, 韋謙恒迎鑾, 召試二等。 乾隆二十二年(1757), 韋謙恒再應乾隆帝南巡召試, 賜舉人, 授內閣中書。 乾隆二十八年(1763)殿試第二, 選翰林院庶起士, 授編修。 後任貴州布政使, 署巡撫, 因事複降為編修, 加鴻臚寺少卿。 著有«傳經堂詩鈔»、«傳經堂文集»。

【注釋】

①楖(ji)栗:木名, 可做手杖。 後來借指手杖、禪杖。 唐賈島«送空公往金州»詩:“七百里山水, 手中楖栗粗。 ”般若台:原注“山中小院名”。 在棲霞山珍珠泉東南不遠處, 原名“般若堂”, 明初曠禪師初建, 萬曆年間, 新安僧人慧光來到棲霞山, 喜愛白鹿泉之勝, 結茅而居。 同鄉吳一恭出資為他在般若台遺址構築一庵,

供其居住。 慧光的好友王寅前來投宿後, 覺得庵小, 於是為慧光出謀劃策, 倡議眾人捐資複建般若堂, 堂中築說經台。 時任兵部侍郎汪道昆有«棲霞般若堂記», 記其建築始末。 今舊基上修建了中國佛學院棲霞山分院。

【賞析】

作者寄居棲霞寺多日, 因事暫時別離, 但又對棲霞山念念不忘, 夢中還時常遊覽棲霞。 這首詩即是對夢遊棲霞的記錄。 詩歌首句別出新意, 稱自己短暫的離別令山中的猿鳥猜測自已究竟去了哪裡。 猿鳥本是禽獸, 自不會作如此猜想, 但作者正是通過這種換位思考的方法, 來表現自己對棲霞山及山中猿鳥的思念。 同時, 作者又以“空”字置於句中, 表明自己因有事在身, 無法迅速回來, 透露出深深的無奈。

日有所思, 夜有所夢, 抑或是為了補償猿鳥的思念, 作者竟在夢中又重返棲霞山。 雖然醒來後發現乃是夢幻, 作者卻借此與猿鳥約定, 日後有時間一定重返棲霞, 而歸來後, 首先就是先到般若台來。 整首詩雖只有四句, 但蘊藉豐富, 不僅表達了對棲霞山乃至大自然的喜愛和嚮往之情, 同時那種為世俗所牽絆的無可奈何, 也溢於言表。 吟詠棲霞山的詩作雖多, 但寫夢遊棲霞的卻很稀罕, 這是本詩視角的獨特之處。

附注:《詩棲名山》一書是由程章燦教授主編, 選錄了自南朝至民國95位詩人的126首題詠棲霞山的詩書。

摘錄:《詩棲名山》

摘錄:《詩棲名山》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