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旅遊>正文

在綠樹芳草間感受都市文脈

今年下半年, 上海將有三大郊野公園陸續開園。 上海的公園版圖多了新地標, 市民休閒游憩又多了新的去處。 在上海的城市記憶裡, 公園一直都是最美的風景。 上海的公園各具特色, 申城的文脈悄無聲息地滲透在復興、中山、魯迅、人民等公園的各個角落, 漫步其間, 不妨細細體味。

在時尚化的都市里, 忙碌的生活節奏, 拉遠了我們與山野、田園的距離。 於是, 有人喊出“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 還有詩和遠方”。 在當代人看來, 要麼讀書, 要麼旅行, 身體和靈魂總要有一個在路上, 這是一種現代生活方式。 對於上班族而言,

長途出遊未必是常事, 走遍眼前的美景卻是分分秒秒可以做到的, 比如上海的公園就適合我們在學習工作之余親近自然, 不但近在咫尺, 而且大多是免費的。 英國哲學家培根將園林藝術視作為“人類一切樂事中最純潔的”。 日本作家吉田修一則在他的小說《公園生活》裡寫道:“有些事情只有在公園裡, 才能毫不在乎。 有些感覺只有在公園裡, 才能得到歸屬。 ”於是, 年輕人喊出了“去公園散步才是正經事”。

週末不想宅在家裡又不知去哪兒打發時間的上班族不妨去市中心的免費公園走走, 休閒放鬆下一周工作的疲憊。 夏日, 公園裡的濃蔭可遮擋炎炎烈日, 吹來的自然風遠勝辦公室的空調, 是納涼的好去處。 讓我們在公園裡的綠樹芳草、假山池沼之間遊蕩,

沉浸在新鮮清爽的空氣之中, 享受簡單的快樂, 平平淡淡中重拾散失在昏黃紙頁間的陳舊時光, 找回生活的本真。

上海的公園各具特色, 魔都的文脈悄無聲息地滲透在公園各個角落, 漫步其間, 不妨細細體味。

法國古典園林風格的復興公園

位於復興中路的復興公園建成於1909年, 這座毗鄰淮海中路的公園是目前我國唯一保存較完整的法式園林, 同時, 它也是近代上海中西園林文化交融的歷史佐證。 復興公園的佈局和法國巴黎的盧森堡公園有許多相似之處, 公園內的林蔭道、花壇、雕塑等富有法國式的浪漫。 由於復興公園的基調是仿照法王路易十六時代的規則式園林佈局,

帶有濃郁的法國古典主義園林特徵。

復興公園有兩個沉床園。 一個為地形低於四周的長方形花壇, 是上海最大的規則圖案花壇, 也是目前國內僅存的法式下沉式立體花壇, 花壇內有6組圖案花壇, 它們以綠草為底, 中間設圖案形花帶, 一年四季更換各式草花, 形成色彩絢麗奪目的各種圖案, 猶如織錦地毯, 故又稱地毯式花壇, 或叫模紋花壇。 花壇中心是一座製作精巧的水池, 池中有復古石噴泉和孩童戲水的不銹鋼雕像, 池周有層層環狀白色大理石雕飾, 水池周圍有圍以鐵鍊欄杆的環狀花壇, 其外側有一圓形通道和兩側花壇小徑相接, 周圍置放座凳, 完全是一派西方園林風貌。 噴水池噴水時, 水花向四周噴射,

形成多層的噴水景觀, 如沖天水柱, 又如珠簾倒垂, 浪漫之極。 花壇北面的廣場草坪上豎著一尊馬克思、恩格斯雕像, 花崗石雕成的塑像粗獷中不失細膩, 人物神態自然, 雙目凝視, 栩栩如生。

園內的百年玫瑰園與沉床花壇同屬法式園林特色, 玫瑰園建於1925年, 現在新添了一個國內唯一的薔薇長廊和四道攀援月季纏繞的拱門。 這座園中之園, 中心有一圓形水池, 水池中加置了西方小天使噴泉和牧鵝少女不銹鋼雕像。 噴水池周圍以園路分隔成四塊圖案, 內鋪草坪, 花壇內植有150餘個品種、上千棵的月季, 其花期可以從4月一直延續到11月。 浪漫的玫瑰園自然成了情人在復興公園幽會的標誌。

公園的西南部為“自然式園林”,

為了與法式園林之間有一個視覺過渡, 在週邊散植一批懸鈴木, 自然式園林的東南片為空間開闊的大草坪, 周圍有花壇和高聳茂密的大樹, 其南片為建造於1920年的中式園林區, 有假山、瀑布、荷花池和小溪。 假山的東北部是荷花池, 池中植以荷藕, 蓄養著金魚, 池南畔臨水有廊榭結合的一組建築, 平臺延伸到水面, 可垂釣, 可觀荷。 池東北用一條曲堤隔成一個小池, 池畔一株向池塘斜長的高大粗壯的懸鈴木, 茂密的枝葉襯托幽靜的水面, 有著極妙的光影效果。 荷花池邊有小溪, 溪內有睡蓮綻放。 小溪盡頭為一小丘, 丘上有亭, 亭下有人工流泉注入溪中, 小溪上還建有一座橋。 園中還有貫穿南北的林蔭道, 園中1700多株具有半個世紀以上樹齡的懸鈴木冠蓋如雲, 濃蔭蔽日,南門旁有一株百年懸鈴木,堪稱滬上“亞軍”,但因為它是通過修剪培養了強壯的骨架枝而形成的,所以冠幅比中山公園的那株還要大。公園內還有樹齡在百年以上的歐洲七葉樹一株,每年都會開花。園內的黃荊、槲櫟、椴樹、白櫟、皂莢、樸樹等大樹,在滬上均已少見,還有樹齡80年以上的懸鈴木10株,古樹名木之多堪稱上海公園之冠。

復興公園的周邊居住過許多畫家,劉海粟、張充仁等美術大師也都依園而居。我小時候就曾看到過劉海粟在夫人夏伊喬和女兒劉蟾的陪伴下在復興公園寫生。一家人氣度不凡,鶴髮童顏的海粟老人身穿鮮豔的毛衣,夫人美麗優雅,女兒一看便是大戶人家的閨秀。《復興公園雪景》是劉海粟的代表作之一,據劉蟾回憶,她常陪著父親去逛復興公園。有一天正下著漫天大雪,劉海粟突然來了興致,要畫公園的雪景,便讓劉蟾立刻到公園對面復興中路的家裡拿來了畫板、顏料和畫筆,一畫就是三個小時。張充仁、程十發等畫壇大師當年也都是復興公園的常客。

法國風格的復興公園是散步拍照的好去處,而且新天地和淮海中路就在旁邊,逛完公園還可以去shopping哦。

英國鄉村園林風味的中山公園

位於長寧路上的中山公園是上海市著名的近代城市公園,建成於1914年,原名兆豐公園。該公園具有典型的英國鄉村園林風格,同時又融入了鮮明的東方特色。中山公園在一百多年的園林建設中,構成了以大樹、草坪、山林、水面等自然風光為特色的、中西園林文化相融合的、具有濃厚的近代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園林。2001年,公園組織了一次景觀評比,結果中山公園具有代表性的十二處特色景點被評選為“十二景觀”。

公園的南北大門均被納入十二景觀之中。兩扇門一古典一現代,相得益彰,於不經意間傳承了公園的歷史。稱之為“銀門疊翠”的公園南門建於1917年,也是主門,2001年因建造地鐵二號線,園門內移近百米,並建成由著名建築師邢同和設計的架空式弧形園門。門外園地改建為開放式廣場綠地,在保留原有英式園林風貌的同時,又顯示了現代園林藝術的實用性,並與長寧路商業中心的現代都市景觀巧妙地融成一體。原汁原味保存的公園北門則被冠以“舊園遺韻”之稱。北園門是一座平房,其外立面為英國式建築風格,牆上留有壁燈痕跡,粗壯厚重的鑄鐵園門開在平房中間,這樣的公園園門十分罕見,堪稱門景奇觀。

公園內分佈著大小六處草坪,其中公園南部的東草坪區是園內最大的一處草坪,綠茵綿延的大草坪視野開闊,其輪廓優美的景觀與英國倫敦最知名的公園“海德公園”的大草坪極為相似,是公園景區的精華。清晨太陽照在大草坪上,霞光萬道,故稱為“綠茵晨暉”。在大草坪的北面坐落著建於1935年的大理石亭。該亭以大平臺為中心,集亭柱、石壁、花盆、欄杆、石階、石像雕塑等於一體,具有濃郁的歐陸古典主義園林情調。黃昏時分,夕陽為通體潔白的大理石亭染上了一抹胭脂紅,更顯風情萬種,被冠以“石亭夕照”美名。位於公園正門內東首的陳家池景區叫“水榭絮雨”。陳家池南北長,東西窄,池岸曲折迂回,其水面寬闊,池中有一座林木蒼翠的湖心島,沿岸綠竹婆娑,楊柳依依。春雨瀟瀟時節,楊柳飛絮在湖面上空飄飄揚揚,臨榭觀雨,充滿詩情畫意。跨于陳家池水面上的有一座連接東部主園道的花崗岩大石橋,該橋建成於1959年,冬日下雪時,雪花紛紛飄舞在大石橋上,猶如霧氣蒸騰纏繞,嵐氣吞吐之間,意境深邃幽靜,如夢如幻,故謂之“虹橋蒸雪”。

公園裡的月季園和牡丹園分別被冠以“芳圃吟紅”和“花墅凝香”之名。月季是中山公園的特色花卉,1916年在北園中部始建月季園。它是由兩個獨立式大型花壇組成的,裡面集中了各式月季名貴品種,以花期長和繁花似錦成為公園特色景點之一。中山公園牡丹園辟建於1956年,是上海解放後最早建成的牡丹觀賞園地,牡丹園深處有一座建於1916年的中式六角亭稱為牡丹亭。牡丹園以盆景樹壇為中心,有大小15個牡丹花壇,其數量之多,品種之齊,冠於滬上各園林。十二園景中的“雙湖環碧”和“荷池清月”,都是水景,卻又各有風姿。“雙湖環碧”說的是鴛鴦湖景區。1958年7月,公園將西部原長寧區婦嬰醫院的一大片荒蕪空地劃入園內,在這片空地上挖成大小兩個湖池,又將挖出來的土在湖池南面疊成綿延起伏的土山,山上小徑盤繞,樹木成林。“荷池清月”景區位於荷花池景區。荷花池原為清水浜河道,1937年堆造西山坡時,形成月牙形的荷花池塘,四周圍以石料。這個荷花池不但大而且支塘多,荷花曲徑通幽,一拐一個景。一陣風過,掀起漣漪一片,荷花搖曳身姿,發出輕輕的一聲歎息,惹人憐愛。每逢夏日,荷蓮盛開,蝌蚪、遊魚競戲其中。月夜在池邊徜徉,頗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韻味。公園中部的山水園景區稱之為“林苑聳秀”。那裡有一個很大的植物園,南側以一塘清水為

中心,構成了精緻的園中園。公園西北角一株法國梧桐被稱之為“獨木傲霜”,這株經歷了140餘年的華東地區最大的法國梧桐樹胸圍已有5米,高約30米,冠幅達31米,秋風一起,梧桐樹葉紛紛飄落時,樹幹就會露出裡面樹皮的斑斕顏色,白灰黃綠各色雜陳,猶如披上一件迷彩服,成為公園的一大奇觀。

2007年春天,中山公園的大草坪上迎來了波蘭偉大的作曲家和鋼琴家蕭邦的銅像,這尊7米高的蕭邦銅像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高的蕭邦像。銅像動感十足,其基座週邊輪廓採用鋼琴造型,一組錯落的黑白鋼琴琴鍵,仿佛仍在大師指端迸發出優美音樂,其高低不等,粗細不一的造型演繹出蕭邦音樂的多變和張力。蕭邦身形孱弱,憂鬱而俊美,在他身旁,是一棵象徵波蘭鄉村風景的“馬祖維茲省的枯柳”。這尊充滿藝術氣息的雕像為中山公園平添了一份世界文化的韻味。

人文景觀濃厚的魯迅公園

位於四川北路底的魯迅公園是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城市公園。魯迅公園原名虹口公園,建成開放於1909年的虹口公園原是一個以體育活動為主的綜合性公園,稱為虹口娛樂場。在1935年江灣體育場建成以前,是上海最主要的體育活動場所。東亞運動會的前身遠東運動會於抗日戰爭前在上海舉辦過三屆,其中1915年的第二屆和1921年的第五屆都在這裡舉行。1923年,公園又在西北部建造了一座露天游泳池。1932年時,公園已有足球場2個,草地滾木球場4個,草地網球場83個,硬地網球場5個,九穴高爾夫球場1個。1933年公園開展了運動節活動,全年共舉辦了20次小型運動會,僅足球、曲棍球的正式比賽就有405場。以後,公園還舉辦過國際性比賽,比如美國與日本的職業棒球賽都曾在此舉行。1951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從公園西部劃出部分土地建造體育場,修建後分別命名為虹口公園和虹口體育場(現虹口足球場),公園舉辦體育活動的歷史就此結束,但依舊保留了遊覽和體育相連的一點遺韻。1967年後,因來魯迅紀念館參觀的人數空前增加,公園也一度非正式地稱為魯迅公園,但正式定名為魯迅公園則是在1988年10月19日。

虹口公園因有廣闊的體育活動場地,解放前常被軍隊、員警作為操練和閱兵的場所,1932年“一.二八”戰爭爆發,日軍侵佔了江灣、虹口一帶,也佔領了公園。日本軍隊多次在虹口公園操練和檢閱。1932年4月29日,這裡發生了一起震驚上海的“虹口公園爆炸案”,朝鮮從事反日獨立運動的志士尹奉吉冒著生命危險炸死炸傷了多名日本高官,狠狠教訓了飛揚跋扈的日本侵略者,也使虹口公園聞名中外。為了紀念義士尹奉吉,公園內建造了一座梅亭,梅亭上有棚架,攀滿各種植物,廊柱間有石凳,裡面有各式漏窗,設置石頭幾案、石凳。1994年又在梅亭周圍建造了梅園,成為公園的“園中園”。梅園一邊臨湖,園內遍植梅花,並在高高的山坡上建了一座富有朝鮮民族風格的梅軒,朱紅的木頭門窗,左右有露天石梯通往二樓。1998年又在尹奉吉義舉現場,高大的雪松下豎立了一大一小兩塊紀念石碑。大的一塊上鐫刻著尹奉吉生平事蹟簡介,小的一塊上鐫刻著“尹奉吉義舉現場(1932.4.29)”,石碑上燒錄了在此發生的歷史事件以紀念故人,祈願和平。

1956年10月是虹口公園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是魯迅逝世20周年誕辰75周年,魯迅的靈柩由西郊萬國公墓遷葬到了虹口公園,並在園內興建魯迅紀念館,這座公園遂成為名聞遐邇的紀念性文化公園。魯迅墓地位於公園的中部,用2000多塊細密堅實的蘇州金山花崗石築成,呈長方形,分三層平臺,第一層與道路連成一個小廣場;第二層平臺中間是一塊長方形天鵝絨的草坪,草坪中央矗立著魯迅先生的坐姿銅像。第三層平臺左右兩側各種植著一棵魯迅生前喜愛的廣玉蘭。正面是一座花崗石照壁狀墓碑,上面鐫刻著毛澤東的鎏金手書“魯迅先生之墓”,墓碑下安放著魯迅先生靈柩,上面用花崗石覆蓋,兩旁植有由許廣平和周海嬰母子親手種植的檜柏。平臺兩側墓道為石柱花廊,花廊下麵有供人歇息的長條坐石。魯迅墓建成後,成千上萬的人到墓前瞻仰,100多個國家的數百萬國際友人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在魯迅墓南端的土丘上,與魯迅墓地構成軸線的是一座建於方形平臺上的魯迅亭。亭前左側立有魯迅和瞿秋白談話的塑像。一邊石階上攤開著一本書,書頁上刻寫著魯迅文摘手稿,把周圍的文化氛圍烘托得十分濃郁。

在魯迅亭的東南是曲徑通幽、地形起伏自然的松竹梅區。在松竹梅區北部面對寬闊湖面的一座平臺上,豎立著一座高達3米的電子鐘,這是1984年慶祝中日青年友好大聯歡時建造的。整體為雙手高舉友好鐘的裝飾性造型,鐘體呈“中”字形,花崗岩的鐘座上有中日友好協會會長王震的題詞:“中日青年世代友好”。松竹梅區的南部坐落著魯迅紀念館,白牆上刻著周恩來題寫的“魯迅紀念館”黑字。魯迅紀念館建築為二層庭院式紹興民居風格,白色牆面,青灰瓦頂,馬頭式山牆,同時,又融入了現代博物館理念,功能和設施已達到國際一流水準。公園北部是大的山水游賞區,在公園東部,沿著河岸逶迤向南有一條長長的楊柳堤岸,柳堤南端有荷花池,柳堤終點的河面西折而成睡蓮池,夏日荷花睡蓮次第盛開,賞心悅目。公園東側盡頭則坐落著國畫大師朱屺瞻的紀念館。全園有一個很大的人工湖潭,湖中心築有一座石雕越虹橋,橫貫東西兩岸。泛舟湖上,是魯迅公園的老牌遊樂項目。

2013年,魯迅公園經過為期一年的整修後重新對外開放。在這次改造中,增加了不少與魯迅相關的元素。園區的湖心,原來的荒島上而今建了一屋、一亭,取名“三味書屋”和“景雲亭”,另外還有新辟的“百草園”,種植多種植物,仿若將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齊齊搬到了現實中。公園還在南門一側豎立了莎士比亞、狄更斯、歌德等世界十大文豪的銅像,與毗鄰的魯迅紀念館“對話”,寄託中外文化交流的願望。

上海的中央公園“人民公園”

毗鄰上海人民廣場的人民公園是上海解放後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公園。和周圍的喧囂熱鬧相比,人民公園保留了古樸典雅、肅穆凝重的風格,公園原本的歷史使之擁有了不可複製的人文價值。許多年來,人民公園一直承擔著市中心“綠肺”的使命,園內樹木高大蔥郁,花卉遍地,綠蔭深深,形成鬧市中心一塊極好的綠色地帶,有“上海的中央公園”之譽。

對於上海人而言,這個熟悉的有著傳奇般滄桑歷史的鬧中取靜的地方,充滿了綿長的親切回憶。人民廣場所處的地域原是上海西北部的一片水網地帶,1861年,公共租界跑馬總會以低價半搶半買得到了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以南、西藏中路以西的一大塊農田,兩年後,建成了當時“遠東第一”的“上海跑馬廳”,也稱“第三跑馬場”,拉開了舊上海上層社會階層最富刺激的紙醉金迷生活的序幕。上海解放後,跑馬廳收歸國有。1950年,陳毅市長代表市政府宣佈把跑馬廳的南半部建造為人民廣場,北半部改造為人民公園。開工典禮在當年的9月7日舉行,百萬市民紛紛自願義務參與這項“人民自己的工程”。隨後的兩年中,全市人民積極參加義務勞動,植樹種花,為新公園貢獻力量,終於將跑馬廳舊址北端變成了一座青蔥蒼翠簇擁著小橋流水,每天可供上萬人進來休息、觀賞的公園———人民公園,並於1952年10月1日正式開放。當年的上海市長陳毅為公園題寫了“人民公園”4個大字。

初建成的人民公園保留了許多跑馬廳的遺跡,如:看臺、球場、游泳池及一根高38米,底部直徑50釐米的旗杆等。園內有人工堆起的小丘,並有曲折的小河貫於園內,小河上面架設各式小橋多座。由於公園北部是繁華的南京路,國際飯店、金門大酒店、西僑青年會大樓等著名建築倒映于水中,成為很好的借景。北部大草坪的組合花壇裡矗立著一尊張思德塑像。張思德是毛澤東在他的《為人民服務》一文中稱之為“重於泰山”的人民英雄,張思德的塑像佇立在人民公園的芳草地中,形象地詮釋了“人民公園”這個名字所蘊含的深沉內涵。公園中部地勢空曠,有風光樓茶室、露天劇場等建築,在草坪北側建有大畫廊,叢林中設置好幾組石桌、石凳,供遊客弈棋、休憩。在風光樓茶室的東側矗立著一塊高將近兩米,重1.5噸的石頭。這塊特別的石頭來自遙遠的南極,它是我國第一支赴南極考察隊在南極喬治島採集帶回來的南極石,於1985年2月21日運到國內,贈給上海市民的。人民公園一側有玲瓏剔透的上海大劇院和城市規劃展示館等現代景觀建築,它們和公園的綠色草坪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這座海派風情濃郁的城市公園獨有的質感,很上海。

人民公園的海派特色還體現在它的包容性,這從隱匿在園內綠樹叢中的兩幢有點另類的建築中不難窺見。三面環水的芭芭露莎看上去像是一座袖珍的中東風格城堡,它的牆面使它即便在最晴朗的日子裡看起來也帶點潮氣。一樓是水景餐廳,親水的木頭平臺上坐滿了喝下午茶的客人,其中有許多老外。裡面的空間有點昏暗,異國風情的鏤空吊燈和蠟燭燈幽幽地點著,在輕柔的音樂聲中營造出一片迷幻。一側的樓梯在橙色吊燈的映照下有些神秘,吸引人上去一窺究竟。拾級而上發現二樓是一個帳篷酒吧,三樓的露臺視野開闊,可以俯視整個人民公園。聞著空氣中飄著的香料味道,有一種身處神秘的中東國家的感覺。沿著荷花池一直走到公園深處,一座通體剔透的灰藍色玻璃建築物躍入眼簾,簡約生動的造型和周圍環境形成奇特的反差,它就是上海當代藝術館。這棟玻璃房子所處位置正是人民公園的核心,它是由玻璃外牆、大理石牆面和斜坡走道組合成的精緻藝術品。MOCA四個英文字母鑲嵌在當代藝術館造型奇妙的玻璃建築上,充滿著後現代氣質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和諧美感。當代藝術館以其鮮明的個性和貼近生活的美學氣息默默藏身於人民公園深處,低調而精緻地做著當代藝術展示,打造著屬於上海市民的可親可愛的生活藝術館。當代藝術館使人民公園成為上海灘第一個擁有現代藝術館的公園,這是一個充滿創意的遊樂場,更是我們這座城市生活美學最集中的呈現地。

由於人民公園常有外國遊客,從1980年代初開始,一些大學生和英語口語愛好者常來公園與外國遊客直接對話,借此提升自己口語的熟練程度,逐步形成了在每個星期日來公園固定交流的群眾性活動,並保留至今,成為人民公園享有盛譽的文化風景。自2005年6月起,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在上海人民公園的北角,會上演“白髮相親”的街頭劇,成千上萬的父母像趕集一樣,帶著列有子女各項相親條件的“簡歷”聚到這裡,以“擺攤”、“掛牌”的方式,為子女尋找結婚物件,這個角落便有了“相親角”的美譽,成了人民公園的一道獨特風景。

濃蔭蔽日,南門旁有一株百年懸鈴木,堪稱滬上“亞軍”,但因為它是通過修剪培養了強壯的骨架枝而形成的,所以冠幅比中山公園的那株還要大。公園內還有樹齡在百年以上的歐洲七葉樹一株,每年都會開花。園內的黃荊、槲櫟、椴樹、白櫟、皂莢、樸樹等大樹,在滬上均已少見,還有樹齡80年以上的懸鈴木10株,古樹名木之多堪稱上海公園之冠。

復興公園的周邊居住過許多畫家,劉海粟、張充仁等美術大師也都依園而居。我小時候就曾看到過劉海粟在夫人夏伊喬和女兒劉蟾的陪伴下在復興公園寫生。一家人氣度不凡,鶴髮童顏的海粟老人身穿鮮豔的毛衣,夫人美麗優雅,女兒一看便是大戶人家的閨秀。《復興公園雪景》是劉海粟的代表作之一,據劉蟾回憶,她常陪著父親去逛復興公園。有一天正下著漫天大雪,劉海粟突然來了興致,要畫公園的雪景,便讓劉蟾立刻到公園對面復興中路的家裡拿來了畫板、顏料和畫筆,一畫就是三個小時。張充仁、程十發等畫壇大師當年也都是復興公園的常客。

法國風格的復興公園是散步拍照的好去處,而且新天地和淮海中路就在旁邊,逛完公園還可以去shopping哦。

英國鄉村園林風味的中山公園

位於長寧路上的中山公園是上海市著名的近代城市公園,建成於1914年,原名兆豐公園。該公園具有典型的英國鄉村園林風格,同時又融入了鮮明的東方特色。中山公園在一百多年的園林建設中,構成了以大樹、草坪、山林、水面等自然風光為特色的、中西園林文化相融合的、具有濃厚的近代歷史文化底蘊的城市園林。2001年,公園組織了一次景觀評比,結果中山公園具有代表性的十二處特色景點被評選為“十二景觀”。

公園的南北大門均被納入十二景觀之中。兩扇門一古典一現代,相得益彰,於不經意間傳承了公園的歷史。稱之為“銀門疊翠”的公園南門建於1917年,也是主門,2001年因建造地鐵二號線,園門內移近百米,並建成由著名建築師邢同和設計的架空式弧形園門。門外園地改建為開放式廣場綠地,在保留原有英式園林風貌的同時,又顯示了現代園林藝術的實用性,並與長寧路商業中心的現代都市景觀巧妙地融成一體。原汁原味保存的公園北門則被冠以“舊園遺韻”之稱。北園門是一座平房,其外立面為英國式建築風格,牆上留有壁燈痕跡,粗壯厚重的鑄鐵園門開在平房中間,這樣的公園園門十分罕見,堪稱門景奇觀。

公園內分佈著大小六處草坪,其中公園南部的東草坪區是園內最大的一處草坪,綠茵綿延的大草坪視野開闊,其輪廓優美的景觀與英國倫敦最知名的公園“海德公園”的大草坪極為相似,是公園景區的精華。清晨太陽照在大草坪上,霞光萬道,故稱為“綠茵晨暉”。在大草坪的北面坐落著建於1935年的大理石亭。該亭以大平臺為中心,集亭柱、石壁、花盆、欄杆、石階、石像雕塑等於一體,具有濃郁的歐陸古典主義園林情調。黃昏時分,夕陽為通體潔白的大理石亭染上了一抹胭脂紅,更顯風情萬種,被冠以“石亭夕照”美名。位於公園正門內東首的陳家池景區叫“水榭絮雨”。陳家池南北長,東西窄,池岸曲折迂回,其水面寬闊,池中有一座林木蒼翠的湖心島,沿岸綠竹婆娑,楊柳依依。春雨瀟瀟時節,楊柳飛絮在湖面上空飄飄揚揚,臨榭觀雨,充滿詩情畫意。跨于陳家池水面上的有一座連接東部主園道的花崗岩大石橋,該橋建成於1959年,冬日下雪時,雪花紛紛飄舞在大石橋上,猶如霧氣蒸騰纏繞,嵐氣吞吐之間,意境深邃幽靜,如夢如幻,故謂之“虹橋蒸雪”。

公園裡的月季園和牡丹園分別被冠以“芳圃吟紅”和“花墅凝香”之名。月季是中山公園的特色花卉,1916年在北園中部始建月季園。它是由兩個獨立式大型花壇組成的,裡面集中了各式月季名貴品種,以花期長和繁花似錦成為公園特色景點之一。中山公園牡丹園辟建於1956年,是上海解放後最早建成的牡丹觀賞園地,牡丹園深處有一座建於1916年的中式六角亭稱為牡丹亭。牡丹園以盆景樹壇為中心,有大小15個牡丹花壇,其數量之多,品種之齊,冠於滬上各園林。十二園景中的“雙湖環碧”和“荷池清月”,都是水景,卻又各有風姿。“雙湖環碧”說的是鴛鴦湖景區。1958年7月,公園將西部原長寧區婦嬰醫院的一大片荒蕪空地劃入園內,在這片空地上挖成大小兩個湖池,又將挖出來的土在湖池南面疊成綿延起伏的土山,山上小徑盤繞,樹木成林。“荷池清月”景區位於荷花池景區。荷花池原為清水浜河道,1937年堆造西山坡時,形成月牙形的荷花池塘,四周圍以石料。這個荷花池不但大而且支塘多,荷花曲徑通幽,一拐一個景。一陣風過,掀起漣漪一片,荷花搖曳身姿,發出輕輕的一聲歎息,惹人憐愛。每逢夏日,荷蓮盛開,蝌蚪、遊魚競戲其中。月夜在池邊徜徉,頗有朱自清《荷塘月色》的韻味。公園中部的山水園景區稱之為“林苑聳秀”。那裡有一個很大的植物園,南側以一塘清水為

中心,構成了精緻的園中園。公園西北角一株法國梧桐被稱之為“獨木傲霜”,這株經歷了140餘年的華東地區最大的法國梧桐樹胸圍已有5米,高約30米,冠幅達31米,秋風一起,梧桐樹葉紛紛飄落時,樹幹就會露出裡面樹皮的斑斕顏色,白灰黃綠各色雜陳,猶如披上一件迷彩服,成為公園的一大奇觀。

2007年春天,中山公園的大草坪上迎來了波蘭偉大的作曲家和鋼琴家蕭邦的銅像,這尊7米高的蕭邦銅像是迄今為止世界上最高的蕭邦像。銅像動感十足,其基座週邊輪廓採用鋼琴造型,一組錯落的黑白鋼琴琴鍵,仿佛仍在大師指端迸發出優美音樂,其高低不等,粗細不一的造型演繹出蕭邦音樂的多變和張力。蕭邦身形孱弱,憂鬱而俊美,在他身旁,是一棵象徵波蘭鄉村風景的“馬祖維茲省的枯柳”。這尊充滿藝術氣息的雕像為中山公園平添了一份世界文化的韻味。

人文景觀濃厚的魯迅公園

位於四川北路底的魯迅公園是一座有著百年歷史的城市公園。魯迅公園原名虹口公園,建成開放於1909年的虹口公園原是一個以體育活動為主的綜合性公園,稱為虹口娛樂場。在1935年江灣體育場建成以前,是上海最主要的體育活動場所。東亞運動會的前身遠東運動會於抗日戰爭前在上海舉辦過三屆,其中1915年的第二屆和1921年的第五屆都在這裡舉行。1923年,公園又在西北部建造了一座露天游泳池。1932年時,公園已有足球場2個,草地滾木球場4個,草地網球場83個,硬地網球場5個,九穴高爾夫球場1個。1933年公園開展了運動節活動,全年共舉辦了20次小型運動會,僅足球、曲棍球的正式比賽就有405場。以後,公園還舉辦過國際性比賽,比如美國與日本的職業棒球賽都曾在此舉行。1951年4月,上海市人民政府決定從公園西部劃出部分土地建造體育場,修建後分別命名為虹口公園和虹口體育場(現虹口足球場),公園舉辦體育活動的歷史就此結束,但依舊保留了遊覽和體育相連的一點遺韻。1967年後,因來魯迅紀念館參觀的人數空前增加,公園也一度非正式地稱為魯迅公園,但正式定名為魯迅公園則是在1988年10月19日。

虹口公園因有廣闊的體育活動場地,解放前常被軍隊、員警作為操練和閱兵的場所,1932年“一.二八”戰爭爆發,日軍侵佔了江灣、虹口一帶,也佔領了公園。日本軍隊多次在虹口公園操練和檢閱。1932年4月29日,這裡發生了一起震驚上海的“虹口公園爆炸案”,朝鮮從事反日獨立運動的志士尹奉吉冒著生命危險炸死炸傷了多名日本高官,狠狠教訓了飛揚跋扈的日本侵略者,也使虹口公園聞名中外。為了紀念義士尹奉吉,公園內建造了一座梅亭,梅亭上有棚架,攀滿各種植物,廊柱間有石凳,裡面有各式漏窗,設置石頭幾案、石凳。1994年又在梅亭周圍建造了梅園,成為公園的“園中園”。梅園一邊臨湖,園內遍植梅花,並在高高的山坡上建了一座富有朝鮮民族風格的梅軒,朱紅的木頭門窗,左右有露天石梯通往二樓。1998年又在尹奉吉義舉現場,高大的雪松下豎立了一大一小兩塊紀念石碑。大的一塊上鐫刻著尹奉吉生平事蹟簡介,小的一塊上鐫刻著“尹奉吉義舉現場(1932.4.29)”,石碑上燒錄了在此發生的歷史事件以紀念故人,祈願和平。

1956年10月是虹口公園具有歷史意義的一年,這一年是魯迅逝世20周年誕辰75周年,魯迅的靈柩由西郊萬國公墓遷葬到了虹口公園,並在園內興建魯迅紀念館,這座公園遂成為名聞遐邇的紀念性文化公園。魯迅墓地位於公園的中部,用2000多塊細密堅實的蘇州金山花崗石築成,呈長方形,分三層平臺,第一層與道路連成一個小廣場;第二層平臺中間是一塊長方形天鵝絨的草坪,草坪中央矗立著魯迅先生的坐姿銅像。第三層平臺左右兩側各種植著一棵魯迅生前喜愛的廣玉蘭。正面是一座花崗石照壁狀墓碑,上面鐫刻著毛澤東的鎏金手書“魯迅先生之墓”,墓碑下安放著魯迅先生靈柩,上面用花崗石覆蓋,兩旁植有由許廣平和周海嬰母子親手種植的檜柏。平臺兩側墓道為石柱花廊,花廊下麵有供人歇息的長條坐石。魯迅墓建成後,成千上萬的人到墓前瞻仰,100多個國家的數百萬國際友人在這裡留下了他們的足跡。在魯迅墓南端的土丘上,與魯迅墓地構成軸線的是一座建於方形平臺上的魯迅亭。亭前左側立有魯迅和瞿秋白談話的塑像。一邊石階上攤開著一本書,書頁上刻寫著魯迅文摘手稿,把周圍的文化氛圍烘托得十分濃郁。

在魯迅亭的東南是曲徑通幽、地形起伏自然的松竹梅區。在松竹梅區北部面對寬闊湖面的一座平臺上,豎立著一座高達3米的電子鐘,這是1984年慶祝中日青年友好大聯歡時建造的。整體為雙手高舉友好鐘的裝飾性造型,鐘體呈“中”字形,花崗岩的鐘座上有中日友好協會會長王震的題詞:“中日青年世代友好”。松竹梅區的南部坐落著魯迅紀念館,白牆上刻著周恩來題寫的“魯迅紀念館”黑字。魯迅紀念館建築為二層庭院式紹興民居風格,白色牆面,青灰瓦頂,馬頭式山牆,同時,又融入了現代博物館理念,功能和設施已達到國際一流水準。公園北部是大的山水游賞區,在公園東部,沿著河岸逶迤向南有一條長長的楊柳堤岸,柳堤南端有荷花池,柳堤終點的河面西折而成睡蓮池,夏日荷花睡蓮次第盛開,賞心悅目。公園東側盡頭則坐落著國畫大師朱屺瞻的紀念館。全園有一個很大的人工湖潭,湖中心築有一座石雕越虹橋,橫貫東西兩岸。泛舟湖上,是魯迅公園的老牌遊樂項目。

2013年,魯迅公園經過為期一年的整修後重新對外開放。在這次改造中,增加了不少與魯迅相關的元素。園區的湖心,原來的荒島上而今建了一屋、一亭,取名“三味書屋”和“景雲亭”,另外還有新辟的“百草園”,種植多種植物,仿若將魯迅先生的散文《從百草園到三味書屋》齊齊搬到了現實中。公園還在南門一側豎立了莎士比亞、狄更斯、歌德等世界十大文豪的銅像,與毗鄰的魯迅紀念館“對話”,寄託中外文化交流的願望。

上海的中央公園“人民公園”

毗鄰上海人民廣場的人民公園是上海解放後建造的第一座大型公園。和周圍的喧囂熱鬧相比,人民公園保留了古樸典雅、肅穆凝重的風格,公園原本的歷史使之擁有了不可複製的人文價值。許多年來,人民公園一直承擔著市中心“綠肺”的使命,園內樹木高大蔥郁,花卉遍地,綠蔭深深,形成鬧市中心一塊極好的綠色地帶,有“上海的中央公園”之譽。

對於上海人而言,這個熟悉的有著傳奇般滄桑歷史的鬧中取靜的地方,充滿了綿長的親切回憶。人民廣場所處的地域原是上海西北部的一片水網地帶,1861年,公共租界跑馬總會以低價半搶半買得到了靜安寺路(今南京西路)以南、西藏中路以西的一大塊農田,兩年後,建成了當時“遠東第一”的“上海跑馬廳”,也稱“第三跑馬場”,拉開了舊上海上層社會階層最富刺激的紙醉金迷生活的序幕。上海解放後,跑馬廳收歸國有。1950年,陳毅市長代表市政府宣佈把跑馬廳的南半部建造為人民廣場,北半部改造為人民公園。開工典禮在當年的9月7日舉行,百萬市民紛紛自願義務參與這項“人民自己的工程”。隨後的兩年中,全市人民積極參加義務勞動,植樹種花,為新公園貢獻力量,終於將跑馬廳舊址北端變成了一座青蔥蒼翠簇擁著小橋流水,每天可供上萬人進來休息、觀賞的公園———人民公園,並於1952年10月1日正式開放。當年的上海市長陳毅為公園題寫了“人民公園”4個大字。

初建成的人民公園保留了許多跑馬廳的遺跡,如:看臺、球場、游泳池及一根高38米,底部直徑50釐米的旗杆等。園內有人工堆起的小丘,並有曲折的小河貫於園內,小河上面架設各式小橋多座。由於公園北部是繁華的南京路,國際飯店、金門大酒店、西僑青年會大樓等著名建築倒映于水中,成為很好的借景。北部大草坪的組合花壇裡矗立著一尊張思德塑像。張思德是毛澤東在他的《為人民服務》一文中稱之為“重於泰山”的人民英雄,張思德的塑像佇立在人民公園的芳草地中,形象地詮釋了“人民公園”這個名字所蘊含的深沉內涵。公園中部地勢空曠,有風光樓茶室、露天劇場等建築,在草坪北側建有大畫廊,叢林中設置好幾組石桌、石凳,供遊客弈棋、休憩。在風光樓茶室的東側矗立著一塊高將近兩米,重1.5噸的石頭。這塊特別的石頭來自遙遠的南極,它是我國第一支赴南極考察隊在南極喬治島採集帶回來的南極石,於1985年2月21日運到國內,贈給上海市民的。人民公園一側有玲瓏剔透的上海大劇院和城市規劃展示館等現代景觀建築,它們和公園的綠色草坪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形成了這座海派風情濃郁的城市公園獨有的質感,很上海。

人民公園的海派特色還體現在它的包容性,這從隱匿在園內綠樹叢中的兩幢有點另類的建築中不難窺見。三面環水的芭芭露莎看上去像是一座袖珍的中東風格城堡,它的牆面使它即便在最晴朗的日子裡看起來也帶點潮氣。一樓是水景餐廳,親水的木頭平臺上坐滿了喝下午茶的客人,其中有許多老外。裡面的空間有點昏暗,異國風情的鏤空吊燈和蠟燭燈幽幽地點著,在輕柔的音樂聲中營造出一片迷幻。一側的樓梯在橙色吊燈的映照下有些神秘,吸引人上去一窺究竟。拾級而上發現二樓是一個帳篷酒吧,三樓的露臺視野開闊,可以俯視整個人民公園。聞著空氣中飄著的香料味道,有一種身處神秘的中東國家的感覺。沿著荷花池一直走到公園深處,一座通體剔透的灰藍色玻璃建築物躍入眼簾,簡約生動的造型和周圍環境形成奇特的反差,它就是上海當代藝術館。這棟玻璃房子所處位置正是人民公園的核心,它是由玻璃外牆、大理石牆面和斜坡走道組合成的精緻藝術品。MOCA四個英文字母鑲嵌在當代藝術館造型奇妙的玻璃建築上,充滿著後現代氣質和浪漫主義結合的和諧美感。當代藝術館以其鮮明的個性和貼近生活的美學氣息默默藏身於人民公園深處,低調而精緻地做著當代藝術展示,打造著屬於上海市民的可親可愛的生活藝術館。當代藝術館使人民公園成為上海灘第一個擁有現代藝術館的公園,這是一個充滿創意的遊樂場,更是我們這座城市生活美學最集中的呈現地。

由於人民公園常有外國遊客,從1980年代初開始,一些大學生和英語口語愛好者常來公園與外國遊客直接對話,借此提升自己口語的熟練程度,逐步形成了在每個星期日來公園固定交流的群眾性活動,並保留至今,成為人民公園享有盛譽的文化風景。自2005年6月起,每逢週末和節假日,在上海人民公園的北角,會上演“白髮相親”的街頭劇,成千上萬的父母像趕集一樣,帶著列有子女各項相親條件的“簡歷”聚到這裡,以“擺攤”、“掛牌”的方式,為子女尋找結婚物件,這個角落便有了“相親角”的美譽,成了人民公園的一道獨特風景。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