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俺家的好日子來啦!”

“生態放養你知道不?俺這鴨子就是生態放養!只喂很少的飼料, 大部分吃蟲子和水草, 產出的鴨蛋營養高、口感好, 俺家脫貧致富全指望它們哩!”望著嬉戲在千年隋唐古運河中的鴨群, 魏正俠滿臉笑容地向筆者“炫耀”。

魏正俠, 37歲, 家住泗縣經濟開發區大劉村水口魏莊。 老話說:“窮人家的孩子早當家”。 魏正俠打小就明白這句話的深刻含義。 因為母親患病常年癱瘓在床, 魏正俠是父親一手拉扯大的。 結婚後, 魏正俠在家照顧父母, 縫洗漿補, 丈夫王克六種地、捕魚、到工地上打零工, 勉強維持生活。

2008年是魏正俠一家最難熬的一年。

“屋漏偏逢連陰雨”, 這一年, 丈夫患上嚴重的腰間盤突出不能從事體力勞動, 女兒初讀小學, 兒子剛剛出生, 一家人居住了幾十年的房子由於電路老化起火燒得漏了天。 “那會兒太窮了!一家老小吃住都成問題, 加上弟弟一家, 我們七口人擠在兩間屋裡住了好幾個月時間。 ”提起從前的苦日子, 魏正俠輕描淡寫, 其中的辛酸苦楚我們難以想像。

轉機出現在2013年, 魏正俠一家被精准識別為貧困戶。 兩萬元的危房改造款, 把殘破的土屋變成了寬敞明亮的三間平房。 “看病不要錢、上學有補助, 心裡一塊大石頭可算是落了地。 ”說到這裡, 魏正俠深深地歎了一口氣。

2015年, 魏正俠一家成為縣財政局對口幫扶對象, 包保幹部蔡晨光鼓勵她搞養殖,

魏正俠聽後心裡一動。

“靠山吃山, 靠水吃水。 屋後面就是這麼好的河, 孩他爸, 咱養些鴨子賣鴨蛋, 你看可行不?”得知丈夫與自己的想法不謀而合, 魏正俠興奮地與蔡晨光聯繫落實。 3800元的扶貧資金到賬後, 建棚、上鴨苗, 魏正俠一刻都捨不得耽誤, 結果卻未盡如人意。 “當時買了500只鴨苗僅成活了400只不說, 鴨子還光長肉、不下蛋。 ”

魏正俠看著棚裡一隻只圓滾滾的鴨子急得團團轉。 村裡的人見狀勸她說:“家有千擔糧, 不喂扁嘴王, 不行就賣了回本吧。 ”魏正俠不甘心, 辦了一萬元的扶貧貸款撐了下來。 鄰村有養鴨大戶, 夫妻倆多次上門求教。 一個月後, 日產鴨蛋近300只, 魏正俠一家樂開了花。

“多虧有蔡局長, 他天天問鴨子下蛋了沒有。

一聽說下蛋了, 多方連絡人來買, 在朋友圈給俺推銷, 還幫俺聯繫在城裡的菜市場租賃長期攤位。 ”說到鴨蛋銷售, 魏正俠滿心感激。 “靠著養鴨, 俺提前三個月還清了貸款, 今年終於脫貧了!”

嘗到了養殖的甜頭, 今年6月份, 魏正俠又購買了800只鴨苗。 “黨的政策好, 幫扶俺的幹部事事上心。 俺家的好日子來啦!”挎著滿滿一籃子鴨蛋的魏正俠笑著說。

楊秋秋 袁浩 本報記者 馬遠征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