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金善寶:從會稽山走出的農家子

金善寶

金善寶(1895-1997)浙江諸暨人。 1920年畢業于南京高等師範農科, 1926年畢業于東南大學農藝系, 1932年畢業于美國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 曾任中央大學教授,

南京農學院院長、中國農科院院長、名譽院長等。 1955年聘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 1957年獲全蘇列寧農業科學院通訊院士。

他是中國小麥科學的先驅, 1928年發表中國第一部小麥分類文獻《中國小麥分類之初步》, 1934年出版中國第一本小麥專著《實用小麥論》, 1942年發現了我國特有的小麥品種——雲南小麥。 他培育的南大2419小麥, 在長江流域大面積推廣, 最高每年7000萬畝, 種植年限逾40年, 衍生品種110個, 對發展我國小麥生產起了巨大作用。 他宣導小麥育種南繁北育、異地加代, 加快了育種進程, 在他主持下育成的京紅7、8、9號小麥, 獲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育成中7606、中791優質小麥, 開啟了國產麵包小麥之門。

■金作怡

1895年7月2日, 金善寶出生于浙江諸暨會稽山麓石峽口山村一個普通農戶家裡,

父親金平波是晚清一名秀才, 在本村的私塾裡教書, 母親何金蓮是方圓幾十裡的養蠶能手, 哥哥金善同年長11歲。 他從6歲開始在父親的私塾裡讀書, 13歲父親去世, 使原本不富裕的家庭更加拮据了, 特別是金善寶的升學問題, 成了親友們議論的焦點。 在這個決定他命運的關鍵時刻, 他的母親毅然決定, 擴大她的家庭養蠶業, 全力支持兒子繼續上學。 少年金善寶, 深諳母親的辛勞, 經常幫助母親採桑葉、繅蠶絲, 上山打柴, 貼補家用。 樸實的山村生活, 培育了他對一方故土的深情;山村人民的疾苦, 激發了他振興祖國農業、改變農村落後面貌的志願。

1917年夏, 紹興中學快要畢業了, 同學們都在考慮升學的問題,

他自然也十分渴望升入大學。 可是, 按照他家裡的經濟條件, 能讀到中學畢業已經很不容易了, 大學的校門是那樣的可望而不可即。 正當他十分苦惱的時候, 一天, 他忽然在報上看見南京高等師範農科不收學費、膳費的招生簡章, 這個招生簡章, 完全符合他的志願和家庭經濟情況, 因此, 他向親戚借了路費, 毫不猶豫地去南京報考, 並被錄取了。 快要開學時, 學校來了一個通知說:學生的棉被、床單、蚊帳等由學校代購, 所需費用, 由學生自己負擔。 於是, 母親賣掉了兩年來積攢的蠶絲, 湊足了費用, 可是去南京的路費還是沒有著落。 不得已, 他只好到離家30裡地的三姑婆家去借錢。 三姑婆已經70多歲了, 年輕守寡,
無兒無女, 一生辛勞, 攢了一些錢, 是給自己養老送終的。 當她知道小侄孫考上了南京的大學缺少路費去上學時, 毅然從木箱裡拿出了29塊大洋, 送到他的手裡。 這些錢浸透了三姑婆一生的血汗和辛酸, 她給予自己的, 不單單是29塊大洋, 而是一個山村孤老婆子對一個青年的信任和期望。 就這樣, 他帶著母親和三姑婆兩位山村老婦人的心願, 走出了生他、養他的山村, 走進了南京高等師範農業專修科, 成為石峽口祖祖輩輩第一個大學生。

當時, 新成立的農業專修科主任是剛從美國回來的鄒秉文先生, 他不僅學識淵博, 辦事很有魄力, 而且目光敏銳, 在對農業專修科的辦學方向上起到了關鍵性作用。 特別是他擬定了一套教學、研究、推廣三結合的方針,

為了貫徹這一方針, 創辦了校內農場、林場、畜牧場, 為學校師生提供了教學、科研、推廣的用武之地。 鄒先生這種理論與實踐、科研與教學相結合的方針, 對金善寶影響很深, 並深受其益, 因而成為他一生從事農業教育、科學研究的準則。

1920年他農業專修科畢業, 經鄒秉文先生推薦, 到新成立的皇城小麥試驗場任技術員, 一切工作從零開始, 從小麥播種到收穫, 從短工安排到試驗場經費預算, 樣樣都要自己親自動手, 一天忙到晚, 可是, 他的心裡卻充滿了喜悅。 從此, 他就將自己的整個生命和小麥科學聯繫在一起, 雖歷經坎坷, 仍矢志不渝。

1924年, 他和杭州虹道女子師範學校的姚璧輝女士結婚。 按照常理, 已近而立之年的金善寶,完全可以在南京安一個家,可是,他卻違反了這個常理,把新婚的妻子送到了故鄉石峽口,做了一名鄉村義務女教師,順便照顧一下年邁的老母親,解除了自己的後顧之憂,自己一個人回到了農場。在這裡,他有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一張單人床,屋內掛滿了各種麥穗;在這裡,他改良了第一批小麥良種,南京赤殼,武進無芒;他從全國790個縣搜集小麥品種900多個,分類整理,發表了中國第一部小麥分類文獻——《中國小麥分類之初步》;在這裡,他對玉米、大豆等多種作物進行了研究。廣泛的農業科學實踐,為他豐富的農業科學知識奠定了堅實基礎。南京高師改名東南大學後,1925年他入東南大學補讀一年學分,完成大學本科全部學業。

1930年,他考取了浙江省教育廳公費留美學生,入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深造。1932年,為了在短暫的留學生涯中探尋更多的實踐知識,他放棄了學位論文,轉到明尼蘇達大學專攻小麥育種。在美國三年,他學到了許多先進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可是,他身在異國他鄉,心裡裝的是災難深重的祖國人民,為祖國振興農業的強烈願望。一次,在學校的聚餐會上,一個美國學生當著眾人,狂妄地大聲叫喊道:密斯特金,把這些剩飯拿去給中國人吃吧,中國人正在餓著肚子呢!他聽後感到莫大的污辱,一種民族的、祖國的尊嚴,使他暴發出憤怒的抗議,他回敬道:“很遺憾,中國太遠了,請先生還是拿到芝加哥的公園去吧,那裡有很多流浪者正等著這些麵包填肚子呢!”那個挑釁者自覺無趣,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這件事,讓他再一次體會到“在外金窩銀窩,不如家裡草窩”,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決不能在屈辱中生活;作為一個學農的中國留學生,來美國的目的只有一個,這就是學成歸國,報效祖國,振興祖國農業、改變農村落後面貌。1933年1月,他毅然踏上了歸途,回到了祖國懷抱。

同年8月,他應聘回到母校,任南京中央大學(原東南大學)農學院教授。1934年,發表了中國第一本小麥專著《實用小麥論》。

在抗戰的烽火中

1937年抗戰爆發,校長羅家倫宣佈:學校決定遷往重慶,教職工願去的不能帶家屬。他將妻小送到石峽口返回南京後,就和梁希、毛宗良教授買了民生公司輪船票,沿長江上溯到了重慶。此時,中央大學已商得重慶大學同意,借松林坡一個小山坡建校,突擊修建了一批簡易房屋。他和梁希教授同住在一間不足9平方米的房間內,每人一張床,當中放了一張二屜桌,從1937—1940年,共同生活了3年,兩人經常在一起交流對抗戰時局的看法,積極支援中央大學的愛國學生運動,在患難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敵特的槍口前。

抗戰爆發後,廣大麥區被侵佔,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祖國在災難中呻吟,他的心流血了!戰爭的現實告訴他,人民需要糧食,前線需要糧食支援,人民在召喚他,儘快培育出更多的良種。

為了搜集小麥良種,他每年利用暑假,到農村調查。1939年夏,他和助教蔡旭一起,各自坐了一個滑竿,沿嘉陵江、涪江北上,去四川北部松潘一帶農業考察。當他們倆人到達平武縣時,縣長去重慶開會了,由秘書接待了他們。幾天後,他們離開了平武,向松潘方向前進,天快黑了,突然從路旁竄出來五六個人,拿著手槍對準他們,惡狠狠地喝令:“打開行李!接受檢查!”但是,這幫人翻來翻去,也沒有翻出什麼結果。金善寶憤怒地抗議:“你們無故檢查,是何道理?”他們拿出一張平武縣政府的通知,上寫著:“中央大學教授金善寶、助教蔡旭,在縣政府留住期間,翻地圖、查縣誌,有漢奸嫌疑。”原來金善寶是中央大學有名的進步教授,他的行動經常受到監視,這一次川北之行,被懷疑是共產黨的密探,才遭到非法扣留。但是,任何破壞、干擾都不能阻擋金善寶聽從人民的召喚!任何威脅、恐嚇,都不能動搖金善寶培育小麥良種的決心!這一年,他對四川全省的小麥品種進行了系統搜集和整理,對中大2419進行一系列的比較試驗,從南京到重慶,歷時6年,表現甚佳。並與四川農業改進所合作,把中大2419分發到該所各試驗場進行區域適應性試驗,成績優異。1942年秋,中大2419和矮立多兩個小麥良種同時在四川省推廣。

2.大轟炸下完成研究論著。

那時,日本飛機經常來重慶轟炸,空襲警報一響,學校馬上停課,機關、商店立刻關門,大家扶老攜幼地去防空洞躲避。由於防空洞裡又潮又黑,空氣不好,躲空襲時,大家都在防空洞口,只有來緊急警報時,才進入防空洞內。但常常是,空襲警報響了兩三個小時之後,敵機並沒有來,空襲就解除了。這樣,躲空襲就要占去很多時間,金善寶覺得躲空襲太浪費時間了。他想到自己的家就在防空洞山下,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在家裡做點工作,等緊急警報來了之後再去防空洞不遲。久而久之,成了一種習慣。1941年8月22日,空襲警報又來了,金師母在防空洞口聽說今天要來轟炸中央大學的消息,急忙派大女兒下山去叫他,過了半小時左右,沒見他們來,又派二女兒下山去催,左等右等,還是不見父女3人的蹤影!這時候,緊急警報的聲浪已經一陣緊似一陣地鳴叫起來!金善寶剛剛放下手裡的工作,準備動身時,敵機已經在他家的屋頂上盤旋了!在中央大學丟了幾個炸彈,炸彈爆炸的風浪掀起了他家屋頂的瓦片,炸彈爆炸的碎片,落在了他家的小院裡。他急忙把兩個女兒藏在桌子底下,躲避彈片的襲擊。有人問:空襲警報時,金善寶在忙什麼呢?原來,他的作物學講稿,他的兩篇重要論文,1943年發表的《中國小麥區域》和《中國近三十年來小麥改進史》,都是在重慶大轟炸的威脅下寫成的。

3.貧病交困中發現雲南小麥。

由於國庫空虛,物價飛漲,早已民不聊生,大學教授的生活與抗戰前相比,也一落千丈。金善寶一個人的工資,要維持一家6口的生計很不容易,沒錢買菜時,只好倒點醬油淘飯吃;至於穿的,自然更不能講究了。一次他因公外出,突然感到肚疼難忍,到處找不到廁所,只好見人就問,誰知來人並不搭理他的問話,卻用一種極其蔑視的目光,上上下下打量著他,聲色俱厲地反問道:“你是什麼人?從哪裡來的?到這裡來幹什麼?”金善寶又急又氣,這時候他才想到,自己穿了一件破長袍,因而被人看不起,竟然連上廁所都要受到審查了!

那時,金善寶是年年有病,走路拐杖不離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旦見到他,會很驚訝地說:“金善寶,你還不差嘛!”言外之意是,以為他早已去見上帝了。當時,中大農學院有五老,即梁希、鄒樹文、李演恭、汪德章和金善寶。金善寶年紀不到50,滿頭白髮,也被列為五老之一。

但是,貧困與病魔並沒有使金善寶屈服,他一心牽掛的仍然是他的小麥科學研究。

當1937年抗日烽火初起之時,金善寶從雲南徵集的小麥品種中,發現有一類小麥品種性狀特殊,穗形細長而稀疏,無芒,白殼或紅殼,穗軸堅硬而易折斷,小穗緊靠穗軸,角度很小,小穗從穗節下部折斷,籽粒和穎殼難於分離,脊上有鋸齒和側脈,種子橫切面呈三角形等。從植物學分類上看,它與一般普通小麥的穗軸堅韌不易折斷有較大差異,也不同於斯卑爾托小麥。

1942年,他帶著病弱之身,去雲南實地考察,走遍了瀾滄江流域,登上海拔1700米的高原,發現該品種的主要產區分佈在雲南省西部瀾滄江西南,包括鎮康、雙江、雲縣、緬寧及騰沖等縣,海拔均在1000~1700米之間。通過考察,他一共搜集到這種小麥15個品種,後經多方研究,他將其命名為“雲南小麥”,確定其為普通小麥的雲南小麥亞種(T.aestivum subsp.yunnanense King.)。

五張任命書

新中國成立後,金善寶前後接到五張任命書。

1949年8月,原中央大學改名南京大學,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主席任命金善寶為南京大學農學院院長;1950年4月,任命金善寶為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副部長;同年6月,又任命金善寶為南京市副市長;1952年7月,大學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農學院與金陵大學農學院合併,改名南京農學院,任命金善寶為南京農學院院長;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又發出第五張任命書,任命金善寶為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

黨和人民的信賴,使金善寶感到任重而道遠,他認為自己是學農的,為人民服務,應以農為本,從農業開始。

1950年,長江下游洪水氾濫,華東地區、長江流域有上億畝良田遭受水災。如何抗災、救災,挽救人民的損失?金善寶根據華東地區歷年來氣候變化的規律和特點,提出“多種馬鈴薯、移植冬麥度春荒”的建議,得到黨和人民的重視,南京《新華日報》全文刊載了這個建議。當時華東地區一帶農民還從來沒聽說過冬小麥可以移栽的,有的人持懷疑態度。為了說服農民,他親自到南京郊區給大家作田間示範,把小麥移栽技術和科學道理傳授給農民,使這一措施迅速推廣,補救了華東地區農業受災的損失。

1951年夏天,正當南方小麥處於返青拔節季節,蘇北地區突然遭到歷史上罕見的寒潮,100多萬畝小麥被凍害,情況萬分危急。江蘇省委給金善寶來電話,要他帶領10名各種專業的教授,迅速趕赴小麥凍害災區,研究搶救辦法。當他們連夜趕到蘇北小麥凍害現場時,發現絕大部分小麥的主莖都被凍壞了。當時多數專家認為,小麥的主莖已經凍死,沒有挽救的希望,不如趁早翻掉,另外栽種其他作物。當時,金善寶的心裡也沒有底。他想,翻掉受凍的小麥,改種別的莊稼,雖然也是一條路子,但這樣做,農民就要白白丟掉一茬糧食,不知道有多少農民將面臨挨餓的危險。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為此,他帶領專家們走遍了蘇北、淮北10多個縣,對各地的防凍經驗進行系統總結。調查中發現,小麥的主莖雖然已經凍死了,但小麥的分蘖節並沒有凍死。根據這一情況,金善寶向江蘇省委提出適時澆水、增施肥料,加強麥田管理等一系列栽培措施。經過努力,當年蘇北地區100多萬畝受凍小麥,最後仍然獲得畝產200多斤的好收成。這個事例充分說明,農業科學必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才能做到為生產服務。事後,金善寶組織大家認真總結這一經驗,並把它寫進了小麥栽培的教科書中,學校老師每次給學生講小麥栽培學時,都把這件事作為典型的例子。

他的中大2419小麥良種,早在1946年中央大學返回南京之初,就在丁家橋農場繼續進行品種試驗,幾年來試驗結果,其產量均超過南京當地品種17%以上;1950——1951年10個品種試驗結果,中大2419產量居第一位。1952年,因中央大學改名為南京大學,中大2419也改名為南大2419。由於南大2419穗大粒多、豐產性好,適應性強,較早熟、抗倒伏,高抗條銹病、葉銹病,當1956年長江流域小麥銹病大面積發生,造成小麥嚴重減產時,南大2419卻具有較強的生產優勢,故而首先在長江流域大面積推廣。

南大2419的推廣面積,據不完全統計,1954年600萬畝,1955年900多萬畝,1956年擴大到3700萬畝,1957年以後最高年份達到7000萬畝,約占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五分之一。直至80年代,在新疆、青海以及長江流域的種植面積仍在百萬畝以上。

因南大2419早熟、適應性好,豐產,抗條鏽,各地用其作為雜交親本,所得的優良衍生品種有110個,在我國7大麥區都有分佈。南大2419的使用年限,從1942年首先在四川省推廣開始計算,到80年代為止,前後長達40餘年。南大2419推廣面積之大,應用時間之長,種植地區之廣,衍生品種之多,是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史上少見的,對發展我國小麥生產起了巨大作用。

春小麥一年繁殖三代的創舉

1.一個大膽的設想——縮短小麥育種年限。

小麥和其他農作物一樣,育種週期較長,從雜交親本的選配,到初步獲得一個遺傳性穩定的新品種,一般需要7~8年,甚至10年之久的時間。“小麥育種週期太長了,一個人的生命有幾個10年?”金善寶常常這樣感歎!

自古以來,小麥一年只能播種一次,收穫一次。能不能改變這千年不變的規律呢?春小麥在北京地區3月初播種,6月下旬收穫,在時間上,一年只利用了三分之一左右,其餘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用不上。如果能把剩下的時間也利用來加速春小麥繁殖,一年變成了兩年或三年,在育種上的價值就十分可觀了

金善寶想到,1955年去匈牙利訪問時,匈牙利向國外大量出口玉米良種,為了加速繁殖,曾向我國提出,希望能到我國雲南地區進行冬季玉米繁殖。他想:玉米可以冬繁,小麥能不能夏繁呢?我國幅員遼闊,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別的國家尚且想來利用我國這一優越的自然氣候條件,我們自己為什麼不能利用這一點進行春小麥繁殖、異地加代,加快春小麥育種進程呢?

為了實現這個設想,首先在北京進行小麥夏播試驗,他從浙江購置了竹簾,讓助手杜振華搭起涼棚(竹簾)採取噴水降溫(鋪設噴灌設備)的辦法,經過兩年試驗都沒有成功。

2.千里之遙的支援。

此後,隨著小麥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擴大,依靠杜振華一個人孤軍奮戰,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了!怎麼辦呢?無奈之下,金善寶想到了自己的母校——南京農學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設立的小麥品種室,果然不負所望。根據金善寶的育種思想,北京、南京兩地的研究人員緊密協作,正式開始了春小麥育種的試驗工作。育種工作以改造40年代選育的小麥品種——南大2419為主攻目標,在北京選用甘肅96、歐柔、印度798、原農1號等品種為親本材料,進行雜交,希望選育出比印度798早熟、高產,比南大2419抗鏽性好的春小麥新品種。

3.艱難的南繁北育探索。

1965年,年過古稀的金老帶著南京農大小麥室的吳兆蘇、沈麗娟教授和薄元嘉登上黃山、天目山考察,尋找小麥夏繁基地。考察結果認為,黃山、天目山上土地不多,不適宜小麥夏繁。

黃山考察失敗後,1966年5月,他派小麥品種室薄元嘉去井岡山考察;8月,又和杜振華親自登上廬山。考察認為,井岡山、廬山的條件都很好。

他們在廬山考察時,忽然接到院裡造反派頭頭的電報,命令立即返京參加“文革”。經過重重困難回京後,金老“靠邊站”了!不讓他出外考察。

他想:人靠邊了,思想可不能靠邊,小麥生長是有季節性的,一年只能生長一次,錯過了季節,就浪費了一年寶貴的時光,時不可失,不能再“泡”在這無謂的爭鬥之中了。他找到當時院裡的頭頭,要求派人到雲南省元謀縣去做小麥冬繁試驗。頭頭強調革命第一,不同意派人。於是,他只好寫信給雲南元謀農科所,請求他們協助完成這一年的小麥冬繁任務。

4.風雨中育成“京紅號”系列小麥。

後來,他又想把北京地區的小麥試驗搞起來。在當時的條件下,要搞科學試驗,一方面要冒“業務掛帥”“白專道路”的危險;另一方面還要頂住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壓力。小麥試驗需要大面積的試驗地,而農科院的試驗地,近年來被頭頭們一塊塊地送給了別人,他只好儘量縮小小麥試驗的面積;試驗地需要平整、排灌,卻沒有勞動力和灌溉設備;試驗需要肥料、儀器和經費,全都無人理睬。一件件、一樁樁,都要年逾古稀的金善寶親自去跑、親自去過問,今天找這個頭頭,明天找那個頭頭,一次不行,再跑兩次、三次。人們驚訝了,現在是什麼時候?你還搞試驗?!他回答:“是的,要搞試驗,中國幾億人口需要糧食,不搞試驗,吃什麼?”有人誣衊他,這是搞個人名利。他說:“黨和國家已經給了我這麼高的地位和榮譽,我還要什麼名利?”甚至有人造謠說,他已經故去了。他在會上反駁說:“閻王還沒給我傳票呢?就是有傳票,我也不去!只要一息尚存,也要搞小麥育種。”小麥試驗期間,從種到收,他幾乎每天都風雨無阻地來到田間,在播種了2000多個品系、品種的苗圃裡去觀察、去挑選……

正當他的小麥科學試驗剛剛有點眉目的時候,突然一道命令下來,把他唯一的助手杜振華調走了!得知這個消息,他氣憤極了,立刻找到生產組的頭頭抗議,經過幾次交涉,已經被調到原子能研究所的杜振華,終於又回來了!金善寶的這次抗爭,總算宣告勝利。他的小麥科學試驗,就在這重重阻力下堅持下來。

隨著井岡山、廬山的夏繁小麥獲得成功,打破了我國小麥育種工作一年只能繁殖一代的局面,為我國小麥育種的快速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廬山植物園此項試驗成果,獲得了江西省科技成果獎。

此後,高山小麥夏播繁殖經驗,很快在全國各育種單位普遍推廣和應用,據不完全統計,僅到廬山進行小麥夏季繁殖的單位,高峰時多達17個。各省、市、自治區還利用當地的有利條件,廣泛進行各種作物的夏播繁殖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在高山夏播繁殖小麥成功的基礎上,金善寶進一步提出在雲南元謀、廣東湛江和海南島等地,進行春小麥冬季繁殖的設想。6月,在北京收穫小麥後,7月初,到江西井岡山桐木嶺和廬山牯嶺夏播,10月中旬收穫了夏繁小麥的種子,當月下旬趕到廣東湛江秋播,次年2月收穫。至此,金善寶和他的助手們經過3年多的努力,終於實現了多年來的美好願望,利用我國自然地理條件,一年繁殖3代小麥。這項研究,把春小麥新品種的選育時間,從10年左右縮短為3~4年,成為我國小麥育種工作中一個新的里程碑。現在,“南繁北育、異地加代”一詞,已經成為農業科技的術語,“南繁北育”經驗,也在玉米、高粱、水稻、穀子等作物上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成績。

1968年,他們育成了京紅1~5號小麥良種,其中京紅5號在我國西北、華北和華南等麥區曾經大面積推廣應用,京紅1號則表現早熟、矮稈,被許多育種家用作矮稈早熟種質資源。

此後,他們又以改造墨西哥小麥為主要育種目標,選用墨巴66、St1472/506和奈里諾59等為雜交親本,希望選育出豐產性好,適應性和抗逆性都超過墨西哥小麥的春小麥新品種。

1972年1月15日,金善寶向農科院核心領導小組(此時已成立院革委會核心領導小組)遞交了“春小麥育種計畫”的報告。他和他的助手不畏艱難取得的豐碩成果,終於感動了當時“文革”期間院領導核心小組。

1972年春,先後調回了陳孝、張文祥,正式成立了春麥組。以後又陸續增加了辛志勇、尹福玉、郭麗、黃惠宇、徐惠君、劉書旺、楊華等人。研究力量壯大了,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較快進展。幾年來,在金善寶的帶領下,春麥組的研究人員克服了種種困難,堅持不懈地活躍在小麥南繁北育的戰線上,通過異地加代,先後育成了京紅6號、7號、8號、9號,京春6082等春小麥新品種。這批品種的共同特點是,產量高、品質好、高抗小麥條鏽、葉銹病和稈銹病,抗幹熱風,不早衰,深受春麥區廣大農民的歡迎。

特別是京紅7號、8號、9號3個品種在河南、河北、張家口等地29個點評比結果,產量大都超過了墨西哥小麥。這3個品種的早熟性、豐產性、適應性都超過了當時風靡世界,號稱綠色革命的墨西哥小麥品種。該項成果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春小麥一年繁殖三代的成功,使金善寶感受很深,事隔十多年之後,他在1987年8月參加冀西北夏播小麥座談會上,回憶了這段曲折的經歷,深有感觸地說:一個新生事物的發生、發展,總要經過一段迂回曲折的過程,如果它是錯誤的,就會在中途夭折;如果它是正確的,堅持下去,總會取得成功。夏播小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者單位: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①1917年金善寶與母親何金蓮。

②1932年2月康乃爾大學植物科學館前,中華作物改良學會發起人合影。左起:馬保之、程世撫、金善寶、馮澤芳、盧守耕、管家驥。

③1939年攝于重慶溫泉。左起:梁希、金善寶。

④1946年,金善寶(右1)和中央大學農藝系畢業班同學合影于重慶沙坪壩。

《中國科學報》 (2017- 07-03 第8版 印刻)

已近而立之年的金善寶,完全可以在南京安一個家,可是,他卻違反了這個常理,把新婚的妻子送到了故鄉石峽口,做了一名鄉村義務女教師,順便照顧一下年邁的老母親,解除了自己的後顧之憂,自己一個人回到了農場。在這裡,他有一間10平方米的小屋,一張單人床,屋內掛滿了各種麥穗;在這裡,他改良了第一批小麥良種,南京赤殼,武進無芒;他從全國790個縣搜集小麥品種900多個,分類整理,發表了中國第一部小麥分類文獻——《中國小麥分類之初步》;在這裡,他對玉米、大豆等多種作物進行了研究。廣泛的農業科學實踐,為他豐富的農業科學知識奠定了堅實基礎。南京高師改名東南大學後,1925年他入東南大學補讀一年學分,完成大學本科全部學業。

1930年,他考取了浙江省教育廳公費留美學生,入康奈爾大學研究生院深造。1932年,為了在短暫的留學生涯中探尋更多的實踐知識,他放棄了學位論文,轉到明尼蘇達大學專攻小麥育種。在美國三年,他學到了許多先進的科學理論和實踐經驗,可是,他身在異國他鄉,心裡裝的是災難深重的祖國人民,為祖國振興農業的強烈願望。一次,在學校的聚餐會上,一個美國學生當著眾人,狂妄地大聲叫喊道:密斯特金,把這些剩飯拿去給中國人吃吧,中國人正在餓著肚子呢!他聽後感到莫大的污辱,一種民族的、祖國的尊嚴,使他暴發出憤怒的抗議,他回敬道:“很遺憾,中國太遠了,請先生還是拿到芝加哥的公園去吧,那裡有很多流浪者正等著這些麵包填肚子呢!”那個挑釁者自覺無趣,只好灰溜溜地走了。

這件事,讓他再一次體會到“在外金窩銀窩,不如家裡草窩”,作為一個炎黃子孫,決不能在屈辱中生活;作為一個學農的中國留學生,來美國的目的只有一個,這就是學成歸國,報效祖國,振興祖國農業、改變農村落後面貌。1933年1月,他毅然踏上了歸途,回到了祖國懷抱。

同年8月,他應聘回到母校,任南京中央大學(原東南大學)農學院教授。1934年,發表了中國第一本小麥專著《實用小麥論》。

在抗戰的烽火中

1937年抗戰爆發,校長羅家倫宣佈:學校決定遷往重慶,教職工願去的不能帶家屬。他將妻小送到石峽口返回南京後,就和梁希、毛宗良教授買了民生公司輪船票,沿長江上溯到了重慶。此時,中央大學已商得重慶大學同意,借松林坡一個小山坡建校,突擊修建了一批簡易房屋。他和梁希教授同住在一間不足9平方米的房間內,每人一張床,當中放了一張二屜桌,從1937—1940年,共同生活了3年,兩人經常在一起交流對抗戰時局的看法,積極支援中央大學的愛國學生運動,在患難中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1.敵特的槍口前。

抗戰爆發後,廣大麥區被侵佔,人民在死亡線上掙扎,祖國在災難中呻吟,他的心流血了!戰爭的現實告訴他,人民需要糧食,前線需要糧食支援,人民在召喚他,儘快培育出更多的良種。

為了搜集小麥良種,他每年利用暑假,到農村調查。1939年夏,他和助教蔡旭一起,各自坐了一個滑竿,沿嘉陵江、涪江北上,去四川北部松潘一帶農業考察。當他們倆人到達平武縣時,縣長去重慶開會了,由秘書接待了他們。幾天後,他們離開了平武,向松潘方向前進,天快黑了,突然從路旁竄出來五六個人,拿著手槍對準他們,惡狠狠地喝令:“打開行李!接受檢查!”但是,這幫人翻來翻去,也沒有翻出什麼結果。金善寶憤怒地抗議:“你們無故檢查,是何道理?”他們拿出一張平武縣政府的通知,上寫著:“中央大學教授金善寶、助教蔡旭,在縣政府留住期間,翻地圖、查縣誌,有漢奸嫌疑。”原來金善寶是中央大學有名的進步教授,他的行動經常受到監視,這一次川北之行,被懷疑是共產黨的密探,才遭到非法扣留。但是,任何破壞、干擾都不能阻擋金善寶聽從人民的召喚!任何威脅、恐嚇,都不能動搖金善寶培育小麥良種的決心!這一年,他對四川全省的小麥品種進行了系統搜集和整理,對中大2419進行一系列的比較試驗,從南京到重慶,歷時6年,表現甚佳。並與四川農業改進所合作,把中大2419分發到該所各試驗場進行區域適應性試驗,成績優異。1942年秋,中大2419和矮立多兩個小麥良種同時在四川省推廣。

2.大轟炸下完成研究論著。

那時,日本飛機經常來重慶轟炸,空襲警報一響,學校馬上停課,機關、商店立刻關門,大家扶老攜幼地去防空洞躲避。由於防空洞裡又潮又黑,空氣不好,躲空襲時,大家都在防空洞口,只有來緊急警報時,才進入防空洞內。但常常是,空襲警報響了兩三個小時之後,敵機並沒有來,空襲就解除了。這樣,躲空襲就要占去很多時間,金善寶覺得躲空襲太浪費時間了。他想到自己的家就在防空洞山下,可以利用這段時間在家裡做點工作,等緊急警報來了之後再去防空洞不遲。久而久之,成了一種習慣。1941年8月22日,空襲警報又來了,金師母在防空洞口聽說今天要來轟炸中央大學的消息,急忙派大女兒下山去叫他,過了半小時左右,沒見他們來,又派二女兒下山去催,左等右等,還是不見父女3人的蹤影!這時候,緊急警報的聲浪已經一陣緊似一陣地鳴叫起來!金善寶剛剛放下手裡的工作,準備動身時,敵機已經在他家的屋頂上盤旋了!在中央大學丟了幾個炸彈,炸彈爆炸的風浪掀起了他家屋頂的瓦片,炸彈爆炸的碎片,落在了他家的小院裡。他急忙把兩個女兒藏在桌子底下,躲避彈片的襲擊。有人問:空襲警報時,金善寶在忙什麼呢?原來,他的作物學講稿,他的兩篇重要論文,1943年發表的《中國小麥區域》和《中國近三十年來小麥改進史》,都是在重慶大轟炸的威脅下寫成的。

3.貧病交困中發現雲南小麥。

由於國庫空虛,物價飛漲,早已民不聊生,大學教授的生活與抗戰前相比,也一落千丈。金善寶一個人的工資,要維持一家6口的生計很不容易,沒錢買菜時,只好倒點醬油淘飯吃;至於穿的,自然更不能講究了。一次他因公外出,突然感到肚疼難忍,到處找不到廁所,只好見人就問,誰知來人並不搭理他的問話,卻用一種極其蔑視的目光,上上下下打量著他,聲色俱厲地反問道:“你是什麼人?從哪裡來的?到這裡來幹什麼?”金善寶又急又氣,這時候他才想到,自己穿了一件破長袍,因而被人看不起,竟然連上廁所都要受到審查了!

那時,金善寶是年年有病,走路拐杖不離手,多年不見的老朋友,一旦見到他,會很驚訝地說:“金善寶,你還不差嘛!”言外之意是,以為他早已去見上帝了。當時,中大農學院有五老,即梁希、鄒樹文、李演恭、汪德章和金善寶。金善寶年紀不到50,滿頭白髮,也被列為五老之一。

但是,貧困與病魔並沒有使金善寶屈服,他一心牽掛的仍然是他的小麥科學研究。

當1937年抗日烽火初起之時,金善寶從雲南徵集的小麥品種中,發現有一類小麥品種性狀特殊,穗形細長而稀疏,無芒,白殼或紅殼,穗軸堅硬而易折斷,小穗緊靠穗軸,角度很小,小穗從穗節下部折斷,籽粒和穎殼難於分離,脊上有鋸齒和側脈,種子橫切面呈三角形等。從植物學分類上看,它與一般普通小麥的穗軸堅韌不易折斷有較大差異,也不同於斯卑爾托小麥。

1942年,他帶著病弱之身,去雲南實地考察,走遍了瀾滄江流域,登上海拔1700米的高原,發現該品種的主要產區分佈在雲南省西部瀾滄江西南,包括鎮康、雙江、雲縣、緬寧及騰沖等縣,海拔均在1000~1700米之間。通過考察,他一共搜集到這種小麥15個品種,後經多方研究,他將其命名為“雲南小麥”,確定其為普通小麥的雲南小麥亞種(T.aestivum subsp.yunnanense King.)。

五張任命書

新中國成立後,金善寶前後接到五張任命書。

1949年8月,原中央大學改名南京大學,中央人民政府毛澤東主席任命金善寶為南京大學農學院院長;1950年4月,任命金善寶為華東軍政委員會農林部副部長;同年6月,又任命金善寶為南京市副市長;1952年7月,大學院系調整,南京大學農學院與金陵大學農學院合併,改名南京農學院,任命金善寶為南京農學院院長;1952年11月,中央人民政府又發出第五張任命書,任命金善寶為江蘇省人民政府委員。

黨和人民的信賴,使金善寶感到任重而道遠,他認為自己是學農的,為人民服務,應以農為本,從農業開始。

1950年,長江下游洪水氾濫,華東地區、長江流域有上億畝良田遭受水災。如何抗災、救災,挽救人民的損失?金善寶根據華東地區歷年來氣候變化的規律和特點,提出“多種馬鈴薯、移植冬麥度春荒”的建議,得到黨和人民的重視,南京《新華日報》全文刊載了這個建議。當時華東地區一帶農民還從來沒聽說過冬小麥可以移栽的,有的人持懷疑態度。為了說服農民,他親自到南京郊區給大家作田間示範,把小麥移栽技術和科學道理傳授給農民,使這一措施迅速推廣,補救了華東地區農業受災的損失。

1951年夏天,正當南方小麥處於返青拔節季節,蘇北地區突然遭到歷史上罕見的寒潮,100多萬畝小麥被凍害,情況萬分危急。江蘇省委給金善寶來電話,要他帶領10名各種專業的教授,迅速趕赴小麥凍害災區,研究搶救辦法。當他們連夜趕到蘇北小麥凍害現場時,發現絕大部分小麥的主莖都被凍壞了。當時多數專家認為,小麥的主莖已經凍死,沒有挽救的希望,不如趁早翻掉,另外栽種其他作物。當時,金善寶的心裡也沒有底。他想,翻掉受凍的小麥,改種別的莊稼,雖然也是一條路子,但這樣做,農民就要白白丟掉一茬糧食,不知道有多少農民將面臨挨餓的危險。有沒有更好的辦法呢?為此,他帶領專家們走遍了蘇北、淮北10多個縣,對各地的防凍經驗進行系統總結。調查中發現,小麥的主莖雖然已經凍死了,但小麥的分蘖節並沒有凍死。根據這一情況,金善寶向江蘇省委提出適時澆水、增施肥料,加強麥田管理等一系列栽培措施。經過努力,當年蘇北地區100多萬畝受凍小麥,最後仍然獲得畝產200多斤的好收成。這個事例充分說明,農業科學必須與生產實踐相結合,才能做到為生產服務。事後,金善寶組織大家認真總結這一經驗,並把它寫進了小麥栽培的教科書中,學校老師每次給學生講小麥栽培學時,都把這件事作為典型的例子。

他的中大2419小麥良種,早在1946年中央大學返回南京之初,就在丁家橋農場繼續進行品種試驗,幾年來試驗結果,其產量均超過南京當地品種17%以上;1950——1951年10個品種試驗結果,中大2419產量居第一位。1952年,因中央大學改名為南京大學,中大2419也改名為南大2419。由於南大2419穗大粒多、豐產性好,適應性強,較早熟、抗倒伏,高抗條銹病、葉銹病,當1956年長江流域小麥銹病大面積發生,造成小麥嚴重減產時,南大2419卻具有較強的生產優勢,故而首先在長江流域大面積推廣。

南大2419的推廣面積,據不完全統計,1954年600萬畝,1955年900多萬畝,1956年擴大到3700萬畝,1957年以後最高年份達到7000萬畝,約占全國小麥種植面積的五分之一。直至80年代,在新疆、青海以及長江流域的種植面積仍在百萬畝以上。

因南大2419早熟、適應性好,豐產,抗條鏽,各地用其作為雜交親本,所得的優良衍生品種有110個,在我國7大麥區都有分佈。南大2419的使用年限,從1942年首先在四川省推廣開始計算,到80年代為止,前後長達40餘年。南大2419推廣面積之大,應用時間之長,種植地區之廣,衍生品種之多,是中國小麥品種改良史上少見的,對發展我國小麥生產起了巨大作用。

春小麥一年繁殖三代的創舉

1.一個大膽的設想——縮短小麥育種年限。

小麥和其他農作物一樣,育種週期較長,從雜交親本的選配,到初步獲得一個遺傳性穩定的新品種,一般需要7~8年,甚至10年之久的時間。“小麥育種週期太長了,一個人的生命有幾個10年?”金善寶常常這樣感歎!

自古以來,小麥一年只能播種一次,收穫一次。能不能改變這千年不變的規律呢?春小麥在北京地區3月初播種,6月下旬收穫,在時間上,一年只利用了三分之一左右,其餘三分之二的時間都用不上。如果能把剩下的時間也利用來加速春小麥繁殖,一年變成了兩年或三年,在育種上的價值就十分可觀了

金善寶想到,1955年去匈牙利訪問時,匈牙利向國外大量出口玉米良種,為了加速繁殖,曾向我國提出,希望能到我國雲南地區進行冬季玉米繁殖。他想:玉米可以冬繁,小麥能不能夏繁呢?我國幅員遼闊,地跨熱帶、溫帶和寒帶,別的國家尚且想來利用我國這一優越的自然氣候條件,我們自己為什麼不能利用這一點進行春小麥繁殖、異地加代,加快春小麥育種進程呢?

為了實現這個設想,首先在北京進行小麥夏播試驗,他從浙江購置了竹簾,讓助手杜振華搭起涼棚(竹簾)採取噴水降溫(鋪設噴灌設備)的辦法,經過兩年試驗都沒有成功。

2.千里之遙的支援。

此後,隨著小麥試驗研究的不斷深入、擴大,依靠杜振華一個人孤軍奮戰,已經遠遠不能滿足需要了!怎麼辦呢?無奈之下,金善寶想到了自己的母校——南京農學院與中國農業科學院聯合設立的小麥品種室,果然不負所望。根據金善寶的育種思想,北京、南京兩地的研究人員緊密協作,正式開始了春小麥育種的試驗工作。育種工作以改造40年代選育的小麥品種——南大2419為主攻目標,在北京選用甘肅96、歐柔、印度798、原農1號等品種為親本材料,進行雜交,希望選育出比印度798早熟、高產,比南大2419抗鏽性好的春小麥新品種。

3.艱難的南繁北育探索。

1965年,年過古稀的金老帶著南京農大小麥室的吳兆蘇、沈麗娟教授和薄元嘉登上黃山、天目山考察,尋找小麥夏繁基地。考察結果認為,黃山、天目山上土地不多,不適宜小麥夏繁。

黃山考察失敗後,1966年5月,他派小麥品種室薄元嘉去井岡山考察;8月,又和杜振華親自登上廬山。考察認為,井岡山、廬山的條件都很好。

他們在廬山考察時,忽然接到院裡造反派頭頭的電報,命令立即返京參加“文革”。經過重重困難回京後,金老“靠邊站”了!不讓他出外考察。

他想:人靠邊了,思想可不能靠邊,小麥生長是有季節性的,一年只能生長一次,錯過了季節,就浪費了一年寶貴的時光,時不可失,不能再“泡”在這無謂的爭鬥之中了。他找到當時院裡的頭頭,要求派人到雲南省元謀縣去做小麥冬繁試驗。頭頭強調革命第一,不同意派人。於是,他只好寫信給雲南元謀農科所,請求他們協助完成這一年的小麥冬繁任務。

4.風雨中育成“京紅號”系列小麥。

後來,他又想把北京地區的小麥試驗搞起來。在當時的條件下,要搞科學試驗,一方面要冒“業務掛帥”“白專道路”的危險;另一方面還要頂住來自各方面的阻力和壓力。小麥試驗需要大面積的試驗地,而農科院的試驗地,近年來被頭頭們一塊塊地送給了別人,他只好儘量縮小小麥試驗的面積;試驗地需要平整、排灌,卻沒有勞動力和灌溉設備;試驗需要肥料、儀器和經費,全都無人理睬。一件件、一樁樁,都要年逾古稀的金善寶親自去跑、親自去過問,今天找這個頭頭,明天找那個頭頭,一次不行,再跑兩次、三次。人們驚訝了,現在是什麼時候?你還搞試驗?!他回答:“是的,要搞試驗,中國幾億人口需要糧食,不搞試驗,吃什麼?”有人誣衊他,這是搞個人名利。他說:“黨和國家已經給了我這麼高的地位和榮譽,我還要什麼名利?”甚至有人造謠說,他已經故去了。他在會上反駁說:“閻王還沒給我傳票呢?就是有傳票,我也不去!只要一息尚存,也要搞小麥育種。”小麥試驗期間,從種到收,他幾乎每天都風雨無阻地來到田間,在播種了2000多個品系、品種的苗圃裡去觀察、去挑選……

正當他的小麥科學試驗剛剛有點眉目的時候,突然一道命令下來,把他唯一的助手杜振華調走了!得知這個消息,他氣憤極了,立刻找到生產組的頭頭抗議,經過幾次交涉,已經被調到原子能研究所的杜振華,終於又回來了!金善寶的這次抗爭,總算宣告勝利。他的小麥科學試驗,就在這重重阻力下堅持下來。

隨著井岡山、廬山的夏繁小麥獲得成功,打破了我國小麥育種工作一年只能繁殖一代的局面,為我國小麥育種的快速發展,打下一個良好的基礎。廬山植物園此項試驗成果,獲得了江西省科技成果獎。

此後,高山小麥夏播繁殖經驗,很快在全國各育種單位普遍推廣和應用,據不完全統計,僅到廬山進行小麥夏季繁殖的單位,高峰時多達17個。各省、市、自治區還利用當地的有利條件,廣泛進行各種作物的夏播繁殖試驗,取得了較好的結果。

在高山夏播繁殖小麥成功的基礎上,金善寶進一步提出在雲南元謀、廣東湛江和海南島等地,進行春小麥冬季繁殖的設想。6月,在北京收穫小麥後,7月初,到江西井岡山桐木嶺和廬山牯嶺夏播,10月中旬收穫了夏繁小麥的種子,當月下旬趕到廣東湛江秋播,次年2月收穫。至此,金善寶和他的助手們經過3年多的努力,終於實現了多年來的美好願望,利用我國自然地理條件,一年繁殖3代小麥。這項研究,把春小麥新品種的選育時間,從10年左右縮短為3~4年,成為我國小麥育種工作中一個新的里程碑。現在,“南繁北育、異地加代”一詞,已經成為農業科技的術語,“南繁北育”經驗,也在玉米、高粱、水稻、穀子等作物上得到廣泛應用,取得了顯著成績。

1968年,他們育成了京紅1~5號小麥良種,其中京紅5號在我國西北、華北和華南等麥區曾經大面積推廣應用,京紅1號則表現早熟、矮稈,被許多育種家用作矮稈早熟種質資源。

此後,他們又以改造墨西哥小麥為主要育種目標,選用墨巴66、St1472/506和奈里諾59等為雜交親本,希望選育出豐產性好,適應性和抗逆性都超過墨西哥小麥的春小麥新品種。

1972年1月15日,金善寶向農科院核心領導小組(此時已成立院革委會核心領導小組)遞交了“春小麥育種計畫”的報告。他和他的助手不畏艱難取得的豐碩成果,終於感動了當時“文革”期間院領導核心小組。

1972年春,先後調回了陳孝、張文祥,正式成立了春麥組。以後又陸續增加了辛志勇、尹福玉、郭麗、黃惠宇、徐惠君、劉書旺、楊華等人。研究力量壯大了,研究工作也取得了較快進展。幾年來,在金善寶的帶領下,春麥組的研究人員克服了種種困難,堅持不懈地活躍在小麥南繁北育的戰線上,通過異地加代,先後育成了京紅6號、7號、8號、9號,京春6082等春小麥新品種。這批品種的共同特點是,產量高、品質好、高抗小麥條鏽、葉銹病和稈銹病,抗幹熱風,不早衰,深受春麥區廣大農民的歡迎。

特別是京紅7號、8號、9號3個品種在河南、河北、張家口等地29個點評比結果,產量大都超過了墨西哥小麥。這3個品種的早熟性、豐產性、適應性都超過了當時風靡世界,號稱綠色革命的墨西哥小麥品種。該項成果獲得了1978年全國科學大會獎。

春小麥一年繁殖三代的成功,使金善寶感受很深,事隔十多年之後,他在1987年8月參加冀西北夏播小麥座談會上,回憶了這段曲折的經歷,深有感觸地說:一個新生事物的發生、發展,總要經過一段迂回曲折的過程,如果它是錯誤的,就會在中途夭折;如果它是正確的,堅持下去,總會取得成功。夏播小麥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作者單位:中國鐵道科學研究院)

①1917年金善寶與母親何金蓮。

②1932年2月康乃爾大學植物科學館前,中華作物改良學會發起人合影。左起:馬保之、程世撫、金善寶、馮澤芳、盧守耕、管家驥。

③1939年攝于重慶溫泉。左起:梁希、金善寶。

④1946年,金善寶(右1)和中央大學農藝系畢業班同學合影于重慶沙坪壩。

《中國科學報》 (2017- 07-03 第8版 印刻)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