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正文

張伯禮院士:青蒿素的研究與發展

張伯禮, 中國工程院院士, 中國中醫科學院院長, 天津中醫藥大學校長。 國家“重大新藥創制”科技重大專項技術副總師, 國務院醫改諮詢專家委員會委員。 中華醫學會副會長、中華中醫藥學會副會長, 教育部中醫學類教指委主任。 致力於心腦血管疾病防治和中藥現代化研究。 系統開展了中風、血管性癡呆病因病機及治療方案研究; 組織完成了全國首個中醫藥大規模循證評價研究; 創建了以組分配伍研製現代中藥的模式; 開拓了中成藥二次開發領域, 培育了中藥大品種群,促進傳統產業升級換代。

以中國中醫科學院中藥研究所屠呦呦研究員為代表的科研人員在青蒿素抗瘧研究方面取得了豐碩的成果。 1977 年3 月,《科學通報》發表了以“青蒿素結構研究協作組”的名義撰寫的《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的論文, 首次公開了青蒿素結構研究資訊。 文章的發表受到了政府和國家有關部門的高度重視, 促進了青蒿素的開發和研究。 2015 年, 屠呦呦研究員因發現青蒿素而獲得諾貝爾生理學或醫學獎。 近40 年來,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走向國際, 我國與世界衛生組織、相關政府和國外企業開展廣泛交流、合作和開拓, 為人類健康和疾病防治作出了突出貢獻。

屠呦呦研究員及其團隊在對中藥進行大量研究的基礎上, 受到中醫典籍《肘後備急方》的啟迪, 創新了青蒿提取方法, 首次獲得青蒿抗瘧活性化學部位, 首先從中發現青蒿素, 並對其化學結構進行了研究, 與中國科學院上海有機化學研究所、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先後共同協作, 最終確認了青蒿素是具特殊結構的新型倍半萜內酯, 是與已知抗瘧藥在化學結構、作用機制完全不同的新化合物。

青蒿素的臨床療效可達100%, 具有速效、高效和低毒的特點。 為了進一步發揮具有新化學結構的抗瘧新藥青蒿素的優勢, 我國科學家繼續對青蒿素衍生物進行了研究開發, 雙氫青蒿素、蒿甲醚、青蒿素琥酯、蒿乙醚等相繼出現。 1984 年以來, 我國軍事醫學科學院等單位的學者為促長效、防耐藥, 提出研製以青蒿素為主聯合另一類抗瘧藥的複方治療(即後被稱為ACT療法)。
複方蒿甲醚片、含青蒿素的複方磷酸萘酚喹片、雙氫青蒿素磷酸呱喹片、青蒿素呱喹片等先後問世。 目前, 青蒿素及其衍生物是世界上治療瘧疾最有效的藥物, ACT療法已被用於幾乎所有國家和地區的瘧區, 每年治療病例一億以上, 降低了全球瘧疾的發生率和死亡率, 已挽救了數百萬人的生命。 另外, 在青蒿資源利用和保護、青蒿素生物合成和人工合成, 青蒿素的作用機制、新功效的發現, 都取得了長足的進展。

青蒿素的發現、應用和研究發展, 中國科學家集體創造了我國科學史上的絢麗和輝煌。 為紀念《一種新型的倍半萜內酯——青蒿素》論文發表40 周年,《科學通報》編輯部委託我組稿出版一個專輯, 記敘青蒿素的歷史、研究現狀及發展。

根據本人所知和相關專家的推薦, 連同原文重新發表, 本專輯共組織了12 篇文章, 希望能從歷史和科學的維度反映青蒿素的研究與發展。 感謝各位專家的通力合作, 在百忙之中撰文寫稿。

通過研讀文稿, 本人進一步學習瞭解了青蒿素的史實和成果, 對我國老一輩科學家勇於擔當、艱苦奮鬥、團結協作及創新精神愈加欽佩, 書寫了《弘揚青蒿素精神, 促進醫藥事業發展》一文, 以抒胸臆。 需要說明的是, 由於專輯的篇幅以及各位編寫者時間所限, 必然有很多優秀專家和成果在專輯中未能反映, 挂一漏萬在所難免, 謹致歉意。

祝中醫藥事業更加興旺發達, 為人類健康作出更大貢獻。

特別聲明:本文轉載僅僅是出於傳播資訊的需要, 並不意味著代表本網站觀點或證實其內容的真實性;如其他媒體、網站或個人從本網站轉載使用, 須保留本網站注明的“來源”, 並自負版權等法律責任;作者如果不希望被轉載或者聯繫轉載稿費等事宜, 請與我們接洽。

同類文章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