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遊戲>正文

晨報論語:用技術限制未成年人玩遊戲治標不治本

晨報論語

用技術限制未成年人玩遊戲治標不治本

限制未成年人每天登錄時長、升級成長守護平臺、強化實名認證體系??為保障未成年人健康成長, 經過將近一個月的調試和內測, 騰訊將於7月4日以《王者榮耀》為試點, 率先推出健康遊戲防沉迷系統的“三板斧”。 (據7月2日澎湃新聞網)

未成年人沉湎於遊戲中不可自拔, 負面影響不言而喻, 比如, 影響他們自己的學習, 一個人的精力是有限的, 將過多的時間投入到遊戲中, 便很難有足夠的時間投入到學習中;再比如, 影響他們的身體發育, 玩遊戲一般情況下是需要坐著的,

對未成年人來說, 一坐就是好幾個小時, 肯定會影響他們的身體狀況。 此外, 玩遊戲的時候, 還容易誕生一些不理性的消費, 有報導就顯示, 有人賣《王者榮耀》的皮膚一天就賺1.5億元, 你很難說, 這些消費全部都是理性的。

對此, 相關部門也早有一些規定與通知。 早在2007年, 國家新聞出版總署就發佈了《關於保護未成年人身心健康實施網路遊戲防沉迷系統的通知》, 針對基於電腦上的用戶端遊戲和網頁遊戲, 規定通過遊戲收益的控制來引導玩家自我節制。 緣于這樣的現實, 對騰訊此次推出的限制未成年人上網的規定, 雖然只是對相關通知的一種遵循, 但還是值得點贊與肯定。 因為這般做法, 不僅見證了一家企業的責任擔當,

也符合各方期待。

但問題也來了:通過這樣的技術手段, 就能防止未成年人沉湎於網路遊戲嗎?很難!對於這樣的事情, 可以舉一個很現實的例子。 眾所周知, 因為相關法律的規定, 共用單車方面都有規定, 12歲以下的孩子不能騎共用單車。 但在現實中, 12歲以下孩子騎共用單車的情況, 似乎並不少見, 而一有新聞爆出, 也基本都是給公共安全帶來傷害的例子。 這樣的現實境況, 也再次證明一點:規定是一回事, 現實執行是另外一回事。

為何會這樣呢?一句話就是“上有政策下有對策”。 共用單車如此, 限制未成年人玩遊戲, 或許也會遭遇這樣的尷尬。 比如, 因為實名認證的緣故, 未成年人玩遊戲會被限制, 但孩子們完全可以用父母來進行實名認證,

甚至是用不怎麼會用網路的爺爺奶奶來認證, 因為所有的資料, 孩子們都能獲取到。 除此之外, 就算這款遊戲進

行了很嚴格的認證, 孩子們無法用其他人的資料來認證, 孩子們可以玩的遊戲, 還是有很多的, 絕不可能只有那麼一兩款。 這足以說明, 技術手段的限制, 終究只是治標不治本的。

因而, 限制未成年人玩遊戲別陷入技術迷戀。 甚至可以說, 為了更好地限制未成年人過度玩遊戲, 還需要多措並舉, 在相關企業的技術限制之外, 作為家長, 也應做好相應的督促工作, 別成為孩子沉湎遊戲的幫兇, 而作為老師, 也應該對孩子們進行適當的引導教育……可以說, 只有社會各界都行動起來,

才能營造更好的氛圍, 也才能避免孩子們過於沉湎網路遊戲。 孩子們是祖國的未來與花朵, 任何的小事, 都是大事, 都值得高度重視。

(龍敏飛)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