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首頁>時政>正文

第二期“揚州智庫論壇”舉行 專家學者獻計富民增收

近日, 由中共揚州市委研究室、揚州市政府研究室、中共揚州市委黨校、揚州市社科聯(院)、揚州大學蘇中發展研究院、揚州市職業大學旅遊學院聯合主辦, 揚州大學蘇中發展研究院承辦的第二期“揚州智庫論壇”舉行, 本期論壇主題是聚焦富民。 論壇上, 省委研究室副主任仲紅岩圍繞省委十三屆二次全會精神作主旨演講, 市委副秘書長、

市委常委、秘書長陳鍇竑, 揚州大學副校長黃建曄出席論壇。

脫貧攻堅, 落實“六大保障”

■李春國(市委副秘書長、農工辦主任, 高級工程師)

隨著脫貧攻堅不斷深入, 我市扶貧工作已經到了攻堅拔寨的衝刺階段。

對照所有縣(市、區)2017年要實現年人均收入7000元以下的低收入農戶全部脫貧目標, 必須聚焦致貧根源、聚焦重點區域、聚焦特困人群, 精准落實“六大保障”。

一是健康保障。 強化醫療保障與社會救助政策銜接, 建立健全因病致貧、返貧防範機制;在全面落實基本醫療保險的基礎上, 開展低收入農戶醫療扶貧補充保險。 二是教育保障。 對低收入農戶子女實施教育再補助政策, 除目前國家、省市已實行的生活補助和助學金、免學雜費政策外, 在校剩餘費用全部由政策兜底保障。 三是住房保障。 用好用足中央、省危房改造政策, 加大地方財政投入力度, 逐戶研究落實改造方案。 四是就業保障。

因戶因人制宜落實就業幫扶措施, 幫助就近就便安排就業崗位。 同時通過政府購崗方式, 採集公益性崗位, 優先安排低收入農戶勞動力上崗就業。 五是生活保障。 針對喪失勞動能力的低收入農戶, 建議各縣(市、區)低保標準統一提高至580元/月以上。 同時減免收所有低收入農戶醫保個人繳費、籌資籌勞、用水用電等費用。 六是集體保障。 進一步提高村級集體經營性收入, 確保今年底沿河、沿江地區村級集體收入分別達到40萬元、50萬元, 增強村集體服務和保障低收入農戶脫貧能力。

發揮好企業的就業主體作用

■成新華(揚州大學經濟學專業主任、教授)

由於發展資源和空間的有限性, 產業結構的調整同時也意味著過剩產能的化解和落後產業的淘汰。

揚州產能過剩行業中的潛在冗餘員工普遍存在教育水準低下的現象, 一定程度上的技術性失業窘境不可避免。

因此, 要強化專案尤其是外來資本對本地原有企業的帶動作用。 中小企業是就業的主體, 中小企業能夠融入產業鏈, 對增加收入意義重大。 要提升專案的技術含量和競爭力。 製造業是實體經濟的支柱, 也是多年來揚州就業的主體。 要加快自主創新, 強化產學研合作, 提升產業的競爭力, 特別是引導企業面向國家戰略。

轉型升級, 揚州有基礎、有條件, 關鍵在觀念、意識, 要在文化建設上下功夫, 還要利用資本市場, 著力解決合適專案的缺乏問題, 推進PPP專案。 PPP專案的實施可以讓更多的人擁有股權,

對財富增長具有長期的意義。

全方位鼓勵和支持農民創業

■丁超(市統計局農調隊農經處副處長)

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基礎在農業, 難點在農村, 關鍵在農民。

鼓勵農民創業, 除了意識培養之外, 關鍵是要解決創業資金難題, 擴大有效擔保物的範圍, 為農民開辦以土地經營權、使用權和農村房產作為質押物的貸款;探索採用合作社牽頭多戶聯保, 取得銀行授信的模式;繁榮農村金融市場, 降低農民創業融資的門檻。 要破除技術支撐瓶頸, 建立農民創業技術指導專家資訊資料庫, 搭建農民與專家交流的網路平臺;建立農民創業園、實踐基地, 培養創業成功農民為“本土教師”, 促進農民間的溝通、交流。

重視幫助殘疾人就業脫貧

■高揚(市委黨校辦公室主任、講師)

殘疾人作為特殊困難群體, 整體經濟收入、生活品質低於社會平均水準, 成為富民增收工作中的難中之難。 據統計, 目前我市約有28萬殘疾人, 約占總人口的6%。

殘疾人的特殊性決定了提升殘疾人就業能力是一個系統性工程, 其中教育康復是獲得就業能力的基礎, 職業康復是獲得就業機會的前提, 而非正規部門則是殘疾人實現就業夢想的主陣地。 也就是說, 在殘疾人就業實踐中, 要踐行“教育為基、培訓為本、靈活就業為主”的工作理念, 最大程度地提升殘疾人的就業能力, 為殘疾人提供適合的崗位, 實現體面勞動。

加大對大學生村官創業扶持

■魯燁(揚州大學高教研究中心主任、博士研究生)

加大對大學生村官創業專案的引導和扶持,要制定農村涉農服務業專案落地的優惠政策,吸引如農村物流、農產品監測等配套項目進入,延伸已有專案的經濟產業鏈;開展創業專案的“前置性”評估,減少同質化專案建設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發展風險;提高創業專案“准入”門檻,採取動態的“獎、補、轉、停”發展性評價機制,實現創業項目的優化、整合和分流。

記者 石默然

加大對大學生村官創業專案的引導和扶持,要制定農村涉農服務業專案落地的優惠政策,吸引如農村物流、農產品監測等配套項目進入,延伸已有專案的經濟產業鏈;開展創業專案的“前置性”評估,減少同質化專案建設帶來的資源浪費和發展風險;提高創業專案“准入”門檻,採取動態的“獎、補、轉、停”發展性評價機制,實現創業項目的優化、整合和分流。

記者 石默然

Next Article
喜欢就按个赞吧!!!
点击关闭提示